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17052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总结 张士林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所著的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经典之作,有人称梁漱溟为“最后一位儒家”,也有人称梁漱溟为“第一位当代新儒家”,但他自己,却认为更恰当的评价是说“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正如中国文化要义扉页所写“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正因为他被称作“儒家”,所以本书的从头到底无不透漏出儒家的文化色彩。本书因为成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所以书中大多是半文言文,读起来还是比较晦涩,所以就粗略的谈一下自己读书所得。在本书中梁漱溟先将中国文化的特征罗出来,然后选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此特征的来龙去脉,前后左右的全方面论证,由此

2、推出和解释中国文化的其它特点,最后将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全都归结为第四个特征,即一种神秘的力量-理性早启和文化早熟,认为中国的文化要义就在于此。 在书中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 一、广土众民 。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 十、道德气氛特重 。 十一、中国非一

3、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 。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 本书的第二章开始探讨中国文化特征的由来,从中国人的家说起。梁漱溟认为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之所以特重,并不能由冯友兰所提出的“生产家庭化”的生产方式就可以解释了,他认为经济基础并不能决定一切上层建筑。 梁漱溟还进一步提出了“阶梯观”和“流派观”, 即若把全人类历史作一整体看,则可以说人类社会是一直在进步的,然而各时各地却有着不同的发展程度。“世界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能次第演出几个阶段”。 梁漱溟对比中西方社会,指出西方人是集团生

4、活的,而中国人是缺乏团体的。梁漱溟认为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都具有相似的社会形态,而自从西方以宗教立为国教后,便出现了超家族的集团组织来,因而形成了集团生活。再次他进一步指出了我们不能认为集团生活就一定是基督教的“全民都是家人”的意识中强制出来的,造成西方人之集团生活特别与基督教所引起的血的斗争有关,中世纪的西方人已经过着集团的生活,西方长时间的团体生活也使西方人学得了团体生活之本:“第一,于此认识个人隶属团体,团体直辖个人;第二,于此公认团体中个个人都是同等的。中国人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个。”对比西方人的集团生活,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集团生活有三条

5、件:“一、要有一种组织,而不仅是一种关系之存在;二、其范围超于家族,且亦不依于家族为其组织之出发点;三、在其范围内,每个人都感受一些约束,更且时时有着切身利害关系”。而中国恰恰三条件都不具备 。 接下来梁漱溟又证明了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提出中国并不是没有宗教,而是走了另一条道路,即以道德代替了宗教。随后梁漱溟又提出古代的中国并无阶级对立而只有职业分离,由于中国趋向职业分途,缺乏阶级对立,因此中国并不像一国家,国家消融在社会里面,社会与国家相浑融,国家是有对抗性的,而社会则没有,天下观念就于此产生。正因为职业分离无阶级对立,中国社会才会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周期,而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在书

6、的最后作者结合前文所论述的所有中国文化的特征,将其全部归结为“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他认为西洋文化是从身体出发,慢慢发展到心的,中国却有些径直从心发出来,而影响了全局。前者是循序而进,后者便是早熟。 文化早熟后的中国变得离科学越来越远,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由此陷入了盘旋不进。所以可以说文化早熟是中国社会的最大一特征。 在最后我想谈谈梁漱溟所提出的“民族性”问题,作者在书的最后提出中国人的民族性为自私自利、勤俭、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坚韧及残忍、韧性及弹性、 圆熟到老。好像除了勤俭和讲礼貌之外都是一些“劣根性”,而我觉得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国民劣根性的问题。犹记得前些年有一本很火

7、的书,叫丑陋的中国人,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作者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将传统文化种种弊端喻之为“酱缸文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子孙后辈永远受感染,且持续不断。我并不是全部否认国民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可我并不认为这是某一民族的特性,正如体现在中国人身上的弱点并非中国人所有。如果说自私自利、目光短浅、贪生怕死是国民的弱点,谁又能说这不是外国人的弱点,不是全人类的弱点呢?当人民无处维权只好下跪,舆论一片会说中国人的奴性,但我觉得这不是民族性,而是依法治国没有落到实处;当人民不排队,我看到的不是国民性,而是公民教育缺失;当一位老人摔倒在街上却没有人敢去扶起他,我看到的不是国民性,而是先例没有开好。很多坚持国民劣根性论者,很少会说自己有劣根性,自己做错什么皆情有可原,皆可就事论事。只有抽象到所谓中国人或者具体到其他人时,这些人才会大谈国民劣根性。我只能说这种人只是在拿无知当个性,吸引眼球,哗众取宠罢了,整天以一种圣母心态来评论国人。许多人会辩解说这是一种反思,但我却觉得这是一种势利的宿命论。他只能为那些懒惰,自私拒绝现代制度的人找到舆论支持。我觉得民族性也只能是某一时代的特征,并不能认为它永世长存,它具有相对性,谁也不能保证说在未来的某一天不会有人写一本美丽的中国人来赞美当年那些被批判的国民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