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至练.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0376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至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至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至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至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至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至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至练.docx(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至练21、槐乡五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和纯朴可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提醒“槐”的写法。读好课题。 洋槐:豆科,又名刺槐,落叶乔木。五月开花,蝶形花冠,速生、喜光、耐干冷、干旱贫瘠土地,是低山造林优良树种。可供枕木、建筑

2、、车辆、矿柱、新炭用材,种子含油,可做肥皂和油漆原料。 当“槐乡五月”这个课题映入你眼帘的时候,理解课题的意思,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新词 大声朗读课文,可以自由结合找同伴。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1 检查生字:洋槐 坡坡 岗岗 瑞雪初将 酿出 挎走 喜盈盈 浓香 傻乎乎 拌上 咸的 浇上 读准字音 哪些字易读错?哪些容易写错? 比较:破坡 槐环 酿浪 跨垮挎 找出文章的叠词,仿照形式说说。 2.各自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齐读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说说每一节的意思。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最喜欢文章的哪

3、个地方?把自己喜欢的,有把握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6.边读边思考:文章具体描写了槐乡五月的哪些美?读后总的印象如何? 三、课堂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册的有关题目。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春光明媚的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能背诵描写春景或物的古诗吗? 2、春天是令孩子们最兴奋的季节。读了槐乡五月,你已经有了哪些收获?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槐乡之美和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 出示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个地方?你最喜欢什 2 么呢? 自由板块式学习课文 感受洋槐花开时,槐乡的景美 1、 指名朗读第一自

4、然段。为什么喜欢它呢? 2、 逐步让学生总结归纳出: 花多色白:瑞雪初降 茫茫一片 花形多姿:玉雕圆球 ? 花香花甜:香气扑鼻 沉浸香海 3、 指导朗读,谁的槐花最美丽最芬芳? 4、 引读指导背诵:有的远看有的近看 小蜜蜂飞来了孩子们跑来了 这时候整个槐乡 5、小结: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感受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 1、 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你喜欢什么呢? 2、 讨论归纳: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 俊俏美丽 纯朴可爱 3、 指导朗读,哪些词语写出孩子的这些特点? 3 4、 指导背诵。试背重点句子 5、 小结:五月,是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三、小结课文 1、 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2、 教

5、师小结:槐花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扮孩子,让孩子们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是纯朴可爱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真切自然地抒发作者对槐乡五月的喜爱之情。 3、 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1、槐乡五月 花多色白:瑞雪初降 茫茫一 槐花 花形多姿:玉雕圆球 ? 花香花甜:香气扑鼻 沉浸香海 孩子:热情好客、聪明能干 小姑娘:俊俏美丽 纯朴可爱 22、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引起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重点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4

6、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读准多音字“参”,会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2指导学生理解3、4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到过海边吗?你看见过大海吗?大海一望无际,大海波澜壮阔。这一切都令人感到神奇,感到壮观,你可曾想过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海底旅行,让我们

7、一起来探索一下海底世界的奥秘吧!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海底世界的样子。 学生听读后简述海底世界的样子。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文中生字,并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5 可让学生采用填表法按要求进行自学。 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提醒学生注意特殊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 例:“却”:que韵母中“ue”中的“u”上面的两个点去掉了,这是因为见到j、q、x后要脱帽行礼。 “私”si和“异”yi是整体认读音节。 3提示学生注意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4指名分析字形结构。 “却”是左右结构,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异”是上下结

8、构,上半部是“巳”,不要写成“己”。 5可采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质疑。 1比较近义词,理解词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窃窃私语原指人们偷偷地小声说话。本课是把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比作人在“窃窃私语”,显得很生动。 物产丰富物产:天然出产的和人工制造的物品。丰富:种类多或数量大。即: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大。 再次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第二课时 6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通过课文3、

9、4自然段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指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1让学生看录相。 2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儿的? 抓重点句,了解特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让学生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特点? 3指读有关句子: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这句话着重介绍了海底哪些方面的特点? 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指名回答,课堂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弄清文中

10、2、3自然段侧重讲海底世界景色奇异。4、5、6自然段侧重讲海底物产丰富。 3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思问题。 7 画重点句。 找重点词语。 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2、3自然段,理解海底景色奇异。 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海底有风浪吗?有光吗? 指名回答后,出示重点句。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课堂讨论:“依然”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将句中“依然”换成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使句子意思不变。 “依然”指依照原来的样子。经过讨论,句中“依然”一词,可换成与它相近的“仍然”,句义不变。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

11、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 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 2学习第3自然段。(理解并能体会海底神秘的声音,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探索欲望)让学生运用学习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这一段。 思考: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指读句子,并分别说句意。 出示句子: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 让学生讨论:“是否”是什么意思?将“是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使句意不变。“是否”是“是不是”的意思,让学生采用换词语的方式

12、理解句义。 8 3学生自读35句。想想这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中的哪个词语讲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经过讨论,让学生弄明白这三句话是围绕着第2句“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句话的意思讲的。 指读重点句,理解词语。 什么是“窃窃私语”? 让学生用动作演示“窃窃私语”。 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教师读句子: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提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指读这段话,并小结这段话表述的内容:静中有声。 小结学法:学习这段话我们主要抓住了什么? 让学生明白,要弄

13、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注意抓重点句中的重点 9 词语。 让学生自己说说海底景色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4用上面的学法自学课文4至6自然段,理解海底世界物产丰富。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海底有哪几类物产?文中分别写了些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依照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第4自然段。 指读课文,想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 第1句与2至6同之间是什么关系? 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填空练习。 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_每小时能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_利用水的反推力_。 _自己不动,能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填空后指读句子,

14、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 6指读5、6自然段。 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 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 让学生找最有特点的植物。 海底有丰富的矿产,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 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看图,再激趣、展开想象。 1出示挂图。 2谈话激趣。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 以此深化和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1 检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练习用“普通”

15、、“物产丰富”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三、教学过程 练习造句。 1理解词义。 2指读原句,弄清句式及用法。 3师范引路。 普通。 妈妈是一位普通的教师。 学生口头造句练习。 物产丰富。 原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例句:西沙群岛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 学生口头造句练习。 检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作业:画一幅海底世界的图画。 板书设计 景色奇异 宁静 22、海底世界 动物 多种多样 物产丰富 植物 色彩、形态 矿产 蕴藏丰富 。 有声音 12 23、日月潭的传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通过了解

16、大尖和水社克服重重困难救出了太阳和月亮的动人故事,学习他们不畏强暴、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通过学习大尖和水社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太阳和月亮的传说故事,使学生体会他们不畏艰辛、不畏强暴的崇高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词语,理解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部分常用词语。 2、体会在句中补充相关内容可以将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敬重为民除害的英雄的思想感情。 4、默读课文,能口头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敬重为民除害的英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敬重为民除害的英雄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

17、、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传说吗? 请你举个例子说说,我们都学过或听过哪些传说?那这篇课文将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呢? 2、介绍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台湾省中部的南投县鱼池乡,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潭中有个小岛叫珠仔岛,将湖分为两半。北面为日潭,南面为月潭, 13 因为轮廓近似月亮和太阳而得名。周围有大尖山和水社山等环抱,树木葱茏,是台湾省著名的旅游和疗养的胜地。 3、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自读课文,给生字注上声调。 写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景色。 写日月潭的传说。 写大尖山、水社山和日月潭的名字的由来。 5、指导书写。 商字的里面要和滴字的里面区别。注意漆的下半部分的书写。筹字注意要写得紧

18、凑一些。 6、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二、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日月潭在哪里你们都知道了吗?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月潭,去看一看那里美丽的风景。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日月潭究竟还有什么动人的传说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26自然段。 4.能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这个传说吗? 5.课文是如何具体描述这个传说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谁来读读这个故事的起因? 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两条恶龙吞食了日月,天地间漆黑一团(板书:漆黑一团),人们分不清白天、黑夜。这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所以人们必须要杀死恶龙,救出日月。 2.为了降伏恶龙,拯救日月,人们聚集在一起

19、商量办法。 为了降伏恶龙,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请你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人们商量拯救日月的语句。 出示人们说的两句话。指名读。 人们商量出来的办法是什么? 3.出示两个问句。引读两句问话。 4.此时,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书上用了哪个词?“一筹莫展” 5.就在人们一筹莫展、心急如焚,甚至有点绝望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板书:挺身而出 你觉得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需要什么?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把这句话读好。齐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大尖哥和水社姐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那么这两位英雄是如何 15 降服恶龙,拯救日月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学生自读。 他们

20、是如何拿到金斧头和金剪刀的?齐读 展开想象,体验艰苦 现在就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大尖哥和水社姐在拿金斧头和金剪刀过程中的艰辛。 高山挡住了他俩的去路,遇见挡住去路的高山他们就 ,遇见峻岭就 。 他俩手握砍刀,走在布满荆棘的山林中,遇见带刺的灌木就 ,遇见密林中的野兽就 。 一路上,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累了就 ,饿了就 ,渴了就 。 是呀,这金斧头和金剪刀来得可真不容易啊。大尖哥和水社姐不但勇于克服困难,而且也勇于用智慧战胜困难。 比较句子 出示:他们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同学们,看看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除了感受到得到金斧头、

21、金剪刀是那么来之不易,也感受到人物的不畏艰险,为民除害的品质。 继续交流 当他们拿着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回到潭边。他们又冒着生命威胁降伏恶龙。他们是怎样降伏恶龙的。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5-6自然段 1.师述:降伏恶龙以后,大尖哥和水社姐又累又饿,便用龙肉来充饥, 16 吃下龙肉后,身体一个劲地往上长,转眼间,就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的守卫在潭的两边。 2.人们再也看不到大尖哥和水社姐了,看到的只是两座青山。此时此刻,乡亲们会对着两座青山说什么呢? 3.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为了大家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年轻英雄,把这两座山叫做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 4.让我们带着份崇敬之情

22、,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小节。 六、分享幸福,与书相伴 1.从此,人们来到日月潭就会看到这两座山。导游也会满怀深情的讲述这个动人的传说。各位小导游,当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日月潭旅游时,你会如何讲述这个动人的传说呢? 练习一分钟,指名讲述。 2.同学们,古今中外流传着很多传说故事,像类似于日月潭的传说大禹治水这样的传说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去看一看这些:精卫填海 嫦娥奔月 盘古开天地 女娲造人 七、作业 1.把这个动人的传说说给爸爸妈妈听; 2. 大尖哥和水社姐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在补充习题上。 板书设计: 23 日月潭的传

23、说 漆黑一团 一筹莫展 挺身而出 降伏恶龙 17 为民造福 习作七 教学目标: 1、能掌握日记的格式,并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2、能知道日记的内容比较广泛。 3、能了解这则日记的内容及叙述顺序。 4、能按要求写一则简单的日记,特别要注意把事情经过写清楚。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弄清日记的格式 1、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所学的日记的格式吗? 2、 指名学生回答。 3、 我们不妨再看看例文的格式。 4、教师小结。 二、使学生明白写日记的内容 1、 观察插图,看看:图上画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 2、 阅读例文,想想:这则日记写的是意见什么事? 3、朗读书上

24、的分析部分,说说日记的内容包含哪些? 三、引导学生了解日记的选材 1、 设疑:既然日记的内容十分广泛,是不是不加选择,件件事都要写呢? 2、 学生同桌讨论,交换意见。 3、 教师不忙下结论,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吃 18 桃子”这件事? 4、 师生交流,共同小结:选择的材料要有意义,不应该胡乱编造 5、学生讨论交流。 四、引导学生掌握叙述的顺序。 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 教师讲解一些中外作家勤写日记的小故事。 2、 师生共同谈写日记的好处。 3、 号召学生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让学生谈谈今后将如何写日记。 第二课时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

25、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反思 在教授本科当由指导环节转入到书面表达环节时,学生们遇到了这样的难题:现在只是下午第一节课,他们觉得还没什么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写什么,怎样写?这的确又是个问题。让多数学生感到困惑的是:怎样才算过得有意义、有意思?什么东西、什么事情才

26、值得下笔? 19 面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我尝试在内容上做了提示:“同学们,咱们可以写今天上了什么课,你对这节课有什么看法或者有什么收获等等,都可以把它写下来。比如,就这节习作课,你对日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都可以写下来。”但大多数同学还是无从着手。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教学到底在哪儿出了问题?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此次教学,我只是将例文与前面的习作进行了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点,提醒学生注意格式的写法。但在内容上,我对提供的例文没做细致的指导。 对于所写的内容我太局限性,孩子在这天确实没发生有意义或有趣的事情,我只让他们写今天所发生的而忽略了昨天就是六一儿童节我们也组织了好多的活动

27、,自己心里的收获和感受也颇深,趁此也可以让学生写写昨天的事情,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我的要求过高,其实只要他们能把想写的事情完整通顺的记录下来就可以了,也就达到了本次习作的要求。 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没有真正给学生心灵上的自由,没有给学生营造自由表达的环境。他们不敢大胆而真实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下自己的情感。其实,不应过分强求事情一定要有意义、有意思,这样容易导致一些学生为了使他的日记写得“有意义、有意思”,而不断地凭空想象或捏造事实。三天两头去动物园看老虎、看狮子、看大象要么就是今天乐于助人,明天拾金不昧,后天爱护公物天天过着自己现实生活中无

28、法做到的“有意义、有意思”。 20 通过本次习作我让他们不断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所思所想都倾注于纸上,那么练笔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样才会达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我心存我思”。 练习7 教学目标 1、看图认识五种花。读懂两则谜语,并能猜出是什么花。 2、能用几句话写出最喜欢的一种花,让同学们猜是什么花。 3、写好钢笔字,一个字有两个捺笔,须分清主次。 4、熟记八条成语。 5、学写毛笔字,写好两个笔画“横折折撇”和“横折折折钩”。 6、口语交际:练习以“我家的一张照片“为话题,具体有条理地说话。 教学重难点 1、 练习写片段,积累成语。 2、能通顺的述说照片的来历,画面中人物的动作

29、、神情,照片背后的故事要说清楚。 教学准备 1、让学生翻阅以前的照片并挑选出最喜欢、最难忘的一张照片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用字词句 教学第一部分 1、审题 21 指名读题目 明确练习的要求 2、出示五种花的名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投影出示这这五种花朵,请学生说说它们各自的颜色、样子等,随机让学生说出花名。 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目前全世界已拥有8000多个品种,被大量生产的约150种。它色彩艳丽,变化多端,以红、黄、紫色最受人们欢迎。 樱花在世界各地都有栽培,以日本樱花最为著名,共有200多个品种。因此,日本被誉称“樱花之国”。樱花的生命很短暂。在日本

30、有一民谚说:“樱花7日”,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左右,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 杜鹃花又叫映山红、艳山红、艳山花、清明花、山石榴等。 全世界900多个品种,中国有近600种。五彩缤纷的杜鹃花,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热烈美好的感情,它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杜鹃花有深红、淡红、玫瑰、紫、白等多种色彩 。当春季杜鹃花开放时 ,满山鲜艳,像彩霞绕林,被人们誉为“花中西施”。杜鹃花通常为5瓣花瓣,在中间的花瓣上有一些比花瓣略红的红点。 昙花一般在6至10月晚上89点钟以后开花,盛开的时间只有34个小时,非常短促。昙花开放时,花筒慢慢翘起,将紫色的外

31、衣慢慢打开,然后由20多片花瓣组成的、洁白如雪的大花朵就开放了。可是只34小时后,花冠闭合,花朵很快就凋谢了,真可谓“昙花一现”!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以洛阳、菏泽牡丹最富盛名。 22 4、请学生在书中连线,并校对。 5、交流:你最熟悉哪种花?你还了解哪些,向大家介绍。 教学第二部分 1、审题 2、指导 自读谜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指名读并让学生说说从谜语中看出每种花各有什么特点? 猜一猜并说出为什么这么猜 随机出示“仙人掌花”和“荷花”图片,让学生进

32、一步感受这两种花的特点 教学第三部分 1、你们能抓住花的特点给大家出两个有关花的谜语吗?不能自己说出花名,要让大家猜出来。 示例: 几根枝,开满花, 叶子小,开黄花。 远看蝴蝶在飞舞, 迎来春天喜洋洋! 尖尖叶子, 火红小花。 姑娘用它, 染红指甲。 大大圆盘竿上挂, 八月秋来开黄花。 朝着太阳把头转, 结出籽儿把油榨。 2、指导 指名用几句花说说说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一种花。 师生随机点评 3、练习交流 学生写句子 请部分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指名猜猜,特别对大家不能猜出来的花进行评议 没有在全班交流的同学与周围的头脑光学交流,互相猜 23 4、反馈 对没有抓住花的特点的句子,举一例让大家口头

33、修改。 5、学生课后把编写的谜语做成卡片,布置一期:谜语花展。 第二课时 一、教学成语 图片导入: 1、出示插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图片中的内容。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八个和这幅图有关的成语。 教学八个成语 1、回想成语学习方法。 2、要求学生自由读成语,读准字音,同桌互相读成语。 3、指名朗读,纠正读音。 4、理解成语的意思:你了解哪个成语的意思?教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成语,适当讲解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34、 4、引导学生发现每行两个成语在意思上有关联,读起来押韵上口 5、练习背诵。自由朗读成语,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再同桌练习背诵。 6、指名背,集体背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审题,让学生弄清楚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24 出示卡片:“途”、“蓬”、“透”。认读要写的这三个字,并了解这三个字的结构。 引导观察字形,发现每个字都有两个捺。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两个捺的写法有不同。 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写法,知道两个“捺”的书写注意点。 指导书写“途”。 引导学生观察字中“点”的写法。教师范写“途”,提醒学生注意,“余”中的“捺”不是主笔,要写得收敛一些。走之的“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稳、奔放、有

35、力。 练习。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写“蓬”和“透”字。提醒学生注意,仿写时要看清范字,再动笔写。 1、 学生按照要求认真练习描红、仿影和描写。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具体生动地介绍“我家的一张照片”,介绍时要注意做到声音响亮、语句通顺,语言具体生动。 2、评价别人的发言,态度诚恳,实事求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过去的时光中,有许多事情、很多人让我们难以忘怀,我们用照片、日记记录下了精彩的瞬间和难忘的事情,今天,许多同学把你们家的照片带来了,那就让我们大家都来欣赏一下你的美好回忆、精彩瞬间吧! 二、审题。 1、启发谈话:你知道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是什么吗? 2、指名朗读本次口语

36、交际的要求。 25 三、指导 1、讨论说话的顺序。 2、按顺序试说。 3、班级交流。 4、评议。通过师生共同评议,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要介绍清楚照片上有什么人。照片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拍的。 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张照片,要把话讲具体,讲得有条理。 要讲真话,心里话,要表达真情实感。 四、练习 1、分组练习。小组内交流,组员之间相互评议。 2、班级交流。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讲述,师生共同评议。 五、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讲话进行简短的评价,注意要有激励性,尽量以表扬为主,但也要明确讲话过程中明显的错误与不足。 2、再次交流、互相欣赏。 3、学生交换影集欣赏,互相交流,

37、增强了解,进一步练习说话。 六、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与照片保存在一起。布置以“我的美好童年”为主题的照片展览。 板书设计 练习7 先概括 后具体 态度大方 声音响亮 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 26 反思 “ 我家的一张照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他们就有话可说,而且每张照片或者记录了学生欢乐的童年,或者留下了学生全家的幸福时光,或者暗藏了一些难忘的故事,学生对于这些事都印象深刻,感受至深,话题的本身就适合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会介绍照片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人,学会与人交往。 第八单元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一次习作和一组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38、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但这三篇课文又能张扬它们的个性:文章的体裁不同,分别有寓言、民间传说、记叙文;语言表达方式上也各有特色:寓言两则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阐述故事,争论的故事则把师生间的对话纳入故事中,从而引发深思,而剪枝的学问则抓住小作者心情变化为线索,详细叙述故事的经过。当然这些课文除了故事性强,文中还有许多贴切的词、生动的句、鲜活的段落,值得学生细细地品读,感悟。 单元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些故事。 2、学

39、会本单元33个生字,其中6个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4、领会争论故事中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27 5、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6、能根据自己的认识,选用合适的图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本单元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所有的课文。 3、指导学生自己编写一个简单的童话,

40、说明一个道理。 4、指导学生能比较流畅地写一段完整的话。 难点: 1、 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以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 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说说图中的具体情景,提高学生的看图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学情分析及教学建议 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评精神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创新始于质疑,创新的本质是批判。本单元的教学宜多用问答法,要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问答或学生质疑问难,从而培养学生发现、提出、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

41、教学还可穿插情境教学法。所谓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性人才的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教学方法,强调要重视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从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本单元共11课时 28 寓言两则 两课时 争论的故事 两课时 剪枝的学问两课时 习作 两课时 练习八 三课时 24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

42、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9 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3ng”,不要读成“ch2ng”。 “窜出”的“窜”应读“cu4n”不要读作,“cu1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

43、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

44、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30 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 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法帮它们长。” “巴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说明什么? “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指名读第2自然段。 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