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几大宗教的健康观.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0950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几大宗教的健康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世界几大宗教的健康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世界几大宗教的健康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世界几大宗教的健康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世界几大宗教的健康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世界几大宗教的健康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几大宗教的健康观.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世界几大宗教的健康观世界几大宗教的健康观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吉庆”的人生观,因而十分重视穆斯林在今世生活中的身心健康,要求穆斯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真主设臵在大地上的“代治者”,负担有宗教与社会的双重责任,故此,健康的身心是履行和完成宗教功课与社会职责的基础与保障。 伊斯兰教健康观是建立在信仰指导之下的,因此,认为人要想获得健康的身体,必须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谓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就是指“两世吉庆”的人生观。伊斯兰教认为,今世生活是后世生活的栽种场,后世生活比今世生活更美好,更长久,但为了获得后世的吉庆,今世就必须努力奋斗,并在奋斗中恪守中

2、正之道,不能被今世浮华的得失、成败所左右,而应当以一种平和、健康的心态面对今世生活的一切。当成功、富足、顺利时,要感赞真主的恩赐,当面临失败、贫困、厄运时要接受真主的考验,同时还要求穆斯林以诚实、宽容、谦逊、善良的心态处世为人,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伊斯兰教重视对人的的培养与锻炼。 伊斯兰教认为,穆斯林保持强健的体魄是一项必修的善功,并且为保持健康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定与要求。要求穆斯林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且将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宗教功修的形式提出。例如,伊斯兰教规定在履行宗教功课之前必须洗净,这种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洁净,而是要求以此达到身心的洁净,即做到“洁身浴德”,从而收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3、兼备的效果。洗净时必须用流动的洁净之水,并且严禁盆浴和共浴,这从客观上防止了的传播。规定夫妻生活之后,必须清洗全身,大小便后必须清洗下身;小孩出前必须进行“割礼”等等,些都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要求穆斯林必须遵循合法的规定。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必须吃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也就是常说的“清真食品”,严禁吃那些对人体健康有害和教法命令禁止吃的食物,如自死的动物、血液、猪肉、酒、毒品等等。在进食时要求节制而不可贪食,正如古兰经所云:“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伊斯兰教的健康观认为,吃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消耗,保护人的身体健康,助人履行善功,因而在饮食方面,应当以适度

4、为宜,这样才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同时,伊斯兰教五功之一的斋戒,对于清理、防止的疾病、维护身体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要求穆斯林必须恪守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履行伊斯兰教功课礼拜,穆斯林的生活都是非常有规律的,早睡早起,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每天的五次礼拜虽是一项宗教功课,但其入静、鞠躬、叩头、跪坐等一系列全身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据调查,全国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地区是新疆,而且穆斯林中的长寿者也比较多,这与穆斯林重视身心健康是密不可分的。 伊斯兰教的健康观既注重身体健康,更重视心理健康。只有强健的体魄加上健康的心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同时,伊斯兰教把那些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事情,如狂

5、妄自大、妒贤嫉能、发怒、恶意猜测等等,都认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而加以禁止和防范。 佛教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康的一种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端庄;在心理上,坚毅安详,充满智慧。并认为这些是可以通过修行获得的一种福报。 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构成,其中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等属于“地大”,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等属于“水大”,暖气属于“火大”,呼吸动转归于“风大”。这“四大”之身脓血夹杂,寄生生物蠢蠢蠕动,七

6、窍常流不净,不过是个“臭皮囊”;若四大不调,还会产生种种的疾病;加上生命无常,必然有生病死等痛苦,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因此佛教反对对身体的贪恋执著、过分的关照,认为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佛修道,解决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贪、嗔、痴等烦恼,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另一方面,佛教认为“人身难得”,应备加珍惜。若病痛缠身,即无法安心修道,成就弘法利生事业,还可能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而失去人身。所以学佛人为“借假修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 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一、外感风寒、内伤湿热等引起的四大不调。二、负面情绪引起的生理紊乱,如嗔恨、忧愁等。故法句经说:“恶生

7、于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三、由贪、嗔、痴等烦恼导致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节、过度疲劳、贪淫无度、酗酒等。法句经说:“贪淫致老,嗔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四、由过去和现在所造杀生、奸淫、欺诈等恶业而感召的疾病。五、坐禅本可有益身心,但若调节不当,也易走火入魔,得诸“禅病”。 针对上述致病因素,佛教形成了一整套医疗的思想和方法。佛教医病的重点是治心病。因为病从身生,身由业起,业唯心造,可知心为病本。所以治病当治本,若能通过闻法、诵经、持戒、坐禅等方法自净其心,则疾病难侵,和乐安详。 佛教不仅重视自我的保健,还特别鼓励关心他人的疾苦。如佛教提倡的四种供养中即包括医药供养;

8、布施病人所得的福德最大,居于八种福德之首。律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曾瞻视久病之比丘,亲自为他们洗浴除秽,浣濯其衣,清扫住处,并扶卧床上,为其说法。以后即制戒,令诸弟子见一切疾病之人,皆当瞻视供养,如佛无异。 虽然治疗身病非佛教之所长,但佛教大藏经中仍不乏佛说佛医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能净一切眼病陀罗尼经、佛说疗痔病法、佛说咒时气病经、咒齿经、咒目经、咒小儿经、医疗八支心要略论、医经、配方百论、大藏治病药、释门本草等谈医疗保健的专经专论;大乘佛教本着慈悲济世的思想,更强调“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其中即有专究医药学的医方明;菩萨地持经说有九种大乘禅,其中即有以治病为目的”的治病禅,密宗八大悉地中

9、亦有“治病悉地”;在藏传寺院中还设有专门的藏医学院,推动、发展了独特的藏医学;在汉传佛教历史上,僧人长寿者甚多,不少高僧还自学医术悬壶济世,为世所称道;至于少林禅僧习武强身更是家喻户晓。可见佛教对健康和医疗保健的重视。 道教 道教是一个重生贵生的宗教,追求成仙得道、健康长寿是道教信仰者的信仰起点与追求的人生终极目标。道教的健康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生可求,我命在我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的核心。道教认为宇宙万物均有神仙主宰,而神仙是永恒不死的。道教相信,人只要通过全面修炼、敬神、积德行善,经过不懈的努力,就可以修成神仙,可以与神仙一样长寿甚至久视不死。为了达到长生久视,道教徒把成仙得道

10、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她属于人只有一次,人要长寿必须“自好”、“自爱”,保持健康的体魄。道教的健康观首先就是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要好生、乐生、贵生、尊生,不断探求生命的奥秘,对实现人生的幸福长寿充满信心。其次,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神不出身,与道同久”的人生态度,相信“修道于身,爱气养神,延寿益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认为人只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又不听天由命,有一个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济世度人的生活态度,通过不断的修炼,是可以主地动地把握自己的生命,充分地享受生活,健康长寿也是可以实现的。 二、内外修养,动静结合 道教为了实现自己的健康观,追求

11、长生久视的生命境界,千百年来不断地寻求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总结出道教的内外丹法,导引行气,坐忘守静,服食补养,药物祛病,动功健体等等方法,从而构成了独树一臶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道教体系。 外丹:即服食用鼎炉炼金石草木而成的金丹,盛行于唐五代以前。内丹:即指以人自身脏器为鼎炉,通过止念守静,导引行气,调息等方法,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与道同长久的目标。经过实践证明,静功对调理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很大好处的。 道教认为修炼静功还需要动功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身心俱佳的效果,故又开创了道教内家拳术,即著名的太极拳。人们经过数百年的锻炼实践,证明太极拳具有极好的功能,并走出国门,走向全世

12、界。 道教为了确保强健的身体,达到成仙得道的目的,还十分注医药祛病,故有“十道九医”的说法。历史上也确有许多道士又是著名医药学家,如魏晋时的葛洪、陶弘景,唐朝的“药王”孙思邈等等。 三、度己度人,济世利物 道教认为,仅有形体的健康还不是完整的健康,还必须要有心理的健康和道德的健康。道教认为实现人的长生要经过“性命双修”才能达到。命即指形体;性则是指心、神、意、德。也就是说,人的生命长短是由人的形体修炼和心灵修炼共同决定的,只有做到“性”、“命”都健康才可以实现长生久视的目的。只有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体会生命的价值。 道教还认为仅有个人的道德的完美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济世利人,也就是度己的同时还要度

13、人。道教的神仙们都是有功德于人类、社会、国家的。例如关帝的忠孝节义;吕祖的普度众生;药王孙思邈医病救人;邱祖的“一言止杀”等等,正因为他们有高尚的品德、济世的功德,才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永恒不死。 如今,做一个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合格的道教徒,在强调形体修炼的同时还须更注重德行的修养,做到爱国爱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遵纪守法,自觉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才是顺其自然,才可能实现“性命”尽善尽美的神仙境界,获得生命的长生久视。 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吉庆”的人生观,因而十分重视穆斯林在今世生活中的身心健康,要求穆斯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真主设臵在大地上的“代治者”,负担有宗教与

14、社会的双重责任,故此,健康的身心是履行和完成宗教功课与社会职责的基础与保障。 伊斯兰教健康观是建立在信仰指导之下的,因此,认为人要想获得健康的身体,必须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谓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就是指“两世吉庆”的人生观。伊斯兰教认为,今世生活是后世生活的栽种场,后世生活比今世生活更美好,更长久,但为了获得后世的吉庆,今世就必须努力奋斗,并在奋斗中恪守中正之道,不能被今世浮华的得失、成败所左右,而应当以一种平和、健康的心态面对今世生活的一切。当成功、富足、顺利时,要感赞真主的恩赐,当面临失败、贫困、厄运时要接受真主的考验,同时还要求穆斯林以诚实、宽容、谦逊、善良的

15、心态处世为人,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伊斯兰教重视对人的的培养与锻炼。 伊斯兰教认为,穆斯林保持强健的体魄是一项必修的善功,并且为保持健康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定与要求。要求穆斯林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且将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宗教功修的形式提出。例如,伊斯兰教规定在履行宗教功课之前必须洗净,这种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洁净,而是要求以此达到身心的洁净,即做到“洁身浴德”,从而收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兼备的效果。洗净时必须用流动的洁净之水,并且严禁盆浴和共浴,这从客观上防止了的传播。规定夫妻生活之后,必须清洗全身,大小便后必须清洗下身;小孩出前必须进行“割礼”等等,些都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要求穆斯林必须遵循合

16、法的规定。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必须吃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也就是常说的“清真食品”,严禁吃那些对人体健康有害和教法命令禁止吃的食物,如自死的动物、血液、猪肉、酒、毒品等等。在进食时要求节制而不可贪食,正如古兰经所云:“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伊斯兰教的健康观认为,吃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消耗,保护人的身体健康,助人履行善功,因而在饮食方面,应当以适度为宜,这样才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同时,伊斯兰教五功之一的斋戒,对于清理、防止的疾病、维护身体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要求穆斯林必须恪守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履行伊斯兰教功课礼拜,穆斯林的生活都是非常有规律的,早睡早起,非常

17、有利于身体健康。每天的五次礼拜虽是一项宗教功课,但其入静、鞠躬、叩头、跪坐等一系列全身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据调查,全国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地区是新疆,而且穆斯林中的长寿者也比较多,这与穆斯林重视身心健康是密不可分的。 伊斯兰教的健康观既注重身体健康,更重视心理健康。只有强健的体魄加上健康的心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同时,伊斯兰教把那些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事情,如狂妄自大、妒贤嫉能、发怒、恶意猜测等等,都认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而加以禁止和防范。 佛教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

18、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康的一种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端庄;在心理上,坚毅安详,充满智慧。并认为这些是可以通过修行获得的一种福报。 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构成,其中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等属于“地大”,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等属于“水大”,暖气属于“火大”,呼吸动转归于“风大”。这“四大”之身脓血夹杂,寄生生物蠢蠢蠕动,七窍常流不净,不过是个“臭皮囊”;若四大不调,还会产生种种的疾病;加上生命无常,必然有生病死等痛苦,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因此佛教反对对身体的贪恋执著、过分的关照,认为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佛修道,解决造成人生

19、痛苦的根本原因,贪、嗔、痴等烦恼,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另一方面,佛教认为“人身难得”,应备加珍惜。若病痛缠身,即无法安心修道,成就弘法利生事业,还可能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而失去人身。所以学佛人为“借假修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 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一、外感风寒、内伤湿热等引起的四大不调。二、负面情绪引起的生理紊乱,如嗔恨、忧愁等。故法句经说:“恶生于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三、由贪、嗔、痴等烦恼导致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节、过度疲劳、贪淫无度、酗酒等。法句经说:“贪淫致老,嗔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四、由过去和现在所造杀生、奸淫、欺

20、诈等恶业而感召的疾病。五、坐禅本可有益身心,但若调节不当,也易走火入魔,得诸“禅病”。 针对上述致病因素,佛教形成了一整套医疗的思想和方法。佛教医病的重点是治心病。因为病从身生,身由业起,业唯心造,可知心为病本。所以治病当治本,若能通过闻法、诵经、持戒、坐禅等方法自净其心,则疾病难侵,和乐安详。 佛教不仅重视自我的保健,还特别鼓励关心他人的疾苦。如佛教提倡的四种供养中即包括医药供养;布施病人所得的福德最大,居于八种福德之首。律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曾瞻视久病之比丘,亲自为他们洗浴除秽,浣濯其衣,清扫住处,并扶卧床上,为其说法。以后即制戒,令诸弟子见一切疾病之人,皆当瞻视供养,如佛无异。 虽然治疗身

21、病非佛教之所长,但佛教大藏经中仍不乏佛说佛医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能净一切眼病陀罗尼经、佛说疗痔病法、佛说咒时气病经、咒齿经、咒目经、咒小儿经、医疗八支心要略论、医经、配方百论、大藏治病药、释门本草等谈医疗保健的专经专论;大乘佛教本着慈悲济世的思想,更强调“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其中即有专究医药学的医方明;菩萨地持经说有九种大乘禅,其中即有以治病为目的”的治病禅,密宗八大悉地中亦有“治病悉地”;在藏传寺院中还设有专门的藏医学院,推动、发展了独特的藏医学;在汉传佛教历史上,僧人长寿者甚多,不少高僧还自学医术悬壶济世,为世所称道;至于少林禅僧习武强身更是家喻户晓。可见佛教对健康和医疗保健的重

22、视。 道教 道教是一个重生贵生的宗教,追求成仙得道、健康长寿是道教信仰者的信仰起点与追求的人生终极目标。道教的健康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生可求,我命在我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的核心。道教认为宇宙万物均有神仙主宰,而神仙是永恒不死的。道教相信,人只要通过全面修炼、敬神、积德行善,经过不懈的努力,就可以修成神仙,可以与神仙一样长寿甚至久视不死。为了达到长生久视,道教徒把成仙得道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她属于人只有一次,人要长寿必须“自好”、“自爱”,保持健康的体魄。道教的健康观首先就是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要好生、乐生、贵生、尊生,不断探求生命的奥秘,对实

23、现人生的幸福长寿充满信心。其次,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神不出身,与道同久”的人生态度,相信“修道于身,爱气养神,延寿益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认为人只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又不听天由命,有一个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济世度人的生活态度,通过不断的修炼,是可以主地动地把握自己的生命,充分地享受生活,健康长寿也是可以实现的。 二、内外修养,动静结合 道教为了实现自己的健康观,追求长生久视的生命境界,千百年来不断地寻求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总结出道教的内外丹法,导引行气,坐忘守静,服食补养,药物祛病,动功健体等等方法,从而构成了独树一臶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道教体系。 外丹:即服食用鼎炉炼金

24、石草木而成的金丹,盛行于唐五代以前。内丹:即指以人自身脏器为鼎炉,通过止念守静,导引行气,调息等方法,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与道同长久的目标。经过实践证明,静功对调理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很大好处的。 道教认为修炼静功还需要动功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身心俱佳的效果,故又开创了道教内家拳术,即著名的太极拳。人们经过数百年的锻炼实践,证明太极拳具有极好的功能,并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 道教为了确保强健的身体,达到成仙得道的目的,还十分注医药祛病,故有“十道九医”的说法。历史上也确有许多道士又是著名医药学家,如魏晋时的葛洪、陶弘景,唐朝的“药王”孙思邈等等。 三、度己度人,济世利物 道教认为

25、,仅有形体的健康还不是完整的健康,还必须要有心理的健康和道德的健康。道教认为实现人的长生要经过“性命双修”才能达到。命即指形体;性则是指心、神、意、德。也就是说,人的生命长短是由人的形体修炼和心灵修炼共同决定的,只有做到“性”、“命”都健康才可以实现长生久视的目的。只有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体会生命的价值。 道教还认为仅有个人的道德的完美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济世利人,也就是度己的同时还要度人。道教的神仙们都是有功德于人类、社会、国家的。例如关帝的忠孝节义;吕祖的普度众生;药王孙思邈医病救人;邱祖的“一言止杀”等等,正因为他们有高尚的品德、济世的功德,才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永恒不死。 如今,做一个生理健康

26、和心理健康的合格的道教徒,在强调形体修炼的同时还须更注重德行的修养,做到爱国爱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遵纪守法,自觉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才是顺其自然,才可能实现“性命”尽善尽美的神仙境界,获得生命的长生久视。 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吉庆”的人生观,因而十分重视穆斯林在今世生活中的身心健康,要求穆斯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真主设臵在大地上的“代治者”,负担有宗教与社会的双重责任,故此,健康的身心是履行和完成宗教功课与社会职责的基础与保障。 伊斯兰教健康观是建立在信仰指导之下的,因此,认为人要想获得健康的身体,必须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谓健康向上的

27、生活观念,就是指“两世吉庆”的人生观。伊斯兰教认为,今世生活是后世生活的栽种场,后世生活比今世生活更美好,更长久,但为了获得后世的吉庆,今世就必须努力奋斗,并在奋斗中恪守中正之道,不能被今世浮华的得失、成败所左右,而应当以一种平和、健康的心态面对今世生活的一切。当成功、富足、顺利时,要感赞真主的恩赐,当面临失败、贫困、厄运时要接受真主的考验,同时还要求穆斯林以诚实、宽容、谦逊、善良的心态处世为人,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伊斯兰教重视对人的的培养与锻炼。 伊斯兰教认为,穆斯林保持强健的体魄是一项必修的善功,并且为保持健康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定与要求。要求穆斯林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且将良好的卫生习惯

28、以宗教功修的形式提出。例如,伊斯兰教规定在履行宗教功课之前必须洗净,这种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洁净,而是要求以此达到身心的洁净,即做到“洁身浴德”,从而收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兼备的效果。洗净时必须用流动的洁净之水,并且严禁盆浴和共浴,这从客观上防止了的传播。规定夫妻生活之后,必须清洗全身,大小便后必须清洗下身;小孩出前必须进行“割礼”等等,些都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要求穆斯林必须遵循合法的规定。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必须吃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也就是常说的“清真食品”,严禁吃那些对人体健康有害和教法命令禁止吃的食物,如自死的动物、血液、猪肉、酒、毒品等等。在进食时要求节制而不可贪食,正如古兰经所云:“

29、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伊斯兰教的健康观认为,吃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消耗,保护人的身体健康,助人履行善功,因而在饮食方面,应当以适度为宜,这样才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同时,伊斯兰教五功之一的斋戒,对于清理、防止的疾病、维护身体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要求穆斯林必须恪守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履行伊斯兰教功课礼拜,穆斯林的生活都是非常有规律的,早睡早起,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每天的五次礼拜虽是一项宗教功课,但其入静、鞠躬、叩头、跪坐等一系列全身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据调查,全国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地区是新疆,而且穆斯林中的长寿者也比较多,这与穆斯林重视

30、身心健康是密不可分的。 伊斯兰教的健康观既注重身体健康,更重视心理健康。只有强健的体魄加上健康的心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同时,伊斯兰教把那些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事情,如狂妄自大、妒贤嫉能、发怒、恶意猜测等等,都认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而加以禁止和防范。 佛教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康的一种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端庄;在心理上,坚毅安详,充满智慧。并认为这些是可以通过修行获得的一种福报。 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构成,

31、其中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等属于“地大”,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等属于“水大”,暖气属于“火大”,呼吸动转归于“风大”。这“四大”之身脓血夹杂,寄生生物蠢蠢蠕动,七窍常流不净,不过是个“臭皮囊”;若四大不调,还会产生种种的疾病;加上生命无常,必然有生病死等痛苦,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因此佛教反对对身体的贪恋执著、过分的关照,认为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佛修道,解决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贪、嗔、痴等烦恼,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另一方面,佛教认为“人身难得”,应备加珍惜。若病痛缠身,即无法安心修道,成就弘法利生事业,还可能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而失去人身。所以学佛人为“借假修

32、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 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一、外感风寒、内伤湿热等引起的四大不调。二、负面情绪引起的生理紊乱,如嗔恨、忧愁等。故法句经说:“恶生于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三、由贪、嗔、痴等烦恼导致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节、过度疲劳、贪淫无度、酗酒等。法句经说:“贪淫致老,嗔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四、由过去和现在所造杀生、奸淫、欺诈等恶业而感召的疾病。五、坐禅本可有益身心,但若调节不当,也易走火入魔,得诸“禅病”。 针对上述致病因素,佛教形成了一整套医疗的思想和方法。佛教医病的重点是治心病。因为病从身生,身由业起,业唯心造,可知心为病本。所

33、以治病当治本,若能通过闻法、诵经、持戒、坐禅等方法自净其心,则疾病难侵,和乐安详。 佛教不仅重视自我的保健,还特别鼓励关心他人的疾苦。如佛教提倡的四种供养中即包括医药供养;布施病人所得的福德最大,居于八种福德之首。律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曾瞻视久病之比丘,亲自为他们洗浴除秽,浣濯其衣,清扫住处,并扶卧床上,为其说法。以后即制戒,令诸弟子见一切疾病之人,皆当瞻视供养,如佛无异。 虽然治疗身病非佛教之所长,但佛教大藏经中仍不乏佛说佛医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能净一切眼病陀罗尼经、佛说疗痔病法、佛说咒时气病经、咒齿经、咒目经、咒小儿经、医疗八支心要略论、医经、配方百论、大藏治病药、释门本草等谈医疗保健的

34、专经专论;大乘佛教本着慈悲济世的思想,更强调“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其中即有专究医药学的医方明;菩萨地持经说有九种大乘禅,其中即有以治病为目的”的治病禅,密宗八大悉地中亦有“治病悉地”;在藏传寺院中还设有专门的藏医学院,推动、发展了独特的藏医学;在汉传佛教历史上,僧人长寿者甚多,不少高僧还自学医术悬壶济世,为世所称道;至于少林禅僧习武强身更是家喻户晓。可见佛教对健康和医疗保健的重视。 道教 道教是一个重生贵生的宗教,追求成仙得道、健康长寿是道教信仰者的信仰起点与追求的人生终极目标。道教的健康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生可求,我命在我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的核心。道教认为宇宙万物均有神

35、仙主宰,而神仙是永恒不死的。道教相信,人只要通过全面修炼、敬神、积德行善,经过不懈的努力,就可以修成神仙,可以与神仙一样长寿甚至久视不死。为了达到长生久视,道教徒把成仙得道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她属于人只有一次,人要长寿必须“自好”、“自爱”,保持健康的体魄。道教的健康观首先就是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要好生、乐生、贵生、尊生,不断探求生命的奥秘,对实现人生的幸福长寿充满信心。其次,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神不出身,与道同久”的人生态度,相信“修道于身,爱气养神,延寿益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认为人只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又不听天由命,有一个积极进取,

36、乐观向上,济世度人的生活态度,通过不断的修炼,是可以主地动地把握自己的生命,充分地享受生活,健康长寿也是可以实现的。 二、内外修养,动静结合 道教为了实现自己的健康观,追求长生久视的生命境界,千百年来不断地寻求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总结出道教的内外丹法,导引行气,坐忘守静,服食补养,药物祛病,动功健体等等方法,从而构成了独树一臶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道教体系。 外丹:即服食用鼎炉炼金石草木而成的金丹,盛行于唐五代以前。内丹:即指以人自身脏器为鼎炉,通过止念守静,导引行气,调息等方法,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与道同长久的目标。经过实践证明,静功对调理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很大好处的。 道教认

37、为修炼静功还需要动功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身心俱佳的效果,故又开创了道教内家拳术,即著名的太极拳。人们经过数百年的锻炼实践,证明太极拳具有极好的功能,并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 道教为了确保强健的身体,达到成仙得道的目的,还十分注医药祛病,故有“十道九医”的说法。历史上也确有许多道士又是著名医药学家,如魏晋时的葛洪、陶弘景,唐朝的“药王”孙思邈等等。 三、度己度人,济世利物 道教认为,仅有形体的健康还不是完整的健康,还必须要有心理的健康和道德的健康。道教认为实现人的长生要经过“性命双修”才能达到。命即指形体;性则是指心、神、意、德。也就是说,人的生命长短是由人的形体修炼和心灵修炼共同决定的,只

38、有做到“性”、“命”都健康才可以实现长生久视的目的。只有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体会生命的价值。 道教还认为仅有个人的道德的完美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济世利人,也就是度己的同时还要度人。道教的神仙们都是有功德于人类、社会、国家的。例如关帝的忠孝节义;吕祖的普度众生;药王孙思邈医病救人;邱祖的“一言止杀”等等,正因为他们有高尚的品德、济世的功德,才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永恒不死。 如今,做一个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合格的道教徒,在强调形体修炼的同时还须更注重德行的修养,做到爱国爱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遵纪守法,自觉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才是顺其自然,才可能实现“性命”尽善尽美的神仙境界,获得生命的长生

39、久视。 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吉庆”的人生观,因而十分重视穆斯林在今世生活中的身心健康,要求穆斯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真主设臵在大地上的“代治者”,负担有宗教与社会的双重责任,故此,健康的身心是履行和完成宗教功课与社会职责的基础与保障。 伊斯兰教健康观是建立在信仰指导之下的,因此,认为人要想获得健康的身体,必须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谓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就是指“两世吉庆”的人生观。伊斯兰教认为,今世生活是后世生活的栽种场,后世生活比今世生活更美好,更长久,但为了获得后世的吉庆,今世就必须努力奋斗,并在奋斗中恪守中正之道,不能被今世浮华的得失、成败所左右,

40、而应当以一种平和、健康的心态面对今世生活的一切。当成功、富足、顺利时,要感赞真主的恩赐,当面临失败、贫困、厄运时要接受真主的考验,同时还要求穆斯林以诚实、宽容、谦逊、善良的心态处世为人,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伊斯兰教重视对人的的培养与锻炼。 伊斯兰教认为,穆斯林保持强健的体魄是一项必修的善功,并且为保持健康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定与要求。要求穆斯林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且将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宗教功修的形式提出。例如,伊斯兰教规定在履行宗教功课之前必须洗净,这种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洁净,而是要求以此达到身心的洁净,即做到“洁身浴德”,从而收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兼备的效果。洗净时必须用流动的洁净之水,并

41、且严禁盆浴和共浴,这从客观上防止了的传播。规定夫妻生活之后,必须清洗全身,大小便后必须清洗下身;小孩出前必须进行“割礼”等等,些都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要求穆斯林必须遵循合法的规定。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必须吃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也就是常说的“清真食品”,严禁吃那些对人体健康有害和教法命令禁止吃的食物,如自死的动物、血液、猪肉、酒、毒品等等。在进食时要求节制而不可贪食,正如古兰经所云:“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伊斯兰教的健康观认为,吃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消耗,保护人的身体健康,助人履行善功,因而在饮食方面,应当以适度为宜,这样才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同时,伊斯兰

42、教五功之一的斋戒,对于清理、防止的疾病、维护身体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要求穆斯林必须恪守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履行伊斯兰教功课礼拜,穆斯林的生活都是非常有规律的,早睡早起,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每天的五次礼拜虽是一项宗教功课,但其入静、鞠躬、叩头、跪坐等一系列全身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据调查,全国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地区是新疆,而且穆斯林中的长寿者也比较多,这与穆斯林重视身心健康是密不可分的。 伊斯兰教的健康观既注重身体健康,更重视心理健康。只有强健的体魄加上健康的心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同时,伊斯兰教把那些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事情,如狂妄自大、妒贤嫉能、发怒、恶意猜测等等,都认

43、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而加以禁止和防范。 佛教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康的一种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端庄;在心理上,坚毅安详,充满智慧。并认为这些是可以通过修行获得的一种福报。 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构成,其中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等属于“地大”,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等属于“水大”,暖气属于“火大”,呼吸动转归于“风大”。这“四大”之身脓血夹杂,寄生生物蠢蠢蠕动,七窍常流不净,不过是个“臭皮囊”;若四大不调

44、,还会产生种种的疾病;加上生命无常,必然有生病死等痛苦,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因此佛教反对对身体的贪恋执著、过分的关照,认为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佛修道,解决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贪、嗔、痴等烦恼,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另一方面,佛教认为“人身难得”,应备加珍惜。若病痛缠身,即无法安心修道,成就弘法利生事业,还可能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而失去人身。所以学佛人为“借假修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 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一、外感风寒、内伤湿热等引起的四大不调。二、负面情绪引起的生理紊乱,如嗔恨、忧愁等。故法句经说:“恶生于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三、

45、由贪、嗔、痴等烦恼导致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节、过度疲劳、贪淫无度、酗酒等。法句经说:“贪淫致老,嗔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四、由过去和现在所造杀生、奸淫、欺诈等恶业而感召的疾病。五、坐禅本可有益身心,但若调节不当,也易走火入魔,得诸“禅病”。 针对上述致病因素,佛教形成了一整套医疗的思想和方法。佛教医病的重点是治心病。因为病从身生,身由业起,业唯心造,可知心为病本。所以治病当治本,若能通过闻法、诵经、持戒、坐禅等方法自净其心,则疾病难侵,和乐安详。 佛教不仅重视自我的保健,还特别鼓励关心他人的疾苦。如佛教提倡的四种供养中即包括医药供养;布施病人所得的福德最大,居于八种福德之首。

46、律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曾瞻视久病之比丘,亲自为他们洗浴除秽,浣濯其衣,清扫住处,并扶卧床上,为其说法。以后即制戒,令诸弟子见一切疾病之人,皆当瞻视供养,如佛无异。 虽然治疗身病非佛教之所长,但佛教大藏经中仍不乏佛说佛医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能净一切眼病陀罗尼经、佛说疗痔病法、佛说咒时气病经、咒齿经、咒目经、咒小儿经、医疗八支心要略论、医经、配方百论、大藏治病药、释门本草等谈医疗保健的专经专论;大乘佛教本着慈悲济世的思想,更强调“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其中即有专究医药学的医方明;菩萨地持经说有九种大乘禅,其中即有以治病为目的”的治病禅,密宗八大悉地中亦有“治病悉地”;在藏传寺院中还设有专门的

47、藏医学院,推动、发展了独特的藏医学;在汉传佛教历史上,僧人长寿者甚多,不少高僧还自学医术悬壶济世,为世所称道;至于少林禅僧习武强身更是家喻户晓。可见佛教对健康和医疗保健的重视。 道教 道教是一个重生贵生的宗教,追求成仙得道、健康长寿是道教信仰者的信仰起点与追求的人生终极目标。道教的健康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生可求,我命在我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的核心。道教认为宇宙万物均有神仙主宰,而神仙是永恒不死的。道教相信,人只要通过全面修炼、敬神、积德行善,经过不懈的努力,就可以修成神仙,可以与神仙一样长寿甚至久视不死。为了达到长生久视,道教徒把成仙得道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 道教认为,人的生

48、命是最宝贵的,她属于人只有一次,人要长寿必须“自好”、“自爱”,保持健康的体魄。道教的健康观首先就是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要好生、乐生、贵生、尊生,不断探求生命的奥秘,对实现人生的幸福长寿充满信心。其次,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神不出身,与道同久”的人生态度,相信“修道于身,爱气养神,延寿益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认为人只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又不听天由命,有一个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济世度人的生活态度,通过不断的修炼,是可以主地动地把握自己的生命,充分地享受生活,健康长寿也是可以实现的。 二、内外修养,动静结合 道教为了实现自己的健康观,追求长生久视的生命境界,千百年来不断地寻求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总结出道教的内外丹法,导引行气,坐忘守静,服食补养,药物祛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