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701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课堂因偶然而精彩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而即使是作了精心“预设”的课堂,往往还是使“生成”变得不可预测、扑朔迷离,也变得精彩纷呈,异常美丽。前不久,我在上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时就因偶然而有幸领略了一次学生的精彩生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三角形,探究三条边的关系。根据内容,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上。我预设的教学过程是: 1.出示学生自带的4根小棒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在什么情况下

2、,能围成三角形呢?比较,围一围,总结,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一根塑料吸管剪成三小段,然后把它们搭成一个三角形。我课前的预设是:课堂中出现两种情况,大部分学生剪的三小段能围成三角形,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剪的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样很顺利地展开讨论:为什么他们几个剪的不能围成三角形,你们的却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探究三段塑料吸管的长度与能否围成三角形之间的关系。通过两种情况的对比,学生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必须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纷纷动手剪起来,很快学生都举手表示操作成功了。我问学生:“你们都围成了三角形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围成了!”这可怎么办?

3、出现了意外!要是还有吸管,可以让学生再操作一次,这倒不失为一个办法。“那是不是只要剪成三段,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我只能继续追问。“是的。”学生一点也不理解教师的用心和意图啊!我灵机一动,看见自己也有一根吸管,总算松了口气:“好,老师也来试一试吧。”我回到了讲台拿起吸管,剪成三段围起来。“看,老师剪的三段围不成三角形吧。”话刚落,学生们都摇头不同意,纷纷举手。 “老师你把那两根吸管再往下靠一点,就可以碰到一起了,这样就可以围成三角了。”我就根据这位学生要求操作起来,最后故意停在了第三幅图的操作上。忽然,有学生叫了起来:“我知道老师的为什么围不成了!因为两根吸管合起来都没有第三根长。” 教学

4、反思: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无法预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更要关注那些生成性资源,关注过程的体验,关注过程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如果教学中整个过程是围着老师所谓的“精心设计”运转的,出现了教师预料之中的两种情况,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问题基础。表面看来学生的探究性也得到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会发现三角形三条边存在的内在规律。但这种探究是教师刻意安排的,学生的探究活动是被动的,所发现的规律和数学问题也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不深刻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丰富复杂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具

5、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情况。而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不太有的“意外”,面对所有的学生都围成了三角形的偶然事件,我却得到了一次领略学生精彩生成的机会,和学生一起分享了一幕幕精彩的生成片段。如最精彩的一幕教师明明没有围成三角形,但学生却执意认定可以围成的。面对固执,教师只能按照学生旨意一步步操作,而就在操作的过程中,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就直观地暴露在学生眼前,因而就会有学生禁不住的大叫,这是一种内部激情的迸发,思维的跃动。它完全是建立在学生和教师互相探究、互相吸纳、互相启发的基点之上的内容,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这其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不是进入教师“预设圈套的小羊”。我惊喜地看到,原本很难突破的知识点,在我和学生不经意的互动中被化解了,学生的发现是生动、深刻、自然、自觉的。面对因偶然而发生的意外,我庆幸自己没有扼杀它,因而有幸和学生分享了精彩。真是难得的、意外的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