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自测题目.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7233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自测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测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测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测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测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自测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自测题目.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文化概论自测题目中国文化概论自测题目 一、填空题 1.“轴心时代”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学者提出的。 2. 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大、体例最完善的一种。 3. 明朝有两部著名的农书,分别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4. 格萨尔王传 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 5. 长善救失的教学思想是礼记.学记中提出来的。 6. 文化体系四层说包括、。 7. 潘季驯的河防一览,作为一部治理黄河的专书,总结了我国历代治河经验。 8.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是指_皇帝_、_颛顼_、帝喾_、唐尧_、_虞舜_。 9. 程朱理学中的“二程”是指 程颢 和 程颐。 10. 中国古代绘画大体上可

2、分、和五类。 11.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 12. 我国人口的两大特点是、。 13. 西周统治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_天子_、_诸侯_、_卿大夫_、_士_。 14.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文化类型,分别是 、。 15. 被称为“中医学四大经典”的是、。 16. 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制礼作乐)/(家天下)。周公 17. 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是。 18. 魏晋及南北朝的小说有和两大类。 19. 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显著特征是_。 20. 被目录学家合称为“三通”的是、。 21. 中华

3、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大致可分为、。 22. _是关于西汉的一朝的编年体断代史,作者是东汉末年的荀悦。 23. 国内研究游民问题的权威是 。 24.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他之前,法家有三派,分别是以_、_、_为首。 25. 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是、。 二、单选题 1.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最重要影响。 A.宗族关怀 B.儒家治理 C.家国同构 D.宗产继承 2. 儒家思想中所谓的“仁”,究其根本,是( ) A对普通百姓的统治手段 B对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约束 C对封建统治政治的要求 D对士人的要求 3. 讲到“文化”,人们常常引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语出自( B

4、 )。 A.论语 B.易 C.荀子 D.礼记 4. 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主要表现的一项制度是( )。 A分封制 B什伍里甲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九品中正制 5. “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所体现的是( C )。 A儒家的思想核心 B法家的思想核心 C墨家的思想核心 D道家的思想核心 6. 下列作家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 A.李好古张生煮海 B.康进之李逵负荆 C. 秦简夫东堂老 D. 白朴柳毅传书 7.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 A.郑国的礼乐文明 B.齐国的礼乐文明 C.晋国的礼乐文明 D.鲁国的礼乐文明

5、8. 北宋初,四川商人自己印行了一种叫作“( A )”的纸币,这是中国使用纸币的开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交子 B.关子 C.会子 D.钱引 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反映的中国古代审美观念是。 A.尊崇自然 B.尚意追求 C.诗言志 D.文以载道 10. 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生活在上古文化集团。 A.东夷 B.中原 C.华夏 D.苗蛮 11. “元曲四大家”是指 A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B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C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D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 12. 最早的佛寺是河南洛阳的 A.大觉寺 B. 白马寺 C.独乐寺 D.碧云寺 13.从整个封

6、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 A轴心时代 B黄金时代 C蜕变时代 D鼎盛时代 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 B ) 。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15.汉代的( C )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A.本草纲目 B.伤寒论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16.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 B )。 A.陈子昂 B.骆宾王 C.宋之问 D.王维 17. 我国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是。 A.史记 B.汉书 C.通典 D.通志总序 18. 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下面认识正确的是 A什么也不用做 B不生事扰民就能达

7、到天下大治的状况 C不做什么也就等于什么都做了 D做尽所有的事也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做 19. 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B“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C“中和”意为“除掉两端只取中间”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20. 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 A.敦煌 B.洛阳 C.河北 D. 长安 三、简答题 1.简述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答: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重道德、讲礼仁为特色。他们注重的是政治秩序,着眼于从整体上调节社会关系,建立和巩固统治秩序,而不大关注富国强兵等政策,因此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受当时统治者重视。 儒家的礼与仁义德

8、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下有道和人性学说。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他对当时政治秩序的混乱状况有一个基本评估,谓之“天下无道”。为此,孔子追求“天下有道” 的理想政治局面。天下有道的社会表现为秩序井然与和谐无间。前者是说,等级原则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政治上贵贱有等,上下有序,社会上各安其位,井井有条。后者是说,通过倡导“和”与“仁”,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有道的社会是孔子向往的一种政治发展理想状态,体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追求。 孔子关于人性的认识比较简略。他说:“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固有的本性是相近的,而风俗习惯是后天形成的,有很大差别。此后,伴随着人性讨论的广泛,孟子和荀子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人

9、性学说。孟子基于性善而提出了仁政主张,荀子基于性恶而提出礼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方针。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答: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长,禹即位后多用武力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商周时期的占卜后,所解释的意思要服从统治者的意愿,中国几千年的统治都是专制统治。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看是日益强化。对人身控制严密。中国是一个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中国的统治者把农民牢牢固着在土地上。 3. 简述文化结构四层次说。 答: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

10、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它是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次惯性定势。是一类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层,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华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它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 答:综合观,即大教育关。中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

11、考察和解决,辩证观,即对立统一。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能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中国古代教育学家注重自我修养,强调启发主体以修身为旨归。 5.简述“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区别 答:所谓“今文经”即朝廷为了便于经学流播,下令搜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系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遂有“今文经”之称。所谓“古文经”即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所发现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系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古文经”不仅在文字上与“今文经”大不相同,而且在篇数上也不一致。

12、今文经学的特点是政治的,讲阴阳灾异,讲微言大义。古文经学的特点是历史的,讲文字训诂,明典章制度,研究经文本身的涵义。前者主合时,后者主复古。前者学风活泼,而往往流于空疏荒诞;后者学风朴实平易,但失之烦琐。 6.古代建筑艺术分为哪四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宫殿,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有高、大、深、庄四大特点。陵墓,陵墓表现已逝帝王的威严。它的地面建筑仍有另一种高、大、深、庄的特征。庙社,追求整体对称,力求肃穆效应,佛寺和宫殿熔与建筑、雕塑、绘画、园林、艺术为一炉,化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美学、书法为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园林,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交替,组成有韵律的景观;追求明朗、华丽、

13、优雅的气氛,能满足人们欣赏大自然的情趣。 7、简述西周宗法制度的内容。 答:嫡长子继承制,一种王位继承的方式,是宗法制的核心。封邦建国制,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巩固政权的制度。封邦建国制是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诸侯邦国,以血缘的关系保护周王统治。宗庙祭祀制度,形成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制。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 8.简述中国音乐的特点。 答:旋律为主,中国音乐一旋律为主,给人的是气韵生动的线条美。理性精神,古人认为音乐是表达内心情志的,用嘴吟唱应比非人体乐器更接近情的本性。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当情用

14、乐唱出时,以用文字来予以提示和规范了。节奏宣泄,表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另一端,它主要在民间音乐中表现出来,如陕北腰鼓。 9.比较儒道两家学说的异同。 答: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祟尚之典籍,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皆采自考学。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

15、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10.简述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答: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重实用,轻理论;重印象,轻分析。 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国是一个文化政治化倾向非常强烈的国家,国家的政治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巩固一直是最重要的事情。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又有重“道”轻“器”的传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科学发展的限制和束缚也是不言而喻的。 封建制度的扼制:首先是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其次是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再次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 论述题 1.从宋代文化的雅与俗谈起,说说当今

16、社会的雅文化与俗文化。 答:晚唐以降,尤其是入宋以后,江南文化领域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原本高高在上的士人文化逐渐摆脱“唯我独尊”的精英观念,开始走向普通大众,呈现出由“雅”到“俗”的转变,其突出表现是话本小说、戏文、通俗诗词等文学式样的日趋流行。二是原本局限于下层社会的民间文化逐渐突破等级观念的限制,开始跻身主流文化行列,呈现出由“俗”到“雅”的转变,其突出表现是说唱、歌舞、戏剧之类艺术的空前活跃。推动这两种文化转变的便是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和不断成长的市民意识,市民文化也由此兴起。因此,市民文化既源于士人雅文化和民间俗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雅、俗对立的二元结构,属于雅、俗共体的新型文化形

17、态。 2.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过文化形成伦理性范式。 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这种范式带来的正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负面影响还表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抑制和摧残方面。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应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用政治伦理秩序代替了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伦理也大于法律,因而法律意识在中国古代很那找到立足之地。 3. 试论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答:古代

18、科学,这是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从思维方式和思想理论说,二者应是相互对立的,但中国古代科学史的客观事实证明,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禹道教关系密切。 中国古代化学,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到教徒们所采用的方法是服食丹药,为了制作丹药,而写成了许多炼造丹药的书,做了许多实验,这些书和试验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如晋代葛洪的书记载了朱砂可以提炼水银。 中国古代医学、药物学的关系。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学医学和药物学。如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千金翼方对于药方之制作方法,疾病的诊断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对于今天的药物学和中医学有很多的积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如,六朝出现了许多志怪小说,

19、其中不少作品是专门为了道教而作的,如汉武帝内传、海内十洲记、洞冥记,还有许多与道教的思想内容有关,如搜神记。中国古代诗歌也有表现神仙、道情的作品,如汉代之后的游仙诗。 中国古代民俗,道教对其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如对城隍、土地、灶君的崇拜和祭祀,几乎遍及全国。 4. 论述地理环境对人类及人类社会影响的角度谈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任何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是应该全面的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得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 5.试

20、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答: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问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如在“女娲补天”的神话中,女娲这个神话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他们的神格就是伟大的人格的升华。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指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他们关注的的是现实是世界的悲欢离合,宗教观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现的很少,西游记反映的是人民反抗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 “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学家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积极提倡诗教,企图以文学作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文以载道”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正负两面的影响。首先,这种思想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培养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其次,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消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 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抒情性质是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即使是蓄势文学也不例外。如史记就因洋溢着司马迁的备份情感而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深刻影响。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很少有剑拔弩张地表达狂怒或狂喜的作品。 中国文化概论自测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