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娘》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蚕姑娘》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蚕姑娘教学设计和反思蚕姑娘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课蚕姑娘 蚕姑娘文章用七个自然段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多数学生都养过蚕,蚕是他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昆虫,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是有生活经验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使得学生更好地达到了解蚕的生长过程这一教学目标。另外,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要求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每段相同的句型这一特点,帮助学生突破背诵这一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通过朗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抓住段落特点指导背诵。 朗读教学法 小黑板,图片 一、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蚕的挂图,观察: 谁知道“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蚕是一种昆虫,能够吐丝,蚕丝能织成美丽 的绸缎) 从一进入 课文的学 习开始,就 让学生养 成认真读 准每一个 字,写好每 一个字的 好习惯。 人们把“蚕”看作是一个美丽能干的姑娘,亲 切地称“蚕”为“蚕姑娘” 。(板书:姑娘)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多数学生都养过蚕,对蚕并不陌生,这是课堂上学习这篇课文一个很好
3、的共同的话题,所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这篇课文,能自然地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得学生对文本内容有种亲切感。同时通过相互交流养蚕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蚕的一生。 二、 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了这一自然段,我知道了些什么? 3着重理解: “钻出”是指孵化出来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 想想刚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 样的? 小结:在暖洋洋的春天里,又黑又小的蚕姑 娘从蚕孵里钻出来了。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文中“蚕山”“蚕床”这两个词的意思学生不太懂,即使是养过蚕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太会用到这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又不是用语言能解释清楚的,所以
4、可以利用相关图片让学生认识“蚕山”“蚕床”结合学生发言帮助理解词义。 学习第二到五自然段。 1 读了课文你知道从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到结茧之前, 她一共睡了几回吗? 2自由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这四次有什么共同 点。 3讨论,相机板书:吃-睡-脱-醒-变 4按顺序说说在四次“吃-睡-脱-醒-变”的过程中, 蚕姑娘的样子有了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从这里开始的教学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重点学习2-5小节,掌握蚕4次眠的情况,体会人们对蚕的喜爱,看到蚕长大了、变化了感到兴奋、喜悦。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体会课文中语言表达的准确。 5出示小黑板,根据提示自由练背二到五自然段。 又_又_的蚕姑娘,吃了几
5、天桑叶, _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_衣裳。 醒了,醒了, _。 7小结:课文的二到五自然段蚕姑娘在结茧之前要 睡四次,这四次被称为“蚕眠” 。 设计意图;老师了让学生明白:课文虽然长,但找到背诵方法了,背诵就不难。鼓励学生学习别怕困难。指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段落形式相近的课文,可以采用这样记住相近段落中少量词语变换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学习六自然段。 1蚕眠后又是怎样结茧的呢?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2看挂图了解“蚕山、茧”的样子,适当介绍一些 相关知识。 3这里“新的房”就是指的什么? 4 看图,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 (茧子又白又亮,长圆形,很好看) 5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
6、,醒了” ,要写“成了, 成了”? (蚕没有再睡,就不能说“醒了” ;蚕结茧子好比 盖新房,茧子结成,好比新房盖成,所以要写 “成了”) 6 “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 ”这句要怎样读? (指导学生读出喜悦的语气来) 7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 前后的情况。 8齐读第 6 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么长的课文对学生而言要背诵是有困难的,课文的后面几小节在语言表达上和第二小节很相似,所以可以利用对第二小节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本课构段规律,化解背诵的难点,练习当堂背诵。 学习七自然段。 1指名读。 2介绍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蚕蛹。(板书:蛹) 3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 ,不写“
7、一动也不动”? 4看图理解“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 5 “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 ”这句要怎么读?(指 导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你读一下。 6看 31 页上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 么?(蚕蛾在产卵)提示: 蚕蛾产卵后死去, 第二年 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生 长过程。 7齐读第 7 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几个自 然段,构段 方式几乎 相同,所以 在教学时 无需一段 一段繁琐 地讲解,而 是让学生 在读的过 程中通过 找共同点, 自主发现 蚕生长过 程中的一 些规律,使 学习成习 一种探索 究。 四、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四次蚕眠
8、 2、蚕姑娘 吐丝结茧 蛾 吃、睡、脱、醒、变 : 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 整课的教学应该说我的目标是达到了,通过让学生的读,教师的引讲,从第3、4、5这几个小节的对比读中让学生发现蚕的生长发展规律,抓住第二小节中一系列的动词“吃、睡、一动也不动、脱、醒、变”,让学生从老师详细的板书中一目了然,并能根据板书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蚕第一次睡时的生长规律,同时也发现蚕四次睡的生长规律基本相同,由扶到放,然后让学生自主地阅读理解课文。 这是我在课堂上对班级学生进行的一个随机的说话指导训练,原本在备
9、课时,我想的是通过我自己的介绍让孩子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简单说一说,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中典范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同时,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和教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评价与改造上。而让学生把话说得充分而有序,这是语文课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重要也是最实在的目标之一。语文课要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学生口头言语的表达角度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充分而又丰富,这样就是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引导学生把表达出来的口头言语说得更加规范、精妙,这样就是体现了与语文的工具性。 那么在课堂上,作为老师
10、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将话说得充分而有序呢?“言为心声”,先让学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在脑海中先彻底、周全地想清楚,在这之后,学生的说话才能表达得充分而有序,所以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如何训练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和条理性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一定的条理,此时老师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我上面的一个教学过程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我鼓励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知道什么说什么,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按照条理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会暴露出来,此时我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要求按照一定顺序重新理顺自己的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复述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生掌握较快,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在这样的基本上我引导学生去背诵,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诵,很多学生得心应手地较快完成了背诵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