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联小学李颖29 在牛肚子里旅行修改稿1.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3566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联小学李颖29 在牛肚子里旅行修改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二联小学李颖29 在牛肚子里旅行修改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二联小学李颖29 在牛肚子里旅行修改稿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二联小学李颖29 在牛肚子里旅行修改稿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二联小学李颖29 在牛肚子里旅行修改稿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联小学李颖29 在牛肚子里旅行修改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联小学李颖29 在牛肚子里旅行修改稿1.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联小学李颖29 在牛肚子里旅行修改稿1第六册第六单元 29、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 杨浦区二联小学 李颖 指导教师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储竞 1、 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 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已掌握的方法理解词义。 3、 读读课文,想一想: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路帮助他的又是谁? 通过课前预习,扫清字词障碍,为课堂学习的有效做好相应的准备。 1、 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蟋、蟀、嚼、隔、贮、哀、咽、蹭”;积累7个词语“蟋蟀、贮藏、消化、悲哀、细嚼慢咽、知觉、蹭来蹭去”;能运用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贮藏”、“蹭来蹭去”等词语的意思。 2、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

2、形式的朗读,分清段落,读懂课文。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了解到的牛胃的特殊构造、功能以及牛吃食时反刍的现象有条理地说清楚。 : 1、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分清段落,读懂课文。 2、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了解到的牛胃的特殊构造、功能以及牛吃食时反刍的现象有条理地说清楚。 :ppt、牛胃简笔画、实物投影 一、 谈话引入,了解本文的题材 1.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曾经学习过两篇科普童话人体内的修理工和微波炉的话。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篇科普童话,讲的是一次特殊的旅行,一起读课题29在牛肚子里旅行。 2.反馈第三条预习作业: 课文里谁在旅行? 红头的好朋友是谁? 1 3、学习

3、生字:蟋 蟀 它们俩都蟋蟀蟋蟀也被称作蛐蛐,我们上海话叫 这是两个生字,一起读两遍。 过渡:课文中还有些生字新词,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字词反馈 1、开火车读生字新词。 贮藏、消化、悲哀、隔 、细嚼慢咽、知觉、蹭来蹭去 1、 “嚼”和“咽”是两个多音字,一定要读准它们的字音。 出示:jio 细嚼慢咽 yn 细嚼慢咽 yn 咽喉 Ju 咀嚼 y 哽咽 齐读 2、 这三个词语的意思知道吗? 在语文学习中,字词学习是基础。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字词教学,不仅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还提供平台让学生进行交流: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自己是运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的。 3、 指导书写“隔”

4、 再来看“隔”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老师范写。 请大家在生字表上写一个“隔”字。 三、整体感知、分清段落。 1、生字新词我们学到这儿了,下面我们来看课文。红头是怎么会到牛肚子去的?他在牛肚子里发生了什么事?故事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课文分分段。 2、谁来告诉我你是怎么分段的? 板书:起因 经过 结果 2 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进行独立思考,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课文分段,以此理清文章的脉络。之后,老师并不是直接宣布正确答案,而是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谈谈自己是如果分段的。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谈谈各自的理由,老师再进行引导。

5、 四、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懂课文。 学习17节,读懂故事的起因 1请同学自己把1到7节读读熟。 2开一组火车读1到7节,看看是不是都能读正确,读流利了。 3集体分角色朗读。 4思考:红头是怎么进入牛嘴的? 通过反复朗读17节课文后,学生已经对这部分内容非常熟悉了。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红头是怎么进入牛嘴的?”,这对于一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来说已经能够从课文里找到答案了。但对于另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有困难的。所以老师还需要留一些时间给这些孩子,让他们再迅速读读课文,找到答案。 5.学生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被牛吃 捉迷藏 在学生回答时,老师可以边点着板书,边追问:你是从

6、哪几节看出他们在玩捉迷藏?又从哪里看出红头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吃进嘴里去了。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到,要联系上下文,来读懂课文的内容。 熟读816小节,了解红头旅行的路线。 1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经过又是怎么样的呢?自己先把8到16节读读熟。 2分组、分角色朗读,老师点评。 3思考:红头旅行的线路。 4. 学生交流,老师画出红头的旅行路线。 在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后,大部分孩子已经能把红头旅行的路线说清楚了。3 但总有一部分学生一下子说不清,所以教师可以提示他们再看看课文,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思维的缓冲。 u 指名学生反馈时:老师板书: 牛嘴 第一个胃 第二个胃 u 再指名学生反馈时:老师

7、画出红头的旅行路线。 熟读1720小节,读懂故事的结果。 1请学生自读课文1720节,思考:故事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2学生交流。 板书:喷 蹭 3用上一个词来概括故事的结果。 红头旅行的经过,我们刚才用了“惊心动魄”这个四字词语来概括,故事的结果又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 再读8-16节,读懂青头对红头的帮助。 1红头能够从牛肚子里安然无恙地出来,多亏了青头的帮助。刚才我们知道了,青头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惹得牛打了个喷嚏,这是在用行动帮助红头。其实,他帮助红头的地方还多着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课文第二段 2引读青头和红头的三次对话。 3读懂青头说的话,了解它对于红头的帮助。 让我们先来看当红头在

8、牛嘴里惊慌失措地喊救命的时候,青头大声喊: 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个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弄清“这时候”在文中的意思,既是为了帮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读懂句子的意思,也是为了后面的说话训练做好铺垫。 4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老师小结:当红头在牛嘴里大喊救命的时候,青头是在用自己所知道的关于牛吃食物的知识引导红头暂时摆脱危险。板书:指引 当红头在牛肚子里大哭着说自己马上就会死掉的时候,青头跳到牛身上,隔着牛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听我说,牛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用来贮藏食物,只有第四个才是管消化的!” 你从青头的这句话里读懂了什么? 青头为什么要在

9、这个时候告诉红头这些? 教师小结。 谈话引出“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下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 这里青头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青头要在这时候对红头说这些? 教师小结:把吃下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细嚼慢咽,这样的现象叫反刍。青头正是指引红头乘着牛反刍的时候,安全离开。 读懂了青头的话,就能对牛胃的功能构造,牛吃食时反刍的特点,有所了解。学生在读青头和红头的对话时,往往只是一读而过,很多孩子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包涵的科学知识。教师要适时地通过点拨性的问题,激活他们的思维潜力,让他们能进一步的思考,并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为后面的说

10、话训练奠定了基础。 4让学生谈谈:从青头的言行中,说说你能向他学习什么? 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对于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五、指导有条理地说清牛胃的构造功能和牛吃食物时反刍的现象 1、这篇科普童话的作者借助青头的话,向读者介绍了牛胃的构造功能和牛吃食时反刍的特点。 5 出示三句话: 牛在这时候从来不会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牛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用来贮藏食物,只有第四个才是管消化的! 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下去的草重新送回到嘴里,然后细嚼慢咽 2、下面就请你做个讲解员,借助这三句话,把牛胃的构造、功能和它吃食时反刍的现象说清楚。 自己先在下面说说看。 指名说。 学生在借助这

11、三句话,说明牛胃的构造、功能和它吃食时反刍的现象时,常常会出现语序颠倒等问题。这个时候,老师不能急着纠正,而是应该让孩子自己通过反复说话、比较,体会到如何将这些课文中的语句进行组合。这不仅是语言表达的训练,也是在促进孩子的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 再指名说。 同桌互相说。 去掉ppt句子,直接说。 你能不能把介绍的话说得更吸引人?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把牛胃的结构功能以及牛吃食时反刍的现象说清楚了。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他们加入自己的话,把这些内容说得更生动。这是将本节课语言表达的训练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六、总结 1这堂课我们读懂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会了借助文中

12、获得的信息,有条理地介绍牛吃食时反刍的特点。 2. 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培养学生积极质疑,敢于提问的意识。 6 29 在牛肚子里旅行 红头 青头 起因 被牛吃 捉迷藏 经过 牛嘴 指引 第一个胃 第二个胃 结果 喷 蹭 请在以下两项“小练笔”的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1、借助课文中三句话,把牛胃的构造、功能和牛吃食时反刍的现象写下来。 2、除了借助课文中三句话外,希望你能请加入自己的语言,将牛胃的构造、功能和牛吃食时反刍的现象写得更吸引人!如果你还能适当地加入课外所得的知识,就更棒了! 语言的表达除了口头训练外,还要能用笔写下来。我布置的这两项写话作业在课堂内已经让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说话训练。但考虑到孩子们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让他们进行选择性的练笔。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