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与沉》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与沉》说课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浮与沉说课稿浮与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尚庄小学的教师巩建伟。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浮与沉一课。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作一个简略的概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现象。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本课需要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主要体现以下两点:一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有关。二是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浮的可能性大;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浮的可能性大。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二、学情分析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但是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
2、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浮与沉”现象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解释,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猜测和事实对比,到判断物体在水中浮沉与自身大小的关系。学生经历一个猜测及验证,矛盾与思考、疑问到探究、意识到概念的不断更新和提升的过程。 本课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实验比较简单,但学生对“体积”概念不清,从学生思维情况来看,学生建构科学概念较困难。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
3、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教学重、难点: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三、教法与策略 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
4、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学生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开始,教师提问,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
5、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让学生动手试一试,会发现把瓶盖放在水面让它仰在那,瓶盖就会浮在水面上,如果把瓶盖放入水中或者反过来放进去,就会沉入水底。于是引出新问题:瓶盖在水中到底是“沉”还是“浮”?驱动学生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物体放在水面,观察物体沉浮;另一种是把物体放入水底,观察物体的沉浮。教师建议学生采用第二种方法。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方法和知识基础。 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教师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
6、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活动记录单 观察内容: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活动步骤: 1、先推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相应的 里打“”。 2、再放入水中观察,把推测正确的物体放成一堆,把推测错误的物体放成一堆。 观察 物体 推测 沉 浮 苹果 橡皮泥 木板 螺丝钉 钥匙 小石头 树叶 铅笔 塑料尺 塑料瓶 我们认为物体的沉浮和_有关。 让学生预测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
7、知,便于有针性地修正和提升学生的原有认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实验探究后,交流小组研究情况。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鼓励生生相互补充质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全班同学再进行一次相互学习与提升。 (三)、建构科学概念探究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1、根据学生己有认知,推测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教师提问:“我们是根据什么预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根据实验你又认为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根据实验和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质疑、否定等。一般学生都会认为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里面空气的多少、水、材料、形状等有关。师顺势引导,这节课我们重点
8、来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 教师提问:刚才很多同学都认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你准备怎样实验来验证呢?学生不难想出:“找一个重的物体和一个轻的物体放在水中试一试。预测应该是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这时教师拿一个小铁钉和一个大木块,问:“选择这组材料合理吗?”。师趁势追问:“既然不合理那怎样选择材料才合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将会七嘴八舌地讨论出:“应该让做实验的这两个物体大小、形状都应该相同。” 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明确选择实验材料的标准,变量的控制,完善实验方案。 教师为学生提供2类大小相同, 重量不同的材料,
9、给学生自主选择机会。 指导实验的关键:让学生知道这个实验中要控制的是材料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 方案1:选择大小相同的3个小玻璃瓶,学生尝试分别装不同重量的水,按由轻到重顺序排列,推测后进行实验,看小瓶的沉浮与它的重量是否有关? 方案2:在实验室中取出做沉浮实验的三个大小的相同,重量不同的红色小球。具体研究方法、步骤与方案1相同。 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轻重有关吗 观察物体 预测沉浮 结论: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 有了前面教师的指导设计实验的基础,这个实验设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学生不难指出这个实验要控制的是选择的物体重量必需相同,而大小是不同的。 方案1
10、:在实验中取出做沉浮实验的三个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正方体,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推测后实验,、看小正方体的沉浮是否与它的大小的有关。因为三年级学生还不会运用天秤这样的精密仪器,所以我在实验前将上面都用黑色记号笔标注上是12g,学生在实验前读出来,明确物体重量相等。 方案2:选择两个同样的鞋油皮,一个卷起,一个展开,大小不同,但重量相同,进行实验。具体方法、步骤和方案1相同。 观察内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 观察物体 预测浮沉 结论: 4、交流探究发现,建立科学概念 学生展示汇报小组探究结果,通过师生、生生交流、研讨、总结、提炼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
11、轻的比重的容易浮,重理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容易浮。最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延伸到大的、轻的物体容易浮,小的重的物体容易沉。 为了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总结结论时重点强调“容易”,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辩证的观点和认识。 大 中 小 重 较重 轻 五、课外拓展收课不收思 今天我们就研究到这里,物体的沉浮有许多秘密,到底与物体的材料,水等方面有没有关系呢?大家课后像今天这样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浮与沉的第一课时,希望同学们在课后预习一下第二课时,是什么力量让物体浮在水面上呢?你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让沉在水底的“沉船”打捞上来呢? 学生对科学事实和信息的掌握是他们形成科学观念的前提和基础。 这个环节承上启下,既是对课堂中心内容的总结,也是科学探究的延续,是一种挑战也是新的教学目标。 最后我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设计的板书是并列式的,图文并茂,板书简洁地概括了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 板书设计: 浮与沉 浮:轻、大 :苹果 木板 树叶 铅笔 塑料瓶 物体在水中 沉:重、小 :橡皮泥 螺丝 钉钥匙 塑料尺 小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