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承天寺导游词范文概况.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19081 上传时间:2020-11-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范文概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范文概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范文概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范文概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范文概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范文概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承天寺导游词范文概况.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泉州承天寺导游词范文概况 闽南古刹承天寺位于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泉州承天寺导游词范文概况,供大家参考学习。泉州承天寺导游词1寺的中轴线全长300米,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侧重建有禅堂、祖堂、龙王殿和僧舍等。承天寺的山门面西,高悬月台两匾额,为硬山顶三开间建筑,传说历史上月台二字时竖时横,有月台倒影之奇。寺内植有五株老榕树,七座石塔分立于榕树之间。这里高大的榕树从不越出墙外,有榕不过墙之奇观。天王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经幢,幢顶有一小石狮,传说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

2、条,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上,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弥勒殿前有宋朝石塔和石经幢。左右钟、鼓楼对峙,为攒尖顶重檐建筑,楼顶藻井结构复杂,被称作蜘蛛结纲。从钟楼、鼓楼始,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150米的长廊,连接着弥勒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廊壁上塑有赭色脱胎浮雕高达二米多的二十四诸天像,别具一格,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传说台湾一僧人手托此塔云游四方,一日双塔不翼而飞。后这位僧人在承天寺发现了这封宝塔。大雄宝殿为歇山顶重檐五开间建筑,雄伟庄严。殿内供奉着三世佛、迦叶、阿难、护法诸天、十八罗汉、四大菩萨及开山祖师等塑像,都为这次重修时新塑,妙法庄严。法堂内供奉着承天寺的镇寺之宝-

3、隋朝铜铸阿弥陀佛,像高二米,重一吨多,为国内罕见,法堂两旁的护廊上彩绘着12幅精美的佛教故事壁画。寺门坐东向西,入门处为月台,面积72.2平方米。高悬月台二字竖匾。山门壁柱有弘一法师题联: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进入山门,是一条宽4.6米、长99.6米、面积458.16米的甬道,甬道南侧,是七座佛塔,间植榕树。有塔无禽栖、榕不过墙、蝇不朝天诸景。南面墙壁上有弘一大师手迹南无阿弥陀佛升无上道、得正法流、善悟无碍,永得大安等禅悟。北面墙壁上嵌有古铸钱遗址、革命遗址两方石碑。甬道南侧立有一方泉州市人民政府的文物保护石碑。甬道尾端北转为寺宇密集建筑,全都坐北向南。东轴线的建筑依次是圆常院、广钦和尚图书

4、馆、旧僧舍、新僧舍、客堂、龙王祠、五观堂、南园故址、大悲阁、会泉宏船法师纪念堂、禅堂、涅盘堂、祖堂等。西轴线上原有开山堂、禅堂、光孝寺、王公祠、留公祠、功德堂、许公祠等等,今仅存檀樾王公祠寺中另有传达室、车库、厨房及其他建筑物,共近一千平方米。寺中植有榕树、柳树、龙眼树、白内叶树等二百多棵,掩映于各座殿宇楼阁之间,浓荫遍地,四季常青。泉州承天寺导游词2泉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但我认为最值得一游的却是承天寺,它充满了灵气,浑身散发出一股清幽的气息来。来到承天寺的门口,只见山门上写着承天寺三个大字,透出古朴之气,让我感觉既威武又不失祥和。我发现承天寺有几个特点:榕树多,宝塔多,佛像多。印象深刻的

5、还有两个放生池,里面有乌龟、可爱的小金鱼。它们在水里快活的来游去,我真不知道我为什么一看见他们就特别羡慕。可是,我还没看够,爸爸妈妈就叫我走了。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王殿,四大天王的雕像非常威武,四大天王他们拿着各种各样的武器,让我非常着迷,好像他们是有生命的人一样,好像我能跟他们说话一样,我久久地凝视着他们,他们也久久的凝视着我。这种感觉真奇怪。走出天王殿,我们沿着小路陆续前进,几株参天古木像撑开的小伞把小道遮得严严实实,使我们不用被晒黑。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是一个池塘,跟放生池很像,但比放生池大一些,而且,还多了两只鸭子和两个让乌龟和鸭子上去的盘子,我还发现了许多乌龟一动不动

6、的,我想:它们真有耐心啊!这就是承天寺,一个藏于繁华的隐者,一个使人安宁的地方。泉州承天寺导游词3承天寺,又称月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20_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20_年)复名“承天寺”。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元朝至元年间(1279-1294年)建七级佛塔。明朝时,先后有原铺、道陵、智庄、

7、得众、至昌、宗彬、慈灼等僧人驻锡承天寺,多有建树。清朝初年又加以重修。承天寺鼎盛时期,有殿宇四十余座,田产千顷,僧众一千七百多人。全寺占地面积75亩,约五万平方米,清朝末年,承天寺衰败,颓垣碎瓦,凄凉满目。后云果、转薄、转溥、瑞明诸法师共同发愿进行修葺,并增建寮房僧舍,寺院重兴,焕然一新。民国初年,云果法师圆寂后,会泉法师继任住持。会泉法师住持的七、八年间,也募款修建了寮房僧舍,开凿放生池,除自己主讲楞严经、法华经、弥陀经外,还延请国内佛学家前来讲演说法。后会泉法师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不久到新加坡住持光明山普觉寺,转尘法师继任承天寺住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有弘一法师、性愿法师住寺讲经弘法,组织

8、佛学研究会、念佛会、流通经书,创办养正院,培养僧徒。弘一法师在承天寺养正院讲经时,曾写一横披:“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表达了一个佛教徒的爱国之心。1982年,泉州市做出修复包括承天寺在内的一批历史胜迹的决定。曾在承天寺卓锡、当时任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住持的会泉法师弟子宏船法师及爱国华侨积极捐资,支持修复工作。修复工作于1984年春动工,经过五年多紧张工作,第一期工程于1990年完工,并举行了开光典礼。重建后的承天寺殿堂楼阁垂檐飞甍,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寺的中轴线全长300米,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侧重建有禅堂、祖堂、龙王殿和僧舍等。承天寺的山门面西,高悬“月

9、台”两匾额,为硬山顶三开间建筑,传说历史上“月台”二字时竖时横,有“月台倒影”之奇。寺内植有五株老榕树,七座石塔分立于榕树之间。这里高大的榕树从不越出墙外,有“榕不过墙”之奇观。天王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经幢,幢顶有一小石狮,传说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条,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上,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弥勒殿前有宋朝石塔和石经幢。左右钟、鼓楼对峙,为攒尖顶重檐建筑,楼顶藻井结构复杂,被称作“蜘蛛结纲”。从钟楼、鼓楼始,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150米的长廊,连接着弥勒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廊壁上塑有赭色脱胎浮雕高达二米多的二十四诸天像,别具一格

10、,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传说台湾一僧人手托此塔云游四方,一日双塔不翼而飞。后这位僧人在承天寺发现了这封宝塔。大雄宝殿为歇山顶重檐五开间建筑,雄伟庄严。殿内供奉着三世佛、迦叶、阿难、护法诸天、十八罗汉、四大菩萨及开山祖师等塑像,都为这次重修时新塑,妙法庄严。法堂内供奉着承天寺的镇寺之宝隋朝铜铸阿弥陀佛,像高二米,重一吨多,为国内罕见,法堂两旁的护廊上彩绘着12幅精美的佛教故事壁画。寺门坐东向西,入门处为月台,面积72.2平方米。高悬“月台”二字竖匾。山门壁柱有弘一法师题联:“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进入山门,是一条宽4.6米、长99.6米、面积458.16米的甬道,甬道南侧

11、,是七座佛塔,间植榕树。有“塔无禽栖”、“榕不过墙”、“蝇不朝天”诸景。南面墙壁上有弘一大师手迹“南无阿弥陀佛”“升无上道、得正法流”、“善悟无碍,永得大安”等禅悟。北面墙壁上嵌有“古铸钱遗址”、“革命遗址”两方石碑。甬道南侧立有一方泉州市人民政府的文物保护石碑。甬道尾端北转为寺宇密集建筑,全都坐北向南。中轴线依次是天王殿、钟鼓楼、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以及东西两廊。东轴线的建筑依次是圆常院、广钦和尚图书馆、旧僧舍、新僧舍、客堂、龙王祠、五观堂、南园故址、大悲阁、会泉宏船法师纪念堂、禅堂、涅盘堂、祖堂等。西轴线上原有开山堂、禅堂、光孝寺、王公祠、留公祠、功德堂、许公祠等等,今仅存“檀樾

12、王公祠”寺中另有传达室、车库、厨房及其他建筑物,共近一千平方米。寺中植有榕树、柳树、龙眼树、白内叶树等二百多棵,掩映于各座殿宇楼阁之间,浓荫遍地,四季常青。泉州承天寺导游词4在银川古城西南部,有一座著名的寺院叫承天寺,寺内中间一座耸立云端的古塔,就是承天寺塔,人称“西塔”。这是宁夏现存的一百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砖塔。承天寺,寺门朝东开启,院内现存建筑有五佛殿、佛塔、韦驮殿、卧佛殿。韦驮、卧佛二殿两侧建有南北向配殿。殿宇之间,以重檐砖雕垂花门和围墙连接,形成四合院式的院中院。坐落在外院的五佛殿与佛塔同建在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上。外院院落宽阔,古树参天,松柏长青,肃穆宁静 。承天寺塔为一座八角十一层

13、楼阁式砖塔,高64.5米,比西安的大雁塔还高0.5米。塔体建在高2.6米、边长26米的方形台基上。塔门面东,可通过4.8米的券道进入塔室。塔室呈方形空间,室内各层为木板楼层结构,有木梯盘旋而上。塔身一至二层各面设券门窗式壁龛,三、五、七、九层设南北券门式明窗,塔身各层收分较大,每层之间的塔檐上下各挑出三层棱牙砖。各层檐角石榴状的铁柄上挂有铁铃,微风吹过,丁当作响。塔身十一层以上挑出五层棱角牙砖,上建八面攒尖顶刹座,其上立桃形绿色琉璃塔刹。四、六、八、十层设东西向多门式明窗,十一层设四明四暗圆窗。整座塔造型挺拔,呈角锥形风格,古朴简洁。如今,承天寺塔已得到人民政府的很好保护,并被定为宁夏回族自治

14、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内修建了博物馆,增建了古建筑展室,收藏了许多宁夏历史、民族、军事等方面珍贵的文物,成为人们观赏和游乐的重要活动场所。泉州承天寺导游词5承天寺塔是宁夏惟一有文献记载始建年代的古塔。据明代弘治宁夏新志记载:“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内,伪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级,有残碑可考。”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载:西夏建国皇帝李元昊死后,皇太后没藏氏为了“幼登宸极”的小皇帝李谅祚,保“圣寿以无疆,俾宗祧而延永”,于西夏毅宗谅祚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役兵数万”,历时五六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并将西域僧人进献的佛骨,以金棺银椁贮埋于塔基下。西夏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又将

15、宋朝所赐的大藏经置于寺内。塔寺建成后,延请回鹘高僧登座讲经,皇太后与皇帝经常即席聆听。寺内香火旺盛,僧人不绝,与当时凉州护国寺、甘州卧佛寺齐名,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闽南古刹承天寺位于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相传建寺时,因规模宏大,需用木材无数,为此,有位得道和尚到闽北杉山去向山主化缘。山主以伪善的态度苛刻地说:“你如果能把你们需要的那些大杉树折断尾梢,

16、我可以施舍,听你砍伐。”和尚和山主立约后,当夜作法,狂风掠过,巨杉末梢果然尽折,山主仍然讥笑说:“树可砍倒,且看你怎样运走?”哪知得道和尚用禅杖向折梢的巨杉一撞,巨杉立时不见,而在泉州南禅寺大龙王井,却一株一株的浮涌出来,建寺的木材,就这样筹足了。元代,寺内建有七级浮图,明嘉靖时,又增建檀樾祠,但屡遭兵焚,历代屡经修葺。现存寺宇是清康熙三十年(l692年)重修的。寺内有七座宋代石塔及石经幢。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关于这两塔的来历,也有一段神话传说:相传当年有一名台湾游方和尚双手托着两座塔,四方化缘。一天,双塔不翼而飞。后来佛祖托梦给他,说他只有找到宝刹,找到真正的立身之地,双塔方能回归。后来,这位台湾的和尚到泉州找到宝刹承天寺后,到该寺定居。不久,果然双塔飞来,耸立在大雄宝殿前。由此取名“飞来塔”。承天寺塔在元明时期,曾遭兵火和地震的危害,明初时仅“一塔独存”。后来,朱元璋第十六个儿子明庆靖王朱栴,重修了寺院,增建了殿宇,承天寺以“梵刹钟声”名噪塞上,成为明代宁夏八景之一。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大地震,塔、寺全部震毁。现在看到的承天寺塔,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保留了原西夏佛塔的基本形制。泉州承天寺导游词范文概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党团建设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