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学科计划.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9381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学科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年级数学学科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年级数学学科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年级数学学科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年级数学学科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学科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学科计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年级数学学科计划一 年 级 数 学 学 科 计 划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3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2人,大部分活泼、健康、乐学上进,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会一些简单的计算,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自制能力不够强,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大部分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读书、写字的姿势有待于进一步纠正;部分学生胆子太小、上课时不敢发言,等等。 一、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准备课,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最容易的加、减法应用题,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

2、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 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的应用题。 4、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 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 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培养认真

3、做数学练习和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 通过综合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具体措施 本册教材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促进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 加强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1 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都已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未必都很清楚,而20以内数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数的组成非常重要,它们是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通过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动手摆实物,使学生对20以内每个数的组成;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作为后面学习20以内

4、的加减法计算的支柱,为顺利地学习加减法计算打下较好的基础。 2、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和计算规律。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把减法和加法适当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学中,往往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和实际操作逐步体会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掌握规律。实现学习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思维,节省教学时间,激发学习兴趣。 3、加强应用题与加减法含义的联系。 应用题是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时,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分析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加减法的含义,对不同的应用题进行对比,把从认数和计算中掌握的几次知识及初步接触到的基本的数量关系运用于实际,发展学

5、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加学生操作活动的内容,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教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活动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这样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所学的知识。除外,还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一年级起就逐步养成肯于动脑筋,善于想问题的良好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出现概念时,注意通过操作,观察,逐步

6、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计算方法和规律知识时,注意逐步培养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通过计算方法的教学,初步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通过一些联系练习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寻求不同的解注,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5、增加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教学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给学生学习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学时要注重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帮2 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三、 良好的心里素质的培养 一年级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往往听课不到十分钟就会分散注意力,因

7、而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坚持学习的耐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儿童的上进心非常强的,如果一个学生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他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因此,对那些在课堂上表现良好的学生要不吝表扬,这样,即鼓励他本人,又祈祷了榜样的力量。 儿童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但学生的自信程度存在着差异,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在课上要多他们关爱和信任。学生的自信来缘远于教师的鼓励。依次,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适时的进行表扬,经常对他们说: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等,同时,在练习中应针对不同的程度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激起内心的自豪感,使他们产生一种自觉,积极进取

8、的健康心态,同时感受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满足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进步,真正了解自己,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五、转后工作 后进生都有特殊的心理特点,他们自卑,缺乏自信,对老师感到恐惧。因此在教育中,要改变师生关系,改善教育气氛,消除后进生对老师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因此在教育中要从情感入手,使后进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不能操之过急的以教师的身份,采取训斥,批评,讲大道理的简单化教育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扬长避短。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简易的,适合他们实际学习程度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适合给予肯定,以激发他们上课的积极性,课后,多利用一些可利用的时间对他们补缺补漏,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业

9、水平,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起到转后的目的。 六、教改工作 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即较得“活”,从而使学生的能力提高,潜能得到开发,在低年级教学课堂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 一、 让学生多“动” 心里学家认为:人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现行小学低年级教学教材编排了“摆一摆”,“拆一拆”,“量一量”,“剪一剪”等多种操作活动,突出了“动手操作”在教学

10、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把抽象的知识物化为视觉的对象,内化为学习的潜能。 1、 在操作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主动获得知识。低年级学生的好动,好玩,自我控制能能力较差,以无意注意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有目的安排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去主动探索,获得新知。 2、 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概念,学生获得概念依赖于适当的经验,在概念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他们重复感知有关形成概念的具体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促进概念的形成。 3、 在操作中探

11、索规律,发展思维,动手操作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理研究证明,“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都能得到的表现和发展学具操作比较具演示的教学效果更胜一筹。 4、 在操作中巩固知识,丰富想象力。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与实际操作,让学生手脑并用,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 让学生多“说” 多“说“是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想,自己观点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学生的教学语言得到发展才能逐步摆脱动作思维和表象的束缚,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十分

12、重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说的内容和说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说的方式有很多,如;边操作边说,听后学着说,个别说、集体说、同位说悄悄话,“打电话”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 三、 让学生多“想” 多“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4 让他们自主探索知识,提高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位置的是“学”而不是“教”,教应该服务于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去找规律,发现规律,研究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诉时间和空间是很有必要的。在课堂教堂中,除了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外,还要保

13、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不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匆匆发言,多数数学会因来不及细想而弄错答案。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得不到提高。 四、 让学生多“看” 所谓让学生多“看”,并不是让学生当观众,看老师如何演戏,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论,主动地构建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在教学时要注意多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让他们通过观察找出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以及规性的东西,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的眼、脑都得到锻炼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和独立思考参与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对该知识的掌握比老师硬灌进去的印象要深

14、刻得多。 五、 让学生多“表现” 所谓多“表现”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活泼学活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特点,为他们的表现创造机会,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施展。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特别在意来自于老师的奖励和同学门的认可,在课堂教学在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让让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以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在课堂上让学生表现的手段有很多,如让学生上讲台演示或板演;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答对了,向他们表示祝贺;让学生上台当小老鼠等。还可引导学生适当开展如“争当数学小博士”“智力竞赛”等一些竞赛性的活动,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克服困难的

15、坚强意志,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欲望:指导学生做如“猫捉老鼠”“小小售后员”等一些数学游戏,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并不是代替,如果用教师的演示代替学生操作;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用现存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探索活动,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必然会抑制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探索能力,思维能力,自信心等就都会下降,学生的数学素质得不到提高。在数学教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让他们“跳起5 来摘果子”。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体验,从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