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儿》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乡养儿》读后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下乡养儿读后感下乡养儿读后感 下乡养儿读后感 松松妈 去年初夏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下乡养儿这本书。当时我们刚把在老家被迫退园的孩子接回北京,和孩子住在亲戚家,并且在亲戚家附近上了一个学前班。我那时的心情和天天妈有几分相似。经常的担心、忧虑,对孩子以哭闹、梦哭来抗拒上幼儿园而感到无助和疲惫。这种情形下一看下乡养儿就不由自己的陷进去了,在天天的身上我看到了孩子的影子,联想到孩子3岁时因身体原因而导致的我们近乎绝望的状态,孩子入园后对幼儿园的一切不适应,以至于最终退园的情景,我深切的体会到天天爸妈那种无助、焦虑、痛苦又报有一丝幻想的心情。常常读着读着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身
2、上的问题折射出父母身上的问题。天天的胆小、怕拒绝、过于敏感脆弱也许在天天妈妈身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而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所以也无法教导孩子如何去做。为了让天天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天天爸妈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在天天成长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天天遇到乔老师是非常幸运的,可以说乔老师是天天生命中的贵人。乔老师用她的办法改变了天天,让天天通过家务劳动来体会那种成就感、责任感,从中获得了力量,敢于去独自面对、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会躲在妈妈背后,让爸妈保护的那个玻璃人。 看书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天天一家人那种患难与共,互相扶持,互相慰藉的真挚温暖的情感。天天爸爸耐心、细腻、承担、不放弃;天天妈在承受那么大
3、痛苦时面对孩子仍然那么温和。这是我所欠缺的。天天虽然有那么多问题,我仍然在她身上看到了温和、专注力强、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主动去找小朋友玩等优点,而其中的大部分是我的孩子那时所不具备的。我的孩子的反抗是激烈的,带给我很大的挫败感,继而被激怒。孩子退园之前,我回了一次老家,面对孩子情绪激烈的反应,我的任何话都变成了废话,最终我的怒气化为一巴掌打在孩子屁股上。而孩子在被打后的反应更加让我崩溃。那时,退园已成唯一解决办法。 看下乡养儿时,我很羡慕天天爸妈,能碰到这么好一个老师,可以带领他们走出困境。同时我也在想,天天坚持做家务是在乔老师的引导下,如果家里只有父母,如何让孩子去做家务,如果她拒绝怎么办
4、?当她不能坚持时怎么办?后来搬家后我也曾让她试过擦地、擦桌子,但新鲜劲过去后就再也不干了。我也没有再坚持,或者说不知道想什么办法坚持。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决。 书中提到的小黑狗,开始也像天天一样胆小、躲避、敏感、易受伤。后来在天天一家的悉心照料下,慢慢有了改变。小动物尚且如此,感情那么丰富多彩的孩子们更加需要这样耐心的,充满爱心的对待。静待花开是一件很正确但做起来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对我这种总是负面关注的六型妈妈。 在去年下半年,我也曾做过2个月的家庭教育咨询,那时我从亲戚家搬出来,在新家小区租了房子,一家三口住到了一起。那时孩子最常问我的问题就是:妈妈,你爱我吗?在咨询过程中,我也发现了
5、自己很多问题,加上那时工作不是特别忙,加班比较少,我和孩子的关系改善很明显。孩子在新家小区上幼儿园了,在孩子入园前,我跟老师沟通了很长时间,讲述孩子的性格、各种问题。老师很耐心,也很有爱心,幼儿园整体环境都很宽松,孩子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并且喜欢上了她的幼儿园。我那时的心情别提多好了。但到了忙季,我常常加班,到家就是忙着洗漱,哄她睡觉。我的目标变成了让她尽快睡觉。因为孩子身体的原因,缺觉对她非常不好,但她因为随着我的作息,所以还是常常晚睡,早上起不来,导致早上常常闹情绪。这加剧了我对她睡眠的担忧,每天回家更加的催促她睡觉。此时已经偏离了老师说的目标,我俩的亲子关系也在变差。 所以在育儿过程中
6、,家长的状态非常重要。在我不着急的时候,我更加有耐心去等待,有时反而等会就好。在我急躁的时候,不停的催,看到孩子没有反应会生气,有时会化成语言攻击来发泄内心的情绪,导致孩子更加激烈的反抗。 天天的改变不是直线的,也有起伏变化,这是符合规律的,也更加稳固。我自己孩子的变化也不是直线的,但一看到孩子的问题,我就忍不住批评。常有人说我对孩子太温柔,孩子都不怕我俩,对大人发脾气。我仔细想想,是我的情绪不够稳定,而纪律又不明确,规定的事情常常在孩子的一再哀求下而改变,心里老有怕的心里束缚了我的手脚。导致孩子一再试探我的底线,不断的提要求。乔老师让天天帮着干活,天天开始也常常拒绝,但乔老师的情绪没有任何变
7、化。同时也说明乔老师的内心非常强大,对孩子的不配合估计也很充分,对孩子的改变很有耐心。这是我非常欠缺的。 让孩子强大起来,要先让自己强大起来。作为患得患失、害怕改变的6型,我的改变也许会慢一些,但我要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 下乡养儿读后感 让孩子自己长大 朵朵妈 七月底,我读到了下乡养儿这本书,当时的我读完之后心情澎湃,似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却不知如何表达出来。当时自己要求做这本书的读书会主持人,这本书的读书会被安排在了10月份。 最近两天,重读一遍,发现自己的心境和感悟与之前完全不同。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让天天这样一个女孩儿如此畏惧上学,如此畏惧与人交往。首先我想到的是为人
8、父母的我们。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了改革开放后,过上了物质丰富的生活,我们的父母也为了在大潮中不落人后,夜以继日的奔波,他们在那个年代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了我们他们认为最好的。我们在自己的童年经历了什么成长,受到了什么伤害,接受了什么给予,在成年以后的生活和育儿过程中,潜意识给了我们很多暗示。因为我们童年容易被忽略,不被关注,我们希望给予自己的孩子是永远都不觉得多的关注;因为我们童年不被理解过,我们希望尽可能满足孩子,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孩子;因为我们童年习惯了父母的辱骂,我们希望给孩子越多越好的和颜悦色,照顾孩子的自尊;因为我们过早负担了家庭生活的担子,我们希望给孩子更多无忧无虑的生活;等等。
9、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各种各样的焦虑和担心,我们为了保护孩子,把我们认为最好的生活给予了孩子,却发现孩子失去了成长的力量。就像乔老师说的:孩子在学校或外面遇到的真实情况要残酷的多,老师会批评,会惩罚,小朋友会欺负,会嘲笑。我们要给孩子展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一面,让孩子自己面对。每个孩子内心都有力量,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有力量的孩子。天天爸爸无时无刻表现出来的焦虑和担心,为孩子换学校,换老师,换环境,于时光流逝中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天天,胆小怕事,惟命是从,没有力量,是天天在焦虑的父母身后愈演愈烈的。 其次是给孩子一些独立、独处的空间。在天天妈妈去城里工作,天天爸妈回城里收拾房子的时候,天天不仅很
10、好地照顾了自己,还能照顾动物和整个家。如今的家长,带孩子出门有这样的景象:孩子们围成个小圈在里面玩,家长们围成一个更大的圈在外面保护孩子,准备随时出来为孩子排忧解难.想想这是多么可笑的画面。如果我们是圈圈里的孩子,是何感想呢?我们永远都逃不出家长的五指山.这种每天都被关注被保护的无助感是我们希望给孩子的吗?我们有没有试过,离开孩子一段时间,一转身,一回头,收到的是孩子自己搞定身边事情的惊喜呢?孩子离开父母的帮助,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时候,他们必须用所有的力量来对待世界,她就会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就会自信。 我们总讲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育儿。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界限感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最初
11、的界限给孩子带来的是环境的安全感,无原则任性的生活,不是孩子喜欢的,是大人认为孩子喜欢的.这种生活像无边无际的海,孩子游啊游,总以为能找到岸边,却怎么也没有找到,这种无助感由孩子表现出来后就是莫名的发脾气。界限的确立,之后带给孩子的,是有担当的表现。孩子在有规律的生活中,意识到我有需要做的事情,这是我在这个世界上价值感和社会感的体现,这是我能掌控的生活。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有小朋友找天天玩,天天都知道,洗衣做饭收拾房子,喂鸡喂鸭放羊都是她要做的,在天天录像机般的记录中,我们看到了天天的担当和责任感。 天天后来因为做饭,和妈妈产生了激烈的矛盾。我们太善于把焦点放在孩子行为上了,于是我们焦虑,烦躁,
12、没耐心,想着为什么以前做的很好,怎么突然变性了?想着以后不会变得更好了吧。天天哭着说:你们就不能陪着我做饭吗?天天妈妈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悲伤和愤怒中,天天爸爸想着别让孩子如此辛苦,准备让步。天天妈妈在委曲求全中让步了,得到的依然是一家人的不开心。天天所需要的,只不过是妈妈陪着她做饭。让自己慢下来,好好看看孩子,想想孩子这样做背后的需求是什么,看到了孩子的需求,很多我们认为的问题会不翼而飞. 我们要区分父母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如今的孩子是被父母的爱淹没了的人,我们要做的是减少爱,给孩子力量。生活还在继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这些生产性财富,不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紧握在自己手中的力量吗?独立、有担当、有责任感、判断力、自控情绪等等。多年以后,你所期待的那个25岁的大好青年,会跟随着我们为人父母的放手,慢慢出现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