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1556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3.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学派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要求学生对中国古代主要学派及其主张有个基本了解与把握,宜课前阅读一些相关的著作与文章。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主要学派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主要学派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韦尔期在人类和命运中:“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闻一多在善于儒、道、匪里认为,这是一个“是卓越的断案”。 第一节 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 一、追求仁义的儒家 儒家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 1、以仁为思想核心 仁构成了儒家学派的

2、思想核心。在万余字的论语中,“仁”字出现达百余次之多。其基本含义是“爱人”,是人之区别于物的基本标志。如孔子所言“仁者,人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孟子:“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故“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3、、以义为价值准绳 如何确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仁”的精神,儒家提出了以“义”为价值准绳的思想。故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以义为上”,孟子:“义,人之正路也”,荀子:“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既如此,什么是“义”呢?“义者,宜也”。也就是说,言行举止,一定要与“礼”相合,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孟子也说:“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琵琶记第四出描述蔡伯喈与蔡太公父子辩说如何叫做孝 聚伯喈说:“凡为人子者,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问其燠寒,搔其痾痒。出入则

4、扶持之,问所欲则敬进之。所以,父母在,不远游。出不易方,复不过时。古人的孝,也只是如此。” 蔡太公说:“孩儿,你说的都是小节,不曾说着大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是以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所以为不孝。你若是做得官时节,也显得父母好处,兀的不是大孝是什么?” 按照蔡公的说法,孝有大小之分。小者只知关心父母的生活方面,而大者却要求禄为官,以显示父母养育之恩德。 这种大孝是和忠君相一致的。陈眉公说:“做官就是孝乎?”的确,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从来就是服从于君王的。 戏中的小黄门说:“大丈夫当万户封侯,肯守着故园

5、空老?毕竞事君事亲一般道,人生怎全忠和孝。却不见母死王陵归汉朝。” 戏中的皇帝说得更直接“孝道虽大,终于事君。王事多艰,岂遑报父?” 忠君事亲,这只是就一般情形而言,事实上,绝大多数儒生总要在外游宦的。事亲,只能在家里,在未仕之前,在解职赋闲之后,或者在外传书递简稍事问候而已。 还是蔡太公说得好“如今夫赴选的,家中部有七子八婿么?”“春闱里纷纷都是大儒,难道是没爹娘的方去求试?” 二、崇尚自然的道家 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道理、规律等等,先秦诸子之中,以“道”为学说核心内容的学派为“道家”。 1、“天道”、“无为” 庄子大宗师 也提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

6、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

7、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上无事而民自富,上无欲而民自朴,上无为而民自化,上好静而民自正”。“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贞臣”,“绝圣去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81章道德经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结束。庄子亦曰:“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2、超世、顺世、游世 与儒家汲汲于仁义礼智,奔命于修齐平治的“游方之内者”不同,道家视功名如粪土,视帝王如秕糠的“游方之外者”,人们往往称前者为“入世”,后者为“出世”。史记

8、即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莫知其所终”,成为“出世”的楷模。而庄子更是提出了“出世”、“顺世”和“游世”三种境界,面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试图置身世外而不能时,就提出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最终至“游戏于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世”,“人能虚己以游世,孰能害之?” 三、主张兼家的墨家 墨家借助“天志”的权威提出尚贤、尚同、兼爱、交利的主张。他们认为“交相贼”“别相恶”是一切社会灾难的根源,而“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故强烈主张以“兼相爱”“交相利”易之,提出了著名的“非攻”主张:“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9、,“兼相爱,交相恭,犹若相利也”,“兼相爱,交相利,以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太平天国提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姊妹之群,”“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下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可见,虽然“至西汉,儒复兴而墨竟绝”,但其影响仍然是深远的。 四、注重事功的法家 法家认为,人都有欲利之心,欲得是人行为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不但君臣之间如此,父子之间也如此:“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事,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结私”,“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10、,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同样,舆人欲人富贵,匠人欲人夭折,也无非一个利字而已。 第二节 人格理想与修养之道 一、儒家追求“内圣”的心性修养 1、“为己”以自我实现 人格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目标,所以提出“为己”、“成己”之说,无论在外在的道德实践还是内在的德性修养方面,儒家都认为自我起着主导作用,都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其力不足者。盖有之,吾未见也”。儒家看来,自我完善并不具有排他性,故“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

11、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2、仁、智双重品格的追求 在儒家那里,仁与知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未知,焉得仁?”只有通过理性升华,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故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12、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对于“知”,孔子说是“知人”,而孟子更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3、“居敬”、“穷理”涵养心性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以“居敬”、“穷理”的方法涵养心性。“居敬”即专心一志,“穷理”就是深入研究。王阳明是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是其颇有特色的学说,“致良知”即扩充良知。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代表。 二、道家崇尚“自然”的虚静导引 1、道法自然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其最高的法则就是“道法

13、自然”。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按照自然之法修炼,“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本;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2、修养之道 养身之道,概括起来不过“养气”、“养神”、“养形”三个方面。如何“养气”?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即通过专心守气,达到像婴儿一样纯洁、虚静、柔顺、柔和的境界。而“养神”即通过去私、虚静、利人等途径而达形神合一,“既以为人己俞有,既以与人己俞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无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4、。”“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致虚极,守静笃”。 三、释家倡导“静虑”的定慧双修 相传释迦牟尼亲眼看到世间诸般苦难后毅然出家,先到深山修行,后到菩提树下冥想49天,终于悟得:世间万事万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一旦条件发生改变,一切物象都将消失。因此一切皆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并无自性,都是“空”,所以,对于一切都不必执着,都不必苛求。 佛教的基本内容是“四谛”,谛,即真实不虚之义。四谛者,即苦、集、道、灭四谛也。其理论基础是“缘起论”,而缘起论有四个重要论点:一是无造物主,二是无我,三是无常,四是因果相续。而人的生死轮回亦无休止,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

15、苦、爱别离苦、怨憎恨苦、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2、定慧双修论 释家非常重视修养方法与途径,把五花八门的途径与方法归结为二个方面:定与慧,也叫止与观,“定”或“止”就是禅定,着重于佛教思维修习,“慧”或“观”就是学习佛教义理,培养佛教智慧。隋代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岂页提出“定慧双修”,认为只有“止”“定”才能消除烦恼,为增长智慧创造条件,只有“观”“止”,才能断除妄惑,产生正确证解。 本章重点是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派别的不同价值取向,难点是对正确分析评判其历史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作业: 1、儒家价值取向有什么基本特点? 2、道家价值取向有什么基本特点? 3、墨家价值取向有什么基本特点? 官身不自由。其中

16、的辛酸苦辣,没有做过官的人,是绝对体会不到的。 首先,自己要身正:一切皆要从我做起。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立德,立功,立言。那都是把个人的品性修养摆在第一位。因为既然做官,就要治人,既然治人,就要有威望和尊严,否则,谁人肯俯首贴耳地服从于你?所以,做官首先要是个正人君子,其次才要论到才学知识。这是因为我国是个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有以仁义立国的民族传统。 第二,自己要有气度,要能包容万物。宰相肚子能撑船,这要仔细寻思起来,大概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则要能虚怀纳谏,集合众智以就大业。二则要能做到该忍的就忍,该让的就让,这耳朵听,那耳朵能够冒出去。不记前嫌,不传闲话。惟公为是,惟贤是听;

17、话要少说,事要多做,城附要深,必要的于腕也绝对不可少。官之为官,也实在是难矣!既然是官身,就要限制更多的人身自由,压抑更多的人之本性。戏文中描述做官的人的心态说 夫人,你道我有穿的呵,我穿的是紫罗X,倒拘束得我不自在。我穿的是皂朝靴,怎敢胡去踹?你道我有吃的呵,我口里吃几口慌张张要办事的忙茶饭,手里拿着个战兢兢怕犯法的愁酒杯,倒不如严子陵登钓台,怎做得扬子云阁上灾,似我这般样为官呵,只管待漏随朝,可不误了秋月春花也。干碌碌头又早白。 这篇戏剧独白,真乃活脱脱幅官身不白在的素描 仕途者,畏途也。所以,古人那些做过官的人和没有做过官的人的心态是截然相反的。其情形,正像一部爱情小说所形容的那样站在城外的人想方设法往里面冲,而城里的人却拼命地往外面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