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惠安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南旧事》惠安馆解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南旧事惠安馆 解读秀贞是城南旧事第一部分惠安馆中的女主人公,与一个在故事中并未直接露面的“思康”相恋并未婚生子,最终却遭遇恋人抛弃、私生女死去的双重打击,导致有些痴癫。这样一个女性形象是可怜的、可悲的,而在文本内提供的语境中,她的存在,又是为人不齿、受人厌恶的。人们见了她唯恐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理她,她本是一个受害者,却无辜地忍受世人的唾弃。 城南旧事的构思可用四个字来概括:“离我而去”。集子中的五个系列短篇,都采用“别恨”的情节,秀贞、妞儿、偷儿、兰姨娘、宋妈等一个个人物和“我”相遇相识,而后又一个个的“离我而去”。最后,连爸爸也离我而去。“别恨”的情节配以反复出现的“骊歌”:“长亭外,古
2、道旁,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把感伤哀婉的离情别恨渲染得淋漓尽致。秀贞和妞儿惨死于火车轮下,为她们悲惨的短暂人生划了句号,秀贞死了,还被人误解。这个世界上只有“我知道她们的秘密”,而这一切连同“秘密”也永远成为过去,搬了家,一切都离我而去了。孩子们喜欢的宋妈走了,曾与我推心置腹的偷儿也被抓走了,再也没有了那草丛里的好朋友,最亲近的爸爸也消逝了。在这应该充满了欢乐的金色童年里,留下的却只有别离。“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而没有了影子了”。作家用淡雅的笔墨将这一个个的别离故事娓娓道来,表面上看似不见情感的波翻浪涌,实则更显哀婉含蓄
3、,更具深沉的感伤。 这种感伤之情还不仅仅在于英子和周围人的相识而后别离,不仅仅在于周围人的离我而去,它还在于:童年离我而去!“我”不仅告别了秀贞、妞儿、宋妈、爸爸、兰姨娘等人,“我”还告别了“我”童年的我。这五个系列短篇是以英子的年龄增长为总的发展线索的。首篇惠安馆传奇英子六岁,末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十二岁,从英子入学前到小学毕业,也就是从一个人蒙昧初开,进入童年,到告别童年这一宝贵时光。 英子这一人物,不仅仅是一个“穿线人物”,不仅仅是结构的需要才出现的,且不说这一人物有极鲜明的个性,整部小说感伤哀婉的艺术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英子“童年离我而去”造成的。她喜欢长大成人,又
4、多么害怕多么不愿意告别童年,然而她终于告别了童年,过早地担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拿到小学毕业证书,爸爸去世了,“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对那“愚呆而神圣”的童年的回忆,品尝那一份告别童年的感伤,是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我”的童年永远离“我”而去了,童年的亲友也永远离“我”而去了,可那一份感伤之情却永驻心底,梦索魂牵,这才拿起笔来写小说。对此,作者有过明确的说明,她说:“为了回忆童年,使之永恒,我何不写些故事,以我的童年为背景呢!于是这几年来,我陆续地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5、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城南旧事是一部毫无虚构完全纪实的作品,作者说她写的是以“童年为背景的故事”,免不了虚构;即使纯属纪实,也是一个四十开外的中年人回头审视三十多年前的那一段生活,必然地注入了作者对那一段生活的思考。作者是如何思考的呢?这样我们就进入了城南旧事的第三层意蕴:宿命。 城南旧事叙述的是小英子所看到的成年人的悲剧故事,这些悲剧具有“古典悲剧”的特色:强调不可违抗的命运。显然,作者无意从社会角度去思考和解释这些悲剧的原因,作者的构思不在于写“社会”,社会作为作品的背景是淡淡的。这与作者的其它小说很不相同。应该说,末篇写爸爸早逝,英子告别童年,是最具有“社会性”的:爸爸因为“叔叔给日本人害死,
6、急得吐血了”。但全篇仅此一句,无心的读者甚至不会注意到它。这么重要的内容,可以表现爱国主义、民族矛盾、正义感等等,却被轻轻带过了,它只是极淡的一点背景。推到作品中心位置的是父女的亲情,告别爸爸,告别童年,苍凉而忧伤。朝夕相处的爸爸,转眼间不见了,六年前答应出席毕业典礼的诺言已不能实现,命运的不可违!评论者不该把作家偶尔提到的只言片语、局部形象、个别细节提出来大加阐释,强调间接反映的内容,使之符合既定的观念、先验的结论,而对作家在作品中处于中心位置的内容采取谈化虚化的研究方法,更不能把我们的结论强加于作者。城南旧事强调不可违抗的命运,是始终贯穿于整个作品的。驴打滚中的宋妈,也是一个难逃厄运的形象
7、。她因为进城、帮佣,儿子不明不白死了,女儿被丈夫悄悄卖了。作家显然是把这一悲剧归于宋妈的命运:“宋妈为什么嫁给黄板牙,这蠢驴!”作家没有也不可能从社会、阶级压迫等角度去思考宋妈的悲剧。作品中表达了对宋妈丈夫极度的厌恶,纯朴的宋妈因为嫁给了这样一个赌徒丈夫才落得如此结果,这是命运的不公。五个短篇中,最具悲剧特色的是惠安馆传奇秀贞与思康的婚姻悲剧也是一个“命运悲剧”。把它看成是由封建道德、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比较勉强,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制度是这一悲剧的远因,处于背景的地位,处于中心位置的还是“命运”。他们俩一个是北平人,一个是惠安人,各有老母,一个是孝子,一个是孝女。思康虽然是北大学生,但极贫苦,住
8、会馆还住的是“跨院堆煤的屋”,长班都常常忘了送水,两人的感情正是在贫苦的交往中产生的。小说一再借秀贞之口说出思康的深情、纯朴。思康被母亲扣下不准北上,不是因为封建等级、伦理观念,成年的儿子侍奉贫苦中的老母无法谴责。那里极穷,尽吃白薯,“能叫外头去的人吃出眼泪来。所以,他就舍不得让我这个北边人去吃那个苦头儿。”秀贞也没有把怀孕的事告诉思康,“千山万水,去一趟也不容易,我要是告诉他我有了,不也让他惦记着!你不知道他那情意有多深!”两个相怜相爱的有情人,彼此为对方着想,阴错阳差,使他们终未能结合,进而一步步衍化为毁灭性的悲剧,美好的性格反而成为悲剧的动因,只能归为“命运”!如果他们中有一个是自私的薄
9、情的,也许结局又另当别论。小说将这一悲剧原因指向命运,内在逻辑是非常清楚而严密的。 叙事主人公无意识地参与了悲剧情节的进程,促成悲剧高潮的到来,因而具有深沉的忏海意识,这是城南旧事悲剧故事的一个特色。上文已经说到,叙事主人公小英子不仅仅是一个穿线人物,不仅仅是结构上的需要才出现的。小英子是一个聪慧过人的小精灵,她拥有自己的秘密,又能窥视大人们的秘密,大人们却不知道她已窥视了秘密。八岁的年纪她已懂得了爸爸和兰姨娘的调情是对妈妈的伤害,不能明说,反受妈妈的斥责,委屈得伤心大哭,谁也不理解她哭的真正原因。为了拯救妈妈,她竟然促成了德先叔叔与兰姨娘的“好事”。虽然这一“好事”也许仅仅对英子妈妈是好事,
10、他们也离“我”而去了,谁又能预料他们的命运呢?集子中有三个故事的发展是由英子推进,英子参与了故事的进程。她在似懂非懂的年龄,纯洁真诚的童稚行为却造成了别人的悲剧,伤害甚至毁灭了她所喜爱的人,也伤害了自己童年的心。英子善良地为疯女秀贞寻来了她的小桂子妞儿,资助她们,让她们一起去寻找亲人,而这一对苦命人却因此惨死于火车轮下;英子真诚地喜爱草丛中善良纯朴的偷儿,真诚地说出小铜佛的来历,却为便衣逮捕偷儿指点了路。真诚和善良促成了悲剧高潮的到来,这就是 “命运”!想摆脱厄运,反而掉进陷讲,纯真善良的品行,反而推进了悲剧的进程,正是在这一点上城南旧事和古典命运悲剧相通。 五个短篇中,叙事主人公参与了故事进
11、程的三篇都写得浓墨重彩。尤其是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这两篇,叙事主人公英子参与了悲剧进程的故事篇幅最长,感伤意味最浓。为什么?作家写这些故事时,真实与虚构已融为一体,作家和“英子”已合二而一。这样,故事中的英子受伤害的童年经验已融化作家的经验,英子的忏梅已注入作家的心底。成年的林海音已完全沉溺于小英子的情感。秀贞、妞儿惨死,英子大病一场;小偷被抓走,英子“慢慢躲进大门里,依在妈妈的身边很想哭”。内疚、忏悔和委屈在童年英子的心底上烙下了伤痕。小说虽然是童年英子的视点,毕竟又是成年对童年的回忆,那种“是我促成了悲剧发生”的忏悔之情不可避免,因而伤感之情尤为浓烈。读这部小说时,你已经很难以区分“哪是
12、真的,哪是假的”,作家在小说“序言”中也希望“读者们别问我哪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所缅怀的有那金色的纯真童年,也有愚呆的忏悔。 小说城南旧事的乡思、别恨、宿命三层意蕴共同构成了深沉含蓄、感伤哀婉的艺术氛围,产生了引人人胜的艺术魅力。乡思,摇荡着海外游子的心,也震撼了大陆同胞的骨肉之情;别恨,引发着人们普遍的离愁别恨、亲情、友情,以及对每一个人不可再现的金色、愚呆、神圣的童年的回味;宿命,则启示你对人的生存的思考,虽然你未必赞同“不可抗拒的宿命”,你也许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但你对种种偶然性造成的命运不也会感到深深的心灵颤动吗?小说在三个层面上都倾泻着如诉如泣的感伤之情
13、,而这人生的三个生存内容,也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感伤之情。 作如此观,也许我们更能接近小说城南旧事的奥秘。当然,城南旧事的艺术价值绝不仅仅如此,它还能读出别的意蕴。 惠安馆传奇 阅读指导 本篇以叙事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写了两个苦命人的悲剧,一个是疯女秀贞,一个孤女妞儿。 叙事主人公“我”,也就是英子,蒙昧初开,又聪明伶俐,她目睹了这一对苦命人的悲剧。她拥有大人们不懂得的秘密,她以自己善良的愿望,想帮助这一对苦命人,却反而推动了悲剧的进程。 秀贞因情而疯,因爱而疯。她痴情地等待恋人的归来,痴情地寻找自己的女儿,她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与恋人思康都是深情、纯朴之人,两个相爱的人都为对方着想,却使
14、有情人未成眷属。他们之间若有一个是薄情之人,命运当另是一番结局。秀贞在悲壮地反抗着命运,却难逃厄运。 妞儿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小小年纪就在被打骂之中成为养父挣钱的工具。与英子在一起是她苦难童年唯一的欢乐,寻找到亲生父母是她埋在心中的梦想。秀贞与妞儿,这一对“母女”,似真似幻,她们却悲惨地丧生于火车轮下,结束了苦难的人生。 惠安馆传奇是城南旧事五个故事中悲剧意味最为浓厚的一篇。 描写得多么细致!早晨斜射的阳光中飞舞的尘埃。 很自然地交待了这是冬天。 方言与京腔差异中的趣味。 引出故事中的主人公。 父女对话中自然地交待出故事的背景。 孩子与大人眼中不同的主人公。 第一次正面描写故事的主人公秀
15、贞。 纯真的孩子与被认为疯子的秀贞目光相遇了。 天真与恐惧相伴,多么准确的心理描写! 大人以为她被吓着了,而她心里却是在惦念秀贞。 又一次写到惠安馆,却不展开和深入。 转而写井窝子,引入另一个小主人公妞儿。使上文的惠安馆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英子的仗义,保护弱小的妞儿。 妞儿也是贫家女。 孩子与大人的评价眼光总是不一样。 用“我”来与妞儿作性格的比较。英子胆大,妞儿温和。 不经意地突然出现的疯子。出奇不意,才能引人入胜。 “两个泪坑儿”的描写,为后来的悲剧埋一个伏笔。 引出悲剧故事的一个原因。 秀贞妈妈的内心多么希望自己的女儿不被别人害怕而被别人喜欢。 大人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孩子
16、心里藏着许多秘密。 秀贞陶醉在对她的孩子小桂子的爱之中。 作家只白描了几个人的语言、细节,却活画出了各自的心理。 秀贞沉醉在自己的“胡说”中,英子却不知胡说中的悲剧。 聪明的英子也还不能明白悲剧的真相,可是她已经越来越接近它了。 孩子们总是在自己的娱乐中听到大人们的事。 从二人的对话中复原了秀贞的悲剧,叙事的视角是英子的。 这里又埋了一个伏笔。没明确交待小桂子的结局,也无法交待。 这样说明秀贞悲剧故事的真实性,而非传言。 都哈哈笑了,笑的都是对方不明真相,而接近真相的是女孩英子。 由一双新鞋,到“门槛踢烂了”,写出英子成了惠安馆的常客,成了疯子秀贞的好朋友。 童趣。 冬天过去了,春天快来了,秀
17、贞一年四季都在她的梦里。 只有天真的英子对疯子秀贞寄予深切的同情,她因爱而疯,她的爱也是天真、纯洁的。 这个细节写活了作为疯子的秀贞行为的有违常理。 实写秀贞的瘦,隐含的是英子的同情。 生动的比喻,门响的刺耳,反衬出这里的寂静,死气沉沉。 秀贞年年月月在寂静中、在幻梦里等着她的恋人归来。 所谓疯子就是只会按自己的逻辑去想问题,在自己的逻辑中,并不疯。作家这一段文字把一个疯子的内心逻辑表现得很准确。 回到现实,她的逻辑又乱了,内心却是思康未走远,就要回来了。 爸爸表面很凶,内心却很慈善。 快乐而朦昧未开的童年。 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家庭。 童年的快乐是简单的,也是单纯的。 妞儿的童年,快乐
18、也不彻底,这里交待出她内心的压力。 妞儿已经失去了单纯的童年快乐。 妞儿怕她的爸爸,是真怕。 两个女孩无声的交流,妞儿无声地流泪。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妞儿的爸爸是真打,与上文写我的爸爸表面的凶狠形成对比,为后面交待妞儿的身世埋下伏笔。 妞儿的童年,是孤独的童年,也是苦难的童年。 这段文字非常准确地写出了英子对齐化门的内心印象,模糊而又清晰,似真似梦。 与上文写小桂子相呼应。 亲密的接触组合进深刻的疼痛。 小小的年龄已经懂得隐藏自己身世的伤痛。 闪电、雷声的比喻准确地传达出英子内心的震动。 由妞儿的不幸转入对自身的恐惧,准确地刻画了一个小女孩天真与脆弱的心理。 多少孩子问过这
19、样的问题! 文学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细节与感觉。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找到亲爹亲妈是妞儿的梦想与生活的希望。 她在梦中已无数次梦见过亲爹亲娘。 英子在为妞儿的身世伤心,可是大人怎能懂得孩子心里的疼。 由写妞儿转入写秀贞,逐渐把俩人的命运悲剧融合到一起。 完全符合一个疯子的言行,她有自己的感觉,自己的世界。 在她的幻觉中,在她的世界里,她的恋人仍在病中安睡。在别人的眼中,她是个可怕的疯子,而她的内心充满了母性的柔情。 自古相传的风习与民俗,充满了趣味性。 埋下一个伏笔,为秀贞带妞儿出走。 这个比喻突出了秀贞的瘦,传达出对这个可怜女人的同情。 青草黄,绿叶掉,桂花香,把秋天具象化了。 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20、,又自然而然地交待了小桂子的去向。也非常符合已经疯了的秀贞的思维特征。 由表引出他的穷,为悲剧作铺垫。 秀贞不忍心让思康惦记。 思康不忍秀贞去吃苦。 两个情深意浓,相怜相爱的人,彼此为对方着想,最终未能结合,一步步走向毁灭性的悲剧。只能归为“命运”。 生产的疼痛与桂花的香气,是秀贞永恒的记忆。 又埋下一个伏笔。 秀贞只在她的情感深处被认为是疯子,在生活中她何其爱美! 她穿行在幻想与现实之中。 从幻想中回到现实,最深刻的疼。 思康的穷,住会馆里还住的是堆煤的小屋。 一个是长班的女儿,一个是穷学生,这是他们一见钟情的基础。 住的是跨院,长班送水都会被遗忘。思康要水也只能轻轻地叫一声。 再次刻画思康
21、这个穷学生内心的自卑。 俩人的感情正是在贫苦的生活交往中加深的。 深情的故事让英子也产生了幻觉。若只写秀贞沉于幻觉,是当局者迷,写英子也产生了幻觉,更加映衬出秀贞与思康的深情动人。 英子无意之中提到妞儿,在她的深层意识中已经把小桂子与妞儿合二为一。多么高明的伏笔! 贫病中的相濡与沫。 幻觉与现实的交错,时间的混乱,这是对精神病患者的准确描绘。 托英子找小桂子。从秀贞的角度埋一伏笔。 又一次把妞儿与小桂子合二为一。 思康是孝子,孝顺的儿子侍奉老母,无可非议,阴差阳错,成为悲剧。他们都不是薄情的人。 英子是一精灵,极聪慧。 刻画英子的心不在焉。 英子沉迷在只有她一个人知道的秘密中。 似睡非睡,现实
22、与梦境的交汇,作家写得很生动、准确,凉飕飕的感觉在梦中成为“一盆凉水从脖子上灌下来”。 从妞儿的角度,写英子被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所折磨。 不写天上的雨有多大,却写地下的雨水越来越多,侧面的描写让读者更有想象的空间。 英子已经把妞儿和小桂子融为一体。从最初的无意识流露,到这里越来越清晰。而妞儿哪里会想到她的命运会与一个叫小桂子的孩子扯到一起! 一个女孩独自拥有这样的秘密,是过于沉重了! 妞儿的养父是个落魄的八旗子弟,前清遗少。 养女只是他挣钱的工具,妞儿的童年没有爱。 她幻想着亲爹亲妈的爱。 借妞儿养父母之口,交待妞儿的身世。 一个人的秘密让英子分不清现实与梦境。 以具象的秋天,把妞儿与小桂子融
23、合到一起。 这一块青记,是实证的细节。如何描写它,体现了作家的功力。 似真似幻,若有若无!在这个悲剧故事中,作家既不能肯定妞儿就是小桂子,也不能否定。这样的描写又符合此情此景中英儿的心理状态。 叙事的情节发展到高潮,往往有个高潮点。英子决定“我带你找你亲妈去”,就是这部小说悲剧故事的高潮。 英子进一步强化着妞儿与小桂子的同一性。 英子做出了决定,心里开始轻松了,她要去完成一件大事。 英子身体的激烈反应,更源于心里拥有的秘密在激动着她,她所作出的决定在激动着她,而她只能独自承担这一切。 大人们都不理解孩子内心的秘密。 天真的英子不懂得金镯子的贵重吗?不,为了实现一个善良的愿望,英子什么都顾不得了
24、。 这段话为妞儿的到来设置了合理的逻辑。 英子怎么也不会想到,她出于善良的愿望却把妞儿一步步引入了黑洞洞的悲剧里。 迷茫、惊喜、委屈、不知所措,妞儿心理的复杂难以言表,简单的一个“嗯”代表了全部。 重复的副词,强调了她们步履的轻,一声响则反衬了其静。 灯光的微弱,是此时此景的必需。 生动地刻画出旧时代娇羞女孩的模样。 又是两个重复的程度副词,刻画了秀贞的疑惑与惊喜过程。 这一声喊,惊心动魄! 准确地刻画出此时此景妞儿的心理。 秀贞若此时说声谢,她就是个正常人了! 读者此时更能体会出作家写灯光不亮的重要性。 轻轻而难为情地叫妈,非常准确地写出了妞儿的心理:渴望而又不无疑惑。 秀贞的妈妈以为响声仅
25、是英子一个人的。 这里描写的画面感极强,像电影镜头一样。 病中的英子完成了她善良愿望,是福?是祸? 昏睡中慢慢醒过来的感觉。 通过对话,侧面描写,交待了两个苦命人的悲惨结局。秀贞死了,还被人误解。 简洁地交待搬家。 形象地写出从病中醒过来的瞬间感觉。 英子的记忆还在十多天前,这记忆将要伴随她的一生。 镯子回来了,两个苦命的人永远回不来了。 表也回来了,人呢? 相识与相知的记忆,点点滴滴,永存于童年的心上。 大人对孩子的理解,总是错位的。 还是一个人的秘密,大人们永远不知道英子做了什么。 搬了家,也永远不会忘记那童年伤痛的记忆。 电影镜头一样的画面感。 即使仅是天上的云,也会让英子想起那苦命的人
26、。 街边的花香、鞭痕,多少事物都会引起英子的联想。 内心的伤痛,使人成长、成熟。 英子可以告别从前生活的环境,却不可能告别自己伤痛的记忆。 英子因这一事件,朦昧初开了。成长与成熟,总要伴随着伤痛的记忆吗? 美文解读 小说是以英子的自叙为叙事角度的,惠安馆传奇中的英子只有6岁,是一个蒙昧初开,刚刚开始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岁月。她眼中的秀贞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疯子,和她一样年纪的妞儿却有着她不能理解的苦难。这两个苦命人各自在自己的生命线上苦苦挣扎,英子所见所闻是零星的,一个个片段把她们的身世描绘出来了。英子在小说中不仅是一个发现者,不仅有所见所闻,还是一个参与者,她有自己的所思所为。通过她的参与,把这两条
27、线索上的苦命人的命运一点点拉近、交汇,小说情节的发展就是两条线索交汇的过程,秀贞和妞儿走到了一起,小说的情节发展也就到了高潮。结局却是英子想不到的悲剧,二人的命运完全走到了英子所想象的反面。这对英子来说是极为沉重的打击,蒙昧初开的她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她大病了一场。这是她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命运是这样的残酷! 这对于小英子来说,未免知道得太早。但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一直在与命运抗争,它给予的是抗争的力量。无论是秀贞还是妞儿,她们都不甘心屈服于命运对自己的摆弄,她们都怀着自己的梦想,在反抗着命运。秀贞的性格里充满了悲壮的色彩,她不顾世俗的压力,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宽厚仁爱,爱她的恋人,爱她的孩子。
28、她一直被世俗的人们拒绝,包括她自己的父亲,连死了都还被误解。只有英子,因天真未失而能懂得她,而英子的所思所为却反而推进了她悲剧的进程,使她走进了黑暗的生命深渊。命运不可抗拒,正是在这一点上,小说与西方古典悲剧理论相契合。 中国的叙事文学,述说社会悲剧的作品很多,而抒写命运悲剧的作品很少,在悲剧故事里具有悲壮的英雄色彩的性格更少,这正是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 阅读指导 序,就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字,通常是该书的导读和说明,如创作意图,创作原则,创作动因和过程等等。可自序,也可他序。在中国文学遗产中,不少名篇佳作产生于序跋体中,古代的如王勃的滕王阁序,现代的如鲁迅的二月小引。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序,是一
29、篇别致的序言。它以两篇旧文为主体,一篇写的是在北平的童年往事,一篇写的是对父亲的回忆。两篇都是散文,散文以真实性为本质特征,小说却免不了虚构。把两篇写实的散文作为城南旧事这部小说的序言的主体,实在是别出心裁。 它首先告诉你,这篇小说在虚实之间,是一部以自叙传为基础的小说。“读者们别问我那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另外,它点明了这篇小说写作的动因。那些真实的童年往事多么生动有趣,让作家永难忘怀,“为了回忆童年,使之永恒”,写下了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角一个个地“离我而去”,形成了小说的结构,最后亲爱的爸爸也离我而去了,“父亲的死,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段落”,父亲死了,童年结束
30、了,小说也结束了。 序言,是开启这部小说艺术之迷的一把钥匙。 写卖出价晚香玉的、换电灯泡的,都只是铺垫,为唱话匣子的出场渲染气氛。 “飞跑”一词,使其急切的心情跃然纸上。 天真、幼稚,又得意洋洋的神态。 回忆,是需要细节描写的,有了细节才能生动有趣。 童年的乐趣常常在于对长辈的不从,自己去寻来。 有些民俗中的所谓“迷信”,是用恐吓的手段达到科学的目的。 这是本篇“序”的核心,点明了城南旧事的写作动因,及小说的第一层意蕴:乡思。 “离我而去”,是五个故事的构思,也是整篇小说的意蕴:别恨。 写出了一个立体、多侧面的父亲形象。 不为尊者讳,不避父辈的弱点,写出了一个真实的父亲形象。 详写父亲的爱花来
31、证明上文说到的父亲是一个“对生活有浓厚兴趣的人”,使抽象的叙述变为具体的描写。 在一篇短文中,要有详有略,这里对父亲的叙述就是略写。 城南有说不尽的回忆,它们结晶为诗意的故事。是小说就免不了虚构,而情感是真实的,这是佳作的根本。 美文解读 序言,提供了导入这五篇小说艺术之宫的路径。它说明了小说写作的动因以及基本的构思,还描绘了故事发生背景中的民俗风情。如果仔细品读,你还会发现,小说写她父亲的态度,正是小说的基本写作态度,即对主要人物不作黑白分明的价值判断,不为尊者讳,也不刻意美化,保持人物立体的真实性。因此,这部小说在平静而朴素的叙述中,读来让人感到亲切。人物是朴素而亲切的,像我们生活中所常见的人物;故事也并非起伏跌宕,自然而然的发展中,透露出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对人间温情的赞美。小说感伤的诗意也已经弥漫在这篇序言所引入的散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