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7764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0.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 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开发与应用研究 结题报告 宿豫区丁嘴中心学校 柳伟 一、研究背景 主题图是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以其色彩斑斓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更主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计、吸引了孩子的目光,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了数学课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主题图(Topic Maps)的概念最初是由W3C提出的,并由国际标准组织SGML委员会第三工作小组的研究人员开发,用来实现索引和辞典构建过程的形式化。主题图是一种用于描述信息资源的知识结构的元数据格式,它可

2、以定位某一知识概念所在的资源位置,也可以表示知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主题就是主题图中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现实事物的具体化,它可以是表示任何事物对象的名词,通过主题表述的概念被形式化之后就是标题。主题图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主题间的关联。” 本课题的“主题”是一堂数学课的精髄、核心、知识点,是一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主题图”是指能反映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带着浓浓的生活情境的图画。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有的教师把主题图的功能简单地定位成为情景创设服务,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没有合理安排主题图出现的时机。有的老师没有深入考虑主题图的内涵,只会按部就班

3、的照着主题图安排的活动指导照做,使教学目标偏离。观照当下,不同地区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地区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及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由于认识的误解和操作的偏差,“主题图”使用误区颇多,主要存在着“弃置不用”、“随意更换”、“本末倒置”、“机械使用”四大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的迷信和盲从,应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对主题图进行有效地处理,使“主题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在使用主题图时要做到收放自如、张驰有度、科学引导,这就需要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4、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 本课题是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而选定的。着重从能使教师掌握高效应用主题图进行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深入挖掘新教材主题图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渗透着的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会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主题图,学会等待学生去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价值,赋予主题图以灵魂,使主题图真正“活”起来;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使学生能独创性地学习等方面进行研究,以达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二、核心概念 本课题所涉及到的概念,作如下界定: 1、小学数学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一至六年级数学课本,为研究方便,本研究中专

5、指苏教版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课本。 2、主题图:主题图(Topic Maps)的概念最初是由W3C提出的,并由国际标准组织SGML委员会第三工作小组的研究人员开发,用来实现索引和辞典构建过程的形式化。主题图是一种用于描述信息资源的知识结构的元数据格式,它可以定位某一知识概念所在的资源位置,也可以表示知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主题就是主题图中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现实事物的具体化,它可以是表示任何事物对象的名词,通过主题表述的概念被形式化之后就是标题。主题图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主题间的关联。”本课题的“主题”是一堂数学课的精髄、核心、知识点,是一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主题图是指能反映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

6、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带着浓浓的生活情境的图画。 3、主题图开发与应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开发”的意思是对矿山、森林、水力等资源开始加以利用;“应用”的意思是适应需要,以供使用。“主题图开发与应用”是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数学课本中主题图内涵、价值,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对主题图进行有效地处理,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创造,进而构成高效的教学情境 ,最终使主题图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使“主题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 三、研究目标 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

7、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主题图总是一个情境的再现。主题图中的情境是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数学的发现与运用的载体。 2、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

8、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主题图来源于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中引入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明确学习数学的价值。 3、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他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数学化”、“再创造”等数学教学原则。所谓“数学现实”乃是人们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总体,其中既含有客观世界的现实情况,也包括学生个人用自己的数学水平观察这

9、些事物所获得的认识。“数学化”指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种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的一个过程。“再创造”是指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 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为了深入研究主题图在教学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价值,赋予主题图以灵魂,使主题图真正“活”起来,使课堂变得更加灵动。旨在通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如何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训练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使教师掌握高效应用主题图进行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师生的信息素养,使得教学方式有进一步的改善,学生和教师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充分的发展。通过本课

10、题的研究和实践,试图达到以下目标: 1、进一步使数学教师认识教材中各类主题图存在的价值,充分挖掘主题图在学生探究新知、解决数学问题、品德教育等方面的内涵。 2、使教师掌握高效应用主题图进行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能够根据校情、生情开发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教学情境;建立目标明确,操作有效的情境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 3、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主题图,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 研究内容: 本课题是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应用主题图时出现的问题

11、而选定的。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现状和教师课堂教学中主题图使用的现状调查、分析入手,探讨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挖掘出主题图丰富的内涵;把握主题图的最佳应用时机;掌握主题图的应用方法,力争走出主题图应用的几个误区。具体: 1、主题图类型、内涵、价值功能及类别研究。 对现有教材主题图类型进行梳理,根据主题图的内容、功能、处理方式等进行分类。 2、主题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教师课堂教学中主题图使用的现状调查研究; 学生读图现状调查及主题图阅读方法研究; 3、主题图开发策略研究。 通过研究,立足学校、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主题图再开发与深加工,形成创造性地处理和应用主题图的策略,使主

12、题图更贴近班级学生实际,使其更利用学生的学习。较好地解决主题图教学内容学生生活实际不兼容的问题,促进有效教学。 4、主题图应用策略研究: 对每种类型的主题图研究出教学策略,使教师轻松自如地、有效地运用主题图。 主题图的呈现方式策略研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变主题图单一的呈现方式为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发挥出主题图的最大效应。 主题图的教学策略研究。深入理解主题图的编写意图,充分挖掘主题图内涵,及主题图里所隐含的数学问题、蕴含的信息资源及人文价值,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合理地对主题图调整、补充、开发,提升教师研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过程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13、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师生运用“主题图”的现状,有目的地进行研究,通过听课、评课、测试、座谈调研等手段,及时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构。 2、文献研究法: 凭借已有的文章资料,以及心理学观点、建构主义、数学课程标准等,支持本课题的研究。科学合理的运用主题图、创造性的设计主题图。 3、行动研究法: 鼓励全体数学教师主动申报参与课题实验,并重点确定培养一批骨干实验教师。实验工作中具体操作可在课前、课中、课后等阶段对“主题图”的功用及使用方法进行研究和指导,从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主题图”在教学及教学效果提高和培养学生学

14、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研究过程: 本课题从XX年3月开题以来,经历了课题的准备阶段,课题实施阶段,课题总结阶段。在这期间我们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 1、子课题“主题图类型、内涵、价值功能及类别研究”: 本子课题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对苏教版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教材的中主题图进行梳理,从主题图的、的类型、内涵、价值功能及类别进行分析、归类, 深入挖掘新教材主题图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渗透着的相关的数学知识。主要采文献研究法。 XX年4月至XX年10月,经过组内分工,十二位组员分成六组,分别对苏教版一至六年级现行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分析、整理,得到以下的分析: 主题图的分类: 从主题图提供的资源信

15、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向我们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属于自然情境类。如一年级上册的“数一数”所提供的游乐场全景图,“比一比”中的“小朋友游戏比赛”图等,其内涵是让教师引导孩子们在比较真实的、有趣或比较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去发现和学习数学,从而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另一类则是提供了一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或操 作方式,属于活动方式类。如一年级上册中“认位置”、“丰收的果园”、“有趣的拼搭”等主题图,它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不管是哪一类主题图,教材只是向我们教师供了一些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自主、合作的学习

16、活动方式。 从教材知识呈现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课时主题图。“课时主题图”是指一节课的主题图,它是根据一节课的知识点创设的一个主题图。课时主题图,则要引导学生提出主要是涉及到这节课知识点的问题。一般是指新授课、例题中出现的主题图。信息量相对较小,主题明确,知识重点突出,知识问题化,明确呈现出本节课需要研究的、解决的问题。 第二类,习题主题图。这些主题图就是与前面所学的新授内容有关的一些生活主题图,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习题情境。如三年级上册第57页为巩固有余数除法而作的“书店购书”和“森林餐厅”图。 第三类,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图。苏教版新教材在相关单元的后面,以半页、整页、两页合并的形式安排

17、了主题图。这种现象在以往的教材中尚未出现过,是新教材的一个特色。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图是指在苏教版教材中每册安排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以半页、整页或两页合并的形式安排的主题图,或一幅与数学学习有关的主题图。如:二年级数学上册“怎样滚得远”“了解我自己”“一亿有多大”四年级下册“美丽的花边”“奇妙的剪纸”“我们的试验田”“运动与身体的变化”。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编者安排了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图的使用情况却不容乐观。 从主题图的呈现方式来分析,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自然情境类,如一上数一数这一内容的游乐园主题图,呈现的是我们生活中原型的或加以提炼的生

18、活场景,其教学资源突出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强调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第二类是活动方式类,如五年级上册校园的绿地面积这一主题图,呈现得就是一种数学活动情境。另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小组活动情境,体现了一种自主探索、互相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类主题图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 第三类是对话形式类,提供的是师生、生生或小精灵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类主题图往往提示一些学习方法,倡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往往展现了数学学习过程、突出知识点,增加了数学教材的可读性,引导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下自己如何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为自学数学教材提

19、供了可能。 主题图的特点: “主题”是一堂数学课的精髄、核心、知识点,是一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主题图是指能反映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带着浓浓的生活情境的图画。具体有几下特点: 直观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渐向抽象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利用“主题图”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现实性:“主题图”以学生的生活场景为主,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趣味性:教材中“主题图”所呈现的内容,有些描述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场景;有些展示的是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或

20、童话人物形象。这些图式能够唤起学习的注意,调动学习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丰富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情感。 可操作性:“主题图”所选用的材料来自于生活,教师容易获得并便于处理;另外,由于“主题图”所呈现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这便于教师和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演绎图片中的场景。 主题图的内涵作用与功能 有利于学生亲近数学,受到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相依相存,思想教育融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进行育人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数学也不例外。数学主题图的运用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更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结全主题图情景进行着积极情感传播的特点。许多主题图让

21、学生明白做一个公民应具备哪些素质,让学生感受爱劳动、讲卫生、热爱班集体、与人合作、会学习等等情感熏陶。 依据主题图,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主题图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问题意识。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如何教与学的活动或操作方式。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新教材改变过去用文字表述例题的

22、编写形式,采取以“主题图”告诉教师教学的活动方式:是用操作来学习还是用小组合作来学习等。教学这类“主题图”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2、子课题“主题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本子课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研究即:教师课堂教学中主题图使用的现状调查研究;学生读图现状调查及主题图阅读方法研究; 本子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定性分析法。 课题研究小组对学校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们对主题图持十分欢迎的态度,乐于借助主题图学习,而且对主题图的内容、形式、作用都有积极地认识,但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等因素,在灵活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疑惑。 调查的对象和

23、时间:本次调查时间是XX年46月,调查对象是中心校及村校部分师生,随机选择了一至六年级各50名学生,共300名学生。所有教师均参加调查问卷。 调查的形式和内容 调查采用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其中发放教师问卷132份,学生问卷300份,全部有效。教师问卷的内容涉及:喜欢教学有主题图的例题,还是没有主题图的例题;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呈现主题图;喜欢呈现给学生的主题图是静止的还是动态的;使用主题图的观念是什么;认为哪种类型的主题图更有效等。学生问卷内容有:喜欢有主题图的例题还是没有主题图的例题,希望通过什么途径看到主题图;喜欢什么状态下的主题图;喜欢什么类型的主题图等。由于是自主答题,所以调查统计的

24、数据真实可信。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教师运用主题图的现状与分析 1.教师运用主题图的意愿及分析 表1: 选项 比项 人 数 比 率 132 100% 0 0% 有主题图 没用主题图 表中显示的是“教师喜欢教学有主题图的例题,还是没有主题图的例题”的选择结果。可以看出,教师们都喜欢教学有主题图的例题,这也意味着主题图的魅力已经征服每一位数学教师,同时说明了开展有关主题图的应用研究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2.教师认可的主题图作用及分析 对于主题图的作用,被调查的老师都用简练的语言作了概述。虽然众说纷纭,但有的也不乏雷同之想,主要有以下观点:直观形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能激发相关知识,提高学生

25、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更能表达题意;具有直观作用、提示作用和教学辅助作用;在新旧知识间铺路、搭桥,唤醒旧知;突出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减轻教师们“准备教学”的负担;有利于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让素材丰富化;能产生视觉冲动,引发学生共鸣等。这些观点,无不说明主题图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 3.教师使用主题图的观念及分析 表2: 选项 比项 人 数 比 率 125 94.7% 7 5.3% 机动创新 照搬照用 教师对主题图的使用观念,往往决定着他能否更加有效地发挥出主题图的功能。从表2可以看出,94.7%的人数坚

26、持“机动创新”的观念使用主题图,而只有7人,即5.3%的人数坚持“照搬照用”的使用观。前者认为主题图的运用应考虑诸多实际因素,应根据地区情况、学生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进行灵活运用,对那些不适合的要么去掉,要么另换;后者的理由是主题图很实用,创新会引起不同的观点。显然后者的说辞有些偏颇,因为主题图本身是固定化的,不可能适合各种状况的学生学习,所以对于主题图的应用确实应遵循“机动创新”的原则,正如数学课标指出的“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教师呈现主题图的主要方式及分析 种类 课本 选项 1 2 3 4 5 6 人次 总计 比率 表3: 12 9.1% 合 计 挂图 77 58.3% 多媒体

27、 62 47% 3% 其他 人数 1 比率 9 6.8% 3 2.3% 54 40.9% 20 15.20% 42 31.8% 4 3% 教师呈现主题图大约有4种方式:课本、挂图、多媒体以及其他。而表3呈现的数据表明:教师平时呈现主题图主要有6种选择情况,其中以挂图类和多媒体类为主。从人次的角度看,仍然是挂图类和多媒体类的比率居高。这正好与时下学校、班级的实况有关:教室内装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师们就以多媒体呈现为主;而教室内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师大多以挂图呈现为主,当然有时上的研讨课、观摩课也会采用多媒体呈现主题图,这也反映出硬件设施制约着教师们出示主题图的方式。正如有的教师说:“多媒体呈现主题图,

28、直观形象、色彩鲜艳、醒目”;还有的教师说:“多媒体可以实现分步呈现,声、形、色为一体,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也有的教师说:“没有条件,当然主要靠挂图、课本来出示主题图了”。 5.教师呈现主题图的状态及分析表4: 选项 静止的 比项 人 数 比 率 7 5.3% 46 34.8% 79 59.8% 动态的 动静结合的 教师呈现的主题图或静止的,或动态的,或动静结合的。表4反映的正是“教师喜欢呈现给学生的主题图是静止的,还是动态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倾向于后两种,特别是“动静结合的”比率大。我们知道动态的主题图更生动,更吸引人,但并不是所有的主题图都需要动态的,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动静

29、结合的”状态。因此,更理性的选择或者说更适宜的做法是:根据实际情况,该动态的则动态,该静止的则静止,以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6.教师对主题图的使用频率及分析 表5: 比项 每幅都用 大部分用 少部分用 选项 人 数 28 97 7 一般不用 0 21.2比 率 % 教师对教材中主题图的使用频率大约有4种情况:每幅都用;大部分用;少部分用;一般不用。从表5中可以发现,“大部分用”的比率是最高的,其次是21.2%的“每幅都用”。由此,发现教师对于主题图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正如前面分析的使用观问题:不可能每一幅主题图都非常适合本班级学生的学情,这也意味着并非每幅图都要用。正如有的教师指出:有些主题

30、图价值不大;有的主题图不如换成实物等。因此,正确的使用频率应该是“大部分使用”。 7.教师认可的主题图类型及分析 表6: 种类 校园 家庭生活类 选项 生活类 1 2 3 4 5 6 7 8 9 社会 童话 合 计 73.5% 5.3% 0% 生活类 世界类 人数 比率 16 43 40 6 4.5% 6 4.5% 3 3% 12.1% 6 4.5% 9 6.8% 3 3% 32.6% 30.3% 人次 总比率 31 43 74 56.1% 47% 62 23.5% 32.6% 对于“什么类型的主题图更有效”,表6的数据呈现了43名教师的回答。从“人数”的角度分析,教师呈现出9种认可,相对分散

31、的同时,集中于“社会生活类”和“童话世界类”;从“人次”的角度看,虽然仍以这两种类型为主,但另外两种类型已占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追究其原因,选择“童话类”的教师认为:儿童喜欢童话,童话类的素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社会类”的教师则以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贴近生活更易理解。但也有选择“家庭类”、“校园类”的教师反驳:身边的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学生面对主题图的现状与分析 1.学生面对主题图的意愿及分析 表8: 年级 一 选项 4人数 有主题图 二 三 四 五 六 合计 49 8 944 46 47 49 283 比率 6% 没有主题图 98% 2 41

32、2% 88% 6 12% 92% 4 8% 94% 3 6% 98% 1 2% 94.3% 17 5.7% 人数 比率 % 表8显示的是“学生喜欢有主题图的例题,还是没有主题图的例题”的调查结果,从中看出除了三年级,其他年级都有90%以上喜欢有主题图的例题,这与教师“意愿”的百分率基本吻合。这也说明了主题图在学生那里也获得了非常高的支持票。什么原因呢?用学生的话说:主题图有趣,好看;能帮助理解知识;不枯燥;能帮组学习;容易解题;方便思考,理清思路等,看来学生是被主题图多项的功能所折服。 2.学生认可的主题图作用及分析 年级 一 选项 好看 二 1 2% 3 6% 42 84% 4 8% 三 1

33、 2% 7 14% 35 70% 7 14% 四 1 2.0% 8 16% 36 72% 5 10% 五 0 0 1 2% 49 98.0% 0 0 六 1 2% 3 6% 45 90% 1 2% 合计 10 3.3% 25 8.3% 243 81% 22 7.3%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6 12% 3 6% 36 72% 5 10% 表9: 有意思 帮助学习 不知道 对于主题图的作用,这里有4个选项:好看;有意思;帮助学习;不知道。从“合计”的角度看,显然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主题图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习”。其中,一年级有12%的学生认为主题图的作用是“好看”,三、四

34、年级各有14%、16%的学生认为是“有意思”,虽然这些人数不多,但这种现象符合他们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五年级学生对于主题图的实质作用,在认识上更集中,更理性,应该与班级学生的学习经历有关。 3.学生希望的主题图呈现方式及分析 表10: 年级 一 选项 课本 合二 3 6% 2 4% 45 三 24 48% 15 30% 10 20% 1 2% 四 14 28% 11 22% 22 44% 3 6% 五 3 6% 0 0 47 94% 0 0 六 计 38 21 42% 3 6% 25 50% 1 2% 103 34.3% 38 12.7% 154 51.3% 5 1.7% 人数 比率

35、 75.4% 人数 7 挂图 比率 14.0% 人数 5 多媒体 比率 10.6% 90% 人数 比率 0 0 0 0 其他 学生希望通过什么方式看到主题图呢?表10的回答是:34.3%的学生希望通过“课本”,12.7%的学生希望通过“挂图”,51.3%的学生希望通过“多媒体”,只有1.7%的学生希望通过“其他”。其中,希望通过“多媒体”看到主题图的人数最多。对于多媒体的优势不再言表,但是有几个数据值得注意与思考。对于“课本”选项的百分率,一年级、三年级、六年级相对集中、突出;对于“多媒体”选项的百分率,二年级、五年级更高。分析其原因,主要跟班级使用多媒体的次数和频率有关。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半

36、年,据调查这个班运用多媒体的课只有1节,由于黑板差,挂图也用得少,选择“课本”的百分率大也就不奇怪了。二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由于常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所以他们的体验深刻,多青睐于“多媒体”了。而其他年级的学生也由于教学条件、教师的使用观、教学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选项的百分率也有所差异。 4.学生喜欢的主题图状态及分析 表11: 年级 一 选项 人数 16 静止的 合 二 4 8% 34 68% 12 24% 6% 12 24% 35 70% 三 3 10 20.1% 6% 24 48% 16 32% 30 60% 17 34% 四 五 3 10 20% 23 46% 17 34% 六 计 46 1

37、5.3% 141 47% 113 37.7% 比率 32% 人数 18 动态的 比率 36% 动静结合的 人数 16 比率 32% 从表11可以发现,学生对于三大类状态的主题图,最倾向于“动态的”,所占百分率为47%;其次是“动态结合的”,所占的百分率为37.7%,显然都与“动态”有关。除了三年级,其他各年级都以“动态的”百分率最高。对此,我们还是应该理性地看待:这样的现象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不能强求其接受“动静结合的”观点,要做的是根据教学需求灵活地展现主题图。 5.学生喜欢的主题图类型及分析 表12: 年级 一 选项 家庭人数 生活类 比率 校园人数 生活类 比率 社会人数

38、 生活类 比率 童话人数 生活类 比率 3 6% 16 32% 1 2% 30 60% 1 2% 5 10% 1 2% 43 86% 5 10% 3 6% 5 10% 37 74% 4 8% 5 10% 9 18% 32 64% 4 8% 6 12% 6 12% 34 68% 0 0 7 8% 13 26% 30 60% 17 5.7% 42 14% 35 11.7% 206 68.7% 二 三 四 五 六 合计 表12为我们展示了“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主题图”调查结果,依据各类型的人数百分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童话生活类、社会生活类、校园生活类、家庭生活类,可见“童话生活类”占有绝对的优势。学生

39、给出喜欢“童话生活类”主题图的理由是:好玩;有意思;有趣;丰富多彩;喜欢童话;可爱;卡通片让我们有好奇心;童话中充满了美好的生活。可以说,这些理由本身就充满了童真、童趣、童好,难怪学生们喜欢童话类的主题图了。 调查后的思考与建议 依据“调查的结果与分析”,我们不难知道“主题图”在教师和学生那里获得了很高的支持率,主题图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从中我们也发现对于主题图的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课题组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对主题图开发编写的建议 主题图的内容应涉及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童话世界等方面,以学生熟知的情境、感兴趣的事物为背景或载体。具体建议是:一是要适当增加童话世界类的主题图

40、。场景类主题图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话世界,经调查发现68.7%的学生喜欢童话类场景图,而且各个年级学生的喜欢率都处于绝对优势。事实上,教材中的童话世界类仅占场景类的13.5%,因此童话类的主题图应适当增加。二是要适当增加家庭生活类主题图。经统计,家庭生活类的主题图仅占场景类的5.7%。其实,家是每个学生熟悉的地方,给人以一种温馨的感觉,而且家庭类的渗入也会让学生了解到时代的变迁,所以有关家庭生活类的主题图应当增加。三是主题图要注重更新。既然主题图是以学生熟知的场景、感兴趣的事物为背景或载体,所以主题图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而隔一定的阶段进行及时的更新,真正做到生活场景

41、走进主题图。四是四类场景图的编排应按年级各有侧重。低年级以童话世界类为主,中年级以校园生活和家庭类为主,高年级以社会生活类为主,这样既符合学生各个阶段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对主题图教学的建议 教师对于主题图的教学观念应当是“机动创新”的,即依据本节课知识内容的需求、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可利用的硬件设备出发,有的放矢加以灵活处理。 3、子课题“主题图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 主题图开发策略研究 通过研究,立足学校、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主题图再开发与深加工,形成创造性地处理课本中主题图的策略,使主题图更贴近班级学生实际,使其更利用学生的学习。较好地解决主题图教学内容学生生活实际三者间

42、不兼容的问题,促进有效教学。 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归纳出了一些创造性地处理和应用主题图的策略,使主题图更贴近本班学生实际,较好地解决了使用主题图时教学内容“本末倒置”的问题,促进了有效教学。 策略:挖掘主题图的丰富内涵,提高主题图的“质”。 1)、挖掘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信息 例如:“6、7的认识”这一课题的主题图。这是一幅十分生动的画面。首先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就数人数而言,就可以各个不同角度去数:可以先数出教室里面有几个人在打扫卫生,门口又走进一个打水的小朋友,从6数到7一共是7人;二是先数出6名学生,再增加一个老师,也是7人。还可以数出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出小朋友搬来的一把椅子,一共

43、是7把椅子。也可以先数出5张学生用的椅子,再数出老师用的讲台。这样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7是在6的基础上加1,7比6大。 2)、挖掘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思想 苏教版数学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 如在教学第一册 “数一数”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使原本相对信息容量大的主题图,转化成相对信息量单一利于学生理解的“分解内容”,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性别

44、、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男生?几个女师?几个人?几棵树?几只蝴蝶?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 3)、挖掘主题图中渗透的德育思想 主题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图的形式,渗透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主题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主题图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五的级上册“公倾的认识”这一课题中的主题图给学生呈现四幅画面,其内容有北京的天坛、台湾的日月潭、明孝陵等,隐含了国土教育的内容。 策略:、灵活改编主题图,提高主题图的“趣” 今天的教师不应该是主题图的执行者,而是主题

45、图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者。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使主题图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1)、串一串,使主题情境更加生动 主题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实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将主题图扩充、串联,补一些人名、地名、活动名称等,使主题图中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如四年级下册“找规律”第5053页是配合例1的习题,就可以根据五幅主题图的素材,以“聪聪过生日”为线,将其串联:“生日服装搭配”、“PARTY自助餐”、“智闯游乐园”、“游玩路线”、“合照留念”。环环相扣,趣味横生,孩子们跟随着聪聪和明明度过了快乐的三十五分钟。 2)、编一编,使主题氛围更有情趣

46、 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这个场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静态的。它往往无法同时兼顾儿童情趣、现实意义与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于一体。教学中对主题图的使用,是选用课本的,还是重新选择主题场景,是每位教师值得考虑的因素。如三年级上册第9697页实践活动:摸牌和下棋。教材中主题图设计了教师和学生示范游戏、学生小组内游戏两副场景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考虑到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游戏兴趣,可以“揭穿街头骗术”为名开始了场景的描述:社会上经常有这样一些赌博游戏,拿两个骰子,掷一次,看掷出的点数,如果是5、6、7、8、9,就算庄家赢

47、,否则就是别人赢,结果往往是庄家赢得多。这其中到底存有什么猫腻呢?想不想揭开这个骗局?!让我们利用我们的武器数学知识,来与这些丑恶的现象作斗争吧!顿时,孩子们个个兴致盎然,跃跃欲试。由此使得这一探究游戏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3)、变平面为立体,使主题图更真实 教材中的主题图往往是集知识性、教育性、人文性于一体的,但它毕竟只是一幅虚拟的平面图,我们只有将它融入到真实的立体的生活中,真正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才更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时,就地取材,模拟设计了“测量自己课桌面长和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