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8617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橡树》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致橡树》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致橡树》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致橡树》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致橡树》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致橡树》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橡树》课堂实录.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致橡树课堂实录致橡树课堂实录 一、导人新课 1课件封页展示 4师生合唱:“红尘自有痴情者,莫道痴情太痴狂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 (老师再次强化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 初步引发其审美愉悦。) 5老师:歌词中“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一句中“情”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齐答:爱情。 6老师:因为爱情,成为人们演绎的一幕幕或悲或喜的故事也成为社会生活中一道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把握,更要找到课本与社会生活中的结合点,通过学习课本来关注社会现象,今天我们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关注社会现象。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情为何物?爱情是什么? 7老师:其实每个人

2、对爱情的感悟、理解都不一样,成人们都试图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今天,我们欣赏当代女诗人舒婷一首致橡树,希望欣赏后能得到一些启发。致像树 舒婷 二、诗歌赏析 整体把握、宏观欣赏 诗歌的整体意象把握是对诗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故欣赏诗歌不可肢解诗的语言,否则,诗会显得枯燥无味。 1老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又离不开朗读,请同学们首先欣赏配乐配画的诗朗诵。 2老师:听别人朗读仅仅是欣赏的开始,我们需要自己去读、自己去品,下面我们分部朗读: 我如果爱你-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载;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

3、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课文结束。 第一诗节赏析 1老师:请全体同学朗读第一诗节。 鉴赏必须反复朗读、品味。 学生:尽量投入感情朗读。 2老师:诗歌赏析需讲究方法。 鉴赏指导:寻找意象,根据意象体味诗 人传递的情感。 方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仅仅是学习中的引导者。 3老师:请找出第一诗节的意象,它们依次是什么? 学生: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4.老师:诗人通过六个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对此问题自由交流、讨论。先同桌交流,相互启发,刺激思维得以扩散,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用口语组合表达出来,以求训

4、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在此可以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创新能力,最后老师适当总结。 学生甲:我认为凌霄花是指现实生活中那种攀附他人的一种爱情模式,痴情的鸟儿是没有价值的单方依恋的爱情模式。 学生乙:我认为凌霄花是攀龙附凤,痴情的鸟儿是小鸟依人,泉源、日光、春雨都仅仅是由衷的奉献,这些爱情关系中的双方不是本质上的平等,当然也缺少一种独立性,所以女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 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提出:“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北师大发展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指出:“所谓创造性教育,意指在创造性型的学校管理和学习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设计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创造型学生的过程。

5、”这一教学环节设计,旨在通过讨论、交流、声光色刺激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老师总结:两位同学将诗与诗人、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融汇贯通,真不错。同学们不仅领悟到了诗中的意象内含,而且还弄清了诗人持否定态度的原因,我为你们鼓掌。 5老师:这六个意象在句式上有些特点,前两个意象都用3句表达,中间两个意象都用了2句,最后两个意象都用了1句,这样的句式变化,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变? 学生:带感情地朗读第一诗节。 老师:句式由长变短,语气由平缓变得急促,诗人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强烈。女诗人对几千年来男女不平等现象冷静思考,希望在爱情上能够独立、平等,这种情感被压抑了几千年,现在似火山爆发,喷薄而出

6、,其情感激昂澎湃,如大江之 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似钱塘之潮,一浪高过一浪,推向高潮,这是发自内心的宣告,也是反思后的呐喊,所以诗人最后喊出:不,这些都还不够! 学生:循着这种感情,再朗读第一诗节。 赏析第二诗节 1老师:我们已经知道,鉴赏要借助意象来品味情感,联系标题,在第二诗节中诗人用了哪两个意象来表现爱情观的? 学生:橡树、木棉 2老师:请找出只描写橡树和只描写木棉的诗 学生:描写橡树的句子是:“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乾;”描写木棉的句子是:“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3老师:请将这些诗句集体朗读一至两遍。 4.老师:请说说这些诗句分别表现了橡树、

7、木棉怎样的特点。 学生:橡树的特点是阳刚,木棉的特点是柔韧。 5.老师:在自读提示中提到,本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在爱情关系上,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学生:橡树象征富有阳刚之美的男性,木棉象征富有柔韧之美的女性。 6老师:男性和女性虽然是两个有差异的群体,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请找出橡树、木棉相互联系的诗句。 学生:“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师生:师生共同活动,在朗读之中体味情感 “紧握”、相触”体现出“相互交融、依存”;“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表现出“相知相恋、心有灵犀”;正因为这种相互依存、

8、相知相恋,所以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即是说既独立,又依存;正因为这种相知相恋,相互依存,所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即是说 可以同甘共苦。 老师总结:橡树、木棉的关系是: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 7.老师: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和女性,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诗人希望追求的 爱情关系。而这种平等、独立、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就是伟大的爱情,这种爱情才会坚贞不渝,所以诗人最后总结出:“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即这种爱情应该是不仅爱对方的外在美,而且爱对方事业、精神、品质等在内的内在美。由此我们对诗人的爱情观

9、就明白了。 三、特色分析 老师:诗歌的意象塑造借助语言,而语言的表达又讲究技巧,试分析在这首诗中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哪些技巧? 学生:运用了排比、比喻、象征、对偶、反复 老师:同学们回答不错。我们先欣赏比喻,六个意象六个比喻,我们只选一个赏析,其余的由同学们课余去品味。 希望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会品味诗的语言的魁力,课后举一反三 老师:试分析如果不用比喻句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动画字幕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甲:我认为原文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不用比喻句的语言直露,不含蓄。 学生乙:我认为原文是诗的语言,不用比喻句是议论文的语言。 学生丙:我认为原文因为用了比喻,所以它可以让我们浮想联翩,有味道,

10、更美,不用比喻句意思一目了然,但说得太直接,读完后反而没有味道了。 老师:三位同学虽然都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但其主要意思都差不多,看来同学们对语言的感悟的确不错,诗多在意象上下功夫,而意象主动、形象可以借助许多手段,这三句诗人借助比喻,的确, 比喻能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比喻使意象更有感染力,比喻使诗歌更有诗的韵味。 老师:本诗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先找出对应严谨的对偶句,再补充对应宽泛的对偶句。 学生:对偶使诗歌增添对称美,韵律美,但有些诗句不能算是对偶。 老师:本诗中的对偶句,或在字、音、义上严谨对应,或在义和行上宽泛地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体诗的自由奔放,使得诗歌的传统美和现代美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四、主题引申 五、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反复朗读,分析诗歌是怎样表现女性的自我完善的。 联系社会现实,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2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橡树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