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1612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适用学科 适用区域 高中历史 全国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适用年级 高三 课时时长 120分钟 知识点 3.王安石变法 4.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 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 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改革,汉语词语,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历史上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先后进行了几次重要的改革,这几次改革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二、知识讲解 考点1.商鞅变法 1.背景;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

2、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2.内容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3.评价 正面作用: 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

3、斗力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负面作用:商鞅变法使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加重了阶级矛盾,这也是秦朝快速灭亡的原因。 考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政权建立之后,民族矛盾激化,为了加强统治实行“汉化”统治。 2.内容: 、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迁都: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 3.评价: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汉化统治;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考点3.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土地兼并,农民负

4、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极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内容 、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改革官吏选拔 、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3.评价:使宋朝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在军事上加强军事实力;培养、选拔人才。 考点4.戊戌变法 1.背景: 、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出现,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人为

5、了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主张兼采西学,变法自强,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百日维新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3.变法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缺乏坚持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三、例题精析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

6、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B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所以题干要求的是商鞅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B项内容是其根本目的。A项是错误项,C项是直接的目的,D项也是直接的原因,故答案选择B项。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 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 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 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为解决各级官吏贪污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

7、一筹集。 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 不敢明确提出反封建的口号 依赖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在变法中没有提出自己的核心主张 A B C D A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上书皇帝本身就表明了他们变法的方式;从康、梁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从变法法令的具体内容可看出缺乏了维新派力主的君主立宪等核心内容。因此,本题的四个组合项都是正确的。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

8、。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 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 (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1)宗主督护制。(2)剥削农民,隐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3)它的推行激化了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抓住“宗主督护制”即可作答。第(2)、(3)题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方面要把材料与问题联系起来考查,另一方面要在问题中抓住关键词语。 课程小结 中国历史上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从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改革,这几次改革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近代以来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从技术上到制度上的改革,但是戊戌变法没能挽救清*的落后统治。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立足现实,改变不适应的社会关系进而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