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 说课稿.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7692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孤独之旅》 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孤独之旅》 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孤独之旅》 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孤独之旅》 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孤独之旅》 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孤独之旅》 说课稿.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孤独之旅 说课稿吾爱教育 孤独之旅 说课稿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小说题材接触过一些,对三要素的内容有所了解。但是理解分析、鉴赏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远没有形成系统。感性多,理性少。所以需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体验感知,思考领悟,提高他们品味鉴赏能力。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作者把孤独的感受描写、渲染、烘托得淋漓尽致,其中大量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功不可没。再有文章平淡的情节、朴实平白的语言都使文章个性鲜明。 教法分析: 本

2、文篇幅较长,是自读篇目,属长文短教型。设计思路要考虑到主线清晰、重点突出。诵读法、点拨法是我教学本文的基本策略。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出问题,初步了解课文。课上预设四个教学环节:了解学情环节使教学实施有针对性,并随时调整预设,以学定教,促进生成。整体感知环节从梳理情节入手,突出人物心理发展历程,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提炼词语能力。研读赏析环节,通过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多元化赏析。遵循阅读规律,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分析、理解课文,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感悟收获环节,张中行先生曾说:“读好文章,从两方面学,一方面是内容,要透彻了解它传播了什么知识,宣扬了什么思想;另一方面是表达

3、,也就是在写法上或语言文字上有什么可取。这后一点很重要。”这一环节实际是小结,强化所学所用的意识。教师寄语部分推荐作家作品,鼓励课外阅读,更好地解读教材,品味作品风格。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小说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用独坐敬亭山和月下独酌导入。 二、了解学情

4、: 1. 展示预习问题。把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2. 让学生自由地谈预习感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整体把握 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1.情节: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给文章的三部分加小标题。 吾爱教育 找出杜小康情绪发展变化的关键词。 围绕“孤独”一词,提炼归纳,完成板书。 孤独之旅 遭遇 2.人物形象:杜小康是 的少年。 3. 环境。本文景物描写非常出色,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并分析其作用。 四、研读赏析。 你还欣赏文中哪些段落、句子或词语,读一读,说说理由。 感受人物方法: 1. 从直接刻画人物方法上感受形象

5、。 2. 从情节发展脉络上感受形象。 3. 从典型细节上感受形象。 4. 从间接描写上感受形象。 五、感悟收获 1.从主题上。孤独之旅就是成长之旅,坚强之旅。如果孤独不期而至,请你不要消沉,要利用它,静心思考,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加成熟! 2.从写作借鉴上。借鉴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的手法。 六、教师寄语 杜小康承受了孤独的磨难,坚强,长大了,后来他重返校园了吗?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课外阅读曹文轩被称为“回忆中含泪的笑”的草房子。 附:预设问题: 开头为什么不介绍杜小康家一落千丈的原因。 没有其它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鸭子的叫声为什么既显得寂寞,又

6、使人感到振奋?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想哭”的具体含义。 24段、25段的景物描写与当时气氛不协调,为什么这样写? 本文有多处关于父亲和鸭子的描写,对杜小康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吾爱教育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