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8072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 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文学(literature):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模仿(imitation):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者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

2、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以称之为文学形象。 意

3、象(image):作为一种文学形象的类型,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中的基本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在意象的创造上,中国强调情景结合,即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用实在的景物去表现内在的心理感受。而西方文论则倾向于把意象理解为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 语象(verbal icon):语象本是符号语义学的术语,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家维姆萨特主张用这个术语取代文学形象或意象,以避免形象概念所引起的种种混乱。维姆萨特认为,文学形象并不都是诉诸于视觉或其他感官的,而是更多地和语言的用法有关,因此用语象更切合文学实际。本书所说的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

4、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作为语言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要求接受者必须在理解语言的前提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通过想象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 结构(structure):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 话语(discourse):话语是指在言语活动中所形成的语言单位,其特点在于将特定的文化知识转化成语言形式,以其意识形态内涵成为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具有支配和规范作用的文化代码。从符号

5、学的角度看,话语不是一般的符号,而是具有符规性质和编码功能的符号(code)。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互文性又译为“文本间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的提出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神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 文学文本与文学种类 文本(text):也被译作“本文”,它的本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再现代批评理论语境中,文本泛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这种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 体裁:指文本明显可辨的种类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于审视生活

6、的角度、塑造形象的方式、语言表现的形态、体制篇幅的规模等方面。体裁对作者的写作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同时也制约着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意蕴:文学文本的意蕴即蕴涵于文本现象层的意义,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诗歌: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体。诗歌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 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意象即为表达某种意念或意蕴,使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意象”即为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西方文论把意象视为诗人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后的产物。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

7、超乎象”的特点。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或术语。 小说(novel):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叙事性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散文: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 剧本:为戏剧表演提供的一种文学脚本,属于戏剧艺术的文学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剧本其实只是一种半成品,需要通过戏剧表演才能最后完成。作为文学体裁,剧本的特征均取决于戏剧舞台表演的规定。 “三一律”: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结构原则。规定戏剧的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成一致,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内完成。这个规定曾经长期影响欧洲戏剧文学的创作

8、。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 戏剧冲突(conflict of dramaturgy):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 戏剧情境(situation of play):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戏剧情境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的时空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事件的具体情况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文学的形态类型 文学思潮(literary current):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

9、学思想潮流。文学思潮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式是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一种特定的文学思潮必定有其特定的文学观念,这种文学观念和与之相应的审美理想、创作追求、理论构架乃至批评模式,共同构成了引导文学潮流走向的思想基础,从而对一个时期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活动,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西方学者因此重用文学运动来指称思潮现象,强调“思潮”对于某个“阶段”、某个“时期”文学活动影响的广泛性和持久性。 文学流派: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现实主义:一般来说,人们经常在

10、三种意义上使用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其一是指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是一个与特定时期相关的概念,指发生在文学史上某个时期的思潮、运动或流派。现实主义的另一个含义是指一种审美理想或文学精神,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尤为强调文学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参与,这个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具有相当宽泛的包容性,它实际上包括了一切严肃对待现实人生的文学。现实主义的第三种含义是指文学的一种表现形态或形态类型,其特点是以生活固有的样子来建构艺术世界,把文学是为现实生活的再现。作为表现形态的现实主义是一个文学类型学的概念,现实主义是文学表现的基本形态之一。作为文学的基本类型之一,现实主义文学是

11、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 典型(type):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的简称。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 典型化: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概括的基本方式。即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经过艺术加工,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是个别的,又因为体现了同类现象共有的特点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 自然主义(naturalism):以自然科

12、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观察和表现人生的一种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自然主义强调要从生理的、遗传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社会人生,人物塑造要表现他的气质而非性格,以科学实验的方式观察生活和描绘细节,只表现生活现象是“怎样”的而不是去追问“为什么”的原因等,自然主义的形成深受实证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遗传学的影响。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如高尔基所说,“浪漫主义是一种情绪,它其实复杂地而且始终多少模糊地反映出笼罩着过渡时代社会的一切感觉和情绪的色彩,可是,它的基调是:对新鲜事物的期待、在新事物面前的惶惑、渴望

13、认识新事物的那种烦躁不安的神经质的向往。” 现代主义(modernism):一般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衰落于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和超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或文学现象。作为现代工业社会和垄断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产物,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动荡不安的20世纪西方社会的思想、心里和生活。作为一种文学的表现类型,现代主义文学显示了和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面孔。从整体上看,现代主义文学以变形、荒诞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悲观厌世的情调,具有重主观、强调非理性的“向内转”的特征。 象征(symbol):一种艺术手法,其最一般的含义“就是某一事物代表、表示别的事物”

14、。按照韦勒克的解释,“在文学理论上,这一术语较为确当的含义应该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予充分的注意”;劳彼林说,“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象征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是通过暗示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的。 第四章 文学创作 “诗灵神授”说:古希腊的柏拉图把创作视为神灵附体于诗人的结果,诗人被视为神的喉舌或是代言人。柏拉图认为,诗人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诗人对于他们所写的那些题材,说出那样多的优美辞句,并非凭借技艺的规矩,而是依诗神的

15、驱遣。按照这种说法,诗人不过是一个载体,诗歌创作实际上被解释成神的而不是人的创造。 对象化:“对象化”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最初由黑格尔提出,他用这个术语来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对象化”的唯心主义含义,揭示了社会实践才是主、客体关系变化的基础。文学创作的对象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指作家以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人的对象性的存在来把握,使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觉经验中的对象。使生活对象不仅是一个主体之外的认识对象,而且因为作家的感同身受,成为主体化、情感化和个性化了的对象。只有在作家与自己的对象结成这种对象关系时,他才能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16、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 母题(motive):指源于传统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如西方文学中常见的错认身份、老少婚配、儿子寻父、子女对父亲的忘恩负义等,以及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幻化、离魂、闺怨、复仇等。 原型(archetype):指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构思、形象、意象或情节类型,比如英雄、大地母亲、智慧老人、魔鬼、月亮、香草、石头等。 创作个性:体现于创作实践和创作结果中的个性特征,其显示了一个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上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 灵感:创作过程中由于思维紧张、情绪高涨而导致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对创作的认识而言是一

17、种飞跃。灵感的发生具有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异化(alienation):本为德国古典哲学术语,黑格尔用“异化”表示本质向存在、主体向客体的转化关系。费尔巴哈则用“异化”表示人的本质的二重化和颠倒,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马克思批判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点,对异化作了新的理解和解释,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概念,即工人生产的产品以异化存在物同劳动对立,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己,劳动成了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最后导致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原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 创作动机:心理学所说的动机是指满足人的需要的活

18、动动力,即导致行为发生的主观意图。文学理论所说的创作动机则指促使创作欲望和创作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动力。 艺术构思:指创作主体以想象的方式,对创作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使之凝聚成一个体现了创作意图的艺术整体的思维过程。构思的具体目标是孕育形象、酝酿意蕴和安排结构。 第五章 文学接受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姚斯将其称为接受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是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经验、知识,对不同的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

19、当于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 文学欣赏:又称为文学鉴赏,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形成审美意象、获取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 再创造:文学鉴赏的再创造是指,读者在作家审美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切身的人生经验来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感情以及艺术形象。于是,读者的接受就有了个人的特点,作家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也因此不再是外在于读者的对象, 因为鉴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 赏融入了读者自己的生活经验,本来是作为欣赏的对象,现在却与读者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 召唤结构:当代德国美学家伊瑟尔首

20、先提出的一个接受美学的概念。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区别在于,非文学文本描述的对象具有一种外在的现实性和确定性,而文学文本则是一种虚构,于是形成了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形成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召唤结构”。 文学批评(literary criticism):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涵盖非常宽泛,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 第六章 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形态之一,其既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高级形态,又与社会生活的各

21、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性:一般指人类所特有的基本属性。就人的社会性而言,人性应该是在多种社会关系的交织影响下所形成的各类属性的复合体。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在其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专指精神文化。 种族:同一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图像社会: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当下社会的文化生产、传播、接受与消费模式的一个命名,意指我们现在的文化运作方式与文化生活形态主要由图像符号的呈示与观看来构成。 俗文学:俗文学有许多别名,如消遣文学、消费文学、娱乐文学、畅销文学、车站读物等,西方甚至有人将它称为“逃

22、避文学”或“脱离现实的文学”。这些说法无非是从消遣、流行的意义上强调俗文学的通俗性。郑振铎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也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即普遍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特别用于提供给广大公众的文学作品。 后殖民主义:又称“后殖民理论”,是以帝国主义国家在文化领域的霸权统治为主要对象的理论研究。后殖民主义侧重分析欧美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及其引发的第三世界文化问题,包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文化角色和政治参与,以及关于种族、文化、历史的“他者”表述等。通过上述问题的研究,后殖民理论力求揭示殖民主义与西方文化彼此之间的影响,对西方文化作出新的反思和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