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游客中心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代可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游客中心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代可研报告).doc(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设计总说明一、 工程所在地概况某某县有800年的建县史,某某县隶属于台州市,因某某山而得名,位于浙江省东部、台州市区西北部。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北界新昌,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某某县历史悠久,境内山峦重叠,溪流纵横,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擅有山水之利的半山区县,既是人文荟萃的文物之邦,又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某某山风景区历史悠久,早在晋朝即已名扬天下。风景资源丰富,景观种类齐全,极具观赏价值,石梁飞瀑,堪称天下奇景。风景区内著名的国清寺是中国佛教第一个本土派某某宗的创始地。某某山是中国浙江省东部名山,本项目基地位于某某山风景名胜区。南部有上三高速和S3
2、26省道通行;东侧、西侧和北侧分别有国清路、国赤路和飞霞路环绕。基地周边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旅游度假的极佳去处。二、 工程用地概况基地地形环绕于山林之中,周边水系交错,景观优美,并与赤城山塔遥而相望。基地的东部和南部有两座山丘,南部有商业街区的规划与新道路的引入,北侧较平坦,作为景区车辆与游客的集散广场。三、 项目名称:某某山游客中心设计编号:2012-357建筑类别:公共建筑耐久等级:50年工程等级:二类公共建筑耐火等级:二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主要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面防水等级:二级建筑层数:地上2层 局部四层建筑总高度:27.4米总建筑面积:10780平方米标高:相对标高0.0
3、00相当于绝对标高92.5 四、 总体构思 “人性之无穷,则山水无穷。” 建筑取意于中国唐宋时期诗画作品中“诗山水”的意境,将写意山水的古诗作手法运用于建筑,强调山、水、人的三者关系。将地形周围的山水景观,引入建筑,形成良好的室内景观,并且通过室内外景观的穿插与开合,使得人在行进过程中反复体会自然山水、建筑、人造山水的空间关系,以自然山水为起点,而后进入建筑,穿插以人工山水,再以自然山水为结尾。使得建筑成为自然的载体,自然成为建筑的延续。并将中国传统的园林中“借景”的造园手法,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多设景观节点,将周围山体景观介入建筑中来。 古朴自然、优雅宁静是以国清寺为代表的某某山文化中独具的佛
4、寺氛围。本方案试图把握这种潜移默化的、静而凝重的氛围,通过运用材质、色彩、和要素对该意境进行在现,使建筑具有某某文化意象,与某某山水相融,给游人以感悟和联想。第二章 建筑设计一、设计依据 1. 建设用地规划示意图台州市规划局;2. 建设用地现状地形图台州市规划局;3. 某某山游客中心设计要求(建议)某某山景区管理处;4. 某某山游客中心方案修改建议某某山景区管理处局;5. 国家现行有关部门工程设计规范和法规(建筑部分)(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JGJ3787(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2006 (3)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J1142001 (4)公共建筑
5、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1993其他相关国家、地方法规规范。二、总平面设计(详见JC01,总平面图)1、总体布局某某山游客中心的总体布局在充分尊重现有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发掘场地特征,并进行一定的用地平衡与改造。建筑南部设置入口广场,通过道路与东西两侧的景区入口相连。形成了景区入口、游客停车、入口广场、公共大厅、候车大厅、发车连廊等多层次的、具引导性的空间序列。既达到了游客换乘景区游览车的目的,又使人们在行进过程中摆脱喧嚣,逐步接近大自然,感受到某某山风景区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基地位于山间地势较低处,建筑主体依山傍水,镶嵌其中。内外景观
6、互相渗透,配合建筑体量穿插变化。景观中轴线清晰明确,始于入口广场,与服务大厅、候车大厅等共同组成连续丰富的空间形态。建筑内部引入水景和庭院,山水辉映、草木同生,使人在建筑中行走时体验到连续变换的观景视角,轻松有趣。 2、外部交通组织(1)、人车组织主要车流从东西两个景区入口进入,东西两端各设置停车场,供游客停放车辆,然后步行到达游客中心入口广场。游客通过游客中心换乘景区游览车。游览车停车场位于建筑西侧,通过道路可直接到达建筑北侧的发车广场,接载游客进入景区。流线简洁明确,方便快捷。(2)、流线组织 各种交通流线经细化处理,结合总平面和平面布局设置各自功能区的主要出入口:共有公共大厅主入口、消防
7、控制入口、办公入口、后勤入口、多功能厅入口、残疾人入口、候车大厅二入口,和其他便于疏散的入口。既便于合理组织各股人流,又利于游客的灵活参观与集散。 公共大厅主入口位于南侧,由入口广场、沿踏步进入服务大厅; 消防控制入口位于西侧南部,外设道路,连接室外广场; 办公入口位于建筑东侧,通过室外楼梯直接进入建筑二层;后勤入口位于建筑东侧向北开口;残疾人入口位于建筑东侧,通过坡道进入建筑; 多功能厅入口位于建筑西侧向南开口; 候车大厅两个入口分别设于北侧和西侧,游客于北侧出口进入候车连廊,参观完毕于西侧入口回到候车大厅,流线顺畅,方便快捷。4、竖向设计竖向设计根据场地实际标高、土方平整,结合本工程设计的
8、需要,确定建筑室内0.00相对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92.5米。入口广场和其他入口外地面标高为相对标高-0.750。如果室外标高与周围道路有高差,通过场地放坡衔接。三、平面设计(详见JC101-JC102各层平面图)根据功能要求,建筑利用平面划分和竖向分层并结合主要出入口形成七个主要功能区:公共大厅区、陈列展示区、候车集散大厅区、后勤区、研究区、办公区和景观塔。其中公共大厅区位于建筑一层主入口处,包括门厅、售票、问询、导游服务等功能房间;陈列展示区位于建筑一层,包括西侧的沙盘展示区和东侧的文化展示区;候车集散大厅区位于建筑北侧,是一个两层通高的大厅,游客在此换乘游览车;后勤区位于建筑东侧一层,有单
9、独的对外出口;研究区位于建筑南侧二层,包含多个研究室和资料室;办公区位于建筑东侧二层,包含办公室和会议室,有单独的办公入口,通过室外楼梯连接入口广场;景观塔位于建筑最北侧,由连廊和主体建筑相通。各个分区既功能明确、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创造出合理、高效、现代的游客中心平面。四、空间组织建筑依山傍水,内外景观互相渗透,配合建筑体量穿插变化,形成丰富而又多变的室内空间。建筑有显著的中轴线,始于入口广场,与公共大厅、候车大厅等共同组成连续丰富的空间形态。将建筑各功能空间有机地、高效地组织在一起,营造出空间流动、通透开放的游览空间,又满足观众休息、交往、观景、换乘、体验等各种需要。各层空间、室内外
10、空间互相渗透,自然景色与建筑景观相互交融,创造出良好的视觉感受及环境氛围。五、无障碍设计 本工程按照已颁发的国家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进行设计。1、在建筑基地内的室外广场、人行通道、有高差处均设置设残疾人坡道,室外停车场设有残疾人停车位。2、在建筑残疾人入口处设有宽度为1500、坡度为1/12的无障碍坡道,门采用平开门。3、在建筑主体靠近出入口处设有无障碍电梯,可到达二层公共空间。4、主要的一层公共卫生间设残疾人专用厕所。5、报告厅设残疾人专用座位。6、建筑内的走道及房门等均按规范设计,满足无障碍通行要求。六、剖面设计(详见JC106-JC107剖
11、面图)本工程0.000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92.5 ,室内外高差0.75米。建筑主体部分,办公用房一层层高4.5米,地面标高0.000,其他部分一层层高5.1米,地面标高0.000;二层层高为3.9米,最高屋面标高为15.700。景观塔每层层高5.1米,最高屋面标高为27.400。七、竖向交通设计1、7部楼梯公共大厅区3部,通向二层研究区陈列展示区1部,通向二层办公区后勤区1部,通向二层办公区室外楼梯1部,通向二层办公区景观塔内部设1部楼梯2、1部无障碍电梯无障碍电梯靠近建筑主体出入口设置,可到达二层公共空间。位置名称吨位(T)速度(m/s)停靠层台数(台)站数(层)主入口附近1部无障碍电梯1.
12、3521、212八、造型设计某某山游客中心设计大胆创新,以现代的建筑造型、富有层次的外部空间、历史文脉的建筑要素融合自然环境、体现时代特色。1、融合自然环境建筑造型考虑与自然山体及周围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建筑镶嵌于群山绿树之间,建筑依山傍水,内外景观互相渗透,配合建筑体量穿插变化,形成丰富而又多变的室内空间。建立起建筑与广场、道路、山体、绿化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从而整合起具有整体性、文化性的景区环境。2、显著的中轴线: 建筑有显著的中轴线,始于入口广场,与公共大厅、候车大厅等共同组成连续丰富的空间形态。将建筑各功能空间有机地、高效地组织在一起,营造出空间流动、通透开放的游览空间,
13、又满足观众休息、交往、观景、换乘、体验等各种需要。使建筑在满足采光、通风、观景的同时,给人以新的感受。3、有序的空间序列:建筑位于某某上风景区,形成了了景区入口、游客停车、入口广场、公共大厅、候车大厅、发车连廊等多层次的、具引导性的空间序列。创造出高效便捷的建筑空间,也使人们在行进过程中摆脱喧嚣,逐步接近大自然,感受到某某山风景区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九、主要建筑材料及建筑面积指标 1、主要建筑材料 考虑到另行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故本设计在室内装修方面仅为达到建筑设计基本要求。(1) 楼地面:入口平台与室外平台采用30厚的花岗石楼地面;卫生间采用有防水层的瓷砖防滑地砖楼地面;服务大厅与过厅、候车集
14、散大厅、走道等公共交通区域采用花岗石楼地面;报告厅、研究室、资料室及办公采用复合木地板楼地面;其余用房为水泥砂浆楼地面,待二次装修设计定。(2) 外墙:外墙采用青灰色花岗岩干挂,小部分采用灰色涂料,其余为钢结构骨架外挂玻璃幕墙。(3) 内墙:卫生间为瓷砖墙面;其余用房为乳胶漆墙面,待二次装修设计定。(4) 屋面:屋面采用正置式保温防水屋上铺花岗石(5) 吊顶:卫生间采用铝合金条板吊顶;设备用房采用抹水泥砂浆顶棚;服务大厅与过厅、候车集散大厅、走道等公共交通区域、研究室、资料室及办公采用石膏板顶棚,水泵房、进排风机房、排烟机房、空调机房、值班室、控制室采用吸声顶棚,其余吊顶待二次装修设计定。(6
15、) 门窗:外门窗选用LOW-E中空玻璃断热铝合金型材,玻璃幕墙采用low-E中空玻璃;电梯间、楼梯间、重要设备用房、防火分区隔间采用相应要求的防火门;一般内门采用硬质夹板木门。(7) 填充墙:垂直外墙均采用240厚页岩砖墙外挤塑板保温;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8) 室外环境:以硬质广场铺地为主,入口广场及室外展场采用透水性广场地砖;景观水池采用卵石铺底;停车场采用嵌草砖铺地;道路采用混凝土沥青路面。十、建筑面积指标附表一、某某山游客中心功能区面积分配各层分项面积(单位:m2): 项目总体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内部细分项目各功能区分项面积(单位:m2)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各功能区总面积(单位:m2)一、
16、公共大厅区公共大厅153824.9%2686售票、问询等公共服务1045楼梯35+35+33=103二、陈列展示区沙盘展示区76017.2%1870多功能厅407文化展示区676楼梯27三、候车集散大厅区候车集散大厅116812.0%1290候车连廊2440.5=122四、后勤区厨房、餐厅72+96=1683.4%366卫生间52走道和楼梯间96五、研究区研究室437+65=36620%2141资料室55+37+50=142管理和会议室252+156=408设备用房379卫生间74走道和楼梯间672六、办公区办公室25.516=40811.2%1207会议室80+56=136卫生间78走道和楼
17、梯间585七、景观塔景观塔2724=10887.6%816八、地下室消防水池、水泵房4043.7%404总建筑面积1078010780一、建筑主体:1、地下一层消防水池、水泵房:4042、一层:公共大厅区2686陈列展示区1870候车集散大厅区1290后勤区366本层总面积:62123、二层:研究区2141办公区1207本层总面积:3348二、景观塔2724=1088附表二、某某山游客中心功能区面积分配各功能区分项面积(单位:m2)第三章 结构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某某山游客中心,某某山隶属于台州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台州市区西北部。建筑单体总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为地上2层,无地下室。0
18、.00=92.50米。二、设计依据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 GB50009-2001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5、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8、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 JGJ 140-20049、浙江省浙南综合工程勘察测绘院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编号:无三、结构选型 (一) 上部结构 (1)结构选型1、上部结构分为前、后、左中、右五
19、个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非抗震,但部分大跨度框架抗震构造按三级考虑。(2)梁柱尺寸 详见图纸(3)设计基本规定1、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2、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小于0.05g。3、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4、自然条件:(1)基本风压:0.50KN/m 。(2)基本雪压:0.30KN/m 。(4)主体结构材料1、混凝土: 预应力梁采用C40; 其它梁、板均采用C30; 基础素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C15、构造柱、圈梁等采用C25;2、 钢筋:结构构件钢筋均采用HRB400级普通钢筋;预应力筋类型:17s 15.2钢
20、绞线3、 填充墙填充墙拟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5)初设计算结果结构计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编制的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软件SAT-8。(1) 左结构单元:1. 计算结果参数如下:振型号 周期 转角 平动系数 扭转系数 1 0.5749 179.12 1.00 ( 1.00+0.00 ) 0.00 2 0.5606 88.83 0.85 ( 0.00+0.85 ) 0.15 3 0.4376 90.55 0.15 ( 0.00+0.15 ) 0.85 4 0.1770 0.11 0.04 ( 0.04+0.00 ) 0.96 5 0.1668 91.03 0.06 ( 0.00
21、+0.06 ) 0.94 6 0.1630 179.54 0.01 ( 0.01+0.00 ) 0.992. 有效质量系数:X方向:92. 31 % ;Y方向:92.97 % ;3. 剪重比:X方向:Q /Ge=1.96 % Y方向:Qoy/Ge =1.81 % 4. 最大层间位移角:X方向: 1/4220 Y方向: 1/5745(2) 前结构单元:1. 计算结果参数如下:振型号 周期 转角 平动系数 扭转系数 1 0.9230 1.49 0.84 ( 0.84+0.00 ) 0.16 2 0.8148 96.19 0.96 ( 0.02+0.94 ) 0.04 3 0.8009 36.82
22、0.22 ( 0.17+0.06 ) 0.78 4 0.3057 2.34 0.88 ( 0.87+0.00 ) 0.12 5 0.2451 94.22 0.97 ( 0.00+0.96 ) 0.03 6 0.2278 17.42 0.10 ( 0.09+0.01 ) 0.902. 有效质量系数:X方向:99. 99 % ;Y方向:99.99 % ;3. 剪重比:X方向:Q /Ge=1.48 % Y方向:Qoy/Ge =1.86 % 4. 最大层间位移角:X方向: 1/2028 Y方向: 1/2455(3) 右结构单元:1. 计算结果参数如下:振型号 周期 转角 平动系数 扭转系数 1 0.9
23、389 90.59 0.69 ( 0.00+0.69 ) 0.31 2 0.8395 0.82 1.00 ( 1.00+0.00 ) 0.00 3 0.7139 91.28 0.31 ( 0.00+0.31 ) 0.69 4 0.3412 90.53 0.75 ( 0.00+0.75 ) 0.25 5 0.2807 0.50 1.00 ( 1.00+0.00 ) 0.00 6 0.2075 90.59 0.20 ( 0.00+0.20 ) 0.802. 有效质量系数:X方向:100. 00 % ;Y方向:99.97 % ;3. 剪重比:X方向:Q /Ge=1.80 % Y方向:Qoy/Ge =
24、1.35 % 4. 最大层间位移角:X方向: 1/2355 Y方向: 1/2381(4) 中结构单元:1. 计算结果参数如下:振型号 周期 转角 平动系数 扭转系数 1 0.8896 90.09 1.00 ( 0.00+1.00 ) 0.00 2 0.8193 0.14 0.99 ( 0.99+0.00 ) 0.01 3 0.7299 177.86 0.01 ( 0.01+0.00 ) 0.99 4 0.2092 160.45 0.00 ( 0.00+0.00 ) 1.00 5 0.2062 1.71 0.08 ( 0.08+0.00 ) 0.92 6 0.1960 39.41 0.00 (
25、0.00+0.00 ) 1.002. 有效质量系数:X方向:98. 21 % ;Y方向:97.78 % ;3. 剪重比:X方向:Q /Ge=1.74 % Y方向:Qoy/Ge =1.62 % 4. 最大层间位移角:X方向: 1/2591 Y方向: 1/2362(5) 后结构单元:1. 计算结果参数如下:振型号 周期 转角 平动系数 扭转系数 1 1.8019 177.01 0.88 ( 0.88+0.00 ) 0.12 2 1.7781 86.82 1.00 ( 0.00+1.00 ) 0.00 3 1.6191 175.23 0.12 ( 0.12+0.00 ) 0.88 4 0.9049
26、176.19 0.80 ( 0.80+0.00 ) 0.20 5 0.8791 86.70 1.00 ( 0.00+1.00 ) 0.00 6 0.7762 178.06 0.20 ( 0.20+0.00 ) 0.802. 有效质量系数:X方向:99. 60 % ;Y方向:99.59 % ;3. 剪重比:X方向:Q /Ge=0.76 % Y方向:Qoy/Ge =0.82 % 4. 最大层间位移角:X方向: 1/1677 Y方向: 1/1443 以上结果均满足规范设计要求。(二)地基与基础地质勘察报告揭示,该区域场地下土层分布,从上而下依次为:1层素填土, 1-2层耕土, 2-1层粉质粘土, 2
27、-2层粉质粘土, 3-1层砾砂, 3-2层角砾, 4-1层强风化砾岩, 4-2层中风化砂砾岩,fak=1500KPa。详细内容见地质报告。本建筑建于小山头(坡)上,基础施工前须先场平,0.00=92.50米,室外标高91.75米。场平后在填方区边界须设置档土墙。地质剖面揭示,场平后右结构单元、前结构单元南部地面即为4-2层中风化砂砾岩,基础采用独基;其它部分基础采用人工挖孔墩基,持力层为4-2层中风化砂砾岩,基础长约210米。墩径800。第四章 电气设计一、设计依据1、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浙江省某某山,使用功能为旅游集散、展览、办公、厨房餐厅等,共二层。建筑总面积约10780m2。楼内设有变频
28、多联机空调系统。2、本院建筑、给排水、暖通专业提供的用电与控制要求。3、业主提供的原始设计条件及有关要求;当地各职能部门的批文及设计要点。4、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有关设计规范:(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2009(3)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2011(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5-2011(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17-2007(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8)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9)建筑设计防
29、火规范 GB50016-2006(10)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11)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 GB13955-2005二、设计范围1、低压供配电系统;2、照明;3、建筑物防雷;4、接地与安全。三、供配电系统1、负荷分级计算机网络设备等为一级负荷;各类场所的应急照明、消防控制用电、消防水泵、防排烟风机、客梯电力、生活水泵、主要通道照明等为二级负荷;其它为三级负荷。主要电气参数 总计算负荷:安装容量: 1050kW 其中一、二级负荷: 238kW计算容量: 655kW(Kc=0.62) 其中一、二级负荷: 220kW补偿前功率因数:0.82补偿后功率因数:
30、0.98补偿容量 320kvar视在功率: 670kVA 选用两台500KVA干式变压器,变压器负荷率为67%。2、供电电源由供电部门提供相互独立的两路10kV电源,电缆穿保护管埋地引入一层。各楼层采用380/220V低压电源供电。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UPS供电。变配电房由业主另行委托设计。3、继电保护、电能计量与功率因数补偿低压配电系统设短路、过载和接地故障保护。在高压侧设置电能总计量。变电所低压侧设动力分计量。低压出线均带电能计量表供内部能耗分析用。各楼层设置用户计量表。在变电所低压侧集中设置功率因数补偿装置,补偿后的功率因数达到0.95以上。4、低压配电系统及线路(1)大容量或重要的用
31、电设备采用放射式配电方式,小容量的或不甚重要的用电设备采用树干式配电方式,消防用电设备及某些重要负荷采用双路电源末级自动切换的配电方式。(2)普通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采用阻燃型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缆ZR-YJV-0.6/1kV或阻燃型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线ZR-BV-450/750V,应急照明及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采用耐火型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缆NH-YJV-0.6/1kV或耐火型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线NH-BV-450/750V。(3)所有配电线路均采用金属管或金属桥架、线槽保护,沿吊顶、墙面、地面敷设。一般设备的配电线路明敷设时,应穿金属管保护或在电缆桥架内敷设;穿金属
32、管保护暗敷设在顶板、地坪、墙内时应有不小于15mm厚的保护层。用于消防系统的两个配电回路电缆明敷设时,应穿金属管保护或敷设在两组电缆桥架内或在一组电缆桥架内敷设在两侧,中间加隔板,电缆桥架应封闭。金属保护管及电缆桥架应刷防火涂料;暗敷设时,应穿金属管保护并敷设在不燃烧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4)各层照明空调配电箱均放置在走道墙上或配电间内。双电源切换箱均就近设置。7、动力设备控制一般动力设备采取现场手动控制。空调、通风机及消防设备除能现场手动控制外还应能由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联动控制。排污排水泵由水位自动控制。小功率电机采取直接起动方式,大功率电机原则上直接起动,当经校验起动压降超过
33、规定值时,采取软起动方式。8、负荷计算负荷计算见附表。四、照明设计1、照明种类及照度标准本工程各场所的照明照度值按国家规范要求选定,主要场所的照度值及LPD值如下:大厅 200lx 7W/m2办公室、会议室 300lx 9W/m2多功能厅,餐厅 200lx 7W/m2设备用机房 150lx 5W/m2库房 50lx 3W/m2消防控制室等 500lx 12W/m22、灯具及光源本工程照明设计力求做到与装修设计完美结合,灯具美观大方,光源以高效节能灯、细管三基色荧光灯(T5管)、金属卤化物灯为主。本工程主要场所的荧光灯采用L级电子镇流器,功率因数不低于0.9。光源显色性大于80,色温330053
34、00K。灯具效率应满足规范要求。3、应急照明各大空间场所及疏散通道设置疏散照明,疏散通道、楼梯间及出入口设置疏散指示标志灯。变电所、消防泵房、电梯机房、消防控制室等设置备用照明、其照度按规范要求确定,平时作为正常照明的一部分。疏散标志灯持续运行。地下层及楼梯间的疏散照明平时处于点亮状态,其它部分的疏散照明平时处于非点亮状态。作为应急照明用的灯具应采用带非燃烧材料的保护罩。应急照明电源的转换时间及持续供电时间满足国家规范的要求。4、室外照明室外道路及庭园照明设置景观照明;建筑物外立面设置泛光照明,其设计由专业公司完成,本设计仅预留电源。5、照明控制一般场所的灯光由现场配电箱及就地的墙壁开关控制,
35、应急照明并由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联动控制。6、照明线路一般照明线路采用阻燃型铜芯导线。应急照明线路采用耐火型铜芯导线。普通照明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保护,在顶板、地坪、墙内暗敷设或在吊顶内明敷设。应急照明线路穿金属管暗敷在不燃烧体结构内,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局部地方必须明敷时,金属管表面作防火处理。五、建筑物防雷1、本工程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要求设计防雷装置(N=0.1)。2、屋顶沿女儿墙、屋脊、屋檐设置避雷带作防雷接闪器并在屋面组成不大于20mx20m或24mx16m的网格。3、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基础作接地体。4、利用建筑物构造柱内的两根主钢筋作防雷引下线,引下线间距不大于25m,引下线与屋顶
36、的避雷带及钢筋混凝土基础等焊连成可靠的电气通路。5、按规范要求采取防雷电感应及防雷电波侵入措施。6、在变电所低压母线、楼层配电箱及终端配电箱内设置电涌保护器。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由弱电设计单位按GB50343-2004之5.4.2.2条设计。六、接地与安全1、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为TN-S。凡不带电的金属设备外壳及配电线线路保护管等均应按规范要求接PE线。2、电力系统接地、弱电系统接地、防雷接地等共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接地体,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3、本工程在对移动电气设备供电的场所、生产用电气设备、安装在户外的电气设备、除壁挂式空调外的插座回路、安装在水中的电气设备等处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末
37、端保护装置采用无延时型。4、本建筑做总等电位联结。保护线干线、接地干线或总接地端子、建筑内的金属水管、空调系统的管道、电缆的金属外皮及电气线路的金属保护管等必须与总等电位联结线连接。智能化机房等做局部等电位联结。局部等电位联结必须包括固定式设备的所有能同时触及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和装置外可导电部分。垂直对齐的强、弱电间内设60x5镀锌扁钢作接地干线,每层设接地端子箱。5、残疾人厕所设置紧急呼叫按钮。七、其它在施工图设计开始前,10KV供配电方案须经当地供电部门确认,并确认10KV变电所设计单位,由该设计单位向我院建筑专业提资,以便于本院的下一步施工图设计。第五章 建筑智能化一、设计依据1、工程概况
38、:本工程位于浙江省某某山,使用功能为旅游集散、展览、办公、厨房餐厅等,共二层。建筑总面积约10780m2。楼内设有变频多联机空调系统。2、本院建筑、给排水、暖通专业提供的用电与控制要求。3、业主提供的原始设计条件及有关要求;当地各职能部门的批文及设计要点。4、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有关设计规范:(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98(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5)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6(6)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 GB50311-
39、2007(7)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0-94(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8-2004(9)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95-2007(10)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6-2007(11)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13)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08年版)二、设计范围 1、有线电视系统2、综合布线系统3、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三、有线电视系统本工程有线电视系统采用独立前端的系统模式,建筑物的前端机房设在网络机房。系统采用860MHZ双向邻频传
40、输模式。电视信号来自城市有线电视网。系统采用分配分支形式,干线采用SYWV-75-9型同轴电缆,支线采用SYWV-75-7型同轴电缆。 系统组成结构详见有线电视系统图。各终端输出口技术指标: 输出电平:644dB 载噪比(C/N):44dB 交扰调制比(CM):47dB载波互调比(IM):58dB相邻频道输出电平差:2dB系统中所有元器件均选用高频接插件,并有良好的电气特性且能互相匹配。系统供电采用AC220V10%,50Hz电源。所有线路均采用金属线槽或穿金属管保护,在弱电竖井内、吊顶内、墙内及楼板内敷设。四、综合布线系统本工程设计的综合布线系统主要是用于通信网络系统(CN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中的传输网络,为建筑物内部之间、建筑物与外部(城市、国家以及国际范围)的语音、图象和数据信号交流提供网络平台。本工程在二层设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