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1705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7.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文学史完整笔记中国文学的历史分期: 1:上古时期:先秦秦汉 2:中古时期:魏晋至唐中叶唐中叶至南宋末元初至明中叶 3:近古时期: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1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2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独立出来。 3 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文化呈现一种综合形态。 4 上古巫史不分,商周时期,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5 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兴起一个士的阶层,成为文化创作的主要承担者。 6 先秦文学发生了作者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的演化。 7 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8 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

2、为主流文化。 9 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10 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神话最为著名。 11 女娲造人神话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12 神话形象经历了动物形,半人半兽形,人形的演变。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收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编订成书。原名或诗三百,共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词。 2风 雅 颂: 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风一共160篇。 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产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晚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作品可能

3、是东周所作之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一共40篇。 3的作用: 最初用于典礼、讽谏、娱乐,是西周礼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诸侯群臣赋诗言志 诸子百家著述中引诗 深刻地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生活的各个方面。 4三家诗: 秦火之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等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西汉时期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于鲁人审培、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但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 第二节的内容 1:祭祀诗 2:农事诗 3:燕乡食诗 4:怨刺诗 5:战争诗 6

4、:徭役诗 7:思妇怨歌 8:婚姻爱情诗 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把诗人的感情以及相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比就是打比方,以此物比彼物,托物言志; 兴就是借物兴词,客观事物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引发诗人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 诗经的句式: 诗经中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中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诗经的押韵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有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落在偶句上。另有:句句用韵,一韵到底,换韵,无韵。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抒情诗传统风雅精神比兴手法体裁结构 1: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

5、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诗经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而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3: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特点。 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1: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是未经后人加工,保留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2:青铜铭文反映了我国记事文字从简到繁的发展。 3: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相近。分为 虞、夏、商、周、四部分。 4尚

6、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前两者,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的,有完整的文本结构和问题形态,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5春秋时期经孔子编订的春秋记事系统有了自觉地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春秋本是指春秋时期周王朝和各个诸侯国的历史的统称,后特制孔子编订的路过历史,对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进行了大纲性的记叙。 6春秋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7左传即春秋左氏传,起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另有几篇战国初年的史料。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初年。最后的编订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8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罗列,而是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且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历

7、史的经验和教训,做出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9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历史人物。左传还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尤其是重民的思想,更反映了其进步的历史观。 左转的叙事特征 春秋笔法 引入议论 时间顺序 叙事视角 因果关系 道德化和神秘化 行为与对话 记言内容 简练含蕴、词义丰富 1左传继承并发展了春秋笔法,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2: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为先秦叙事散文之最,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 3:左传作为编年体,情节结构主要通过时间顺序交待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倒叙 预

8、叙,插叙和补叙的应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4: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视角,视角广阔灵活,不受任何限制。 5左传往往很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写战争,而左传不仅仅对战争过程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和结果。 6: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生动叙述还常常带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整个左传叙述中,礼仪道德等因素都被作者当作事件成败的原因加以叙述,而且还常常带有神秘化的特点。 7:叙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心理和外貌的描写。 8: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 9:左传叙事语言,简练含蕴、词义丰富。 国语

9、的文学成就 1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成熟大约在战国初年,周语侧重政论记言,晋语篇幅最长。 2国语主演反应了儒家崇礼尚民的观点。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纵横家思想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士阶层的崛起人物描写引类譬喻、寓言故事辞令演变其实充沛铺张扬厉 1战国策凡三十三卷,记载了诸国的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由西汉刘向编校成书。 2:纵横家思想: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任用贤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3: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反映了士阶层的崛起。 4:战国策在写人

10、上,一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集中在一篇文章中,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开创了先例。 5:反映了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大夫辞令已经演化成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词。 6:说辞大都不以直接的方式,往往引类譬喻。 7:战国策还以大量的寓言故事和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 8战国策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大量运用对排比对偶有关。 先秦叙事散文的历史回响 体例思想写作艺术历史题材的重视叙事艺术褒贬分明基本结构定型 1: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的启发。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成为后世叙事散文写作的楷模。 2: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小

11、说的产生和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形成,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是体现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4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基本叙事结构:注重人物的言行举止,而较少外貌心里的描写。 5:我国古代小说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一:先秦说理散文的逐渐成熟 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老子文本结构的基本要素是:格言、解释、训诫。 荀子韩非子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的体制定型。 特点:往往长篇大论、

12、有一个明确全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 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重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慎密成熟的论辩技巧气势浩然的文风平实浅近,精炼准确的语言 1孟子七篇主要记载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共同创作。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 2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也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并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 3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另一个基本特征。 4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5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庄子的文学艺术 先秦

13、说理散文中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中称自己的创作方法是“以厄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手法,揭露社会风气黑暗恶劣,讽刺通知集团虚伪污秽,鞭挞了对一切功名利禄的追求;表达了庄子对理想盛世和理想人物的热烈追求和赞颂,宣扬了一种自由和超凡脱俗的人格;阐发了庄子的处事哲学,以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借题发挥,寄予深刻哲理。 庄子散文的想象与虚构:庄子中的寓言,多表现出他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 庄子的论辩艺术:说理不以逻辑推理取胜,而已比喻象征之手法取代抽象的说理,因此体现出形象诙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的语言:行云流水,WY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句

14、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欢用极端之词,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在文学史上与屈原并称,史称”“庄骚”,他开创了不同于儒家的新文学传统。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结构严谨的论辩生动形象的比喻根植于现实的寓言 1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现存32篇,是其文学成就的集中体现。32篇中绝大多数是说理散文。荀子的成相辞和赋对汉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2荀子之文思想严整,论证全面,层层叙述,反复推理。一篇首尾一贯,一气呵成。 3:荀子大量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做比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的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韩非子 犀利峻峭的议论根治现实的寓言 1继承了法家的 术、法、势、并融为

15、一体。 2韩非开始有意识地,系统的,收集、整理并创作寓言,分门别类,并制定寓言专集。寓言数量是先秦之最。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确立了说理散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1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源泉。 2先秦说理散文确立了说理散文的体制。 3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散文由此孕育而生 4影响了后世的创作风格 5为我国的文学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 6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语言修辞 7还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典故,为后世文学积累了大量素材。 屈原和楚辞 一:楚辞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 多种文化交融 楚文学的美学特点:信巫鬼、重淫祀 楚国的政治形势:盛而转衰,政治黑暗。 二:屈原作品: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

16、魂 楚辞: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一种新诗体,它 书楚语 记楚地名楚物作楚声。并大量运用语气词兮,形式自由多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此外还指以屈原为首的楚地楚辞作家的诗歌总集。 1:离骚:司马迁:遭遇忧患,王逸:离别的忧愁。 一般认为是屈原离开郢都前往汉北时所作。 美政思想和身世感悟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像是:美人、香草。构成了一个复杂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 离骚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这种形式是建立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楚语还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2:九歌原是流行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东皇太一云中君

17、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神河伯山鬼国殇 九歌对人神的情感描写最为动人。 歌乐舞三者合一及其对唱形式使其极富表演性。 3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总称,九章之名大概是刘向编订时加上去的。 惜颂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九章内容和离骚基本接近,主要叙述身世和遭遇。 4天问 天问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难以解释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和发展的道理,全诗一共有172个问题,全文由一个“曰”字领起。 天问基本上以四言为主,杂有少量五六七言。四句一组,每组一韵,也有极少数两句一韵。全诗整齐而不呆板,参差错落,奇崛生动。 5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做。由引言,正文,乱

18、言,三部分组成。 楚辞的流变和屈原的影响 1:宋玉的生平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作品有九辩风赋高汤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 九辩是其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了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作品委婉曲折的表达了对君王忠臣和自己的怨苦之情。 九辩是千古言秋之祖。 2:宋玉的辞赋是在屈原的直接影响下创作而形成的,并在文辞方面有所发展。它是由楚辞到汉大赋的过渡阶段。 屈原及楚辞的影响: 1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和敢于反抗黑暗的统治的精神。 2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样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

19、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有效的塑造更加复杂的艺术形象和抒发更为激烈的感情。 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 就语言描写而言,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复,很注重外在形式的美感,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其次,楚辞突出表现了浪漫主义精神气息,主要表现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想象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他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壮丽的图景。 4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他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有艺术魅力。 秦汉文学 绪论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

20、都以讲述儒家经典 五经 为主。 汉代形成了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西汉时期,解读楚辞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反而是一种补充手段。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苞括宇宙总览揽人 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的理想 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文人的独立与依附 从浪漫到现实 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从东汉开始,大赋呈现衰弱的趋势,代之以抒情小赋,正统的史传文学作品也出现了由简到繁的趋势。 赋的多源性: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化 它借鉴楚辞,战国之文的主客问答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

21、的叙事手法,并将诗歌融入其中,赋末赋诗。 代表: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 扬雄 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杨雄的蜀都赋作于居蜀期间,为后世京都大赋的先声。 张衡的归田赋突破了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楚辞类作品叫骚体赋,有时也以赋命名,如:贾谊的吊屈原赋 诗: 先秦的主要诗歌样式是四言 汉代的四言诗均以追溯家族辉煌历史为主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五言诗的典范,代表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附属于汉赋的七言诗通常句句用韵,反映了早起七言诗的特点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是三国曹丕的燕歌行 汉代文学的四

22、个分期 奠基:汉高祖汉景帝 全盛:汉武帝汉宣帝 中兴:汉元帝东汉和帝 衰落:俺帝灵帝 秦汉及西汉散文 吕氏春秋 1: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大约在公元前XX年左右。 2:吕氏春秋预示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和,朝着为封建大一统构建理论的方向演变。 3: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 还有些是作者自己创作的,在中国寓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李斯的散文 刺采繁富的谏逐客书体制独特的刻石文 1:秦代唯一可以称为作家的人物是李斯,谏逐客书文辞华美,排比铺张,音

23、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 辞赋之丽。 2:现存刻石文共有七篇,大都出自李斯之手。 3: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汉魏碑铭,莫不被其遗则。 贾谊的政论文 以秦为鉴 1:以秦为鉴是西汉初期议论文的重要宗旨,新语开风气之先,这是一部针对性很强的务实之作,重视它的现实作用, 对于当时厚古薄今,求仙风气,隐逸避世多有批判。 2:贾谊针对现实所写的政论文,其浩荡的气势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以数量取胜,二是感情相驱动。 3:贾谊政论文的艺术价值,来自于他迸发出的政治热情和诗人的浪漫想象。 4:晁错是贾谊之后影响较大的政论散文家。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编成,

24、共21篇,十几万字,是西汉一部大著述,东汉高诱称之为:其旨近老子, 淡薄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淮南子受辞赋的影响及战国纵横家遗风 董仲舒的阴阳灾异思想和逻辑严密、雍容儒雅的文风,对西汉后期说理散文创作影响巨大。主要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刘向的说理散文,继承董仲舒,并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展。新序10卷和说苑20卷是刘向说理散文的代表作,二书都是 采集群书之中的逸闻轶事按照以类想从的原则编撰而成的,寓含训诫劝教之意。上承韩非子之体,下开世说新语类小说之先河。 刘向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写成七略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学著作。 列女传是刘向西汉后期的一部叙事散文集,选择的都是以女性

25、为主角的历史传说和故事。各篇独立成文,大都取材于先秦典籍和 民间传说,为的是讽刺后宫。 列仙传是刘向编撰的一部仙话集,是以早期历史为背景的仙话,主要记载三种:举体飞升的天仙,长生不死的地仙,虽死未亡的 尸解仙,他们的成仙往往和自己的职业有关。他本人对仙人呈半信半疑的态度。 另有晏子春秋关于春秋时期齐国宴婴的故事集。 孔丛子是孔子后裔孔鲋所作,是一部记述孔氏家族事迹的作品,带有家族传记的性质。 第二章 司马相如和西汉辞赋 汉赋: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吸取楚辞、荀卿赋篇体制词藻、纵横家铺张的手法而形成。有小赋和大赋之分, 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篇末有时寄寓讽谏

26、之意;间有辩难、说理之作。 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 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 身世感慨之作,而在形式上与楚辞比较起来初有转变,但是不大。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1: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他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吊屈原赋鵩鸟赋是他的代表作。 吊屈原赋贾谊被贬为长沙太傅,途径湘水,历经屈原放逐之地,因致伤悼而作,鵩鸟赋作于谪居长沙时。 2:贾谊的骚体赋体制上表现为沿用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富于抒情色彩。 3:九体:骚体赋的一

27、种形式,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似。规模不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中的“七体”相互辉映。 4: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是淮南文学群体中仅存的一篇辞赋,也是两汉骚体赋中极富意境的一篇。 5: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是针对“上好仙”而发,以骚体形式而用大赋手法,造诣生动而意存讽谏。 枚乘和“七体” 1:梁园唱和 2:枚乘的七发开汉大赋的先河,奠基了汉大赋的体制。 对先秦文学的借鉴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移步换形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鸿篇巨制,韵散结合 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构造全篇 笔墨铺夸,描写精细 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复,多比喻和叠字 4:枚乘和他的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

28、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5:七体: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文大赋的正式形成,后来沿袭七发体式而写的作品很多, 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王粲七释,曹植七启陆机七徽,张协七命等。因此在赋史上,“七”成为一种专体,即“七体”。 司马相如和天子游猎赋 文学中心由地方向中央转移 子虚赋叙述诸侯之事 作品特点: 1:帝国形象的塑造 2:一统观念的弘扬 3:时代精神的体现 艺术成就: 1: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 2: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和夸张笔法的融会贯通 3: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 扬雄四赋 扬雄是司马相如之后,对汉赋产生深远影响的赋家,也

29、是中国文学史上善于模仿著称的作家 蜀都赋作于居蜀期间,为后世京都大赋先声 “四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林赋 与司马相如相比,扬雄更显理性特征。 杨雄的作品中还体现出一定的民本思想 杨雄的四大赋中甘泉赋艺术成就最高 1:采用了主体向观照对象逐步趋靠的方法 2:铺陈空间多向维度 3:赋予骚体赋这种文学样式新的功能 到了后期,因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清贫,热情渐渐冷却,心态也转向平和,所以更关注自身、反思人生为主。 这一时期的作品有解嘲太玄赋逐贫赋酒赋其中解嘲逐贫赋最为前人所称道。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王褒是汉宣帝时期成就最高的赋家,代表作品是洞箫赋,是汉代独立成篇的乐器赋的奠基之作,用生命一体

30、化观念灌注于作品。 傅毅琴赋,马融长笛赋,蔡邕弹琴赋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代表了我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史记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风格兼具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励和后期的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 修史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史记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 十二本纪是纲领,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十二本纪由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代的兴衰始终,十表排列帝王候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天文、文化、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记叙。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31、。 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史记书中最具艺术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史记中各层人物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通过记叙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写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3: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性的因素。 4: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不同的场面有不同的氛围,司马迁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和自身的感受,史记固然时而穿插生活中的琐事,但司马迁更善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这也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

32、。 三:史记中的人物刻画: 1:史记中的“纪”和“传”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 纪传体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列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2:人物个性与共性的体现: 司马迁刻画人物时,能够准确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并加以渲染,使得许多人物形象个性十分突出,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也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对后市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 知恩图报,以德报恩。 以牙还牙,以怨抱怨。 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赴汤蹈火,甚至不惜

33、献出自己的生命。 富贵还乡。 3:司马迁刻画人物时,采用多为透视的方法,使笔下的人物透视出多方面的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旁见侧出法:在一个人的人物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特征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四:史记的风格特征 1:宏阔画面和深邃的意境 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规律,这就使得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境,形成了“雄厚键雅”的风格。 2:浓厚的悲剧气氛 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史记也成功的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司马迁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的不可捉摸,难以把握。 3:强烈的传奇色彩 史记中许多故事都

34、疏离常规,出人意料之外也富有传奇性质。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传记文学的开端,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2: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和融会。史记指次古今,出入风骚。对诗经和离骚均有继承,同时也继承了战国散文的酣畅淋漓,体现了大王朝中各种文学传统的融会。 3:人文精神的弘扬。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世作家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的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 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 批判暴政酷吏、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志存高远,义不

35、受辱的人格精神。 4: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 5:史记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6:史记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两汉乐府诗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机构搜集保有并保存下来的汉代诗歌。 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也分数两个系统:大予乐属、黄门鼓吹属。 东汉的乐府诗歌主要由黄门鼓吹属搜集、演唱,因此得以保存。 梁沈约编纂宋书,其乐志收录两汉乐府诗最为众多。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中最为众多。 主要体现: 苦与乐的深刻揭示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36、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生活镜头的选取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寓言诗的创作 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两汉乐府诗对我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四言诗到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西汉乐府广泛搜集各种歌谣,其中必有相当比例的五言诗。这些五言歌谣在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四言诗,引起了文人的浓厚兴趣,并亲自模仿拟作,因此,东汉开始有较多的文人五言诗。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这是早期五言诗的基本发展轨迹。 东汉辞赋 一:班固、张衡的京都赋 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 班固的两都赋在艺术手法上基本取法于司马相如和扬雄,但同时又有所突

37、破和创新,一是打破了“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二是详略有当,别具匠心。 班固的两都赋极力宣扬:崇文尚礼、“法度”为重的思想。 二京赋中的理性精神和充实的社会内容结合得非常完美,不但超过了司马相如和扬雄,也超过了班固。特点:叹为观止的民俗事项,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班固,张衡都采用抑客扬主的方式。 二: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汉代纪实性述行赋在融会古今、抒发历史沧桑感方面有许多新的开拓。 按其性质可分为治世之作衰世之作乱世之作 刘歆遂初赋是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哀帝之间 抒情小赋:赋体文学中最有生命力和价值的一类。兴起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唐宋以降一直绵延不息。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

38、,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在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然,有的感情激切。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都是较有名的作品。 真正宣告抒情小赋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它以非凡的艺术创造在赋坛上独领风骚。 归田赋作于厌倦仕途后,作者所探寻和营造的理想的生活空间、所追求的精神家园均有与仕途官场决裂、还我本真的味道。 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和祢衡的鹦鹉赋也是抒情小赋的名篇。刺世疾邪赋是针对汉末昏暗邪恶的社会现实而发。鹦鹉赋虽是一篇咏物赋,但是咏物即为咏人

39、,因物入情,物我合一。 汉代辞赋通常都是理胜于情,东汉的记行赋和述志赋也不例外。和西汉抒情赋不同的是,西汉赋家把“悲士不遇”作为抒情的主题,感慨自身未能遭逢历史机遇。而东汉的抒情赋则以知命为解脱,反映出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同时流露出自身无法把握命运的惆怅。 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的体例: 汉书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政权倾覆间XX年的西汉历史。凡史记已记载的汉武帝太初以前的部分汉书多采用旧闻而略加删减。 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不但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的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还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吴越春秋

40、 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赵晔撰。其书今存10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 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新论论衡和潜夫论 东汉初期政论文的代表是桓谭的新论 论衡是王充的发愤之作,宗旨是:疾虚妄 王符的潜夫论和王充的论衡都成书于东汉中期,是一部愤世嫉俗之作。 东汉的政论散文继承了西汉的传统,但文章气势不如西汉。而叙事散文和西汉相比,在样式上有所突破,出现了成熟的碑文和游记 东汉碑文和秦代石刻有渊源关系,但东汉碑文不像秦代石刻那样凝重呆板,而是不时有

41、清丽之作。 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东汉文人诗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张衡的四愁诗是骚体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从班固到秦嘉,经历了一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东汉文人五言诗创作进入繁荣期。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具有典型的衰世文学特征,还才不遇的感慨,对比鲜明的批判,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后来建安文学梗慨多气、志深笔长的特点,在灵帝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已经显露端倪。 古诗十九首 1: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姓名。 2: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于

42、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不是作于一时一地,作者也不是一人,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和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产生的年代也不会相去太远,最迟不会晚于桓帝时期。 3: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 4:作者多数是游宦子弟。盼望游子早归,这在古诗十九首的思妇诗中无一例外。 5:它所出现的游子思妇,徘徊于礼教和世俗之间。他们既有合乎礼教的价值取向也有世俗的人生选择,时而有违礼之言,却不见违礼之行,不及于乱。 6:古诗十九首涉及如下关系: 7:古诗十九首中游子的独特感受: 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

43、,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44、。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国风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