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集合教学设计,反思,说课.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03972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集合教学设计,反思,说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年级集合教学设计,反思,说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年级集合教学设计,反思,说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年级集合教学设计,反思,说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年级集合教学设计,反思,说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集合教学设计,反思,说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集合教学设计,反思,说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年级集合教学设计,反思,说课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卡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帮小动物回家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

2、活? 引导学生质疑: 来了10种小动物,为什么有6种生活在水里,6种生活在陆地?6+6=12啊? 有的既可以生活在陆地,又可以生活在水里。 出示:蚂蚱 章鱼 虾 青蛙 蜗牛 鲤鱼 兔子 乌龟 海鱼 瓢虫 这些动物和昆虫,你知道它们都是生活在哪里吗?你能把它们分类一下吗? 完成活动卡活动一,指名分类。 全班一起分类。 发现问题:乌龟和青蛙有时生活在水里,有时生活在陆地上。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 引导发现青蛙和乌龟两个圈里都有,如果只有一只小青蛙和一只小乌龟能分开站吗? 出示合并隆的空集合圈,引导观察这个集合圈和分开的两个圈有什么不同。 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师根据课堂实

3、际情况适当小结。 填写合并拢的集合圈。 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二、奇怪的报名表 1、出示:三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语文 数学 杨明 杨明 李芳 李芳 刘红 刘红 陈东 王志明 王爱华 于丽 张伟 周晓 丁旭 陶伟 赵军 卢强 朱晓东 引导得到: 参加语文小组的有人 参加数学小组的有人 小猪的疑问 小猪也有一个问题。是什么为题呢?出示: 这两个小组一共有人? 课件演示 a、找到即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的人; b、出示空集合圈,指名说说各个位置所表示的意义; c、填写集合圈; d、出示各部分人数,引导计算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解法一:5+3+6=14 解法二:8

4、+9-3=14 三、巩固练习 1、活动卡-巩固练习 喜欢足球 喜欢篮球 王军 张庆 赵晓 舒畅 军军 青青 王晓刚 王晓刚 丽丽 刘光 吴小霞 张大鹏 乔娜 军军 舒畅 王伟 张庆 梅梅 把数填在圈里。 一共调查人。 喜欢足球 喜欢篮球两种球都喜欢 只喜欢篮球的有人,只喜欢足球的有人。两种球都喜欢的有人。 2、教材p110第1、2题。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三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语文 数学 杨明 杨明 李芳 李芳 刘红 刘红 陈东 王志明 王爱华 于丽 张伟 周晓 丁旭 陶伟 赵军 卢强 朱晓东 陈 东 王爱华 杨 明 王志明 于 丽 张 伟 丁 旭 李 芳 周 晓 陶 伟 赵

5、军 刘 红 卢 强 朱晓东 陈 东 王爱华 杨 明 张 伟 丁 旭 李 芳 赵 军 刘 红 杨 明 王志明 于 丽 李 芳 周 晓 陶 伟 刘 红 卢 强 朱晓东 语文 数学 语文 语文、数学都参加的 数学 解法一:5+3+6=14 解法二:8+9-3=14 集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渗透集合知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小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

6、分类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本节课教学的例1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在教学例1时,我注重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集合的理解。有关计算。拓展延伸。基于以上的安排,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弟1、2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同学们能够借助直观图,初步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

7、事物。 五、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演示与引导学习相结合。情景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2.补救法,在授课中有意将学生导入误区,最后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并改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计算,一定得减去重复的个数。 六、教学准备:课件 图片等 七、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 2.自主探究3.巩固加深 4.新知拓展5.课堂小结 (一)情境引入 (理解重复) 我设计的情境是帮小动物回家。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

8、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引导学生质疑:1、来了10种小动物,为什么有6种生活在水里,6种生活在陆地?6+6=12啊?2、有的既可以生活在陆地,又可以生活在水里。3、发现问题:乌龟和青蛙有时生活在水里,有时生活在陆地上。并用图示方法,加深理解。这个情景的设计,是让学生充分理解重复。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于小学生实际生活当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 探索新知 在教学例1时,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通过观察统计表得出信息,参加

9、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然后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参加语文小组和参加数学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列出算式8+9=17此时我没有及时纠错。目的在于等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后,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解正;为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有意设局的。 接下来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两个课外小组的人员组成情况。首先让学生观察分析参加语文小组的人数后,设计出示一个空封闭的集合圈,将参加语文小组的学生放在一起,像这样把参加同一活动的学生放在一起,也可以说是集在一起,叫集合,很自然的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意义,导出了课题集合。当问到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放在那里时,学生马上反应能再画一个封闭的集合圈表示。

10、但很快学生发现,统计表中的前三位学生学生杨明、李芳、刘红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他们三个到底安排在哪个相应的位置时,有学生建议把两个圈套一套,就组成三个部分,如中间部分表示同时参加两个小组的同学,左边是参加语文小组的同学,右侧表示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 经过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集合,再次的确定杨明、李芳、刘红、三个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计算时重复了,进而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得出在计算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总人数时,一定要减去重复的数据3,得出正确的算式8+93=14,在这一系列的误错到明正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

11、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巩固加深 练习的巩固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一道题让学生找出喜欢足球和篮球的人,第二题明白在填集合元素时不一定意义列举出来,可以填写元素的总个数。学生通过巩固练习,还能领悟到在填集合的元素时,可以一一列举还可以填集合元素的总数据。 (四)总结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只要学生在平时多观察,就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具有双重性,或者在数量上是重复的。我们可以运用画集合圈的方法来分析类别,再计算它们的数量;但是在计算总数时必须减去重复的数量;还可

12、以将左中右圈里的数量相加。 说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三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陈 东 王爱华 杨 明 杨 明 王志明 于 丽 张 伟 丁 旭 李 芳 李 芳 周 晓 陶 伟 赵 军 刘 红 刘 红 卢 强 朱晓东 陈 东 王爱华 杨 明 王志明 于 数学 丽 语文 张 伟 丁 旭 李 芳 周 晓 陶 伟 赵 军 刘 红 卢 强 朱晓东 语文、数学都参加的 语文 数学 解法一:5+3+6=14 解法二:8+9-3=14 集合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学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了集合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现运用,以及这一知识对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

13、过程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创新的兴趣。 当学生解决两比赛一共有多少人时,答案有了争议,两种答案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学生都想正确的答案是多少。而老师此时没有及时肯定哪个答案,而又创设了另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图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独特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学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

14、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创设了让学生设计图案,学生设计的图案很多。可见,创造源于实践,提供实践操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我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新课改下的数学课不仅是让

15、学生掌握固定的运算方法,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有不足之处: 1、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强调学生的体验,这是新课改的方向。我在本课设计中,比较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图案并填写名单,汇报就有少数同学说没写好。要是等所有的同学都写好,本课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还有展示学生作品时,许多学生都设计得很好,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展示。应该说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如何处理好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2、应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习中。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我在本课利用直观集合图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时,找了少数的同学说了一下,就过渡到下一环节。但到了后面的列算式解答时,学生根据直观图写出了不同的算式,说算式的意义时有同学不会说了。部分学生还没理解直观图左侧和右侧的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三个部分的意义,学生印象深刻了,全体学生有了思考的过程,这样后面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