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1631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自考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第一讲 先 秦 一、填空题 12. 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 13. 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

2、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

3、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4、”。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孔子的)“文质”说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孔子的)“辞达”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

5、到更大的作用。 6(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7(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

6、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

7、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 问答题 1、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要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强调诗教,其基本观点,是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

8、。后世的文以载道等强调教育作用的文道观基本上是受孔子诗教观的影响;思无邪成为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的社会作用,即“诗可以兴、观、群、怨”说,尤其是“诗可以怨”,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优良传统; “辞达”说、“文质”说;“尽善尽美”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总的来说,孔子的文艺思想表现了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入世品格。这种经世致用的文艺观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

9、理论根据。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理论的积极影响。 2、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要点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提出的“尽善尽美”。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

10、?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试从诗歌创作实践浅述孔子“诗可以怨”所形成的悠久传统。 要点 “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

11、“怨刺上政”,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

12、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4、试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兴、观、群、怨”是对诗歌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即

13、“群居相切磋”的意思,是讲诗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所谓“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是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 兴、观、群、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和具体要求的概念。孔子谈论诗、文,是和当时礼教政治的道德伦理规范联系在一起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这是他的基本观点。“兴于诗,立于礼”,即诗必需以礼为规范;“观风俗之盛衰”,主要是对统治者而言。国语周语上记载上古时代的献诗制度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诵,百工谏,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汉书艺文志也谈到上

14、古时代的采诗制度:“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可见其目的在于使“天子”或“王者”“行事而不悖”,改善其政治统治;“群居相切磋”,所指的主要也是统治阶层内部的交流切磋;“怨刺上政”,虽是被允许的,但由于“诗教”的约束和“中和之美”的规范,这种“怨刺”又必须是“温柔敦厚”、“止乎礼义”的。总而言之,提倡诗的“兴、观、群、怨”作用,是为了“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政治目的,至于增长知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只有从属的意义。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对它的具体社会内容,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

15、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兴、观、群、怨”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例如,刘勰针对缺乏怨刺内容的汉赋所提出的:“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在唐代兴起的反对齐、梁遗风的斗争中,诗人强调诗歌的“兴寄”以及唐代新乐府作者所强调的“讽谕美刺”和“补察时政,导人情”的作用,都继承了“兴、观、群、怨”说

16、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在黄宗羲的汪扶晨诗序及其他许多作家的文学主张中,还可以看到这一理论的巨大影响。 “兴、观、群、怨”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尤其是在政治黑暗腐败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它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例如“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歌,南宋时期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等。就从不同的方面发挥了文学的兴、观、群、怨的作用。但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的影响。除了它在思想内容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外,还表现在后世一些人常常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艺术本身特点和规律,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偏狭,例如对于山水诗、爱情诗的某种排斥就是如此,因此也

17、常常造成偏颇。 5、试分析孟子民本思想在其文艺观中的体现 要点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在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是以他的人性善论为哲学基础的。从“与民同乐”思想出发,孟子重视古乐,不轻视今乐,只要能“与民同乐”,古乐、今乐都要重视,这与孔子偏重古乐的观点有所区别。 6、作为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与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 首先,孟子“以意逆志”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而知人论世则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

18、、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然而,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与政治、外交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关系。孔子认为赋诗对于处理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有重要作用。人们为了达到政治、外交的目的,可以断章取义,随意改动诗原本的意义。这就与孟子的“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大大不同了。 7分析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养气”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知言养气说的养气是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作为文学理论批评的用语,知言养气是说,作者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即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因此,作家应首先从培养自己的人格修养

19、入手,具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写出好作品。气、养气成为后世文论广泛运用的理论名词,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其源头无疑应上溯到孟子的知言养气的说法。孟子的“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 8浅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提示:.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天道自然观是老庄的主要思想。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道”取法其自成的意思。在老庄看来,天、地、人、万事万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人类应该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运行、变化和发展,而不

20、应违背事物的天然本性和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本身就是合一的,是“道”的体现。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对于后人祟尚本色天然之美、反对雕琢文饰的文艺自然观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李白主张“清水出英蓉,天然去服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苏东坡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书黄于思诗集后),正体现了上述审美理想。 .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 “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庄子的得意忘言说,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

21、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讲 两 汉 一、填空题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 怨 ”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 发愤著书 ”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5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的是毛公,他是赵人为河间王博土。后汉书儒林传说,诗序为汉代 卫宏 所作。 6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

22、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7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8毛诗大序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 风 ,二曰赋,三曰 比 ,四曰 兴 ,五曰 雅 ,六曰颂。”因而提出了“六义”说。 9、志、诗 10、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佚文篇) 二、名词解释题 1(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

23、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2、(司马迁的) 实录说 司马迁提倡并在史记写作中实践“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即不虚假地对统治者歌功颂德,不隐讳他们的凶狠残暴的恶行,一切都照历史的实际情况真实地予以记录。司马迁史记在记录刘邦

24、、刘彻以及许多酷吏时,正是实践了他的“实录”精神。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3(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的意思。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4诗“六义”说

25、 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5(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

26、,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6(王充的)“疾虚妄”说 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他认为一切

27、文章和著作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王充认为有“真”才有美,而“真美”又是和“善”分不开的。只有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益于世的。而虚妄之作是必然毫无实用价值的。王充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做到表里如一,内外相符,这就为文章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标准,为文章做到文质彬彬指明了方向。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

28、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四科”具体指: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 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 王粲 、 徐干 、阮瑀、应瑒和 刘桢。 4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不同特点时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5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 气 为主”的著名观点。 6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 典论论文 、 文赋 、 文心雕龙 和 诗品 。 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 构思 为主的创作过程。 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

29、体分为 10 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 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 9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 尚巧 ,其遣言也 遗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10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会意”是指具体 构思 ,“遣言”是指 辞藻 ,“音声迭代”指语言的 音乐 美。 11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12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 是其内容, 文 是其表现形式。 13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

30、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指 宇宙万物 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文章 。 14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 儒 、 道 、 佛 三教合流的含义。 15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 想象 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16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 体裁 ,风格与作家 才性之间的关系。 17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体裁形式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 才能 和 个性 。 18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

31、因素: 才 、 气 、 学 、 习 ,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 19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 繁缛 ”、“ 壮丽 ”、“新奇”、“轻靡”。 20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 思想感情 ;“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 语言表达 。 21文心雕龙与诗品,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22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性情 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 性灵 ”,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23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 自然英旨 ” (见诗

32、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24教材指出: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 补假 ,皆由 直寻 ”(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祟尚清新自然。 25. 钟嵘把“ 滋味 ”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味 26. 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 风骨 ”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 风力 ”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27钟嵘在诗品序中说: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 兴 ,二曰 比 ,三曰 赋 。” 28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

33、龙。 二、名词解释题 1 (曹丕的)“文气”说 典论 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2。(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

34、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3。“才、气、学、习”说 刘勰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指的就是作家个性形成的四个方面: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则指作家的学识和修养。这四个因素又可以分为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两类。才和气是先天的

35、,各人因禀赋不同而各异;学和习则是后天的,是和作家的努力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作家的才气虽然有先天好坏的差别,但是又受到后天学和习状况的影响而有所发展并逐渐定型。刘勰对作家才性分析之重视后天作用的思想,是和他重视社会生活实践对作家作品影响分不开的。刘勰比曹丕之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前进了一步。 4。“风骨”说 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并联系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于“风”的解释,“风”应

36、该是抒发情志的作品所具有的能化感人的艺术感染力,而 “骨”则应该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文辞。“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5。(钟嵘的)“自然英旨”说(“直寻”说) 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

37、感情表现。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 6(钟嵘的)“滋味”论 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是中国古代文论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怎样综合运用“三义”呢?“三义

38、”中,他又将“兴”放在第一位,并使“三义”综合运用,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并且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滋味”的作品。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 一、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之道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之久了(指从西晋至唐初),汉魏时期优秀的风骨传统,晋宋虽然没能流传下来,然而在现存的文献中有可以找到证明。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欣赏齐梁的诗歌,(觉得)当时的创作过分追求词采的华丽,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每每感慨万千。回想古人,常常担心浮艳绮靡(的文风充斥文坛),而风雅之风就此沉寂下去,因此心中很是不安。

39、自从昨日于解三处欣赏了您的咏孤桐诗,深深地感到诗中透露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美,声情并茂,抑扬起伏,表达鲜明精练,音韵铿锵悦耳。没想到(您的诗作)又感受到了正始之音,也可以令建安时代的作者感到欣慰。 提示:隋唐之际,文坛仍然沿袭着齐梁文风之遗,虽有欲矫之者,效果均不明显。至陈子昂出,遂大力倡导革新,本文是他诗歌主张的纲领。文中,他批评齐梁诗歌“彩丽竟繁而兴寄都决”,“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实在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 2、大概所有事物不得其平就要鸣,草木没有声音,风吹触动它而鸣。水没有声音,风吹荡它而鸣。水波涌起,是被外力激起的;水流急速,是由于受到阻塞;水的沸腾,是由于用火煮它。钟磬本来没有

40、声音,敲击它而鸣。人的发表言论也是这样,有不得已的感受而后言论,他的歌唱是有思绪的,他的痛哭是有所怀抱的。所有从口中发出的声音,大概都是由于有不平的吧!音乐,是把郁结于内心的向外倾泄,选择那些善鸣的器物而利用它们来鸣。钟、磬、琴瑟、箫、笙、埙、鼓、木等八类乐器,是器物中善鸣的。天的四时也是这样,选择那些善鸣的而利用他们来鸣。所以利用鸟在春天鸣,利用雷在夏天鸣,利用昆虫在秋天鸣,利用风在冬天鸣。春夏秋冬推移变化,它们必定有不得其平的地方呀!对于人也是这样的。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又是它的精华了,尤其要选择那些善鸣者而假用他们来鸣。 提示:韩愈认为“物”受到外来的冲击,打破了它自身的

41、平衡与稳定,就会“鸣”。作为“人”来说,由于某种环境或人为的因素之影响,他的正常的思想和感情得不到自由的发挥,他的正常的行动受到不应有的障碍,那他也必然要“鸣”。人的理想和愿望无法顺利实现时,必然会行之于言,发之于歌。在他看来文学主要是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愿望的。“鸣”不是一种消极的遭到不平后的自然反应,而是一种积极的对现实的干预,对不合理现象的愤怒抗争,为受“郁结”的“意”找到一条能够疏通的道路。 3、论文很难,论诗更难。古往今来的说法是很多的,而在下以为先要能辨别诗的味道然后才可以论诗。长江、五岭以南,大多偏嗜酸咸口味的人。至于醋,不是不酸,可仅仅是酸而已 ;至于盐,不是不咸,仅仅是咸而

42、已。中原的人用以调味、佐餐就不再用了,因为知道它们除酸味咸味之外,缺乏醇美之味。那些岭南的人,习惯了那种口味而不辨美与不美,这是当然的了。诗所包括的“六义”,讽谕、抑扬、蕴蓄、温雅这些风格都在其中了。 提示:文中提出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强调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这里的醇美之味就是指诗歌意境的特殊内涵。正式提出影响深远的“韵味”说。 4、开国之初,天子喜好文章,诗歌盛极一时,沈、宋发端之后,又有王昌龄的杰出创作,隆盛于李杜,此时达到了极至!王维、韦应物趣昧澄淡清新,就有清澈的泉流那样流畅自然。大历年间的十几位才子,紧随其后(差了一些)。元稹、白居易用力强劲,但缺少气韵,就象都市里的

43、富商一样。刘禹锡、杨巨源也有一些不错的表达。贾岛、无可、刘得仁这几位,偶尔有一些妙句,也可以烦除烦恼。此后所听说的,都只是狭隘肤浅的作品了,河中一带葱郁秀杰之气,应该是后继有人的。如今王驾住在这里,濡染熏陶了很久,所作五言诗,好在思想情感与景象情境相融合,这是诗家所崇尚的。那么就前面所提到的一定要和同时的作品相比较而言,难道仅仅值得神跃色扬吗? 提示:提出所谓“思与境偕”说,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和“境”相互融汇,因而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 二、问答题 1 结合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实践,说明他的“兴寄”和“风骨”的内涵。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

44、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2。结合文学史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如何理解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诗歌的批评? 陈子昂对

45、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缺少那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风骨强劲的作品。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的弊端,击中了要害。 3。简析陈子昂“兴寄”和“风骨”说在诗学史上的意义。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后张九龄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都以他的感遇诗为学习对象。杜甫对他评价极高:“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46、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陈拾遗故宅)杜甫不少关心国事民生的诗篇,可明显地看出是受了他的影响。白居易与元九书、元稹叙诗寄乐天书都谈到他们努力写作讽谕诗,是受到陈子昂感遇诗的启发。白居易还把陈子昂与杜甫相提并论,说:“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初授拾遗) 。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加上他的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齐梁余风的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他的“兴寄”、“风骨”说理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 4。简述皎然诗论中“意”与“境”的关系,并分析他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论述。 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

47、歌创造中存在的实际情形。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者,陆机等已有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 5如何理解皎然“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的诗论观点? 皎然诗论关注到了这意境作品完成之后,便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即超越于表层文字和形象之外的多层的、乃到不尽的审美意味:“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情在言外,旨冥句中。”这些论述,实际上已经提示出了诗歌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