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一节数学探究课的教学反思 最近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在教学中采用了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总结出等式的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下面将教学过程做简要的回述: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概念,我采用“归纳思维模式”教学,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请同学们举出几个等式的例子;第二阶段:形成概念让学生观察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想一想什么叫做等式;第三阶段:应用概念让学生识别哪些是等式,哪些不是,并说出为什么?第二部分是探索等式的性质,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实验,要求分别放上砝码使天平
2、保持平衡,并填写实验表;再让学生观看电脑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天平平衡,你觉得应注意什么?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出等式性质1,然后让学生观看第二个电脑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从天平左右两边砝码的数量关系上思考归纳出等式性质2,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三部分是拓展与提高,通过两个填空,揭示等式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做好了铺垫。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教学中上的一节数学公开课,经过教研小组的听课、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考: 等式的性质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
3、用了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去探索、发现等式的性质,学生直接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探索规律打下了基础。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很好的把握操作的时间,没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安排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学生讨论的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
4、。在探索等式性质1中用天平实验的时间过长,而且总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只有合理的安排时间,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 2、没能注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探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中,我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对于等式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4、对于等式性质的运用,我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改进方法: 1、 可以采取分组活动,小组做完
5、实验后让学生自己先去想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由组长做好每一个组员的发言记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实验中发现的问题,由每组派代表回答,从学生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等式性质。通过这样的合作讨论,能使学生讨论的答案不再限定在教师事先限定的范围中,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独到的。 2、在归纳等式性质1中,对于“式子”的问题可做适当引导。学生虽然没有亲身体验加减同一式子这一过程,但却可以在第一个演示实验在天平两边同时加上一个三角物体的实验,提出两边加上的这个物体它的重量我们知道吗?有可能会是多少?对于这个物体的未知重量我们可以如何表示呢?从而引出把这个未知量
6、当成一个式子看的概念。 3、对于等式性质的应用,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前提下进行小组活动,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每个人的价值作用都能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优生得到了锻练,学困生也在互补。交流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 你我各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很形象地说出了合作学习的好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共同解决。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 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