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晦术》.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917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韬晦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韬晦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韬晦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韬晦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韬晦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韬晦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韬晦术》.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韬晦术韬晦术 明杨慎 隐晦卷一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处晦

2、卷二 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之正。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不失。 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3、养晦卷三 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珠难形辩。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 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晦虽为一,秉心不同。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愚如不足,则加以颠。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颠。 谋晦卷四

4、 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晦以谋成,益见功用,随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困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侔,惟谋惟晦,可以全功。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 己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

5、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 诈晦卷五 诈虽恶名,亦属奇谋。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辩识,曲径方可通幽。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随贤人有所不免。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 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更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诈以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避晦卷六 易曰:“趋吉避凶。

6、” 夫祸患之来,如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则彼无所措手矣。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道谨忠而已。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轻则伤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古来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别有乐天也。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缓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 心晦卷七 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 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赢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

7、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 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廊庙枢机,自古为四战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 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用晦卷八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辩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寻矣。是故用晦在乎择时,

8、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其惟智者乎? 人们最熟知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刘备种菜的故事了。看了本书才知道在韬晦术的行家高手中,刘备还很难榜上有名。本书告诉你传统谋学中最具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成。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迹的法宝。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一部专著,大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这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韬晦术因此有了“阴谋”的嫌疑。鉴此,杨慎生前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就不难理解了。 隐晦卷一 要想看清自己周围的形势,最好

9、的办法是躲在暗处。 保身的第一要诀是隐身,绝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 枪打出头鸟,切忌比别人站得高。 以小人治小人固然未必好,但用小人的法术还治小人之身却不仅有效,还且事半功倍。 要想出人头地,就要先学会矮人一头。 处晦卷二 解除对手敌意的最好办法是主动表示友谊,而且一定要让对手笃信不疑。 偶尔做回小人也是保身之道。 镇静持重是处晦的必要手段,不能有丝毫的急躁心理。 如不想总是处于弱势,示弱则是必须的。处晦方能向阳。 养晦卷三 “日用不足,月用有余”。不在一事一处上见长,却在每事每处上见长。这是古人治国的最高境界。 欲养晦先有韬,收敛自己的锋芒,藏好自己的梭角,这是养晦的必由之路。 名与

10、实相表里,名者皮也;有名无实者凶,有实无名才吉。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养晦的最佳状态。 谋晦卷四 有谋方能有勇、有谋方能出奇,谋是所有成功者的通行征,无谋则是所有失败者的墓志铭。 晦非素有,则以谋成。 小事小节往往是大事大节的关键。 你能满足别人需要,别人才会满足你的需要。 劝谏如同治病,对症下药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权力永远是双刃剑,使用不当便会自受其祸 诈晦卷五 使诈,使奇都是兵法中的正道,在非常情形下,使诈既是方不得已的最后一招,效果往往也能好得出人意外。 小人使诈谓之奸,君子使诈谓之权。 诈如果只是一种手段,无可非议,但如果是一个人的性格,就很可怕了。 诈而后复归中正,如君子使诈无穷

11、,必殃其身。 避晦卷六 忍辱方能负重,许多时候,忍辱是众多贤人成就大业的先决条件。 忍表面上看很窝囊,实际是柄无往而不利的武器,运用好这柄利器,便能建功名,取富贵,甚至得天下。 小人往往比君子更能忍辱,但却是无耻,事情虽相近性质却截然相反。 古有避事者,也有避世者,专看事与世的凶险程序。 心晦卷七 要对付一个人,就要先想法让他骄傲,骄傲就会变得很愚蠢;因为一个既愚蠢又骄傲的人是最容易被打倒的。 不要仅仅看到小人的无耻,要战而胜之,更要看到他的才能。 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 大智若愚,但一定要让人发现这种智,否则就只能是愚蠢了。 鱼不可脱离水,龙不可脱于渊,人不可脱离权。 用晦卷八 养晦只是一种手段,奋发其威才是目的,养而不用就不是韬晦,而是隐逸了。 时机的把握是最重要的,早则火候不到,前功尽废;迟则机会丧失,悔亦无及。 事事要为自己留后路,也要为别人留后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