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规划设计分析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2860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49.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乡村规划设计分析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贵州乡村规划设计分析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贵州乡村规划设计分析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贵州乡村规划设计分析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贵州乡村规划设计分析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乡村规划设计分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乡村规划设计分析ppt课件.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村落规划设计案例分析以贵州历史文化村寨为例,思考,如何开展乡村设计?政府、游客、村民三者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角色和作用?传统村落和周边地区的联系?怎样挖掘乡土文化并进行活动策划?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目录,1 贵州传统村落概况2 典型案例分析 地扪侗寨 控拜村 其他案例介绍3 总结,1 贵州传统村落概况,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地区,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省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1.1贵

2、州区位,贵州省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贵州为多民族聚居的喀斯特典型地域,地理环境具有封闭性和特殊性;,1.1贵州区位,(1)自然型:村落在选址时考虑生产资料是否足够(2)风水型:背山面水,坐北朝南是贵州民族聚落的普遍特点。在选之前请风水先生“把龙脉”(3)交通型:一是在水运发达的河流岸边选址,尤其在临近码头、港口的地方选址;二是在官道近地选址(4)战略军事型:为保护自身疆土或抵御和防御外族的入侵,聚落选址在军事要塞或山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的位置,1.2贵州村寨选址,上世纪90年代,在贵州境内建立了中国第一批生态博物馆;2002年6月,贵州省民族村镇保护与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发关于公布全省20个重

3、点民族文化村镇的通知;2003年至今,贵州共11个村落进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名单,举西南地区之首;2009年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单的通知公布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8处;在2012,2013年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贵州共计292个村落进入名录,居全国之首,1.3贵州历史文化村寨概况,1.3贵州历史文化村寨研究进程,综合调查研究,1.3贵州历史文化村寨研究进程,村落特征研究,1.3贵州历史文化村寨研究进程,生态博物馆研究与实践,1.3贵州历史文化村寨研究进程,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科学价值(1)传统民居形成的先决条件-独特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2)丰富的木材和石材为民居的建造提供了基

4、础条件;(3)传统民居建设受制于独特的地形地貌;文化内涵(1)贵州传统民居具有朴素的礼与包容思想;(2)传统和原始文化在传统民居建筑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美学特征(1)个体形态美;(2)全局形态美,1.4贵州传统民居特点,人口构成 贵州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有 17 个世居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 34.7%,除北部少数几个县外,其余县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贵州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且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呈现出“不同民族,同一地区文化趋同;相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趋异”的特征。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民族分布呈现出汉族分布在城镇及交通沿线附近,少数民族多

5、住在农村及远离交通沿线的边远山区的特征,1.5贵州民族文化特征,节日 仡佬族的“祭山”、“吃新”,瑶族的“祭盘王”,侗族的“祭萨”,水族的“过端”、“过卯”,彝族的“火把节”,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苗族的“苗年”、“吃鼓藏”、“吃新”、“吃姊妹饭”、“跳花山”、“四月八”等等,1.5贵州民族文化特征,服饰共同点:喜尚青,重素雅,妇女多系裙,爱着银饰。男子服饰以对襟衣、宽脚裤、包头帕为主。(1)苗族:以刺绣、挑花、蜡染为主要工艺,佩戴贵重银饰后显得富丽堂皇。男子畜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2)布依族:女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多穿短襟长裤,配有栏干花纹装

6、饰,也有穿裙的。喜欢蜡染,领、肩、襟、袖、衣摆都镶有花边。包头帕,盘围腰,妇女喜欢银饰等。男性式样简单,与汉族大致相同。(3)侗族:分南北部服饰,南部服饰接近古代,妇女穿裙束髻绑腿;北部一般穿短衣长裤。,1.5贵州民族文化特征,服饰(4)彝族:服饰与四川凉山彝族的服饰不同,和云南彝族的服饰近似:着长袍,缠包头,颜色重青黑,有绣花装饰。(5)水族:妇女着长襟衣,包头帕,系长围腰。(6)土家族:妇女穿左襟大褂,挽髻包头。(7)仡佬族、回族服饰与汉族的服饰近似。但回族做礼拜时,男子要戴小白帽,女子则用毛巾盖头。瑶族妇女束髻系裙,在荔波一带,男子上穿青衣,下穿及膝白短裤,别有情致。,1.5贵州民族文化

7、特征,1.5村寨发展问题,1 村落经济落后(1)乡村老龄化、空心化(2)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3)深化改革收到阻碍(4)农业产业结构继续调整(5)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健全(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2 村落社会瓦解(1)宗族文化衰败(2)自给自足经济解体(3)安土重迁文化性格衰退(4)民俗活动淡化(5)集体分享意识削弱,3 乡村生态破坏(1)饮用水污染(2)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无组织倾倒(3)市政设施不完善(4)能源使用效率低(5)农田鱼塘弃置,1.5农村发展问题,4 村落风貌消失(1)房屋老朽(2)大拆搭建(3)个性丧失(4)摒弃传统(5)随意植入,5 居民参与问题(1)乡建共同体区隔明显(

8、2)村庄规划、建设村民参与少(3)设计师对于乡村人文关怀少(4)村民对领导不信任(5)领导主观干预多,6 乡村业态趋同(1)过渡依赖旅游业(2)缺乏政府投资引导、规划(3)机制改革无动力(4)市政意识薄弱(5)资源利用不充分,2 地扪侗寨分析,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全国六处古村落保护试点之一被美国国家地理誉为“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村位于黎平县茅贡乡驻地西北部,海拔740米,面积2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26亩,全村584户,总人口2678人。,2.1地理概况,防御性强:侗寨具有防卫性军事营垒的功能(鼓楼、寨门、围栏、栅栏或荆棘)水源:地扪河是村落的母亲河,村中房屋朝河而开山:地扪

9、的龙脉是丙山、巽山、巳山风水说:起宅前请风水先生依据风水地理书和罗盘定向,还常以修桥、立树、立亭、改道来弥补风水不足,2.2选址和空间布局,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和团结的象征。有五大房族,每个房族集中居住在母寨、芒寨、围寨、模寨和寅寨。每个房族村民围绕各自的鼓楼修建住宅,从而形成界限明显的五个居住组团。,2.3村落格局分析,地扪所处的黔东南地区交通不便。村寨内一般用岩石板铺路,村与村之间的道路多用碎石,石板路分为主道、支路、户道几种主道:以三千鼓楼为中心向四方延伸支道:主道向五个寨子的延伸,连接户道户道:与支道乱接,是各家各户出入的通道,2.4现状交通,2.5景观分析,地扪的物质景观可划分为生活

10、设施景观、公益设施景观、祭祀设施景观,包括民居、粮仓、水井、鼓楼、风雨亭、凉亭、寨门、戏台、塘公祠,卡房、萨坛、古树、道路等十几个要素,2.5景观分析,粮仓,2.5景观分析,水井,2.5景观分析,戏台、凉亭,2.5景观分析,风雨桥,2.5景观分析,塘公祠门闩,萨坛,古树,2.6建筑分析,建筑类型:典型的山地干栏式木楼建筑,依地形地势设计修建建筑材料:当地盛产高大笔直的杉木,不少侗族民居以整根杉木为梁柱,杉木板为墙,灰瓦斜顶,2.6建筑分析,空间分区:礼仪空间、生活空间、辅助空间、交通空间;占天不占地的建造形式,在建筑结构上一层比一层大;,2.7历史文化分析,地扪侗寨主要传统节日和活动表,(1)

11、概况 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民办的生态博物馆,它由中国香港明德创意集团资助,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负责建设和管理运营,其宗旨是促进地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促进地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促进社区居民生活的改善。,2.8保护与开发 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扪经验 文化传人的培养 资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文化遗产调查 侗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生态旅游的开展促进民族工艺的复兴,2.8保护与开发 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中国传统村落中国银匠第一村,2 控拜苗寨分析,距西江镇12公里,50分钟车程距雷山县50

12、公里,2小时车程距凯里市41公里,1.5小时车程,2.1区位,中国银匠第一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每个成年男子都会银饰手艺,起源于几百年前的辗转流亡,在农闲时走村串寨为苗族人民制作银饰,2.1银饰文化,价值:工艺精巧、民族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需求增加,出现这样一些趋势:一、银匠倾向于去城市谋生,靠手艺在城里立足二、银饰大众化,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调整,银饰文化受到威胁一、受到来自城市的冲击,空心村现象严重二、旅游市场的偏好导致银饰的苗族文化传统式微,银饰样式有丧失民族个性的危险三、年轻一代无制作纯银饰品的经验,不了解民族文化,缺乏对本民族工艺的自豪感,2.2银饰技艺现状,蜡染制作刺绣

13、手工艺吃新米节鼓藏节沿仙丹节芦笙节,2.3其他苗族传统,全村217户,952人,12个村民小组(2009年)选址:依山建寨,择险而居,聚族而居,自成一体布局:依随山势,成片式布局肌理:吊脚楼随地形起落,与山地融合,木构青瓦,形成独特的视觉形态,2.4建筑分析,吊脚楼民居选址:傍山而建,“植物卜”或“米酒卜”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木材、青瓦、石头为主建造技艺:结构严谨,干栏式建筑,通常三层,底层储物及饲养家畜、二层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三层存放谷物饲料等空间格局:中心对称布局,分为堂屋、生活空间、生产空间,2.4建筑分析,2008年5月开始,贵州省文物局发起,贵州师范大学但文红教授开展社区主导

14、性发展实验。,2.5专家介入,优势,独特的银饰技艺保存较好的村落景观很强的村寨荣誉感,劣势,基础设施差个人市场应对能力弱城市生活负担重乡村生活习惯弊病多,挑战,城市的强大吸引力旅游对生态及民族文化的破坏银饰技艺的民族特征式微,机遇,银饰技艺列入国家非遗名录贵州省村落文化保护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银匠第一村,跟村民讨论,决定第一件事就是修路。拉石头到村口,村民开会讨论。由村民民主推选出修路小组,修路小组在村民委员会的监督下,负责步道修建的一切工作。如:设计线路图及公示修改、工程经费预算和申请、步道材料购买管理发放、财务管理等。项目组只协助提供地质勘测技术支持,协助做出更精准的预算,协助修路小组到相

15、关部门申请经费。一方面工程进度得到保证,一方面增强了村里的凝聚力。,2.5社区参与:步道建设,2.5社区参与:步道建设,通过步道建设,增强了整个村落的凝聚力。,第一阶段:与村民讨论生态厕所 2008.9.13,志愿者与村民召开会议,针对村子无公共厕所的问题,提出建一座生态厕所的想法。之后三个月内,但文红老师带领志愿者去台湾第三建筑工作室考察四川灾区生态厕所,将成果带回与村民讨论,开始策划生态厕所的建设。第二阶段:生态厕所选址 2009.4.18,座谈会讨论选址问题,修建在人集中地地方,便于今后开展集体性活动。第三阶段:生态厕所修建过程 2009.6.16-7.19,居民自己修建,成为凝聚村寨的

16、集体记忆。第四阶段:生态厕所的管理 2009.8.25,全体村民大会决定:由村会计穆发勇负责全面管理,工匠负责维修,每个村民小组定期交草木灰。,2.5社区参与:生态厕所建造,社区核心调查小组及“云之南”学习人员选举(2009.3.18-3.20)控拜社区村民“云之南”学习交流(2009.3.13-3.28)组织“云之南”学习人员讨论(2009.4.3-4.5)新光村到控拜交流(2009.4.3-4.5)社区核心调查小组讨论(2009.4.20)控拜社区调查推进(2009.5.26-5.28云贵苗族传统文化研讨(安宁社区)交流会人员选举(2009.6.22-6.24)云贵苗族传统文化研讨(安宁社

17、区)交流会学习交流(2009.6.25-6.30),2.5社区参与:集体记忆项目,村民参与村落凝聚力+文化自信自豪专家指导自我发展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传统技艺,2.5控拜模式,2 其他案例,黔南州荔波县水利大寨西南村寨考古学研究世界银行项目,特点:比较普通,建筑、景观、特产均不算上乘,特点不突出负责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老师方式:长年有工作人员驻村与村民一起进行自组织建设,成立村民合作社,进行文化调查记录,恢复马尾绣等传统手工艺,开发特色产业。目前,多方筹集资金建立了一座水族文化中心,正开始运营。该中心的产权、经营权永久交予村民,由村民进行经营。,2.1黔南州荔波县水利大寨,负责

18、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孙华教授目标:关注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希望以考古学的方法揭示村落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方法:选择若千个不同自然地理类型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寨进行研究,包括了村寨本身的研究、民族考古学研究、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研究三个部分。在仔细考察、记录、分析村寨的这些不同层面的现象后,然后根据其经济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以建立一些民族考古学的系统模式,用来分析史前时期那些没有文字记载,但资源环境与这些村寨类似的聚落遗址的实际状况。,2.2西南村寨考古学研究,方式:贵州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培育旅游发展,使项目社区从其中受益。特色: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

19、发展方法,社区参与到村寨项目的规划、执行和管理之中。案例:铜仁市印江县合水村特点:位于广西、贵州、湖南三省交界处,是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的多民族村,有传统的造纸工艺。方式:基金会和贵州省支持建立了社区文化中心,有住宿和造纸研究展示。反思:1.世行程序设计与少数民族传统处事方式有冲突。2.项目主要是做旅游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不以发展为目标,造纸工艺的提升推进得较慢。3.贵州省希望用旅游来解决传统村落的问题,但其实需要考究。,2.3世界银行项目,3 总结,如何开展乡村设计?政府、游客、村民三者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角色和作用?传统村落和周边地区的联系?怎样挖掘乡土文化并进行活动策划?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政府的重视是基础结合周边区域,在全盘的规划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发展方式因地制宜让村民参与公共项目和公共活动,提升村落凝聚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