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447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短歌行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背景之下,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 教学依据 课程标准 教学技术标准 教学环境 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教学分为三块

2、:初步体味,教学建议 诵读是基础,深入体味,巩固体味。 思路设计 1、围绕语文素养核心 2、坚持课堂开放性 3、文学阅读是一种再创造 4、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短歌行的写作背景及文学常识。 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 背诵本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观目标 情,感受曹操“忧”而奋发,慷慨旷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揣摩短歌行中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鉴赏诗歌中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及表达

3、效果。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诗人的真挚情感和高尚情操。 丰富学生的诗歌积累与文化素养。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 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3. 探究法:交流探究,走进文本深化理解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他是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就是曹操。今天共同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短短歌行教案 王珍彩 第 1 页 共 6 页 设计 作者简介 歌行。 作者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为政治家,他“外定武

4、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作为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其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 ,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首先看题目,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我们看问下的注解

5、,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长歌”、“短歌”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这首诗诗句都是四字句,就成为“短歌”。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除了在歌声、曲调的长短上有区别外,还有另一个区别,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由题目我们可知诗人可能是要抒发某种忧愁,那么诗人心中到底为何而忧呢,我们现在就进入这首诗的学习。 解释课题 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

6、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整体感知 1. 播放录音,标明难读的字词 诵读熟悉2. 全班诵读。 解决疑难 3.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4.解决难懂的字词句 5.课文翻译: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2.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经过刚才的朗诵全诗,如果要你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大家认为哪个词最恰当?(忧!)忧什么?你是从哪句或哪几句诗中看出来的? 提示:

7、人才难求 人生短暂 功业未就。 3.你认为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 读出慷慨之情。 4.大家再一起来听听录音,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整体把握 短歌行教案 王珍彩 第 2 页 共 6 页 会更好? 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合作探究 梳理诗歌的结构层次 划分4个层次:接下来我们先把诗歌分为四个层次,八句为一层,大家先在书上标好。第一层到,第二层到,第三层,第四层。 1.请学生翻译文意,对个别字词进行提问。 2.本层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忧愁 3.愁什么?。 4.人生如何短暂

8、?运用了什么手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就像早上的朝露一样,太阳一晒就没了,这里把人生比作朝露,苦于逝去的日子实在是太多了。曹操当时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54岁,虽然在此之前他已经取得很多成功,但是他也深知奋斗的艰辛和时间流逝的无奈,所以对时光流逝是很有感慨。 5. 愁到什么程度?席上歌声激昂慷慨,但是一想到短暂的人生啊,心中的忧愁就无法忘怀,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6.怎样才能解心中之忧呢? 曹操满怀心中忧愁,他企图通过喝酒来解除心中忧闷。 7. 是曹操仅仅在抒个人之情吗? 学生完全可以读出曹操忧的是人生短暂。这几句诗其实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真相的哲学思考。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人生命悲剧意识全面觉

9、醒的时期,汉王朝的兴盛繁荣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而对世俗生活的留恋也让人们越发觉得生命的短暂。这种对生命短暂,宇宙永恒的深切体悟在后代诗歌中比比皆是。 8.教师总结: 这段文字中有两个意象 酒和朝露。“朝露”是汉魏晋诗歌中常常使用的意象。 “酒”的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借杯中物来消解胸中块垒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主流的精神交游方式。作为深谙中国知识分子心结的文人和政客,曹操开篇这千古一叹定会引起知识分子在人生经验上的共识,触动文人内心深处那最柔软的地方。看似消极感叹,实则变相提醒知识分子们“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正是因为生命短暂,所以才要更加珍惜,好好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

10、业。所以下文很自然地便有了人才难求和功业未就的忧思慨叹。这里提醒大家品味诗歌一定要在全面理解后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本诗开篇看似消沉,实则意味深长。纵观全诗,感情基调应该是慷慨豪迈的。 短歌行教案 王珍彩 第 3 页 共 6 页 文本第一层: 探究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1.请学生翻译文意,对个别字词进行提问。 2.怎样理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什么手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个引用了诗经里的一句情诗,原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1、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说的是看到情人穿着青色的衣衿,非常好看,让我非常怀念,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 曹操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用典 3.为何沉吟至今?君是谁? 一个“但”字让每个知识分子都有理由把自己想象成那个曹操“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君”,每个看到此诗的贤才好象都听到了曹操在对自己说“你很重要”。 4.以下四句引用了谁的诗句?主要写了什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

12、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引用了诗经宴请宾客诗,那他和曹操的情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这是曹操对贤才们的礼遇,他向他们保证,如果她们来投奔我,我一定会以礼相待,在这里曹操担心的是什么,对,担心贤才不来,所以连接上一层,曹操除了担忧人生苦短外,他更担忧的还有贤才不得。 表达对贤才的渴慕。 5.总结 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

13、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第三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1.请学生翻译文意,对个别字词进行提问。 2.怎样理解明明如月?运用了什么修辞? 抒发了他对贤才的思念,想要招揽贤才的心情。 3.“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为何而忧? 这种忧虑,这种求贤不得的担忧,从内心抒发出来,绵延不断。他的这种忧是不断持续下来的。 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应该怎么解释这一句?表达什么情感? 曹操希望贤才们能够跨越乡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像是

14、久别重逢的好友,谈心宴饮,诉说往日的情谊。曹操想象着这些美好的场景,同样也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5.事实上曹操手下已经是有不少贤才,那他还在忧虑不得贤才,还在不断招纳贤才又是为什么呢? 短歌行教案 王珍彩 第 4 页 共 6 页 曹操不断招纳人才,其实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大志: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他需要更多的人才帮助他完成大业,他之所以怕贤才不至,正是因为他还有更伟大的功业未完成。所以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忧虑:功业未就。功业未就就是对求贤不得而忧的一个升华,这个深化就是为了完成功业,贤士来多少我都不会感到满足。 6.总结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

15、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 第四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请学生翻译文意,对个别字词进行提问。 2.在介绍写作背景的时候,说到曹操是在畅饮之时看到乌鹊往南飞,那么这个乌鹊南飞就真的只是单单乌鹊南飞吗,还有什么含义在里面? 这句话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是想对贤士说,你们不要再犹豫,投奔我来,流露出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劝诫贤才择枝而栖,投奔自己。 3.分析后四句 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

16、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比喻自己能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容纳土壤,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想要建功立业就不怕人满为患。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对天下贤士的重视,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品味1.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鉴赏 2.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1、巧用典故。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且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诗词。诗中使用典故叫“用典”。

17、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具体到诗歌,用典一方面可以丰富诗歌的内容,强化诗歌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耐人寻味。 “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短歌行教案 王珍彩 第 5 页 共 6 页 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诗外传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

18、子.形解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2、巧用比兴。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借代 面对这些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综合探究 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有一定的文

19、采激情。 课堂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总结 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 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也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传世的千古名篇。对于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 布置1与历史人物对话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则200字左右的小练笔。 作业 课堂 检测 有关 资料 教学 反思 短歌行教案 王珍彩 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