体育与健康论文:中学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96853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与健康论文:中学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体育与健康论文:中学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体育与健康论文:中学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体育与健康论文:中学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体育与健康论文:中学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与健康论文:中学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与健康论文:中学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东莞两所中学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中学弱势群体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结果表明: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不够重视,大多数的弱势群体学生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动力等方面与正常学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建议各所学校体育教师能根据弱势群体学生身体机能、心理状态等特点,配置专门适合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项目。关键词:中学 弱势群体 体育活动1、研究目的 “健康第一”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它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全

2、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而综观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大量的研究都是针对正常学生群体;关于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活动的研究报告甚少。体育教育中的弱势学生群体就是指那些因为肢体、心理、生理或社会适应等单方面或多方面的原因而不能正常参加体育教学或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群体。体育弱势群体存在于任何一所学校和班级,许多体育老师为他们伤透脑筋。关注弱势群体,顺应了国家发展的形势,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一面,也契合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提高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不可推卸的责任1。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对东莞两所中学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实际情况,探讨中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形成原因,寻求解决策略。旨在引起学校

3、及相关部门对弱势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彻落实“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这对学校提出采取科学的教学对策来激发他们参与运动的动机,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东莞市常平中学、东莞市第十高级中学两所中学弱势群体学生。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Interne网等可利用资源的查询,收集和整理国内有关学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的相关文献资料。2.2.2问卷调查法首先,向两所学校体育科组或体育教研室分发问卷15份,回收有效问卷15份,回收率100%,旨在了解各所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参

4、加体育活动重视程度及规章制度;其次根据各所学校弱势群体数,由各校任课教师在三个年级随机抽样分发问卷,了解各所学校弱势群体学生分布比列、种类、参加体育活动现状及成因等问题;最后,通过走访两所学校,向部分教师了解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相关问题。2.2.3逻辑分析法分析比较所得资料,为改善中学生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分析成因以及提出教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2.2.4数理统计法对统计结果采用SPSS统计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本文主要采用数据百分比统计方法。3、结果与分析3.1弱势群体人数及分类根据中学弱势群体学生形成的原因,本文将调查的两所中学弱势群体学生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由于先天原因所造成的疾病及身

5、体残障的原发性弱势群体;第二类:由于后天不良生活习惯造成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的形态技能弱势群体;第三类:缺乏体育兴趣、动机、态度、价值观等心理偏差弱势群体。表1 弱势群体人数及种类调查情况表 种类百分比原发性形态技能心理偏差男36478312女29376406合计65854718占全体学生百分比1.27%16.75%14.08%从表1可以看出,所调查学生中三种弱势群体人数分别为:65人、854人和718人。所占调查总人数比分别为:1.27%、16.75%和14.08%。三种弱势群体人数由少到多排列为:原发性、心理偏差、形态技能,其中在原发性、形态技能两种弱势群体男生的人数多于女生,而心理偏差

6、型弱势群体学生女生多于男生。虽然弱势群体总人数在学校所占比例很小,但他们是个不容忽视的集体。而弱势群体学生作为群体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学校和教师更应该多加关注。3.2弱势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和现状表2 学校、体育教师对弱势群体学生关注情况 种类百分比专门规章制度具体措施专门场地器材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竞赛或活动有、无1100百分比50%50%00表2表明:被调查的中学对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活动重视程度不够。有一所制定了专门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而这些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主要涉及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和体质健康测试,对先天原因所造成的疾病及身体残障的原发性弱势群体在考核测试时学校通常采取免考措施

7、,其他两种类型弱势群体仍然采用正常学生的考核测试标准,这无疑打击了这些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对两所学校体育教师的访问调查时发现,大部分教师没有针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核标准,没能因人施教。由于两所学校没有专门适合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使得这类学生不能更好的参加体育活动。因而学校应改善相应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使弱势群体学生能和正常学生一样有一个安全、合适的运动场所,从而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才能更好的克服消极心态,形成积极心态,提高对学习生活的满意度,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最终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表3 弱势群体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项目统计表项目羽毛球乒

8、乓球健身走健美操体育舞蹈排序12345从表3可以看出,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式 ,主要集中在非剧烈性轻体育运动项目上。比如:羽毛球、乒乓球、健身走、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而在这些心目中羽毛球、乒乓球、健身走所占比例较大,几乎两所被调查学校弱势群体学生都有参加。因为这些活动非常普遍,且所占场地器材少,因而在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开展。反观具有良好保健功效的祖国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项目,没能再学校开展。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学缺乏专门的体育保健教师;二是弱势群体学生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表4 弱势群体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统计表频率经常参加偶尔参加不愿参加百分比39.52%53.87%6.61%从

9、表4知道,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三种: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参加体育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弱势群体学生因为身体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他们偶然参加体育活动的居多,占53.87%,也有为了改善或弥补某些生理缺陷,增加体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占39.52%,但也有6.61%的弱势群体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其中大部分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他们常常对集体活动有畏惧感,把自己封闭起来。对这部分的学生老师要更加予以关注,及时开导他们,使他们性格变得开朗起来,积极投入到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中去。3.3弱势群体学生成因及对策3.3.1中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成因分析3.3.1.

10、1生理因素造成中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生理因素包括先天原因所造成的身体的残障,以及由于后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身体的过度肥胖或过度瘦弱。先天原因造成的身体残障是学生的父母的基因组合出现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个人意愿所能改变的2。而后天原因造成的身体过度肥胖或过度瘦弱是学生自身没有很好的控制自己的生活习惯。过度肥胖使得学生行动不灵活,耐力差,做动作很吃力;过度瘦弱使学生弱不禁风,没有力量,不能完成一些力量性的运动。这些生理因素造成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一旦碰上体育课上技术性和对抗性较强的项目,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达不到要求时很有可能产生焦虑和排斥。3.3.1.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中学生体育弱势群体

11、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他们有些对体育缺乏动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促使一个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它具有使行为以一定强度在活动中保持的特性。大多数体育弱势学生具有文静内向和易于紧张忧虑的个性心理倾向。这类群体的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经常会出现胆怯、缺乏自信心以及过分紧张、忧虑等情绪特征,一般情况下他们更乐于当观众3。3.3.1.3教育管理及教师原因现在的中学体育教育管理很少考虑弱势群体学生,在教学上一般采用单一式的传授教学法,部分教师的管理观念缺乏创新,教育方法不当,不太适合中学学生生理心理变化的特

12、点,对于弱势群体缺乏相应的针对性救助措施。3.3.1.4社会原因主要包括不良的家庭环境、体育锻炼资源不完备、重文轻武的传统思想等因素,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社会风气、大众传播如: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对中学生的影响。由于中学生世界观的不成熟,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思想很容易引起中学生在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发生变化4。3.3.2中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教育策略3.3.2.1塑造健康心理培养体育兴趣,增强体育活动的快乐体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那些“体育弱势生”由于情感的脆弱、情绪的自卑和对环境的漠视,个性不张扬,往往缺少竞争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培养这类学生

13、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3.3.2.2优化教学方法密切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法。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对于体育弱势学生,教师要尊重其人格和情感,真正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使他们乐于受教。教师要做“弱势生”的知心朋友,多谈心、多个别辅导帮助,尽量看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这样才会激发“弱势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持之以恒。在教学安排上,教师要针对体育弱势生的实际情况,确立适宜的目标,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分解教学,让学生获取成功的机会,享受运动的乐趣5。3.3.2.3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级联动家校结合,社会关注,共同创造和谐的

14、体育环境。家长和社会应该改变旧观念,更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给予孩子更多的运动时间。学校创新方法,社会加大投入,教师倾注情感,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6。4结论与建议4.1结论4.1.1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重视程度不高,没有专门配置相应的运动器材场地。教师没有根据弱势群体学生特点,制定相应有效的教学计划、考核方法,没有开展适合该类学生的体育活动项目。 4.1.2 弱势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式 ,主要集中在非剧烈性轻体育运动项目上。4.1.3 弱势群体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教育管理及教师原因和社会因素。4.

15、2建议4.2.1 建议全社会和学校进一步关注中学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活动。尽快制定配置相应的运动场地器材,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实施措施,保障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4.2.2 通过培训,使更多体育教师能掌握弱势群体学生的活动特点,在教学上能因人施教,以及在校园开展针对这类学生的体育项目,比如具有良好的体育保健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使体育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能够真正贯彻到中学学校体育的实际工作中去。参考文献1 楼杭英.开展残疾学生体育活动的思考J.体育学刊,1998年第2期2 唐征宇.加强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研究,提高残疾学生身心健康水平J.体育科研,2001年第1期3 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时事出版社,2000年第3期4 王志强.要重视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2003年第1期5陈文波.中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第4期6王东立.影响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6):108-1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