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体系工作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09897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PPT 页数:173 大小:9.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体系工作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3页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体系工作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3页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体系工作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3页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体系工作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3页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体系工作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体系工作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体系工作ppt课件.ppt(1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体系工作,学习内容,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个方面,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严格实施,弄清概念,厘清关系,掌握方法,制定指南,目的,前 言 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目的是要实现事故的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是“基于风险”的过程安全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实现事故“纵深防御”和“关口前移”的有效手段。是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主要安全生产职责要求之一。双重体系构建对企业来讲不是新生事物,而是OHSAS18001中4.3.1要素的深化、是AQ3013中“风险管理”要素的系统和细化。无意增加企业负

2、担,而是精准治安和源头预防的具体落实。但是,任何管理水平的提升或更新均需要大家认识再提高、掌握再专业、执行再规范!,第一部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和内容一、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基本概念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5,学习目的讲清楚,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事故纵深预防,过程安全管理,识别危险源管控风险排查治理隐患,有组织有系统、有规范,二、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1、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

3、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5、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6、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办。,7,风险分级管控基于风险的非强制性思维管控过程,区别与联系,隐患排查治理基于后果的强制性思维管控结果,基于风险:对生产现场焊接切割作业氧气瓶和乙炔气瓶的安全间距问题,

4、国外一般不做硬性要求(我国的安全规程要求,二者间距不少于5m,二者距离明火间距不少于10m。),所以他们在作业过程中二者都是放置在一个推车上使用的,当然防倾倒措施、现场警示标志和灭火器材是要求企业要考虑的。美国对高处作业的高度标准是以1.8m为起点的(因为他们根据人机工效学实验发现,按照人体登高作业时,一旦坠落,势能的转换,与地面的撞击力完全可以使人受到伤害。甚至一些企业自己设定的高处作业管控高度为1.6m。而我国的规定是距离坠落基准面2m及以上。),基于后果:以天津港8.12瑞海公司仓库爆炸事故为例,虽然在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中规定:距离不少于1000m的字样,其实该起事故的

5、爆炸威力的波及范围接近3000m,当然如果在1000m之外的话,损失程度会大大降低。但是即使该仓库满足1000m的要求,仍然规避不了3000m的爆炸波及范围。这里,顺便声明一下,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中,均提到的是“防火间距”而并没有对“安全距离”提出要求。而防火间距是为防止着火建筑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例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甲类危险品仓库距离高层民用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的防火间距仅为50m)。也就是说:防火间距其实是经验距离,而安全距离则是数学概念。前者是半定量(或定性,属于经验要求),后者是定量(需要根据爆炸当量进行数学模型计算,是客观要求

6、)。,1 概念,2 风险管理,3 隐患排查治理,4 风险等级管控体系,5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讲课提纲,6 安全瓶颈破解探讨,几点说明:,需要大家弄清基础知识和原理,为推行提供支持,建立在“基于风险”的过程安全理念基础上,在做好隐患末端治理的同时,向源头推进,将事故预防“关口前移”向“纵深防御”推进,改变以前的风险分级划分认知,落实主体责任1、法律法规 2、标准规程,安全文化,危机四伏,高度,底线思维红线意识,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形势的最大禁忌误判,真安全,构建两个体系的最终目的: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事故致因理论告诉我们:管理缺陷是事故的根本原因,美国杜邦自1912年开始统计事故规律发现:96

7、%的事故是人的因素,双体系与OHSAS18001&AQ3013关系如何?,Page 18,与当前推行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系如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GB/T28001-2011中 4.3.1 危险源管理,Page 19,与当前AQ9006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的关系,风险管理,事故报告调查与处理,应急管理,作业安全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安全投入(安全科技与工伤保险),隐患排查与治理,绩效评定持续改进,安全组织机构与职责,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安全生产目标,安全标准化创建核心持续改进,1 概念,1.1 定义与术语,1.1.1 危险

8、源危险源 hazard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引自: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注:危险源,有时称风险源。即危险的源头、源点。如:部位、场所、设施、行为等等。,(1)危险源的构成,根源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行为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作业环境的状态二部分。,(2)危险源的分类按照标准分,第一种分类:根据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危险源可分为以下四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的因素;环境的

9、因素。,第二种分类法:参照GB644119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进行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事故分为20 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 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第三种分类法:可按照事故发生致因理论,把危险源划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客体能量或危险物质)和“第二类危险源”(非客体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或泄漏的因素)两类。第一类危险源:

10、是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往往是一些物理实体。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破坏或失效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比如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等一些异常现象。,第一类危险源的类别(1)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和设备。如变电所、锅炉、电炉、转炉等。(2)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起重提升机械,登高作业等。(3)能量载体。如运动中的车辆、机械的运动部件、吊起的重物、带电的导体等(4)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液氧储罐、LNG储罐等。,(5)一旦失控可能产生能量蓄积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压力容器设备、易产生静电积聚的场所等。(6)危险物质。如

11、可燃气体、液体、忌水性物质(高温物料)、混合性危险物质。(7)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场所、装置或设备。如燃料罐区、制氧车间等。(8)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释放的物体。如锐利的毛刺、棱角等,人体行动中与之碰擦人体的 动能意外释放,将使人体受到伤害。,第二类危险源的类别(1)人的不安全行为(2)物的不安全状态(3)管理的缺陷(4)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根据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危险有害因素可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作业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其中,涉及人的因素具体表现共计23项;涉及物的因素具体表现共计87项;涉及作业环境的因素具体表现共计45项;涉及管

12、理因素具体表现共计10项。,例如: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1)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负荷超限(主要包括: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 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主要包括: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主要包括: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指挥错误(主要包括: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操作错误(主要包括:误操作、违章操作、其他操作错误)监护失误 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例如:物的不安全状态(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诸如:强度不

13、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耐腐蚀性差、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其他缺陷)防护缺陷(诸如:无防护、防护装置、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电伤害(诸如: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静电和杂散电流、电火花、其他电伤害)噪声(诸如: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振动危害(诸如: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危害,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诸如:紫外辐射、激光辐、微波辐射、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运动物伤害(诸如:抛射物、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

14、)滑动、气流卷动、其他运动物伤害)明火;高温物体(诸如: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体)低温物体(诸如: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体)信号缺陷(诸如: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标志缺陷(诸如: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有害光照;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粉尘与气溶胶、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

15、素主要包括: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其他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例如: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室内作业环境不良主要包括:室内地面湿滑、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杂乱、地面不平、梯架缺陷、洞口防护缺陷、安全通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等。室外作业环境不良主要包括:恶劣天气条件、场地杂乱、防护围栏缺陷、地面湿滑等。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主要包括:隧道/矿井顶板缺陷、冲击地压、地下涌水、自发火灾等。其他作业环境不良(如强迫性体位、综合性作业环境不良及其他上述未涉及的作业环境不良因素等),例如:管理的因素(1)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2)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

16、落实(3)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主要包括: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未落实、操作规程不规范、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培训制度不完善等)(4)其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5)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6)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7)其他管理因素缺陷等,1.1 定义与术语,1.1.2 风险 Risk表述1: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早期的OHSAS18001给出的定义)表述2:发生危险事件或危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风险(R)可能性(L)后果(C)可能性:是指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

17、;严重性:是指事故发生后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大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其中任何一个不存在,则认为这种风险不存在。,风险的特点:1、客观性有危险源就会伴随风险。2、偶然性风险具有动态性,事故发生需要条件,即不安全行为和隐患的存在不一定在预期时间内产生后果。3、损害性风险的变现会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发生。4、不确定性事故发生可能性与后果会因管理变量而随机变化。尤其是可能性会因管理水平的差异性发生较大的变化。5、相对性(或可变性)承受风险损失的能力不同,对风险的认知就会不同。6、可控性可以从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减弱事故后果两个方面来削减风险损失。,说明1:,(1)风险是危险源的属性,危险源是风

18、险的载体;(2)风险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企业一切的安全事务(建章立制、安全培训、安全检查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控制风险;(3)风险管理是指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以及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策划与实施的全过程。,说明2:,(1)控制风险首要任务是控制和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次是减弱事故后果。(2)影响可能性大小的首要因素是管理状态,在未采取减弱事故后果的措施前,后果的大小往往是可以客观推定的。(3)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小,而后果严重,则风险很大;事故发生的频次高,而后果相对较轻,则风险很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趋向无穷小,即使客观后果严重,则风险很小;但不论后果多么轻微,在风险控制上均应期望可能性趋向无

19、穷小。,说明3:,(1)风险-Risk,是外来词。最早源于航海领域,即刮风有危险(逢七不开);后来延伸至保险领域,再后来拓展到整个金融领域,如“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即投资有赚也有赔在金融领域,“风险”一词,意指有好的结果也有坏的结果。(2)在安全生产领域里面,专指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等同于我们传统安全管理领域里面的“危险”,风险的分类,(1)固有风险设备、设施、场所等本身固有(赋存、带有)的能量(电能、势能、机械能、热能等等);危险物质(氢气、煤气、油品、液氨等)燃烧、爆炸等产生能量或有害物质。(2)现实风险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 因素及安全管理缺陷。(

20、3)潜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可能导致现实风险发生的各类因素;违背法规及标准规程,如各类人员的安全资格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特种设备检测检验、职业健康安全与消防投入及验收等。,1.1 定义与术语,1.1.3 可接受风险 Acceptable Risk 根据组织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组织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引自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注:(1)安全具有相对性。(2)风险控制水平只能实现更低,“零风险”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3)可接受风险与不可接受风险也是相对的。,1.1 定义与术语,1.1.4 事故隐患 Accident potential隐

21、患,含义是隐蔽、隐藏的祸患。即为失控的危险源,是指伴随着现实风险,发生事故的概率较大的危险源。隐患一般包括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物的不安全状态)、环(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管(安全管理缺陷)等4个方面。1.1.5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通过制定事故隐患分类规定、确定事故隐患排查方法和事故隐患风险评价标准,并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事故隐患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即为隐患排查治理。隐患排查治理措施一般包括:法制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应急措施等四个层次。,1.1 定义与术语,1.1.6 重大危险源 Major hazards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

22、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说明:1993年6月第8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将“重大事故”定义为:在重大危害设施内的一项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的突发性的事故,如严重泄漏、火灾或爆炸,其中涉及到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并导致对工人、公众或环境造成即刻的或延期的严重危险。国际社会普遍采用:重大危害设施 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1.1 定义与术语,1.1.7 风险点 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区域等的总称。风险点有时亦称风险源,如原料罐区、液氨

23、站、变配电室、危化品仓库;合成氨装置的冷凝器、换热器等等。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风险评价以及根据评价结果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1.2 危险源、事故隐患与重大危险源包含关系,1、危险源包括事故隐患与重大危险源;2、事故隐患是危险源,危险源不一定是事故隐患;3、重大危险源不一定伴随着事故隐患。,1.3 危险源、隐患与事故之间的逻辑关系,危险源失控会演变成事故隐患,事故隐患得不到治理就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事故(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示例:,1、该龙门吊是危险源,因为它带有

24、能量(电能),同时它能使物体带有势能和动能。2、完好的设备是危险源,但没有构成隐患。3、但当钢丝绳出现断丝现象时,就出现了隐患,但断丝数较少时(尤其载荷小时),虽然存在隐患,但不会发生事故。4、当断丝数目增加到一定的量,尤其是载荷过大时,就会发生断绳事故。,1.4 重大风险、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关系,重大风险(Major risk)是指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1)重大危险源不一定伴随重大风险,即风险可控性。但实际工作中“安全冗余”和直观判定,往往将之定性为重大风险。目的为提高安全关注度。(2)事故隐患一定伴随现实风险,往往事故一触即发。(3)重大事

25、故隐患一定伴随重大风险,距离事故一步之遥。,示例:三者之间的关系,(1)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汽油的储存量达到:200T及以上即为重大危险源。(2)从风险定义考量,不一定意味着具有重大风险。一旦爆炸后果极其严重,但由于本质安全到位,事故可能性趋向很小很小,L&C的结合值则很小。(3)发现一处防雷接地脱焊,则视为隐患,但不宜定性为重大隐患;若没有设计避雷系统则是重大隐患。,1.5 危险源、隐患关系示例,危化品企业,1.6 两个体系的区别,2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步骤,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2.1 危险源的辨识,定义: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

26、过程。引自: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说明:简单讲就是找到它,并对有关性质做出判定。(1)识别危险源的存在:有没有?在哪里?是什么?(2)确定其特性:状态是好是坏?诱发那种事故?谁会受到伤害?等等。(3)过程:过程意味这需要先后顺序,即有定义、有标准、有识别的方法;有组织、有人员、有时间、有处置等等。,2.2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常用的辨识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a)询问、交淡;b)查阅有关址录,c)现场观察;d)获取外部信息;e)工作危害分析(JHA);f)安全检查表(SCL);g)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h)事件树分析(ETA);i)故障(事故)树分析

27、(FTA)。,2.2.1 工作危害分析(JHA),(1)工作危害分析的起源工作分析(Job Analysis)的观念很早就已出现在工业及工程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工作分析已在美国企业萌芽,到40年代,大部分企业均已实施了工作分析。实施工作分析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需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做好工作分析会使得管理措施更有针对性。工作危害分析(Job Hazard Analysis,JHA)又称作业安全分析(Job Hazard Analysis,JSA)、作业危害分解(Job Hazard BreaKdown),是一种定性风险分析方法。JHA方法是美国葛理瑪教授(J o h n D G r i m a

28、 l d i)于1947年提出的一套防范事故方法。美国安全工程师学会将工作危害分析定义为将工作方法或程序分为各个细项,以了解可能潜在的危害,并定出安全作业的要求。,(2)JHA的特点方法简单易行。工作危害分析方法较为直观,分析过程简单,没有复杂的理论推理,便于在班组基层推广。该方法不进行风险大小的判定,只需找出危险源并提出治理措施和补偿措施。工作危害分析实现了对工作场所和作业活动的全面覆盖。工作危害分析是基于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能够全面地识别出生产作业活动中所有可能的风险,并针对可能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3)进行JHA应按照以下步骤实施:确定工作危害分析的生产场所和区域;对确定的生

29、产场所和区域进行工序(包括辅助设施作业活动分析)划分;对每个工序进行工作内容分析;确定每进行一项工作内容可能存在的危害类型;确认已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中还存在的缺陷和还未采取的控制措施,并提出相应的补偿措施;针对工作危害分析结果中属于重大风险的项目,或者存在重大控制措施缺陷的,制定企业的目标和管理方案,并加以实施,从而实现保障安全生产的目的。,(4)进行JHA的工作要求 为确保工作危害分析的有效性,企业应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企业内各个生产单位的工作危害分析工作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工作危害分析工作尽可能自下而上地开展,这样会更全面地识别出作业现场的工作危害,而不是靠工作小组独自地开展工作,这样容

30、易在针对性和全面性方面发生偏差。企业应参照以下要求组织开展该项工作:组成企业的工作危害工作小组,并确定小组组长;组织力量或聘请专家进行JHA方法的培训;工作小组进行任务分工。便于小组成员按照专业进行资料准备;工作小组应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工作准备。包括有关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事故案例等的资料收集和学习;工作表格等工具的准备等。,为确保分析标准的一致性,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典型的操作进行工作危害分析试点,全部成员参加,以便大家统一对分析标准的理解。企业规模较大时,应要求二级单位成立工作小组,然后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和方法指导,以确保工作危害分析的应用效果。在进行工作危害分析时,成员之间应进行充分沟通,确

31、保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各级工作小组均应对工作危害分析结果进行确认,防止风险值出现偏差,并对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进行确认。注:如果企业规模较小,人员的安全素质和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相对较弱的,开展工作危害分析可以由企业成立的工作小组负责完成。,(5)工作危害分析表,样表:,2.2.2 HAZOP简表法(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2.3 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的方法简介 安全检查表法 专家评议法 危险指数法 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 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故障假设分析/检查表分析方法 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故障树分析 事件树分析 人员可靠性分析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或修正),2.3.1 作

32、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2.3.1.1方法介绍 美国的KJ格雷厄姆(KenethJGraham)和GF金尼(GilbertFKinney)研究了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提出了以所评价的环境与某些作为参考环境的对比为基础,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作为因变量(D),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及危险严重程度(C)作为自变量,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式。D=L E C 根据实际经验他们给出了3 个自变量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的对象根据情况进行“打分”的办法,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其危险性分数值,再按危险性分数值划分的危险程度等级表,查出其危险程度的一种评价方

33、法。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方法。,2.3.2 LEC修正法(MES法)风险是指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人们常常将可能性L的大小和后果S的严重程度分别用表明相对差距的数值来表示,然后用两者的乘积反映风险程度R的大小,即RLS。其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人身伤害事故和职业相关病症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和人体暴露于危害(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E1;单纯财产损失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和危害(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2。,控制措施的状态M对控制措施的状态M对于特定危害引起特定事故(这里“特定事故”一词

34、既包含“类型”的含义,如碰伤、灼伤、轧入、高处坠落、触电、火灾、爆炸等;也包含“程度”的含义,如死亡、永久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暂时性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仅需急救、轻微设备损失等)而言,无控制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有预防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最小。控制措施的状态M的赋值见表B.1。,人体暴露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繁程度E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越大,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越高,发生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越大。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的赋值见表B.2。,表B.3表示按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等方面不同事故后果的分档赋

35、值。,根据可能性和后果确定风险程度R=LS=MES 将控制措施的状态M、暴露的频繁程度E(E1或E2)、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S分别分为若干等级,并赋予一定的相应分值。风险程度R为三者的乘积。将R亦分为若干等级。针对特定的作业条件,恰当选取M、E、S的值,根据相乘后的积确定风险程度R的级别。风险程度的分级见表B.4。,2.3.3 作业风险分析法(TRA)作业风险分析方法,英国石油化工行业最先采用。就是识别出每个作业活动可能存在的危害,并判定这种危害可能产生的后果及产生这种后果的可能性,二者相乘,得出所确定危害的风险。然后进行风险分级,根据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的数学

36、表达式为:R=LS R代表风险值;L代表发生伤害的可能性;S代表发生伤害后果的严重程度。,(1)R-风险评估表,(2)R-风险值代表的风险级别及响应要求,(3)L-取值及其代表含义,(4)S-取值及其代表含义,2.4 风险分级,风险分级是指根据风险值的大小(意味着危害程度),将风险划分不同等级,根据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实现最终降低风险的目的。风险划分层级会因企业的认知结果差异而不同,一般会根据风险评价方法划分为5个等级,当然也可以划分为3个等级。,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企业),2.5 风险的控制,风险控制措施(1)工程控制(Engineering controls)(2)管理(行政)控

37、制(Administrative controls)(3)个体防护控制(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4)应急控制(Emergency controls),2.5.1 工程控制,(1)消除或减弱危害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 设计来实施;(2)密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3)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 隔开;(4)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2.5.2 管理(行政)控制,(1)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2)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3)监测监控(尤其是使用高毒物料的使用);(4

38、)警报和警示信号;(5)安全互助体系;(6)培训;(7)风险转移(共担)。,2.5.3 个体防护,(1)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2)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3)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4)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2.5.4 应急控制,(1)应急风险的控制属于“现实风险”控制,是风险控制中难度最大的一类,关键原因在于“急”,“急”到无法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急”到人容易判断和决策失误;(2)做好应急风险的控制,重要的是对自身可能发生的

39、应急事件进行事前的分析和应急准备;(3)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重在“防”。确认和提高应急事件所在位人员的应急能力;现场处置方案是应急预案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英国应用的TRA提供的风险控制措施,3 隐患排查治理,3.1 如何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一般思路3.1.1 掌握隐患排查与治理基础知识(通识)3.1.2 进行内部职责分工(安全专业-专业安全)3.1.3 制定隐患排查的标准(标准)3.1.4 分专业、按频次实施隐患排查(实施)3.1.5 统计与评估隐患排查结果(短板)3.1.6 研究制定相应政策与措施(机制),3.2 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步骤,HazardousSituation,物的不安全状态

40、,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体制与机制,安全系统化管理,危险征兆/错误,安全评估与改进,安全认知与理念,危险征兆/错误,环境不安全因素,安全管理缺陷,危险征兆/错误,危险征兆/错误,危险征兆/错误,危险征兆/错,危险征兆/错误,危险征兆/错误,Etc.etc.etc.,3.3 隐患排查与治理内容,示例:模拟化工装置隐患排查,3.4 安全管理制度怎么查,第一步:是否有相关制度或程序?,第二步:是否符合法规政策?,第三步:企业实际执行了没有?,第四步:执行的证据有没有建档?,第五步:执行的效果怎么样?,基本步骤5S,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格式要求,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格式应符合以下要求:1 目的 2 适用范围

41、 3 编制依据 4 术语与定义 5 职责要求 6 工作要求 7 考核激励 8 相关文件与记录示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与格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结构安排应符合以下要求:1 目的2 主要危险源3 上岗条件4 操作前准备5 安全操作要求6 考核激励7 相关文件与记录示例:,3.5 隐患排查和治理3.5.1 隐患排查 企业应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更或有新的公布,以及企业操作条件或工艺改变,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相关方进入、撤出或改变,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有新的认识,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的,应及时组织隐

42、患排查。隐患排查前应制定排查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查方法。排查方案应依据: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设计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等。,3.5.2 排查范围与方法 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隐患排查的最有效途径是企业制定正向激励措施和隐患排查机制。发动全员参与,交给一线班组长乃至操作人员方法。隐患在现场,风险在一线。,综合性检查应由相应级别的负责人组织以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为重点,各专业共同参与的全

43、面安全检查。厂级综合性安全检查每季度不少于1次,车间级综合性安全检查每月不少于1次。,专业检查分别由各专业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系统人员进行,主要是对锅炉、压力容器、危险物品、电气装置、机械设备、构建筑物、安全装置、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监测仪器等进行专业检查。专业检查每半年不少于1次。,季节性检查由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系统相关人员进行,是根据当地各季节特点对防火防爆、防雨防汛、防雷电、防暑降温、防风及防冻保暖工作等进行预防性季节检查。,日常检查分岗位操作人员巡回检查和管理人员日常检查。岗位操作人员应认真履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各级管理人员应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进行日

44、常检查。,节假日检查主要是对节假日前安全、保卫、消防、生产物资准备、备用设备、应急预案等方面进行的检查。,在漫画中识别身边的违章,盖板起伏,不许放物,柜子过高,杂乱,合理方式搬运物品,破损,灭火器移位,在漫画中识别身边的违章,盖板起伏,不许放物,柜子过高,杂乱,合理方式搬运物品,破损,灭火器移位,全员参与是排查隐患最好的方法,3.5.3 隐患治理 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

45、护措施和应急措施。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4 风险等级管控体系,4.1 风险等级管控体系建设规范,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 4 要求及要素 4.1 总体要求 4.2 要素构成 5 风险等级管控体系5.1 危险源辨识5.1.1 危险源辨识方法5.1.2 危险源辨识步骤,5.2 风险评价5.2.1 风险评价方法5.2.2 风险分级5.2.3 风险控制措施制定与实施 5.3 危险源监测与风险等级管控5.3.1 危险源检测方法与技术5.3.2 风险等级管控 5.3.3 风险预警与处置 5.4 政府支持、督导与干预 5.4.1 政府支持,5.4.2 政府督导5.4

46、.3 政府干预6 应急应对6.1 企业应急体系要求6.2 企业应急资源配置6.3 政府应急应对措施 7 资源保障7.1 企业资源保障7.2 政府资源保障,8 安全审计8.1 审计方法8.2 审计实施8.2 审计结果应用,4.2 风险等级管控,4.2.1 企业层面(1)企业根据风险等级管控体系建设规范,制定实施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严格落实按照不同风险等级所确定的管控措施。(2)企业应对危险源识别过程发现的事故隐患,尤其是较大以上事故隐患,按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要求,制定实施隐患治理方案。(3)企业应当如实录入风险等级管控信息平台,并按照要求定期更新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信息。,风险等级管控责任划分,

47、4.2.2 政府层面(建议),4.3 安全审计,为了确保企业风险管控过程的有效性,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以政府委托名义,聘用第三方开展安全审计。(1)企业构建体系的完善性;(2)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的真实性、系统性和可靠性;(3)对企业确认的风险级别真实性判定;(4)通过第三方干预,助推企业构建实施风险管控体系的自觉性。,如此细化的要求怎么推?,企业基础这么差怎么实现?,怎么保证风险评价结果不失真?,引导/督导手段怎么见效?,怎么能在短时间内见效?,4.4 面临困难与突破,4.4.1 面临困难,4.4.2 突破途径,(1)制定下发山东省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办法上升至顶层设计角度、确定政策

48、/资金支持等。(2)尽快研究制定实施指南和标准细则解决规范化、标准化及系统性。(3)尽快培训安全宣讲师资队伍,层层开展宣贯培训实现了解、熟悉和掌握,避免推行过程形式化。,4.4.2 突破途径,(4)遴选各行业典型企业,先行先试,典型引路,逐步铺开优化体系、固化成果,方便全面构建和运行体系(危化、冶金、非煤、工贸规模以上企业)。(5)在构建全省(市/县)安全生产专家库基础上,构建山东省安全智库专家队伍解决的是方法和实用,解决现实问题;安全智库解决的是规划、方向和顶层设计的问题。(6)培训一支省级专家团队,懂理论、有实践、勇创新,为政府排忧解难。解决规范化、标准化及系统性。,4.4.2 突破途径,

49、(4)遴选各行业典型企业,先行先试,典型引路,逐步铺开优化体系、固化成果,方便全面构建和运行体系(危化、冶金、非煤、工贸规模以上企业)。(5)在构建全省(市/县)安全生产专家库基础上,构建山东省安全智库专家队伍解决的是方法和实用,解决现实问题;安全智库解决的是规划、方向和顶层设计的问题。(6)培训一支省级专家团队,懂理论、有实践、勇创新,为政府排忧解难。解决规范化、标准化及系统性。,4.5 配套标准,在该建设规范基础上应研究制定以下配套标准,为过程推动及培训提供基础技术支持。(1)工作危害分析指南(2)安全风险管理指南(3)安全审计指南等,5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5.1 政府层面体系构建,1、出

50、台地方性法规以政府令或人大形式出台隐患排查治理规定或在新修订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中单列一章2、出台扶持(支持)政策专题培训支持财政资金支持(设立山东省安全生产风险基金)采购社会第三方支持专家支持,3、制定隐患排查标准按照行业编制分别编制隐患排查标准4、制定隐患排查实施方案制定实施周期性隐患排查方案5、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执法程序明确针对事故隐患的执法程序6、制定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公告实施办法社会舆论及相关部门联动干预政策,5.2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规范,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 4 要求及要素 4.1 总体要求 4.2 要素构成 5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5.1 隐患排查5.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