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5的认识教学设计15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青岛版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7页信息窗1 第1、2、3个红点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这节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校园生活中的“科技小组活动”这一情境,引导学生理解5以内数的意义,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幼儿园及日常生活中,由于经常接触15各数,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点数数量在5以
2、内物体的个数,但对于5以内数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5以内数的组成学生虽然也有所了解,但掌握不够熟练。写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握笔姿势需要纠正,加上刚刚练习书写,灵活性较差,所以要想把15写规范,需进行一定的指导与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体正确地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理解5以内数的具体含义,知道5以内数的组成,会读写5以内各数。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15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写15各数。 教学关键: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所以教师的组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
3、准备: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活动课,坦克等图片,点子图,田字格。 学生:5根小棒或小正方体块。 过程设计: 活动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昨天参观活动课时,我们看到了大哥哥、大姐姐们在科技小组活动的情况,想不想知道朝阳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小组的情况呢?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刚入学,对科技小组的活动还不够了解。通过课前的参观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习本节内容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活动二:教学15各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做什么? 小女孩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坦克有几辆?”谁来告诉她? 谁能试着提出类似的问题? 谁能帮他解决?你是怎么知道的?注意对数数方法的指
4、导。 按顺序板贴:坦克、火箭、汽车、松树和飞机图。 2、小结:一辆坦克我们可以画一个点子,用数字1表示;两支火箭画几个点子,用数字几表示?等等。 3、拓展:我们身边或生活中数量是15的物体有许多,谁能用上15中任意一个数字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较差,教师通过让学生提类似的问题,有效地进行引领。另外,注意组织学生交流数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通过小结,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活动三:15各数的书写 1、刚才老师写的数字漂亮吗?你想不想写写看? 教师在田字格中边示范边讲解15各数的写法,重点说明从哪里起笔,在哪里拐弯,在
5、哪里停笔及在方格中的布局。 2、学生练习。 3、师生评价同学书写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书写。 设计意图: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学生练习写数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于数字的书写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从中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 活动四:15各数的组成 1、同学们愿意做分小棒的游戏吗?把4根小棒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自己分分看,看谁能想出不同的分法? 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师条理地进行板书。 3、教学2、3、5的组成时,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想,有困难的可以摆小棒。 4、对口令游戏: 同桌游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得出15各数的组成后,熟练识记也很重要。这里
6、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玩对口令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活动五:自主练习 第1题:图上画了哪些文具?橡皮有3块,连数字3;小刀、铅笔、文具盒各有多少,用哪个数字表示呢,连一连。 指导学生用直尺连线。 第2题:把各种水果的数量在田字格中记下来,比一比,谁写的漂亮。 第3题:根据计数器珠子的变化,感受数的顺序,并根据珠子的数量画点子,再用数字表示出来。 活动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学得高兴吗?课下寻找数量是15的物体,比一比谁发现得多。 设计意图: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下让学生找数量是15的物体,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板书设计: 1 2 3 4 5 15各数的认识 创新特色: 以前在教学15各数的认识时,分成了5节单独的课进行,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幼儿园学习情况,把这些内容安排在一节课中教学,通过校园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科技小组活动”这一情境进行呈现,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完成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践证实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