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75187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史记》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史记》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史记》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史记》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读后感.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史记读后感体味悲剧之美 读史记有感 唐太宗李世明有曾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穿越时空,在往昔中寻求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也可以在现实和将来中,去引证历史的规律,历史总会给一个最为公正的评判。在读完史记之后,有太多的体会,最深切的就是,历史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这镜中有万千之社会,有万千之纠葛,有失策之痛,有成功之喜,有对暴虐之愤懑,有对烈士之哀叹 鲁迅先生将史记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开一代史学的重要著作,史记之地位毋庸置疑,而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欲成“一家之言”的初衷也值得肯定,司马迁坎坷的一生,充满着悲剧

2、性,而在其作品之中也无不体现着这种悲剧之美。这是我读史记的一点体会。 首先谈谈人物,司马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的开创者,史记所记载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学者,平民,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卜者,方士,倡优、少数民族首领,农民起义领导者等。司马迁笔下的这些人都有一种英雄色彩,而最尤突出的是她们中绝大一部分都具有一种悲剧色彩。最熟知的如项羽,垓下之刎令人哀婉、叹息。 惊叹于历史人物的命运,更感伤于历史人物的不悲剧人生,以秦国商鞅为例,读完他的传纪之后,有太多感触。 商鞅,是卫国的非嫡系庶出的公子,从小喜好刑名之学,长大给魏国的相国公叔痤做了门客中的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

3、本事,但没来得及推荐他,自己先病的要死了。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西边秦国新即位的秦孝公正在下令求贤,于是商鞅向西去了秦国。经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介绍,见到孝公。商鞅对着秦孝公陈说了半天,秦孝公听的直打瞌睡。走后,秦孝公把景监给骂了一顿:“你推荐的这是个什么糊涂人啊,哪值得用!”景监回去就责备商鞅,商鞅说:“我跟他说了些帝道,但是他不懂啊。”五天之后,商鞅又求见,这次跟秦孝公谈的好了一点,但是也没说到秦孝公的心里,出来以后,秦孝公又把景监责备一通,景监又去骂让鞅。商鞅说:“我这次是跟他说王道,他也听不进去啊。”随后商鞅又去求见,这次秦孝公觉得还不错,但是亦未肯任用商鞅。事后,秦孝公对景监说:“你的

4、这个朋友还不错,是个可以谈话的人。”商鞅听了,说:“我这次是跟他谈得霸道,他觉得不错,那我明白了,我下次再见一下,知道说什么了。”于是又接见,这次秦孝公听的膝盖不知不觉都向前移得下了席子,因为商鞅说的全是强国之术,秦孝公大悦,于是任用了商鞅。 悲剧性的人物,开场也总是历经坎坷,然而当他们得势之后,可以尽展才能,如商鞅后来之变法,使得秦国一跃成为强国,但是其结局却十分不幸,又如汉家之韩信一般,最后也难得善终。 最后商鞅跑出函谷关,要向东投奔魏国,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卯又杀破大魏军,不肯收留,商鞅只好向南跑去自己的商於封地,宣布造反,呆着封邑上的兵去攻击蓝田,秦国发兵来迎击,战败叛军,虏了商於,在

5、渑池把商鞅正法杀掉。秦惠文君命令把商鞅的遗体车裂了,在国内徇示,说:“有敢像商鞅这样造反的,都是这个下场。”遂夷灭了商鞅全家。 司马迁在评价商鞅时说:“商鞅,天性刻薄。”他用帝王术去说秦孝公,都是浮言,并非是他的实。而且他能当上官,靠的是秦孝公的宠臣引荐,但是当官以后,就刑处了公子虔、欺骗魏国公子卯,足以看出商鞅的少恩来了。我曾经读商鞅些的开塞、耕战的书,书中思想和他本人的行事类似。最终他在秦国落得了恶名,这也是自有原因的啊。 司马迁似乎只看到了商鞅改革的富国之术,没有看到它的强化君权作用。此前,秦国的十数代国君都是非常没地位的,都是大宗族权臣扶立和控制着的。通过商鞅的改革,抑制贵族,奖励耕战

6、,解放的平民,依军功授官,建立了平民化的职业官僚体系,也就同时加强的君权,国君有权又富,领导着职业官僚化的国家,这一体制,最终战败了偏贵族政治的六国,这是秦能战胜六国的政治体制优胜的原因。司马迁对此也认识不多。所以他对商鞅就偏批评较多,主要是为人刻薄、少恩,而宽厚多恩,难免就落到亲亲上恩的六国模式,照旧给贵族们好处和恩惠,落得贵族政治的腐朽上去。对贵族少恩,铲除贵族,正是对平民多恩。 司马迁反对官吏以苛察为忠,反对行事风格刻薄少恩,反对苛察酷吏,以能抓别人的错为自喜之能事,这是他从汉朝当时政治中看到的弊端,但是落到战国之际正在政治变革,从分封模式向现代集权专制行政体系转变,则也许刻薄少恩,就不

7、单单是个人行事风格所当评价,而是古今之变的某种推动力,不能单一从行事风格角度,简单地批评了。犹如医生之持刀,和奸人之持刀,不能见刀就批评攻击之。司马迁未见战国中期政体剧烈变化的“古今之变”这在他其它世家列传中也未体现,所以,就见刀就批评之,可谓未通古今之不同啊。 再如吴起、荆轲、贾谊、李陵这些人生同样体现着一种悲剧性。以吴起为例,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他使法明确,依法办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土。致力于加强军事力量,揭穿往来奔走的游说之客。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

8、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一代名将就这样告别了。 社会上称道军旅战法的人,无不称道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社会上流传很广。司马迁说, “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算计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吴起向魏武侯讲凭借地理形势的险要,不如给人民施

9、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国执政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可叹啊! 这些故事无不让人感到心酸,但也从中体会到人生之突转,感悟其盛时之因,哀叹其悲时之速。关于悲剧,亚里斯多德认为这是指: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恩格斯说: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史记里悲剧人物似乎正符合这样的特点:他们的生平经历具有突出的社会意义,反映了社会政治的某种本质;他们的遭遇悲惨,或者被杀,或者自杀,或者一生坎坷不平,或者老来悲凉失意;他们的悲惨能激起人们对正义,对美好事物的同情和对邪恶势力的愤慨。 史记的悲剧气氛无往而不在,这种现象是史记所独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