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8471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水》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秋水》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秋水》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秋水》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秋水》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秋水》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水》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秋水教学设计秋水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培养翻译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学习本文对比的表现手法。教学目标: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4、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2、,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秋水”指秋天的洪水。秋水是庄子中的一个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秋水”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该怎样去认识外物。课文仅选用了秋水篇的开篇部分。 2、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

3、。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3、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但老子的中心,是阐述

4、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无价值的。 对于个人人生,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3背景资料: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 原文主要阐述事物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

5、的局限性,中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对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事物的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的相对性的讨论,阐明事物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只有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万物才是齐一的,人的认识受时空的局限,只有认识大道的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所以无论是事物自身,还是人的认识,都要因自然之道,“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4、学习生字: 涘(s) 渚(zh) 少(sho) 殆(di) 泾 5、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课文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黄河的壮

6、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四、教师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课文。 2、庄子逸闻:庄子一生洁身自爱,始终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是惊世骇俗的哲学大家,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坛奇葩。曾经“庄周梦蝶”,他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差距。他与时人惠子有

7、“安知鱼乐”的精彩辩论。相传,庄子妻子过世时,他鼓盆而歌。庄子的语言有WY恣肆的想象,缜密精微的哲理,生动细腻,挥洒自如,如“邯郸学步”“鹏程万里”等。 二、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泾流之大。 、不辩牛马。 2、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3、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4、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

8、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5、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三、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以天下之美尽在己。”此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开始的“骄傲自满”向“自叹不如”过渡。 3、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

9、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四、合作探究: 1、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2、你怎样理解河伯对河神的那番感叹。 明确:成语“望洋兴叹”就出自此文,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河伯

10、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河伯的望洋兴叹,表明了河伯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这点难能可贵。人难免犯错误,贵在能够改正。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想方设法去改正,不能夜郎自大,令人耻笑。 3、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明确: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

11、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地批评了自己,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此其一;其二,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4、你是怎么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明确: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人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就,积累多少知识,懂得多少道理,都不应骄傲自满,而应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情景之中来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五、教师小结; 那经过秋水引领,认识到大海的浩渺而望洋兴叹的河伯让我们懂得“个人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地学习,要终身学习。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20、秋水 百川灌河、不辨牛马;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行至北海、不见水端;莫己若,少仲尼轻伯夷。 贵自知、忌自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