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重点.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1654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史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哲学史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哲学史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哲学史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哲学史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重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哲学史重点中国哲学史复习提要 一、名词概念 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理一分殊是中国宋明理学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源于唐代华严宗和禅宗。宋明理学家采纳了华严宗、禅宗的上述思想,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命题。朱熹把理一分殊作为其理一元论哲学的重要命题,从本体论角度指出,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然千差万殊的事物都是那个理一的体现。他说:“天地之间,人物之众,其理本一,而分未尝不殊也。”知其理一,所以为仁,便可以推己及人;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故爱必从亲人开始。朱熹又把总天地万物之理,说成太极。太极便

2、是最根本的理,理一分殊就是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整个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心统性情;中国北宋哲学家张载关于人性论的重要命题。这个命题确定了心、性、情三者的关系。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所谓心,指精神作用;所谓性,指普通的理性;所谓情,指普通的情操。“心统性情”是指人的精神作用包括理性和情操。 发明本心;发明本心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认识修养方法。发明本心论的理论基础“发明本心”即认为主观的“心”与客观的“理”完全等同,达到心、理合一的目标。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发明本心论的理论前提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他们主张性善论。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孔子“为政以德”政治学

3、说的内容。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叫“德治”或“礼治”。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但也进行了改造。儒家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二是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 老子“道”的形上学特征。 “道”的原始含义是道路,后引申为法则、规律天体运行和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人世间的社会规律以及人类道德法则等。这个先于天地万物存在的万

4、物之本源是虚空的,似亡而又实存,因而很难言说,勉强称它为“道”。万物本源只能勉强命名,原因就在于它不能用感性来加以把握。“道”并非无,而是确有其实。1、“道”在老子看来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只是其存在方式不同于具体有限的事物而已。2、以“无”为特性的“道”具有无限生机和玄妙莫测的特征。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不仅创生万物,而且内化于万物之中。 庄子“齐物论”的含义。齐“物论”着重的是对各种思想学说的批判,意图不是分辨争论是非的标准,而是对是非争论本身正当性的质疑;“齐物”论则意在表明对待事物无分别,一视同仁的态

5、度。“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墨家在秦汉之后中绝的原因。 1、儒、墨两家学说在战国中、后期也曾受到庄子及其后学的批评。如庄子从“齐是非”的观点提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庄子后学把对是非的论辩视为多余的“骈拇”,又提出“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同时,天下篇对墨子的非乐、节用、节葬之说也提出了批评,认为

6、“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特别是指出墨家的“以自苦为极”,“使人忧,使人悲”,有悖于人之常情,“墨子虽独能任”,但天下之人实难以做到。这可能是后来墨家走向衰落乃至中绝的原因之一。2、但墨学中绝的主要原因是其所主张的爱无差等、不分贫富贵贱地尚贤以及节用、节葬、非乐等等,与宗法社会、君主制国家的礼制相冲突。 惠施的“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命题。 “至大无外”即无限大,此之谓“大一”;“至小无内”即无限小,此之谓“小一”。惠施认为事物大总有一个极限,而这个极限就是大一,事物小也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小一。事物可以无限制的接近大一和小一,却是无法达到。事物的大小的

7、范围是大一和小一之间。惠施所说的大一和小一就像是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 公孙龙的“离坚白”命题。 “离坚白”是公孙龙的一个著名命题。“白马”和“马”等等都是万物中不同的“类”,而“坚”和“白”等等都是万物中不同的属性。按照常识,“坚”和“白”是寓于石头之中的,世界上没有单独的“坚”和单独的“白”,这就叫做“坚、白相盈”或“坚、白、石不相外”。公孙龙对此常识进行逻辑分析,却得出了与此不同的结论。公孙龙的“离坚白”,质言之,就是认为“坚”和“白”等等物的属性可以离开物而自己 “藏”起来。属性离开了物,就成为纯粹抽象的共相、形式或“理念”;它们自己“藏”起来,就成为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世界。 韩非的

8、历史进化观。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历史进化观点,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肯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一、“世异则事异”。韩非描述历史的演变过程,认为历史经历了上古、中古、近古以至当今之世几个阶段。时代是变化的,人们面临的物质生活环境各不相同,这就是所谓“世异则事异”。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使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这就是“事异则备变”。他反对把社会历史看做是一成不变的,讽刺儒家赞美尧、舜、禹、汤、武的政治。二、富国强兵,讲求实效。韩非还认为,历史变化的方向因物质条件的不同表现出这种趋势:“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他以为这是历史演变的规律,他所倡导的法治,将“争于气力”的蛮强世界

9、纳入法的规范范围之内。 董仲舒在儒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所起的主要作用 董仲舒面对西汉社会大一统的政治需求,以儒家仁道义理架构为基础,以春秋公羊学为依据,发挥其微言大义,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将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兼容百家的新儒学体系,同时也形成了适应汉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极具包容性、独具时代魅力的董子政治儒学,对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有效性应对和对治性回答,成为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将政治儒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从儒学史上看,董仲舒的贡献不仅是在理论上为孔孟建构的价值体系提供宇宙论的支撑,而且在他的倡

10、议与影响下,经学的地位也日益得到上升与巩固。1董仲舒推动儒学进步,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利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符合大一统局势。3把阴阳五行学说揉进天人感应思想,使汉代的灾异观念更为系统化4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5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的区别;今、古文经学的区别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字体上的不同。今文经是由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而古文经则大多由战国时代古籀文写就。其二是篇目多少的不同。如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古文仪礼较今文仪礼多出三十九篇;古礼经中还有一部周礼是今文经中没有的。其三是对待孔子和六经在态度上的不同。今文经学家们尊孔子为“

11、素王”,是“为汉制法”的圣人;六经皆为孔子所著,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是王道的大纲并含有许多深奥的微言大义;六经的顺 序应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古文经学家则认为,孔子是三代文化的收藏者和保存者,他总结三代文化成果,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圣人,他将前代文献加以整理,以传授给后人,所以孔子是古代文化传统继往开来的先圣;六经则是三代文化典章制度以及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记录,故其顺序应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其四还在于其学术立场和研究方法上的不同。这是最关键的。今文经学家注重六经中的微言大义进而发展成为章句之学;古文经学家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疏通理解和典章制度的考辩,进而发展为训诂之学。今

12、文经学的研究立足于当前的政治需要,赋予六经典籍以新的价值系统,因而在对经典本文的解说上主要致力于阐发、揭示其中的义理。其流弊则是主观武断,牵强附会,章句式的注释把经典文本搞得支离破碎。而古文经学家则以史学家的眼光面对经典,整理文献,对其后实事求是的问学路向的确立产生了积极影响。其流弊不免也有繁琐之嫌。 朱熹的理气观。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

13、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陆九渊的“发明本心”修养论;陆九渊肯定“本心”就是理,那么人的认识目的、修养工夫,就在于切己自反,而不需要向外去寻求。因此,“发明本心”也就成了陆九渊的工夫论。陆九渊发明本心的工夫,强调人的道德行为的动力来自于自身,而不是外在环境,即出于个人的主动和自觉。进一步说,就是要求人保存自己的本心,并对之加以涵养,使此心此理得到彰明。陆九渊所谓“心当论邪正”之心并非指本心,而只是特定境遇中的发用之心,在具体的发用过程中,人之心意或为外物所牵引而有蒙蔽、移夺与

14、陷溺之病,因此,学问工夫便用在复此本心上,这就是他所谓的发明本心。 “朱陆之争 ”的主要问题及其各自的主张 淳熙二年,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展开了有关“心”与“理”的大辩论。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陆氏兄弟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

15、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场大辩论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考试题型说明: 一、名词解释 4个名词解释 二、标点并今译 三、解释文献大意并指明文献出处 四、简答题 1个题目 五、论述题 1个题目 注:第二种题型“标点并今译”与第三种题型“解释文献大意并指明文献出处”在答题方法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 三、 标点并今译(15) 解释文献大意并指明出处 1、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或春秋繁露;吕不韦吕氏春秋;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难自

16、然好学论。 四、简答题与论述题 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原则? 哲学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它是时代思想的精华,也是民族传统的精华。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的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 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与意义?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

17、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在中国哲学史领域,如何具体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方法来研究? 一、把握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源 1、从矛盾普遍性来说: a.社会实践是哲学的源泉。 b.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有它相对独立的发展。每种哲学体系都是从它的先驱者留下的思想资料演变和发展而来的。但是这些思想如何演变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来决定的。 2.从哲学的特殊矛盾

18、来说 不研究哲学的特殊矛盾,就不能把握哲学发展的特殊规律。全部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3就中国哲学史上来说,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作为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来看,其中包括感性与理性,绝对与相对、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些认识过程的必要环节。这些环节也构成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也成为哲学争论的重要问题。 二、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结合 一方面必须坚持唯物主义,把现实的历史看做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和基础;另一方面也必须善于剥掉外在的形式,摆脱历史偶然性的干扰,以便在历史现象中认出逻辑发展的环节来。 三、运用科学的比较法 科学的比较法有两个方面或两个环节:一是把不同的过程、领域或不同的阶段进行比较,比较它们在本质上的相同之点和相异之点;二是对事物、过程本身内部矛盾的双方进行比较(对比)。 四、站在发展的高级阶段回顾历史 学习历史,就是要回顾历史,给以批判的总结。毛泽东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从方法论说,要给历史遗产以批判的总结,必须站在发展的高级阶段来回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