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答案]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观沧海》练习题.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7074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答案]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观沧海》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附答案]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观沧海》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附答案]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观沧海》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附答案]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观沧海》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附答案]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观沧海》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附答案]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观沧海》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答案]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观沧海》练习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答案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观沧海练习题观沧海 1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写的是动景,“_,_,_”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按要求原诗句中的语句: 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 ,抒发了 的宏伟抱负。 赏析诗歌结构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全诗以“ ”字统领全篇。 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静动相

2、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 ”“ ”“ “志”等字,可见押的是“ ”韵。 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东临碣石临:_2.水何澹澹何:_澹澹:_ 3.山岛耸峙耸:_峙:_4.星汉灿烂星汉:_ 5.幸甚至哉幸:_至:_ 二.阅读理解,完成下列练习题。 从诗的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_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 家, 家,诗人 。 诗中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其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_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可见其博大的胸襟。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

3、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_ 次北固山下阅读指导与练习 首联: 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 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 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 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见,

4、抒发了 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 练习题: 1、这是 朝诗人 的代表;体例上属于_诗,内容上属于_之作。 2、解择加点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 客路青山外客路: 乡书何处达乡书: 3、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答: 4、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 5、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答: 6、翻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_

5、7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_的情怀。 8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_ 9“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10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的思想感情。 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12.“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1.次北固山下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

6、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2.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一、钱塘湖春行阅读指导及练习 阅读练习 主旨:通过描绘了

7、 景色,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 2、赏析中间两联。 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练习题 1本诗选自_,作者_是_代大诗人,字_,晚年又叫_。 2钱塘湖春行以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的感情。第_句和第_句是颔联,_联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

8、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线的词语。 几处早莺争暖树最爱湖东行不足 6.默写一首课外写西湖的诗词 二、练习 1本诗选自_,作者_

9、是_代大诗人,字_,晚年又叫_。 2钱塘湖春行以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的感情。第_句和第_句是颔联,_联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

10、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几处早莺争暖树最爱湖东行不足 三钱塘湖春行赏析练习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句中的动词很有表现力,请你描绘一下句中图景,说说这两词好在何处? 2.请你体会“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两个划线词的意思,说说两词带给你的丰富想象。 3.从钱

11、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天净沙是_,秋思是散曲的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是_代著名_作家、_家。他与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 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

12、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