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集锦.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1440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79.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方剂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医方剂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中医方剂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中医方剂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中医方剂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方剂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方剂集锦.docx(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方剂集锦儿科小儿感冒药膳方 1药膳方药 葱乳饮:每次用带根葱白5根,洗净剖开,加母乳500ml,放入杯内加盖,隔水蒸,待葱白变黄为止,去掉葱,倒入奶瓶内,喂服,每日23次,连服23日,能疏散乳儿的风寒。 银菊饮:金银花15g,桑叶、菊花各10g,薄荷5g,水煎,加蜂蜜适量,饮服,有散风清热作用。 山楂银花饮:山楂10g,金银花30g,蜂蜜250g。将山楂、金银花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3分钟后将药液滤入碗内,将药渣加水再煎1次,滤出药液。两次药液合并后放入蜂蜜,搅拌均匀即可,随时饮用。用于风热感冒。 西瓜番茄汁:取西瓜及番茄榨汁,当饮料服。用于暑湿感冒,有清热利湿作用。 芫荽黄

2、豆汤:取新鲜芫荽30g,黄豆10g,洗净后,先将黄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后,再加入新鲜芫荽同煮15分钟,去渣喝汤,分次服完,服时可加食盐少许调味,每日1剂。用于风寒感冒。 2外治疗法 金银花20g,青蒿、柴胡、生石膏各10g,板蓝根15g,竹叶5g,每日1剂,水煎2次,药温3637时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1次。插管深度视年龄大小插入1015cm。用于小儿外感高热。 辛夷36g,苍耳子36g,青黛1.8g,麻黄素1g,尼泊金0.5g,食盐9g,煎水1000ml,滴鼻,每个鼻孔滴23滴,每日46次。 金银花、连翘、蚤休各8g,薄荷5g,香薷4g,水煎至100ml,每次50ml,保留

3、灌肠,每日2次。用于暑湿感冒。 生姜片适量,葱头1个,将生姜、葱头一起捣烂,和面粉一撮,加鸡蛋清少许,调成薄饼,敷贴在小儿囟门上,日后用温水洗去。用于冬春季节风寒感冒。 细辛、防风、川芎、草乌各等分,分别研成细末,各取5g和匀,用温水适量将药末调成膏状,掐成椭圆状药饼,敷在患儿囟门,一般敷1次即可,如果未愈,3日后再敷1次。用于风寒感冒鼻塞不通者。 麻黄、杏仁、甘草各等分,葱白头适量。将前3味药研成细末,加葱白头一起捣烂,做成5cm大小的药饼敷于脐部,盖上塑料薄膜,胶布固定,每日敷贴12次。用于风寒 感冒。 儿科小儿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这是小儿最容易患的一种外感疾病。患了感冒可以见到体温升

4、高、怕冷、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感冒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和气候变化的时候发病率比较高。患了感冒一般来说症状比较轻,预后良好,但是婴幼儿及身体虚弱的患儿临床表现则比较重,容易传变,出现挟痰、挟惊、挟滞等兼证。如果是重症佝偻病、疳证的患儿在感冒时还会并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使病情加重或迁延。体禀不足,卫外功能不固的患儿容易反复感邪,屡患感冒、气管炎、肺炎,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 主要症状 小儿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怕冷、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小婴儿以高热为主要症状。有的患儿还会出现恶心呕吐,部分患儿在发热第一天还会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按中医辨证,发热轻,恶寒重,无汗,

5、头痛身痛,鼻流清涕,舌质淡红,是风寒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头痛,口渴,鼻流浊涕,咽痛咽红,舌质红,是风热感冒。挟湿者多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苔白腻;暑湿感冒则发生在夏季,多汗出蒸蒸,心烦口渴,食欲不振;挟滞者多腹胀泛恶,腹泻,苔垢;挟惊者惊惕啼叫,睡卧不宁,甚或惊厥、昏迷;挟痰者多喉中痰声辘辘,咯吐痰涎,苔腻。 儿科小儿腹泻简易方 1简易方 山楂炭10g,炙鸡内金4g,砂仁1g,共研细末,每次服1g,每日3次。用于伤食泻。 焦山楂、鸡内金各等分,研为细末,每次12g,每日23次。用于伤食泻。 苍术炭、山楂炭各等分,研末,每次12g,每日23次。用于风寒表证不著、腹泻次数不多之偏湿泻。 苍

6、术炭、炮姜炭、山楂炭各等分,研末,每次12g,每日23次。用于脾阳虚泻之轻症。 地锦草、马齿苋、铁苋菜,每味用1530g,取13味,为煎剂或制成合剂,每日分服。用于湿热泻。 地锦草、辣寥草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湿热泻。 苍耳草根、凤尾草各30g,水煎服。用于湿热泻。 石榴皮10g,水煎加红糖,每日1剂。用于久泻无积滞者。 山药或芋头晒干,研成细粉,每次36g,开水调成奶糕状,每日34次。用于脾虚泄泻。 薯蓣散:焙黄怀山药100g,砂仁5g,共研细末,每次服10g,加少量开水或葡萄糖水调成糊状喂服,每日23次,平日常服。用于脾虚久泻。 生葛根30g,绿茶2g,白糖20g,食盐0.51g

7、,煎水成300ml,代茶饮。用于久泻伤阴者的辅助治疗。 2中成药 保和丸:每次3g,每日2次。用于伤食泻。 纯阳正气丸:每次1.53g,每日12次。用于夏季中寒泄泻,腹痛呕吐肢冷者。 藿香正气软胶囊:每次12粒,每日23次。用于风寒泄泻。 葛根芩连微丸:每次13g,每日3次。用于湿热泻。 理中丸:每次35g,每日23次。用于脾阳虚泻。 附子理中丸:每次35g,每日23次。用于脾肾阳虚泻。 儿科小儿腹痛简易方 1简易方药 炮莪术,研为细末,每次服3g;或鸡内金、枳实各10g,煎服;或焦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10g,黑白丑各3g,煎服。用于食积腹痛。 延胡索粉1g,沉香粉0.6g,肉桂粉0.3g,

8、顿服。用于寒积腹痛。 两面针1530g,水煎服。用于各种腹痛。 青藤香、枳壳各6g,制香附9g,水煎服。用于气滞血瘀腹痛。 苦楝根皮10g,槟榔6g,水煎服。用于虫积腹痛。 小茴香6g,吴茱萸3g,橘核、枳壳各9g,水煎服。用于虚寒腹痛。 丁香、川椒、干姜各等分,研未,每次1g,开水送服。用于虚寒腹痛。 肉桂3g,川椒1g,炒白芍药9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虚寒腹痛。 2中成药 藿香正气软胶囊:每次12粒,每日23次。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饮冷引起的腹痛。 纯阳正气丸:每次12g,每日23次。用于夏季中寒腹痛。 大山楂丸:每次36g,每日3次。用于食积腹痛。 延胡止痛片:每次23片,

9、每日23次。用于血瘀腹痛。 附子理中丸:每次1.5g,每日3次。用于虚寒腹痛。 儿科小儿风疹药膳方 1药膳方 桑叶10g,粳米50g。先将桑叶加水煎煮,去渣取药液,另将粳米煮成粥后再加桑叶药液,再煮数沸即可,每日温食23次,直至痊愈。用于风痧邪犯肺卫证。 2外治疗法 浮萍、地肤子、荆芥穗各30g,将诸药用纱布袋装好,加水煎煮,取药液倒入盆内,用毛巾蘸药水温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痊愈为止。用于风痧出疹皮肤瘙痒者。 地肤子、蚕沙、花椒叶、藿香叶各50g,将上药加水煎煮,去渣取药液,用毛巾蘸取药液洗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23日。用于疹出皮肤瘙痒者。 花生油50g,

10、煮沸后稍冷加入薄荷叶30g,完全冷却后过滤去渣。外涂皮肤瘙痒处,有止痒作用。 儿科儿童多动综合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症”,俗称小儿多动症,是儿童时期一种比较常见的行为异常性疾病。发病与遗传、环境、产伤等有一定关系。患病的小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有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本病男孩多于女孩,好发年龄614岁,国内外文献报道,占学龄儿童的510。本病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儿到青春期逐渐好转而痊愈。 主要症状 儿童多动综合症有多种表现,活动过多最引人注目,往往在进入幼儿园或上小学后开始被家长和教师注意,小儿表现为不能静坐,任意破

11、坏东西,动作敏捷,好爬高,不知危险,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比较差,情绪不稳定,易哭易笑,冲动任性,多有性格孤僻,敏感,情绪暴躁与别人相处格格不入。有的小儿好打架、说谎、逃学或离家出走,智力多正常或接近正常。 按中医辨证,肝肾阴虚的小儿可见神思涣散,烦躁多动,冲动任性,难以自控,睡眠不安,遇事善忘,五心烦热,口干唇红,形体消瘦,颧红盗汗,大便干结。心脾两虚的小儿主要是神思涣散,多动不安,动作笨拙,情绪不稳,头晕健忘,思维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多梦少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如果小儿主要表现为神思涣散,多语哭闹,任性多动,易于激动,胸闷脘痞,喉间痰少,夜寐不安,目赤

12、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是痰火内扰。 儿科小儿腹痛偏方 中药方1 药物 皂角、莱菔子、韭菜根、生姜、葱白各适量。 制法 上药煎汤两次,混合两次药液备用。 用法 让患儿伏在药盆上,蒸熏腹部,其周围以毛巾盖严,减少热气散溢,待药液温热时,用毛巾蘸药水洗浴腹部,每日1-2次。用于小儿腹痛。 出处 小儿外治疗法。 附: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腹痛的病因病机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燥热内结 邪热传里,或燥邪侵入人体,或过食辛辣香燥之物,以致肠胃积热,腑气不通,燥热闭结而腹痛。(2)腹部中寒 由于护理不当,衣被单薄,脐腹受风冷寒气侵袭;也有因小儿饮食不知节制而过食瓜果生冷,寒邪损伤中阳(脾胃阳气),阳气不

13、足,又感受外寒。因寒主收引,收引则拘挛疼痛;寒性凝滞,凝滞则气机受阻,血行不畅,气血壅遏而经脉不通,不通则产生腹痛。(3)乳食积滞 如果乳食不节,或饱食强食,或临睡前多食,或乳食杂喂,食停脾胃中焦,运化失常而腹痛。素问痹论中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是这个道理。(4)蛔虫内扰 小儿不懂卫生常识,喜食生冷瓜果或不洁之物,使虫卵经口入肠,滋生成虫。虫居肠中,夺取小儿摄入的营养物质而致小儿身体虚弱。其间寒温不适、脏腑不和,均可引起蛔虫动扰不安,致小儿绕脐腹痛。(5)肝木乘脾 小儿若遇所欲不遂,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气失其条达之性,克侮脾土;或进食时啼哭,气与食相结,以致肝脾不和,气机阻滞而发生腹痛

14、。此类腹痛于小儿中少见。(6)气血瘀塞 气血流通,则周身安和。若小儿跌仆损伤,或外科手术之后,损伤经络,瘀血停留,而致腹痛。(7)脾胃虚弱 小儿身体素虚,脾阳不振,或因饮食停滞而过用消导药物,或因蛔虫内扰及用驱虫药物,损伤小儿脾胃,气血生化无源,身体虚弱,导致小儿腹痛绵绵。 男科方剂房事腰痛中药方剂 辨 证 肾阳不足。 治 法 健脾益气。补肾强腰。 方 名 补肾健脾益气方。 组 成 茯苓9克,白术9克,陈皮9克,人参6克,生地6克,枸杞子30克,麦门冬15克。 用 法 加河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去滓温服。 出 处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二。 男科方剂男子强中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 辨 证 水亏

15、火旺。 治 法 补气养阴,滋肾降火。 方 名 加味三才汤。 组 成 天冬6克,人参6克,茯苓6克,女贞子6克,丹皮6克,杜仲6克,生地15克,龟板24克,旱莲草3克,黄柏3克,泽泻4.5克,牛膝4.5克,红枣5枚。 用 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 处 医醇剩义卷二。 中药处方 辨 证 药毒内灼。 治 法 解毒缓急。 方 名 甘草梢黑豆汤。 组 成 生甘草梢60克,黑豆250克。 用 法 水1500毫升,煎去半,空腹服。 出 处 医方考卷五。 男科方剂急性前列腺炎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 辨 证 湿热之邪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治 法 清热化湿解毒。 方 名 苓薏败酱汤。 组 成 土茯苓2

16、5克,薏苡仁20克,败酱草20克,王不留行10克,石苇15克,匾蓄10克,瞿麦15克,滑石15克。 用 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 处 田乃庚方。 中药处方 辨 证 湿热下注,肝火偏旺,气滞血瘀。 治 法 铁军汤。 方 名 清热利湿,理气祛瘀。 组 成 滑石12克,生山栀12克,玄参12克,生地15克,生大黄12克,匾蓄10克,苏叶12克,生山楂18克,六神曲12克,马鞭草12克,青皮6克,川牛膝12克。 用 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 处 孙兴大方。 男科方剂男子遗精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 辨 证 脾肾两虚,阴分不足。 治 法 益肾健脾。 方 名 培土养阴汤。 组 成 制首乌

17、9克,丹参3克,白扁豆3克,谷芽3克,白芍2.4克,车前子2.4克,莲子肉4.5克,猪腰1具,芡实3克,莲须3克。 用 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 处 不居集上集卷十。 中药处方 辨 证 心火上炎,心包火动。 治 法 益气养阴,清心止遗。 方 名 消炎汤。 组 成 山药30克,芡实30克,麦冬30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丹参9克,莲心6克,天冬3克,五味子1.5克克。 用 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 处 医学集成卷三。 男科方剂阴茎短小秘方 阴茎短小是指成年男子阴茎短而细,如未成年状,不能进行正常的性生活,且无生育能力而言。健康成年男子的阴茎,在松软状态时长约4.58.

18、6厘米,平均为6.55厘米;横径为2.062.68厘米,平均为2.57厘米。勃起时可延长1倍。因人体的个体差异较大,其长短也有较大差别,但以不影响性生活为度。 古人称阴茎和睾丸为“外肾”,其形态和功能与肾关系密切。本病的病因与先天发育不全,或病后肾虚,或因早婚,少年滥施手淫导致肾精不足,天癸失充有关。其治法以补肾益精为要。 1地黄饮子 熟地黄、巴戟天各15克,山茱萸12克,石斛6克,肉苁蓉10克,五味子、官桂各6克,茯苓10克,麦冬12克,炮附子、菖蒲、远志各6克。上药共为粗末,每次10-15克,加生姜10克、大枣5克、薄荷6克同煎。日服2次。 2月为1个疗程。功可滋肾阴,补肾阳,安心神,通下

19、窍。治疗肾虚天癸不足,脑髓失充,心肾不交之阴茎短小。症见阴茎短小,副性征发育不良,腰膝酸软,性情抑郁,舌淡苔薄,脉细弱。 2补肾散 熟地黄、巴戟天、山萸肉、枸杞子、仙茅、紫河车、肉苁蓉、补骨脂各30克,人参、当归、怀牛膝各15克,柴胡10克,蜈蚣1O条,麝香1.5克。共为细末。每岁每次1克(随年龄增减),日服2次。3个月为1个疗程。功可补肾精,益天癸,养气血,润宗筋。治疗肾精不足,天癸未充所致的阴茎短小,虽举不坚。可伴见性欲淡漠,毛发不泽,发育欠佳,体倦易疲,舌质谈白,脉沉细。 3补肾壮元汤 附片6克,仙灵脾10克,胡芦巴12克,熟地、仙茅、巴戟天、阳起石、白术、党参各10克,怀山药12克,鹿

20、角霜10克,肉桂6克,甘草3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2月为1个疗程。功可温肾壮阳。治疗肾阳不足之阴茎短小症。症见阴茎短小,副性征发育差,腰膝酸软,手足不温,阳事不举,舌质谈,苔薄白,脉弱无力。 出处:中国男科秘方全书。 男科方剂早泄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 辨 证 虚火迫精。 治 法 清热泻火,滋肾养阴。 方 名 清肾汤。 组 成 焦黄柏10克,生地10克,天门冬10克,茯苓10克,煅牡蛎20克,炒山药15克。 用 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 处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 中药处方 辨 证 肾气不固。 治 法 固肾涩精,健脾助胃。 方 名 加减金锁固精汤。 组 成 豆蔻6克,五倍子6克,

21、金樱子9克,海金沙9克,龙骨9克,牡蛎9克,焦白术12克,罂粟壳12克,竹叶3克。 用 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 处 医学探骊集卷五。 男科方剂精索静脉曲张秘方 精索静脉曲张是以精素蔓状静脉丛的扩张、迂曲、伸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本病在男子青春期之前很少发生,而在青春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高。此病轻者无任何症状,明显者因局部静脉瘀血、扩张,刺激精索神经而有阴囊部胀大、下坠和疼痛感,并可向会阴及腹股沟部放射。久立、行走后加剧,平卧后减轻。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变以瘀血停滞、阻于络脉为基本特征,放临床治疗无论辨证结果如何,活血化瘀、通络导滞可作为基本法则贯穿于其治疗的始终。

22、 1理精煎 丹参30克,莪术、牛膝、地鳖虫、当归、熟地、续断、狗脊、仙灵脾、肉苁蓉各15克,鹿角霜10克,红枣5枚。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功可活血化瘀,补肾强精。主治精素静脉曲张所致之不育症。 2活血补肾方 紫丹参、莪术、川牛膝、熟地、仙灵脾各15克,地鳖虫、当归尾、川续断、制狗脊、肉苁蓉、鹿角霜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7天为1个疗程。功可活血祛瘀,益肾填精。主治精索静脉曲张所致的不育症。 3加味补阳还五汤 黄芪50-l00克,枸杞子、当归各20克,赤芍、车前子、路路通、川芎各10克,红花8克,挑仁6克,地龙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续服药3个月为1疗程。功可益气活血,

23、补肾填精。主治精素静脉曲张合并精液异常症。 出处:中国男科秘方全书。 常用方剂清热药和方剂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做清热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清热剂。 清热药和方,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烧,热痢,痈肿疮毒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证候。 热证中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虚热、实热等证的不同,故清法中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药四种;别附;清虚热、清脏腑热法。 本类方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对脾胃虚弱的患者,宜适当辅以健胃的药物;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又性多燥,也易伤津液,对阴虚的患者,要注意辅以养阴药,祛邪不忘扶正。 对脾胃虚弱

24、、胃纳不佳、肠滑易泻的慎用。 一、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性味苦寒,多入气分,能清气分之热,泻气分之火,故又名清气分法。适用于气分实热证。证见高热,烦渴引饮,汗多、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等。临床常用于急性热性病,如乙脑、肺炎等气分证,常用药物有石膏、知母等;常用方剂有清气汤(白虎汤)等。 (一)石膏本经 为一种含硫酸钙的矿石。挖出后去净泥土、杂石、碾碎,生用或煅用。 药用部分:为含水硫酸钙矿石。 产地:生产于湖北、山东、山西、四川等地。 炮制;挖出后去净杂石、泥土、生用或煅用。 性味:辛、甘、大寒。 归经:入胃、肺经。 功能: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生肌收敛。 主治与应用: 1.

25、本品大寒,且有较强的清热泻火作用,善清气分实热,用于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躁、脉洪大、甚至神昏谵语等实热亢盛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如白虎汤。 2.能清泻肺热,用于肺热咳嗽、气喘、心烦口渴等实热证,常配伍麻黄、杏仁以加强宣肺止咳平喘之功,如麻杏石甘汤,治风热实喘等。 3.能泻胃火,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邪龈肿痛证,使热去则痛止,可与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煅石膏末有清热,收敛、生肌作用,外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等,常和知母、黄柏、青黛等同用。 用量:15-60克。 禁忌:胃弱、无实热以及有里湿者忌用。 参考资料: 1.内服经胃酸作用

26、,变成可溶性钙盐吸收入血,可抑制神经(包括体温调节中枢)应激性,减轻骨骼肌兴奋和减低血管渗透性,而具有解热、镇痉、消炎、抗过敏作用。 2.煅后能收敛粘膜减少分泌。 (二)知母本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 别名:连母、地参、穿地龙。 处方用名:知母、炒知母、肥知母。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苦、甘、寒。 归经:入肺、胃、肾经。 功能、清热、滋阴。 主治和应用: 1.本品苦寒而不燥,降火除烦,可清肺、胃实热。较多用于温热病、高热烦燥、口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之证。常和石膏配合,以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如白虚汤。 2.有清肺、润肺作用,可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肺热、燥咳痰多,常与贝母同用。

27、3.适用于肺肾阴虚骨蒸潮热、盗汗、心烦、咳血等,常配生地、丹皮、山药、黄柏等,如知柏八味丸,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等证。此外也常用于消渴病,配天花粉、葛根。 用量:3-9克。 禁忌:本品有滑肠作用,脾虚便溏者慎用。 参考资料; 1.本品主要含知母甙、黄酮类、烟酸等。 2.中等量知母浸膏能麻痹呼吸中枢,使血压下降,并能使心脏麻痹;大剂量则可导致呼吸、心跳停止。 3.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有抗菌作用。 4.动物实验:有解热作用。 5.常用于急性传染病之发热期,肺炎、肺结核、糖尿病及慢性肾盂肾炎等。 (三)栀子本经 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

28、的成熟果实。 别名:山栀、黄栀子、山枝子、红栀子。 处方用名:栀子、山栀子、炒栀子、黑山栀。 药用部分:果实。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肝、肺、胃经。 功能: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与应用: 1.适应于温热病,烦热懊恼,失眠等证、常与淡豆豉合用,如栀子豉汤。 2.能清三焦而利小便,清利肝胆湿热,常用于湿热郁结而致之黄疸、发热、小便黄短等证,多与菌陈、大黄同用,如菌陈蒿汤。 3.尚有凉血止血作用,常用于血热妄行鼻衄及肝热目赤肿痛等。常配伍茅根、旱莲草、茜草根、生地等。 用量:3-9克。 禁忌:脾虚便溏者忌用。 参考资料: 1.本品主要含黄连素、栀子甙、番红花甙等。 2.体外实验有广谱抗菌作

29、用,能杀灭血吸虫。 3.栀子的水浸膏及醇浸膏均能抑制血中胆红素的生成和促进胆汁分泌的利胆作用,还有持久性降压镇静作用。 4.常用于各种急性热病,充血性炎症,黄疸性肝炎,尿道炎等。 (四)龙胆草本经 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和三花龙胆或东北龙胆的根。 别名:胆草、陵游、观音草。 处方用名:龙胆草、龙胆、胆草。 药用部分:根。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泻肝火、除温热。 主治与应用: 1.适用于肝胆实热引起的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中耳炎、胁痛、阴囊肿痛及湿疹等,常配伍黄芩、车前子、泽泻、木通、生地等,如龙胆泻肝汤。 2.用于肝火上炎,头目胀痛,常配石决明、牡蛎、钩藤、夏枯草等。 用

30、量:3-9克。 禁忌:凡脾胃虚寒及肝经无实热者忌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龙胆苦甙,龙胆糖、龙胆碱。 2.少量于食前服用,能促进胃酸分泌,有健胃之效;食后服用,反使胃机能减退,分泌减少;大量服用则障碍消化,时有头痛,颜面潮红,而陷于昏眩。 3.尚有解热及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 4.临床适用于充血性炎症,对于胆道炎,十二指肠炎、尿道炎、效果较好。 5.龙胆末每服三克,连服三天,可预防流脑。 6.国外有用于治癌的报道。 (五)夏枯草本经 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欧夏枯草的果穗或全草。 处方用名:夏枯草、枯草花。 药用部分;果穗或全草。 性味:苦、辛、寒。 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清肝火、散郁结。 主

31、治与应用: 1.本品能清泄肝火,善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证,常配伍石决明、菊花等药。 2.具有良好的清肝火,散郁结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痰火郁结所臻的瘰疬、瘿瘤、或单用夏枯草煎汤或熬膏服。复方常与元参、连翘、生牡蛎、尾布伍用。 用量:6-12克。 二)清热燥湿药: (一)黄连本经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 别名:鸡爪黄连、雅连、古勇连。 处方用名:黄连、川连、五连、雅连。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肝、胆、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 主治与应用: 1.本品为清热燥湿要药,凡属湿热诸证,均可应用。其中,尤以肠

32、胃湿热壅滞之泄泻,痢疾、疗效最佳。古方多单用,病情较复杂者,常需随证配伍,例如,湿热方盛,腹痛里急者配木香;痢疾热甚者配黄芩,如葛根芩连汤。 2.清热泻火作用较强,治心火亢盛烦燥不眠配阿胶、芍药,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胃热呕吐,多与姜汁拌炒用,配吴茱萸,即左金丸;治胃火炽盛的中消,多与知母、天花粉同用。 3.善于清热解毒,治痈疽疖疔,无名肿毒等证,与黄芩,黄柏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 用量:3-9克。 禁忌:脾胃虚寒之泄泻,产后血虚烦热,小儿痘疹气虚作泻等忌用;湿热病初起不宜早用。 参考资料: 1.本品主要成份为小碱(黄连素),还有黄连碱等。 2.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布氏杆

33、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结核菌等有抑制作用。尤以对痢疾杆菌的作用为强。对皮肤真菌、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在体内外均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并有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扩张血管,降血压及解热作用。 3.临床上常用于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肠伤寒、肺结核、百日咳、猩红热、砂眼、滴虫性阴道炎、上颌窦炎,湿疹及化脓性感染等有效。 (二)黄芩本经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 别名:枯芩、子芩、条芩。 处方用名:黄芩、子芩、条芩、枯芩 、酒芩。 药用部分:根。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肺、胆、大肠、小肠经。 功能:泻肺火、清湿热。 主治与应用: 1.本品长于清热燥湿,主要用于湿热泻痢、湿温、黄疸、

34、热淋等证。 2.能清泻上焦实火,尤以清肺热见长。用于肺热咳嗽,单用枯芩有效,亦可与桑白皮、地骨皮等配伍,以清肺止咳。若热盛火炽,迫血妄行而引起的出血证,可单用黄芩炭煎服,清热而又止血;亦可与生地、白茅根等合用。 3.亦能清热解毒,常与银花、连翘同用,以治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证。 4.还有清热安胎作用,常与白术同用,以治胎热不安。 用量:3-9克。 禁忌:肺寒咳嗽、胎寒欲坠,无湿热者忌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黄芩甙、黄芩素等。黄芩甙水解产生贝加因及葡萄糖醛酸,贝加因有显著抗菌作用,利尿作用。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2.体外实验: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金黄色葡萄

35、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有抗菌作用,并能抑制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 3.动物实验: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利尿、解热及镇静作用,并能抑制肠管蠕动,降低血管渗透性。 4.临床可用于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肠炎、肺炎、菌痢、尿路感染、皮肤各种炎症,以及高血压等病。 (三)黄柏本经 为芸香科落叶乔木植物黄 (关黄柏)和黄皮树(川黄柏),除去栓皮的树皮。 别名:黄 蘖、山屠、 蘖木。 处方用名:黄柏、黄蘖 、川柏、柏皮、炒黄柏。 药用部分:树皮。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肾、膀胱、大肠经。 功能:清湿热、泻火、解毒。 主治与应用: 1.具清热燥湿之功,用于多种湿热证,如泄泻、痢疾、黄疸、淋证、带下等。

36、治泻痢,可配白头翁、黄连,如白头翁汤;治黄疸,配以栀子、甘草、即栀子柏皮汤。 2.又可退虚热,用治阴虚发热,骨蒸盗汗以及梦遗滑精等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既能滋肾阴之亏耗,又能兼泻妄动之肾火,如知柏地黄丸。 3.又能清热解毒,用治热毒疮疡、湿疹等证。 用量:3-12克。 禁忌:脾胃虚寒,便溏泄泻者忌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内含小 蘖 硷、黄柏内酯等。其抗菌作用与黄连相似。但黄柏对 肺 炎双球菌作用最强。 2.还有降低血压及血糖作用,但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糖过高无效。 3.本品尚能兴奋平滑肌,促进胆汁分泌,有苦味健胃作用。 4.黄柏醇有保护血小板不易破碎的作用。 5.临床多用于急、慢性菌痢、急性胃

37、肠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泌尿系感染及湿疹等疾病。 (四)茵陈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的的幼苗。 别名:茵陈蒿、绵茵陈、白蒿。 处方用名;茵陈蒿、绵茵陈、茵陈。 药用部分:幼嫩茎、叶。 性味:苦、平、微寒。 归经:入脾、胃、肝、胆经。 功能:清湿热、黄疸。 主治与应用: 1.适用于黄疸。如治阳黄(湿热黄疸),尿少色黄,有便秘结,配栀子、大黄。如治阴黄(湿寒黄疸),尿少色黄,大便泄泻,配干姜、附子、甘草。 2.适用于湿热黄疸,湿重者,如尿少,腹胀、腿肿、配白术、泽泻、猪苓、茯苓。 用量:9-15克。 禁忌:因瘀血而引起的发黄,或血虚萎黄者均忌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挥发油、茵陈酮及叶

38、酸等。 2.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人型结核杆菌、病原性丝状菌、猩红色毛癣菌等有抑制作用。 3.动物实验:有解热、降血压、降胆固醇、抑制肠管及麻痹蛔虫的作用。 4.有利胆、利尿的作用,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能缩短疗程,减轻症状,消除黄疸。 三)清热凉血药: (一)生地黄本经 为玄参料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根。 别名:酒壶花、生白菜、干地黄。 处方用名:生地黄、干地黄。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功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具有清热凉血及养阴作用,常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红或绛等证,多与玄参、犀角等同用,共凑清热养

39、阴之效,如清营汤。 2.能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等证,常与侧柏叶、茜草根等凉血止血药同用,如四生丸。 3.有生津止渴作用,可用于热病伤津、舌红口干或口渴唇燥,常与麦冬、沙参、玉竹等益胃生津药同用,如益胃汤。并可用于消渴证,口渴多饮,常与天冬、枸杞、山药、山萸肉等滋补肝肾药同用。 鲜地黄,亦称鲜生地,作用于干生地相近似,而凉血、生津效果尤佳。适宜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及血热妄行吐衄下血等证。 用量:9-20克。 禁忌:本品性较滋腻,脾胃虚弱腹满便溏者慎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地黄素、甘露醇、铁质、维生素甲等。 2.中等量对动物有显著强心作用,使血压升高,对衰弱

40、的心脏作用尤为显著;小剂量可使血管收缩,大剂量则使血管扩张。此外,还有利尿、降血糖的作用。 3.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二)牡丹皮本经 为毛茛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植物牡丹的根皮。 别名:花王、丹皮、粉丹皮。 处方用名:牡丹皮、丹皮、粉丹皮、花王皮。 药用部分:根皮。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具有清热凉血作用,适用于热病发斑疹、血热吐血、衄血等证。通常与生地同用,重者可与犀角配伍,如犀角地黄汤。亦可用于热入血分,夜热早凉、骨蒸无汗,常与青蒿、鳖甲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2.又具活血行瘀作用,可用于血阏闭经、痛经,或瘀血积聚,

41、腹中包块等证,可与桂枝、茯苓、桃仁等同用,如桂枝茯苓丸。 3.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活血行瘀,可用于肠痈,常配伍大黄、冬瓜仁等,如大黄牡丹皮汤。 用量:3-9克。 禁忌:孕妇及月经过多禁用。 参考资料: 1.丹皮煎剂做体外试验,对伤寒、痢疾、大肠、绿脓、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等革兰氏阴性及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均有较强抗菌作用。 2.本品尚有解热与显著的降压作用。 3.本品并能使子宫内膜充血而有通经作用。 4.临床可用于多种热性传染病,并对过敏性鼻炎及中耳炎术后,有一定的脱敏及抗菌消炎作用。 (三)玄参本经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参(浙玄参)的根。 别名:元参、黑参、乌元参。

42、 处方用名;玄参、元参、黑元参、黑玄参。 药用部分:根。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肺、胃、肾经。 功能:养阴生津、清热解毒。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既清热泻火,又可滋养津液,因而热毒实证、阴虚内热证均可使用。适用于热病伤阴,斑疹、口渴烦热、便秘及咽喉肿痛等,常配麦冬、生地等,如增液汤。 2.本品有解毒散结之功,适用于阴虚火旺、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疬、痰核、瘿瘤等证,常用于治淋巴结结核,常与牡蛎,浙贝母同用,如消瘰丸。 3.治咽白喉,玄参15克 白芍9克 生地9克 麦冬9克 水煎服。 用量:9-15克。 禁忌: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用;反藜芦。 参考资料: 1.本品含有玄参素、生物硷、糖类、脂

43、肪酸等。 2.微量对动物心脏有轻度强心作用,量大则使心脏呈中毒现象,并能使血管扩张,降低血压,尤对肾型高血压的降压作用较为的明显,又能使血糖下降。 3.本品浸液对各种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临床报导,本品配当归、银花、甘草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效。 (四)犀角本经 为脊椎动物犀科犀牛的角。 处方用名:犀角、乌犀角、广角。 药用部分:牛角。 性味:咸、寒。 归经:入心、肝、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心安神。 主治与应用: 1.具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证,常与生地、丹皮、赤芍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如犀角地黄汤。 2.能清心热,安神定惊,较多用于湿热病、热盛火炽、壮热不退、神

44、昏谵语等证,常与生地、玄参、连翘等同用。如清宫汤。 3.既能泻火解毒,又能凉血消斑,故又可用于温热病热毒炽盛,斑疹以及丹毒等证。 用量:1.5-6克。 注意事项: 1.孕妇慎用,畏川乌、草乌。 2.用时多磨汁,或锉末冲服。 附药:水牛角。 水牛角为牛科动物水牛的双角。 本品疗效与犀角相近,而沿用已久,近年广东、天津、江西等地临床报道,用水牛角代替犀角,治疗温热病及小儿热证,效果亦良好,但用量甚大,应为犀角的8-10倍,锉末冲服或锉碎先煎。 四)清热解毒药: (一)金银花别录 为忍冬科多年生植物金银花的花蕾。 别名:二花、忍冬花、二宝花。 处方用名:金银花、双宝花、银花 、忍冬花、双花。 药用部分:花蕾和藤茎。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胃、心经。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热毒肿疡,痈疽疖疔等,可与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饮。 2.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又兼宣散作用,故宜用于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