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的偏误分析.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31352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了的偏误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了的偏误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了的偏误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了的偏误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了的偏误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了的偏误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了的偏误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了的偏误分析“了”的偏误 一、“了”的语法意义 1. 了1作动态助词,附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已完成: 例:他喝了一瓶啤酒。 2. 了2作语气词: 用在陈述句句尾,表示新情况和变化; 例:春天了,树叶绿了。 用在陈述句句尾,表示认识、主张、想法、行动等有变化; 例:我同意你的意见了。 用在句尾,表示催促、劝告等; 例:行了,别说了。 二、“了”的常见偏误情况 1.“了1”的常见偏误 1.1否定句中的偏误 对于动态助词“了”的使用的偏误情况,表现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在否定句中出现偏误。比如: A:英子买花了没有? B:英子没买了花。 在否定句中,动态助词“了”不能和“没”共现。因为否定词“没”已经否定了

2、动词或者形容词所发出的动作和所表示的性状、状态,因此,也就不存在结束不结束的情况了。 例1,A问B的是英男买花还是没有买花,也就是说A想知道的是“买”的这个动作,英男有没有付诸行动,B想回答英男没有买花,也就是英男没有实施“买”的这个动作。既然英男没有实施“买”的动作,所以也就不存在完成不完成的情况了。 正确的应该是: A:英子买花了没有? B:英子没买花。 1.2误加动态助词“了” 她当老师了三年了。 他们结婚了五年了。 例2说的是“她”从三年前开始当老师,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而“当老师”后面的动态助词“了”的作用是表示动作已经结束,很显然“他当老师”到现在还在进行中,并没有完成,所以应该把

3、句中的这个动态助词“了”省掉。例3也一样,这里的“结婚”是一个持续性的状态,要表达的是他们从五年前到现在一直处于己婚状态,而不是一个短暂的动作。所以,应该取掉这个句子中的动态助词“了”。 1.3遗漏动态助词“了” 动态助词“了”表达的是行为或者动作的完成,这种完成即有现在完成,又有过去和将来完成。但留学生在学习时,误认为动态助词“了”表达的是现在完成而不是过去完成,也不是将来完成。我们再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昨天,他喝三杯冰水,吃三个雪糕。 直美说她毕业,就去中国上大学。 例4是一个表达过去完成的语句,例5表达的是将来完成。学习者在学习时认为动态助词“了”不能用在过去完成和将来完成的句子中,所以

4、没有给这两个句子加动态助词“了”,因此出现了这种错误。在动态助词“了”的定义中,它被放置在动词或者形容词之后,表达的是动作、状态的结束,并与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无所谓的关系。 再回到例句中,动词分别是“喝”“吃”“毕业”,都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而且是这种动作行为都是短暂的,发出之后很快就消失了,因此应该给这几个动词后面加上动态助词“了”表示完成。所以正确的句子应该改为“昨天,他喝了三杯冰水,吃了三个雪糕”和“直美说她毕了业,就去中国上大学。” 1.3有补语时产生的偏误 当遇到趋向补语和结果补语时,很易发生错误。 看到直美,鲍勃迅速跑了上三楼。 晚上十点,小元做了完数学作业。 这两个例句,第一

5、个有趋向补语而第二个是结果补语。在给留学生讲动态助词时,说动态助词要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后面,因此学生在碰到任何需要加动态助词“了”的时候,只要看到动词或者形容词,就会给它们后面加,于是就有了上面的错误。关于动态助词的位置,如果动词后面有结果补语或者趋向补语时,动态助词“了”应该加在补语之后,所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加上结果补语或者趋向补语再加上动态助词“了”最后加上宾语。所以这部分应该变成“跑上了三楼”。例7的“完”是结果补语,说明的是前面的动作“做”的结果,而数学作业是宾语,所以这部分的正确语序应该变成“做完了数学作业”。所以这两个句子的应该变成是“看到直美,鲍勃迅速地跑上了三

6、楼”和“晚上十点,小元做完了数学作业。” 1.4“了”的错序 “错序”是指动态助词“了”的位置不当,例如: 刚才我看看了她写的文章。 在这个例句中,有一个叠词“看看”,动态助词“了”的使用原则中有一条规定,动态助词“了”遇到叠词时,“了”应放在叠词的中间。所以应把“看看了”改为“看了看”。 昨天下午我和同学去工书店买书。 例句9是一个连动句式“去书店买书”,又因为事情发生在“昨天下午”,所以需要加一个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的完了,但是有两个谓语动词,应该放在哪个位置上呢?在连动句式中要把动态助词放在第二个谓语动词的后面。所以应是“去书店买了书”。 2、“了2”的常见偏误 2.1“了2”的遗漏

7、句尾语气词“了:”,留学生常常会遗漏掉。例如: 后来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就没有工作。 在大学里我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我已经工作了三年。 但是人多了以后,我自己喝的水也不够。 “了2”不只有语气意义,还承担着成句的作用。例句没有“了”就影响到句子的完整性,“他就没有工作了”才是个完整的句子。并且“了2”还表示新情况的出现。例句“我已经工作了三年”属于“动词+了1+数量词+了2”格式,此格式中“了1”可以省略。那么原句就可以说成“我已经工作三年”,很显然它没有成句,必须在句末加上“了”读起来才通顺,语义才更完整。例句中水从足够到“不够”描述的也是一种变化的情况,所以需要在句末加“了”。 2.2“

8、了2”的误加 留学生在使用句尾语气词“了2”的时候误加的情况不在少数。例如: 高中毕业的时候,我没考上大学工了,所以很伤心、很自卑。 如果跟他们好好儿地谈话的话,能得到很多有益的事了。 本人是北京大学毕业,在大学学广告设计了。 以前我不孝顺父母工,但现在女儿长大了,虽然离开了父母,但我的心整天跟父母在一起。 例句“考上大学了”是“动词+宾语+了”结构,用“没”来否定此结构时,“了”必须去掉。例如“我刚才去厕所了”用“没”来否定应该是“我刚才没去厕所”。 “了2”在句法功能上表示事情的完成或者新情况的出现,例句是个假设的句子,也就是说“谈话”“得到”这些动作都没有发生,那句末就不可以再加表示完成

9、意义的“了2”。 例句“学广告设计了”是陈述事实,并非强调变化,所以句末不可以加“了2”。 “了2”在陈述句末,表示对已然事实的确定和推断,例句“以前我不孝顺父母了”是主观的陈述,这与“了2”的用法不符。所以,例句中的第一个“了”应该去掉。 三、偏误原因 1.母语知识负迁移 “了”作为留学生学习中较难的语法点,其主要语法意义是表达完成和变化之义。 而英语中,表达完成时用过去时态,动词上有着明显的时态的变化。因为英语中没有能与“了”对应的语法点,所以掌握起来就费力。 例如“她现在已经结婚了,而且生了个很可爱的男孩子。”习得者之所以会遗漏“了”,是因为他们在写这个句子时,会在脑海中翻译出对应的母语

10、的句子:shegotmarried,andhadacuteboy再通过转码母语的句子,写出想要表达的汉语。很自然地写出受母语影响的句子:“她现在已经结婚了,而且生了个很可爱的男孩子。”这就是母语思维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中介语体统,是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中介语系统是一个不断修正偏误的动态系统,是从一个偏误调整到另一个形式的偏误,直至脱离中介语系统,从而进入目的语系统。留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遗漏“了”的情况,那是因为在汉语中的“了”这个语言项目在母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形式。对比分析假设理论认为,当学习者的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当目的语与与母语结构特征有差

11、异时,就会产生负迁移,也就是母语干扰,学起来比较困难。母语干扰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 2.目的语规则泛化 目的语规则泛化是由于学习者在没有完全了解某一语法点的使用规则产生的。学习者有时会为了让学习变得简单,使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变得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因此给自己找一个捷径,对某些知识进行盲目地归纳总结,并使用起来,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偏误。一般这种偏误在母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语法点,对于留学生来说可能不容易理解,所以他们通过自己对目的语知识的认识总结出错误的规律,因此造成了偏误。 例如,当留学生学习掌握了“动词+了+宾语”这一最常用的格式后,难免会出现“了。”泛化的情况,会造出这样的句子。例如:“虽

12、然人们明白了女人也可以在社会里做出了贡献,还有的家长不允许女孩子上学。”此外,留学生学习和接触“动词+宾语”格式要早于“动词+了+宾语”格式,所以就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往往会造出“她现在已经结婚了,而且生一个很可爱的男孩子。”还有,留学生学习到离合词的时候,老师会强调,离合词中间可以加一些成分的。如“洗了个澡/见个面”,但留学生却推而广之造出这样偏误句子。例如:“吸了烟时损害自己的健康,呼了烟时还损害家人的、朋友的健康。”此处的三个例子皆为由于过度泛化所造成的偏误。 3.回避使用 由于留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足,或者使用起来没有把握,对于这样的语法点,他们往往会采取回避的策略。比如在一个句子中

13、,不知道是否应该加“了”,他们往往会省去“了”。这样往往就造成“了”的遗漏偏误。如“她现在已经结婚了,而且生一个很可爱的男孩子。” 二、相近助词干扰 混淆“了”与其他单音节语气词 普通话中最基本的语气词有六个:的、呢、了、吧、吗、啊。由于他们的位置相同,表达的语义又比较虚,留学生在使用这些语气词时,往往难以区分其中的差别,容易出现混用的情况。 混淆“了”与“到” 现代汉语中“了”与“到”都可以用在动词后面,如果留学生对“了”和“到”的语法规则没有掌握透彻,就可能出现混淆的偏误。例如:“好的文章,不好的文章,看到三行,就明白。” “了”和“的”的混淆 “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在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的”的出镜率较高,并且关于“的”的语法规则也是繁复难以掌握。最重要的是“的”与“了”都可以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这就使留学生出现了将二者混淆的问题。例如:“还有该认识长辈们也有过了年青时代,虽然他们外貌变老了,可他们仍然有年青的心。” 同音字的误用 我们知道“了”有两个读音,即“le”和“liao”。而了有许多同音字,比如“聊、辽、疗等”。当留学生没有掌握“聊、辽、疗”这些相对复杂的字形的时候,便会以同音的“了”代替。例如:“我认为人在面临不治之症时应该先给予治了机会。”由于习得者识字不多,就将已经掌握的简单的“了”以一当十来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