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学习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学习心得.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语文学习心得语文学习之大学语文学习心得 母语,亦称第一语言,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于漪先生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母语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一种有形无形、有声无息的存在,是历史流注的民族精神,她宽厚地孕育涵养着每一个子民。”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学习的母语大体是是指语文,因为我们所学的书所有的东西都是由汉语文字编写成的,学习不好语文就不能看懂其他的学科,所以语文是其他学科的载体,我们要学习好语文。 语文,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
2、,是开启中华民族瑰丽文化大门的金钥匙 走进语文,感受不同时代文化的熏陶,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走进语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跟着作者的笔历经社会百态,感受不同人物的人生,与之同喜同悲 走进语文,让散发着书墨香的方块字带着我们去寻找逝去是岁月,去探求未知的未来 一则论语,就是一个哲理,她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大家最深切的道理,虽然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也很少有长篇大论,但是就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能激发出你内心最深处的良知。孔子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形象,凝聚着他内心所积聚的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强迫的、粗暴的,而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所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他告诉我们“仁者爱人
3、”的道理,教会我们做事要有谦虚、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一首古诗词,如同一条长长的路,每个字、每个句子,都如同小路上铺着的青石砖块,引领我们走下去,路上的风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古韵;朦胧的云烟,滴着水珠的屋檐,仿佛都在像我们述说着那些逝去的岁月。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到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而诗歌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初唐四杰”为唐诗的发展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他们一改前朝诗歌绮丽余习、浮夸之风,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
4、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为唐诗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唐朝出现了所谓的“开元盛世”,社会文化也发展到了鼎盛,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唐朝最具代表的两位诗人李白、杜甫也出现在这时。 到了宋代,词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代替了诗歌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宋词也逐渐形成两大派,一个是豪放派,豪放派特点大体是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其中以苏轼和辛弃疾最为突出。另一个这是与之相对的婉约派,其
5、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婉约意为婉转含蓄,因此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一篇散文,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虽然风格各异、样式不一,但都具有丰富的情感,让人深深迷恋。无论是鲁迅式的峻冷峭拔;朱自清、冰心式的清新雅致;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豪迈挥洒;叶圣陶那样的朴素平直;或是像徐志摩那般的浓艳绚丽,都能带给我们震撼。新时期的散文,如同春天里的燕子,总是能带给我们最新的气息。散文的题材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回顾个人经历的散文、揭示生活哲理的散文、叙述个人情怀的散文,全都大放光彩。在这一篇篇看似普通的文章中,我们却能
6、读出社会百态,民族情怀。 无论是在小学、初中、高中或是大学学习的语文,语文总是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下面就来谈谈我学习大学语文的学习心得吧。 在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论语,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儒家是一个具有浓厚忧患意思的学派,它把忧患意思建立于民本立场和仁爱理想之上,使其内涵有所扩大和加深,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是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
7、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孔孟认为,忧患意识是统治者要想获取民心,就应该推己及人,使百姓安居乐业,养生送死无憾,必须乐民所乐,忧民所忧,即所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所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亦天下,忧亦天下”。认为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即使在今天,忧患意识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只有居安思危,自强不息,方能艰难成玉,实现民族和国家的伟大复兴。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有的人生态度是,平时忧道不忧贫,危难之时就要杀生取义。儒家思想以“仁义”作为衡量人格标
8、准的重要标准,“仁”是其核心思想。他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自己的节操,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时期,还是在现在安乐盛世,我们都要具有忧患意识,只有随时保持警惕,才能在突发状况面前保持冷静,虽然当今世界和平是主旋律,但是依然有不和谐的因子存在,霸权主义、恐怖组织依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人口膨胀的重负、环境污染加剧、资源匮乏的预警等等,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个人如此,对于家庭如此,对于一个国家亦如此,忧患,才能有备;有备才能无患。忧患意识的仁爱的良知,是强劲的责任感,是奋斗的动力,希望也正在忧患意识之中。 无论在哪
9、个朝代,总会有一些人为国家的兴旺而担忧,把天下只事做为己任。南宋的辛弃疾就是这么一位。辛弃疾22岁时在北方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后渡江南归宋廷。他的作品的主要特点是气势磅礴,感情沉郁,风格多样,善于运用比兴、想象、夸张等手法,并且喜欢运用大量典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欣亭中,他通过借登临观赏,抒发了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郁愤之情。当时他在建康任通判,归南已经八、九年了,虽有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却沉沦下僚,年华虚掷,不得一遂报国之愿。词的上片主要以写景为主,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之景,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
10、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表达了作者立志抗金复国的豪迈之情。但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三句虽是写景,但是无一不喻情。“落日”暗喻南宋国势殆危,。“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
11、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意谓自己不愿学张翰弃官归隐,不愿意放弃大业,只图个人安逸。“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意谓自己不愿学许汜只知添置田舍,羞于过置田买屋安居乐业的生活。“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意谓感叹虚度年华,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为国运感到忧愁,人比树老得还快。“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首词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
12、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借张翰弃官归乡,表思乡之情;借许汜为刘备所羞,表不谋私利;借桓温感叹,表岁月蹉跎,功业无成。凡此,体现了辛弃疾诗善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点。 词中有景,既有“玉簪螺髻”的比喻,又有“献愁供恨”的拟人,还有“落日”、“断鸿”等使人易生国势衰颓、身世孤危的象征性联想,表现手法多样,主观色彩浓厚,而统一于沉郁悲凉的情调之中。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在现代,
13、也涌现出一大批爱国诗人,戴望舒就是其中的一位。XX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和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陷入了极度的悲观和痛苦之中。雨巷是他得代表作,他在雨巷中营造出一个“梦一般地委婉迷茫”的审美意境,表达出作者那种低徊自怜的哀怨、悲伤、彷徨、迷茫中的丝丝朦胧理想和浪漫情愫,含蓄而隐晦地揭示了一代知识青年当时消极而真实的思想与情绪。 雨巷描绘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我”去寻找幻影中的“丁香姑娘”,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寂寞、冷清、朦胧而悠长的“雨巷”,诗人就是在雨巷中彳亍的孤独者,“丁香姑娘”则是诗人追求的理想。从声音层看,淅淅沥沥的雨声给人很强的音乐感,舒缓、低沉而富有
14、节奏感,展开了一幅江南小巷雨景图:梅雨纷纷,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里,只有诗人一个人撑着油纸伞彷徨。诗歌的感情基调也随之慢慢呈现哀怨、悲伤、彷徨、迷惘。从语义层看:诗歌通过对“丁香姑娘”寻而不得的过程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白色恐怖下朦胧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和执着追求的信念。诗人从一开始的希冀到想象期盼,到出现再错过,再追求的过程,写出诗人由最初的孤独、郁闷到期盼到感伤再到坚持不放弃的感情变化。从隐喻层看:无法把握的理想和未知的未来,让人感到迷茫、彷徨。诗人在雨巷中偶遇“丁香姑娘”,她和诗人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诗人感到她和自己此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可是,诗人却没有向她打招呼,而他只是投出太
15、息一般的眼光,就像梦一样的飘过了。这里明写诗人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暗喻在命运抉择的时候,小资产知识分子对选择对象的犹豫。在诗歌的末尾,诗人又将诗开头的画面再次呈现给我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惆怅的感情又加深了,那种理想破灭的哀怨之情依然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从象征层看,诗人通过写自己在雨巷错过 “丁香姑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应对理想不懈的追求和把握身边的机遇。 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胡适的容忍与自由,胡适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文史学家、思想家。他在青年时代曾留学美国,攻读哲学、文学,受赫胥黎、杜威思想影响较大。XX年回国后,任
16、北京大学教授,宣扬民主、科学,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容忍与自由是在国民党在大陆彻底失败后退居台湾依然坚持专制独裁统治的体制,作者对着这种不容异己的社会强烈的不满。本文反复要说明的道理,就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作者根据他一生的深切体验:“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争取自由,当然是目的,但作者有时“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作者认为容忍既是一种自由的精神,同时又是一种民主散文精神,是自由的根本。如果人与人之间彼此对无法完全避免的种种差异与不同都绝不容忍,一定要别人完全认同也即顺从于自己的一切言行,那是不行的。即使有强人所难、迫人就范的威权,也是绝不能持久,终究要失败的。因此,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容忍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使人人都有思想的自由,社会才能进步。这也是作者要对台湾当局限制学术自由的批判。 以上谈到的几篇文章只是在大学语文里学习的几篇课文,语文是一门永远都学不完的课程,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做为一名大学生必须要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