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重阳节探究.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0400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重阳节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年级重阳节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年级重阳节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重阳节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重阳节探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年级重阳节探究三 年 级 教学目标: 1. 知道重阳节的起源,了解重阳节的习俗佩茱萸簪菊花,初步认识茱萸、菊花。 2. 积累有关重阳节的诗篇。 3. 通过重阳贺卡的制作,培养尊老敬老的良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动手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

2、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习俗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早在唐代就已经很盛行了,1 人们或将茱萸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佩戴茱萸的大多为妇女或儿童,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节人们还喜欢头戴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历代盛行。宋代,人们会将彩缯剪

3、成茱萸、菊花来相互赠送佩带。到了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认识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茱萸有吴茱萸、山分,都是著名的中习惯,在九月九日高,臂上佩带插着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 认识菊花 菊花,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 ,其花瓣呈舌状或筒状。菊花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卉,也称艺菊,品花是中国十大名花千多年的栽培历洲,约在明末清初。育的名贵观赏花种达三千余种。菊之一,在中国有三史,中国菊花传欧中国人极爱菊花,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和食茱萸之药。按中国古人的重阳节时爬山登茱萸的布袋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实践体验 1你知道重阳节的起源吗?说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2为家里老人制作一张重阳贺卡,祝他们重阳快乐,健康长寿。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