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六大类型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六大类型区.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六大类型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六大类型区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和发展的。时间的不同,空间的差异,使得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亦不相同,从而创造了各具风范的文化类型,其体现的精神、表现的特点、发展的趋势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文化类型。罗雄岩教授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一书中,更侧重于舞蹈文化划分为五大类型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海洋文化、农牧文化、绿洲文化。然而每一种文化都有体现自己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这正是地理意义上的文化区,并特指形式文化区,也就是地球表面盛行一定文化特征的区域。舞蹈文化区是指具有特定风格、特定形式的舞蹈分布范围。然而因各
2、种民间舞蹈风格迥异,表现形式较复杂、展示的面容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在空间上的分布又往往相互交叉、融合,故其划分较复杂。在此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我以为区域分类法较为适合,考虑到民族的分布地域、自然界山河的阻碍、单一地形区的封闭、气候与景观的差异、人口的迁徙、历史的变迁等因素,我们将参照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在空间的分布范围,划分出六大类型区。它们分别是:A、秧歌舞蹈文化区北方汉族以旱作文化为代表;B、花鼓舞蹈文化区南方汉族以稻作文化为代表;C、藏族舞蹈文化区青藏高原藏族以农牧文化为代表;D、西域乐舞舞蹈文化区西北内陆以维吾尔族为典型的绿洲文化为代表;E、蒙古族舞蹈文化区内蒙古自治区蒙族以游牧文化为代表
3、;F、铜鼓舞蹈文化区西南多民族的以农耕文化为代表。 A、 秧歌舞蹈文化区 本区主要分布于第三级阶梯的秦岭淮河以北和黄土高原。这一广阔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明显的一致性,即地形绝大部分为河流冲击平原和黄土高原,气候以温带季风为显著特征,地表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是汉族最早和最主要分布区。是我国古代以黄河中游中原民族文化为代表的北方类型文化中心。因为这一地区具备了人类文化产生的最先决的条件人类生存繁衍最起码的自然条件,或曰人类创造文化必不可少的外界自然环境。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北方风格多样的秧歌舞蹈。如东北秧歌、陕北秧歌、鼓子秧歌等,它们都以各自的表现手法将全身有机的配合起来,千姿百态
4、、各领风骚,较多地带有信土喜俗、浓郁的乡土风情、演奏出独特的艺术旋律,从而成为北方舞蹈文化的代表。 B、 花鼓舞蹈文化区 本区主要分布于第三级阶梯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是: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气候则以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为主,较近海洋,地表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也是汉族的集中分布区,是以长江下游民族文化为代表的南方类型文化中心。上述我国两大类型文化中心产生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文化特征上当然就各具风格。所以,南方花鼓舞蹈的共同特征是以优雅之舞韵、清秀之舞姿、轻巧之舞步洋洋洒洒地以一种沁心的内韵和典雅的风格表现了南方“渔米
5、之乡”的美丽景色和美好生活,具有典型的外秀内慧之风味,代表了南方舞蹈文化的主流。 C、 藏族舞蹈文化区 本区分布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之上,是地势最高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4500米以上,由于气候的垂直递减,使得本该温暖的高原较同纬度的长江流域冷28-30。基于寒冷使得高山积雪和现代冰川广布,在白雪的覆盖下是起伏和缓的山势。可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是严酷而奇特的自然王国。这里生活栖息着我国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藏族。受制于山地环境的多重影响,其舞蹈以松胯、弓腰、曲背、弯膝、“一边顺”为典型特征,表现了山地民族的审美感知;又因藏传佛教之深入人心,歌舞中表现宗教
6、内容的成分比例较大,其歌舞旋律中透出一丝悠悠的思古之情,一股浓浓的神秘之色,一分单调,一分独美;加之寒漠的突然景观,冬季漫长而色调单一、灰暗、缺少生机,夏季短促却百花争艳、色彩斑斓,从而造就了其舞蹈服装服饰具有突出的特点,服装色彩艳丽夺目与自然景观形成了鲜明之对比,以表现对大自然的一片钟爱之情。又由于封闭的自然环境,交通十分不便难以同外域进行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相对限制其舞蹈文化的发展,但也一定程度地保持了其舞蹈的传统性和典型性,以特色和个性见长,更趋内向,更趋风格。 D、西域乐舞舞蹈文化区 本区分布于我国第二级阶梯的西北内陆的干旱地区,地形多为盆地,是世界上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地表景观多
7、为沙海茫茫的干涸的世界。这里居住的主要民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众所皆知,世界上的伊斯兰教产生于西亚的沙漠区,且其扩散影响的地区也在沙漠区,这不可能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而应该说是环境的必然。有人说:沙漠造就了伊斯兰文化。在沙漠的恶劣环境下,烈日当头,景观荒凉,色调灰暗,干旱缺水。生活在这等严酷形式下的人群目无所障却饥渴如焚,对周围环境的一切感知就不得不披上幻想、神秘的影子。从这可以看出宗教的分布与自然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群,在其生活歌舞中善于反映乐天知命的欢快、喜庆的美好愿望。在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多以委婉辗转的散板、节奏明快的手鼓、滑冲微颤的动律、忽旋忽跃的舞步
8、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西域乐舞。舞蹈风格一定程度也受到了波斯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E、 蒙古族舞蹈文化区 本区分布于第二级阶梯的大兴安岭以东、长江以北。自然环境极为单一,以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特征,地表景观是广袤千里的茫茫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的集中分布区,是我国博大恢弘的游牧文化的代表。这样开放的环境形成了豁达开朗的性格,襟怀坦荡;肥美的水草养育了成群的牛、马、羊。成为牧民们衣食之源,也从而培养了牧民们珍爱牲畜的天性,所以在其民间舞蹈中以对骏马和雄鹰的讴歌寄托对大自然之物的钟爱之情。如:“民间舞蹈中马的形象不是外形的模拟,而是把马的特征和牧人对它的深切之情融会于肩部的动作和上
9、身的造形中。”在草原上牧民多生活在马背上,故上身尤其是肩的松弛使得牧民们用他们自己独有的审美角度,刻画反映对生活的深切体会。所以蒙古族民间舞蹈中“马步”、“驼步”、“抖肩”、“碎肩”的舞姿伴随铿锵激越的游牧民族的旋律是草原生活的真实写照。 F、 铜鼓舞蹈文化区 本区主要分布于第二级阶梯上的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气候湿热、植物茂盛,一派生机盎然之景象。但因此区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地表崎岖、岩石裸露、交通困难,这样导致了当地各民族以鼓做为传递消息的媒体,以鼓说话的民俗风格广为体现在其民间舞蹈文化中。以鼓为号令,以鼓为语言,以鼓为乐器传递着人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抒发生活之情。如;以鼓声作为
10、举行庆典活动和传统仪式的音乐,有的则是传递消息、互相联系、举行集会的信号,有的是指挥战争的号令。所以铜鼓、木鼓舞蹈风格洋溢着社会的气息,渗透着远古的风味,富于民俗的情趣,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体现了战胜自然的民心。 从以上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划分可以看出,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形成的时间越久远、古老,其分布的范围越广,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影响就愈少;相反,在舞蹈文化形成的初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很密切。但是不论哪一种类舞蹈文化区都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如上述六大区中,东部皆为汉族分布区,自然条件又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只是由于在气候上秦岭淮河是我国冬季一月份0等温线和800毫米降水量线,故形成了秦
11、淮南北不同的气候类型和相异的自然景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及不同风格的汉族舞蹈;而青藏高原虽地处低纬度的亚热带地区,但因山脉和高原的强烈隆起,形成了特殊的高寒气候区及相对封闭的地貌单元,从而导致形成了独立单一的经济形式,故其代表的舞蹈文化独特而自成体系。所以说,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土壤,从而孕育出在审美情趣、外观特征、表现手法、舞姿动作上各具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为中国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舞蹈文化区是相对稳定的地理实体,同时又初在动态变化过程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传播的扩大,动态特征将愈加明显。但是与此相对的是各民族民间舞蹈也皆因发展分布相对具有稳定性而得以保存了其典型的风格和迥异的特征而独立存在,构成了中国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体。但是,以上我们这种划分,较多地侧重于地域环境、民族的分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不全面之弱点,这也是文化内涵丰富、复杂、交叉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