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元明清.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1635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元明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元明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元明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元明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元明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元明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元明清.docx(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元明清第二章 前期元杂剧 名词解释: 元杂剧 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 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 1最有代表

2、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 1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

3、、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2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倒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

4、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 3艺术上: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试叙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 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二试叙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1张生:随是一介,但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

5、,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国小姐,一见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抛置脑后,执迷不悟,把一场自由恋爱搞得轰轰烈烈。 2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另一方面,作1 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3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她的名

6、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三简述西厢记的词章之美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中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3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三章 关汉卿 简述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的艺术特色 单刀会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历史剧

7、的代表作。主要艺术特色有: 1构思很有特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主人公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主唱,让他追述关羽的英雄业绩和豪勇气派,先声夺人! 2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很大气,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 试叙救风尘中赵盼儿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救风尘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创作的风月剧。 1赵盼儿是剧中关汉卿的塑造的妓女形象中最具光彩的人物。她虽曾有过从良的念头,但生活中的教训告诉她,一朝沦落、终身蒙尘的妓女,是决不可能有风月场中更好的命运的。到妓院里来的男人都只是把妓女当作寻欢作乐的玩物,指望他们做诚心肠的丈夫,无异于白日做梦。 2一开始,就劝宋引章,别相形周舍的甜言蜜语

8、。街道宋引章的求救信后,她巧做安排,先是用风月手段勾引周舍,发誓要嫁给他,让周舍休了宋引章,然后有翻脸不认人,玩弄周舍于股掌之上,显示出她对姐妹的侠骨柔肠,和对付无赖阴恶之徒的大智大勇。 试叙关汉卿风月爱情剧中的女性形象 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擅长写女性题材,在他现存的十八种杂剧作品里,“旦本”戏多达十二种。有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等。 1这三种都以妓女为主角,专为风尘女子写照传神。风尘女子是相对良家妇女而言的。在与异性交往方面,被视为尤物的风尘女子享有一定的自由,然而却是以她们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为代价。她们具有婉转的歌喉、曼妙的舞姿、敏捷的才思,以及动人的姿色和顾盼生姿的眼波,但在男性为中心的

9、封建社会里,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她们作为玩物的命运。 2在这三出正面描写妓女生活的剧作中,作者真实地展示了风尘女子争取从良的曲折过程,写出了她们在与不幸命运抗争时的,无知沉沦如宋引章急于嫁给一个公子哥,想立个妇名;大智大勇如赵盼儿救姐妹侠骨柔肠,斗无赖大智大勇;软弱动摇如谢天香嫁到钱府为妾,任人摆布,只是自叹自己的命不好;心高气傲如杜蕊娘较早意识到自己将老死风尘的悲惨命运,于是历经千辛想从良,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剧中塑造的性格各异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堪称风尘女子的知音。 试叙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的品格与反抗精神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剧本反映的内容和人物遭遇,是以元代贪官污吏徇

10、徇私枉法、制造冤假错案的社会现实为根据的,属于社会公案剧。 1这是一出描写好人蒙冤受难的苦情戏。剧中的窦娥具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如窦娥在严刑拷打之下仍不屈服,当听到要拷打婆婆时,才屈招投毒一事是自己所为。宁愿让自己受冤也不愿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 2剧中的窦娥同时也具有刚烈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如“叱天骂地”之举蕴含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制度的怀疑和批判。“三桩誓愿”的应验,表明天地也为其冤情所感动。最后窦娥的冤魂化作复仇的鬼魂出场,也是其刚烈性格的表现。 2 第四章 后期元杂剧及其它 试论倩女离魂的剧情结构和艺术感染力 倩女离魂元代后期杂剧家郑光祖描

11、写才子佳人缠绵情爱旦角戏的代表作。 1“离魂”是剧中的主要情节,处理得比较出色和巧妙。将倩女的灵魂与躯体分开后,一方面可以细致真切地表现她魂魄无拘无束时的大胆与执着,写出其不愿受封建道德伦理束缚而追求婚姻的真性情。 2另一方面则可通过病体所受的折磨,反映现实中多情女子相恋的痛苦。自感叹、自伤情、自懊悔,折腾得死去活来。 3这样就把当时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礼教禁锢的现实压抑感,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试叙钟嗣成录鬼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 元代后期杂剧家钟嗣成的录鬼薄一书,记录了元代戏曲作家152人,剧目名称四百四十余中,保存了元代

12、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 一作者将元代重要的散曲和杂剧作家分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和“方今才人”两大类进行介绍,按时间顺序记述他们的简历和剧目,在为剧作家立传的过程中,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基本历史面貌。 二录鬼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许多元杂剧作家由于有此书著录,才为后人所知,真正成为“不死之鬼。”如: 1“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尚仲闲、高文秀等。 2“方今才人”,包括宫天挺、郑光祖、雎景臣等。 3“已死才人不相知者”,包括胡正臣等。 第五章 元代的散曲 名词解释: 散曲 1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

13、式。 2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3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简述关汉卿散曲作品的本色风格 就直白真率而言,关汉卿的散曲显得更为本色。 1如他著名的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以生动活泼的比喻,写书会才人的品行才华,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2但他写得最多的是男女欢爱的题材,而且不避俚俗,写得很真露,带有

14、较浓的市井情趣。 简述马致远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优美意境 马致远是前期散曲创作里的大家,其作品擅长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 1秋思用意象迭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渲染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感触,似蕴含着无端的悲凉和无尽的思绪。 2景中含情,蕴藉隽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瑟的景致衬托出“断肠人”的无尽思绪。深得唐人绝句写景之妙,被誉为“秋思之祖”。 以潼关怀古为例试叙张养浩散曲的艺术特色 元代后期散曲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多写于辞官退隐期间,对宦海风波和世态炎凉已看透,醉心于自然美景中,创作了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他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

15、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如潼关怀古中“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他的散曲创作较注重立意和构思,意境风格近于诗,而于声调格律不太重视。 3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是张养浩散曲创作的特点,如潼关怀古中一开始便写气势雄浑、苍凉沉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概括出千古兴亡的结局。 3 4张养浩作为元散曲豪放派大家,以这篇怀古曲作为体现其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第六章 元代的诗文 名词解释: 铁崖体 元代后期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

16、世称“铁崖体”或“铁体”。“铁崖体”的主要艺术风格有: 1宫词:清爽流丽,内容主要以华艳的辞藻来形容妇女服饰、体态和恋情。 2香奁诗:写得颇为奇妙,香而不艳。 3竹枝歌吸收了吴地民歌的语调和表现手法,虽也是写男女之情,却情致清新,语言浅近活泼。杨维桢的竹枝歌,有意使诗向民歌和民间散曲靠近。 4古乐府:尝试一种风骨情致兼而有之,既有别于文人之诗,又不同于当时民间俚曲的新诗体。具有瑰丽奇崛的风格。 第七章 宋元话本与南戏 名词解释: 宋元话本 宋元流行一种民间伎艺“说话”,这种讲唱文学的兴盛,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的。 1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撰整理的小说

17、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今存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 2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这些题材内容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3宋元话本小说在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南戏 1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又叫“永嘉杂剧”,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2南戏的体制结构灵活自由,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表演时不

18、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歌唱;剧本的开头,有介绍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称为“副本开场”。 3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剧本中最早的一种。 试论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塑造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创作的南戏,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琵琶记又有“南曲之祖”的说法。蔡伯喈是琵琶记中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1琵琶记一开场,作者就宣布蔡伯喈是个“全忠全孝”之人,无意于仕进,想侍奉父母。但在父母的相逼下踏上了科举之路。由于长期在外,不能侍奉父母。在众人眼里,他对父母不能进孝道,大逆不道,他本人入赘相府,让含辛茹苦的妻子在家守活寡。 2为了给蔡伯喈开脱,作

19、者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情节。由于面对无法抗拒父命、权势和圣旨,他只有违心地认命了,屈服了。他的不教不义,竟是为了全忠全孝所造成的。 3蔡伯喈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不全在于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这不仅反映了读书人身上的软弱和动摇,也反映出士人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剧作家对读书应举人的灵魂问是拷问是很深刻的,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 诗论琵琶记的戏剧结构和词采特色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创作的南戏,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琵琶记又有“南曲之祖”的说法。 1琵琶记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

20、牛丞相家享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 2两条线索在剧中交错出现。使剧情发展有起伏,场面安排有热有冷,脉络清晰而富于变化,在舞台上浓缩了人间奢华和凄惨。强烈的贫富对比,使观众把同情集中到赵五娘身上,为她感叹,为她落泪。 4 3琵琶记的曲词也很出色,作者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唱词来。如牛小姐的唱词文雅华丽,赵五娘唱词凄婉质朴,纯是本色语。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代诗歌 名词解释: 台阁体 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

21、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 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 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

22、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 明代散文 名词解释: 唐宋派 1“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2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3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茅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在提倡道的同时,还

23、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第三章 三国演义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

24、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 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试述三国演义

25、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单一性。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 2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3和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形象方式呈现。 试述三国演义的叙事特征 作为中国古代早

26、期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是以全知全能为主。如刘备的出场一段,作者有关刘备的身世、形象、性格、爱好等等所有情况无所不知。但纯粹的全知讲述也容易使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太远,适当地转换视角对于全知讲述也是十分必要的补充手段,其技巧重要有: 1“笙箫夹鼓”法。如34回刘备跃马过檀溪之后,忽有水镜庄遇司马徽一段轻松文字。变换节奏的方法都能起到调节张驰。 2“横云断岭”法。以中断叙事进程的方法搁置紧张,加强悬念。在视角转换的基础上,三国演义也开始出现限知叙事萌芽。 第四章水浒传 简述水浒传的版本 1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 2繁本系统分为100回本、120回本、70回本

27、三种。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120回本在100回繁本的基础上增加征田虎、王庆的情节;70回本在100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 3简本系统比较重要的有忠义水浒传和水浒志传评林 试述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其主要特征是: 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如“武松打虎”武松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打虎前也要先喝酒体现了凡人的性格。 2惊奇和逼真的结合。如“武松打虎”,就很好地处理了整个故

28、事的高度夸张和细节描写的严格真实。 3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后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对武松,作者一方面安排了打虎、杀潘金莲、西门庆等几个层次分明的段落。但另一方面,每一个段落所描绘的细节过程都迥然不同。 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如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和勇武善战的基本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但从开始的嗜酒如命到后来到山寨上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期间的性格有了很明显的成长变化的轨迹。 简述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社会影响: 1明清两代的农民和绿林豪杰起义,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 2进步文人及思

29、想家、艺术家如李贽等往往以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来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或者以梁山英雄的纯真朴实,来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文学艺术影响: 1作品所创制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 2水浒传对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五章西游记 试述西游记的原型精神 6 西游记在生动有趣的动物神话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以不自觉的方式缓慢形成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即原型精神。作品前后两个部分,正好构成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一原型一:桀骜不驯的个性

30、自由精神 向往和追求个性的自由是人类共有的天性。而西游记前半部分的孙悟空形象正是一个神通广大而又遭受镇压的不幸角色。有关这一母题的各种传说通过各种方法流入到孙悟空的形象中来,就自然而然了。孙悟空的这种个性张扬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这体现在西游记的前半部分“大闹天宫”的精彩描写里,在后半部分的取经故事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展现。我们正是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看出了它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直到明代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童心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的评价有了明显的转变。而孙悟空从桀骜不驯到循规蹈矩的转变,是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自律上升为本体这一最高

31、目的的鲜明而具体的体现。 二原型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分作者对孙悟空仍然持肯定的态度。与前一原型相比这里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人类的目的所以是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的。菩萨要他们去的经是大乘之经,以“普济众生”为目的。因而取经也就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人类冒险和牺牲的正义和壮丽的事业。取经的过程中要经历艰难险阻,取经人不仅要战胜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阻碍,更要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才能以清净无欲之心去完成“普济众生”的使命。艰难险阻是一种象征,他们交相出现,使得人们不难找出它与不畏艰险的探索追求精神的对应关系。 三两大原型的深刻蕴涵 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对矛盾

32、统一到一部作品、统一到一个人物身上?它有深层的意蕴。西游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于这种矛盾提出了新的看法。如观音对孙悟空使用紧箍咒,目的不是想将其致于死地,而是在对其限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孙悟空的一技之长来造福人类和社会。两大原型还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对捆扰在人们头脑中的个人自由和社会意志这一难题做了解答。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价值,又指出了它得以升化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的个性自由的必要性。 西游记的人物塑造有何特点 1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一直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三者的和谐同意,便产生了形貌各异、

33、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2如孙悟空是猴精,所以他形态上像猴子,这是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能翻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能识破一切妖魔,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又具有人间英雄的品格,如大公无私,勇猛机智、爱出风头等,这些又是人的精神品格。 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 西游记的结构形式与水浒传有些相似,都是采用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线串在一起,但两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1两部小说的贯穿主线不同。水浒传的主线是梁山好汉的绿林起义事业,而,西游记则是以孙悟空这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和小说结构,孙悟空的形象贯穿了整部小说的始终。 2水浒传纯粹是由一

34、个个英雄的传记故事连缀而成,而西游记总的格局则是由“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这两大部分组成。 第六章金瓶梅 试述金瓶梅的社会意义 金瓶梅是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它的主要社会意义有: 一从西门庆形象看金钱的巨大能量 1小说内容中所反映的在金钱与权力的交易中,金钱对政治的侵蚀甚至是决定的作用,这两点,正是明代后期“好货”和“好色”两种社会思潮的畸形反映。如中心人物西门庆是一个也官也商的恶霸豪富,他勾结官府、鱼肉乡民。谋害武大郎,迎娶潘金莲,事发后,只稍稍加以打点便安然无事。 2由于金钱的力量,使得封建的门第和礼教在金钱的冲击下瓦解。如王三官拜西门庆为义夫,其母竟在挂着“节义堂”匾额的屋子里

35、与西门庆通奸,贵族妇女也投向了市井流氓的怀抱。 3封建社会强大的惯力,使新兴商人缺乏商业方面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如西门庆不是把自己的资本升值,而是主要用在贿赂官府,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势力和用于荒淫无度的生活消费。 7 二女性世界的社会悲剧 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代表的西门庆家族的女性群,她们一方面受到社会新思潮的冲击,表现出对传统道德而后名节的淡漠,而对情欲、物欲和肉欲则充满了渴望。她们的存在和追求不无合理性和进步意义。由于封建道德伦理的根深蒂固,更由于她们活动空间的狭小,这些合理性和进步意义被局限与自己所能活动的范围内,而对她们来说,家族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得到丈夫的宠爱。 三世态炎凉的丑剧

36、 小说通过西门庆家族的兴衰,深刻地暴露了当时世情的虚伪、冷酷和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本质。金瓶梅是以西门庆一家的兴衰荣枯为主要线索的,其中西门庆生子和加官是他兴盛的顶点,当时他家门庭若市,等到他人亡势孤,世情的冷酷便立即显示出来。 局限性:关于“性爱”的描写 试述金瓶梅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 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属于世情小说,它是对小说家小说的发展。它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一小说描绘了生活中最平常的人、境、事,使全书渗透着“俗”的色彩。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神魔开始走向市人,从而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靠近和向文学本位的复归。

37、二审美取向的趣味变异。 1金瓶梅把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它以西门庆这个暴发户家庭为中心,写出从官场社会的黑暗到市井社会的糜烂,精确地描绘出一个丑恶的世界。 2金瓶梅是以社会的丑作为作品的题材。作者把对社会中的丑进行挖掘提炼并加以概括而上升为艺术的美作为自己的艺术目标。 四从类型化人物到性格化人物。金瓶梅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出现了许多多色调的、立体的“圆形人物”。如潘金莲既狠毒、淫荡,又聪明、美貌等。 五口语化的市井语言。完全口语化采用市井语言,包括大量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人物的语言充满个性化。 第七章 明代其它长篇小说与理论批评 简述

38、明代中期以后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明代长篇小说的繁荣有以下几个原因: 1统治者对小说的控制程度。明初统治者在意识领域的高压政策是造成明初100多年小说沉寂局面的根本原因。随着统治者政治的腐败,其政治统治能力和实际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削弱。他们对小说持严厉的禁止态度,但事实上这些公文在当时已经成了一纸空文。 2社会对商品经济看法的变化。当时长篇小说一般要作为一种商品在社会上进行流通,才能成为广大读者的阅读物。而当小说成为商品也就自然受到商品市场的呼唤而随心所欲地得到兴盛和发展。 3小说生产能力的因素。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繁荣局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对

39、它的需求的增大,自然而然对小说自身的写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印刷手段也是制约小说发行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简述明代英雄传奇小说渊源及兴起。 1明代英雄小说的渊源是“说铁骑儿”一家。 2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主要集中在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上。说唐系列包括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他们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说岳系列比较重要的是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说杨系列是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有两种:熊大木所编北宋志传、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 简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涉及的主要问题 简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小说的文学地位

40、。 2关于小说的艺术虚构问题。一些小说批评家进一步认识到小说中的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辨证关系。明代一些进步文人从时代文学的高度给予小说地位以足够的肯定。 3关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塑造问题。塑造了众多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同而不同处有辨。 8 4关于小说语言的通俗性。随着白话通俗小说的兴起和繁荣,小说语言的通俗问题成为多数小说理论家的共识。 以水浒为例简述金圣叹对于小说理论的主要贡献。 在明代乃至清代小说理论家中,金圣叹的成就和地位都是无与伦比的。他的小说理论代表了明清两带小说理论的最高成就。以评点和整理水浒传著称。 1金圣叹对小说理论的突出贡献之一是他关于小说中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充分注意到人物性

41、格的鲜明个性特征,如他认为在水浒中作者写人物的粗鲁就有许多写法,如鲁智深的粗鲁是性急,史进的粗鲁是少年任气。又注意到人物性格的普遍概括性,屡屡指出水浒写人物能写出一类人物的神理。 2他的又一突出贡献是他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论述。如水浒:首先他将水浒视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第八章 明代拟话本小说 名词解释: 拟话本 一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二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题目。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 2篇首。话本小说常用

42、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入话。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 4头回。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 5正话。故事主体。 6篇尾。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三拟话本体制的特点。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拟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四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三言 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二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主要表现的

43、思想有: 1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 2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 3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三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二拍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一二拍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爱情题材的新突破 3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44、 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很大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在三言中体现了他的一些文学思想: 1尚“真”主“情”的文学思想。“情”指的是“男女之情”,“情”与代表封建社会意志的“理”相对峙和抗9 衡。 2“适俗”的思想。即“通俗易懂” 3从时代发展、文学进化的角度阐述通俗文学。 简述三言的艺术追求 由于拟话本的性质与话本有了很大的区别,所以在艺术是也呈现出新的追求。三言是比宋元话本雅,而比文人传奇小说俗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其具体手法是: 1在编织故事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其情节结构或是单线式的纵向发展,故事脉络分明。 2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取得了

45、很大的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杜十娘等。即使是同一类型,也很少雷同。其主要方法有:一是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二是通过富裕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三是心理描写,四是白描手法,五是运用对比。 3语言使用方面更能体现其雅俗共赏的特征。小说基本上使用的是通俗晓畅的白话,也掺杂文言,或半文半白,显得比较典雅而又不失其通俗。 简述二拍对拟话本小说体制发展的贡献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的个人独创,它的出现就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性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二拍中头回成了拟话本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正话的主题起着阐释、

46、反衬、模拟的作用。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第十章 汤显祖 简述牡丹亭的取材来源和主题提炼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这部传奇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它的取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睢阳王、李仲文、冯孝将,三人的女儿都是钟情于男子,自由结合,争取还魂。还有话本小说杜丽娘记,都是牡丹亭的故事来源。 2作者对题材改造和主题的提炼。经过作者的一番改造和提炼,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主要体现在:首先,有意强调了双方门第的差异;再次,小说里的杜丽娘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作者在剧中则淡化这种淑女色彩,突出她的叛逆性格,并与杜宝和陈最良的卫道士形象形成鲜明对照,以强化反抗礼教、歌颂爱情自由的中心主旨;第三,作者有意营造和描绘自由爱情现实的艰难历程。 试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剧中的杜丽娘是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1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老师对于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