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切坡设计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24992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高切坡设计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某高切坡设计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某高切坡设计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某高切坡设计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某高切坡设计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高切坡设计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高切坡设计报告.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1概述1.1前言1.2设计依据1.3工程概况1.4主要工程量1.5投资概算结果2工程地质条件2.1地质概况2.2地质特征及主要地质问题2.3岩土物理力学参数2.4 地质结论与建议3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3.1高切坡等级和设计标准3.2边坡破坏模式分析3.3稳定计算3.4边坡稳定性评价4治理工程设计4.1规程规范4.2治理方案4.4主要工程量5监测设计5.1监测任务和目的5.2监测设计5.3监测管理5.4监测工程量6施工组织设计6.1施工条件6.2施工程序6.3施工布置6.4施工方法及施工技术要求6.5施工安全6.6施工进度7环境保护7.1环境影响分析7.2环境保护设计7.3绿化工程量8工程

2、管理8.1管理机构8.2工程管理9 概算10 问题与建议11 报告附件附图1概述1.1前言重庆市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第九标段天城沙河中学运动场高切坡勘察设计工作,经国信招标有限公司确定为我公司中标的勘察设计项目。我公司完成高切坡勘察方案的编制工作后,经长江水利委员会审查通过,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了勘察工作和初步设计工作。我公司2005年6月承担了该边坡的初步设计工作,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通过本公司具有该地区边坡设计经验的人员对地勘资料的研究及多次现场踏勘后,形成如下初步设计报告。本初步设计报告为:重庆市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第九标段天城沙河中学运动场高切坡防护工程初步

3、设计报告。该报告包括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治理工程的设计、监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及环境保护等内容。天城沙河中学运动场高切坡地处万州主城区北部天城移民区,长江左岸苎溪河以北,位于沙河中学运动场外侧、建国路内侧,行政区划属周家坝办事处。该高切坡是2000年修建建国路及沙河中学运动场平场开挖形成高切坡,属1,主要危害及影响对象为切坡顶部沙河中学运动场(总面积18000m2,造价约100万元)、教学宿舍楼2栋(建筑面积8900m2,人数240人,造价约450万元)、珠海教学楼(建筑面积5600m2,造价约400万元,师生2800人,教学设施约440万元)及切坡下建国路及其车辆

4、行人的安全。根据三峡库区重庆市高切坡防护工程地质勘察与初步设计技术工作要求,该高切坡失稳危害程度很严重,防护工程等级为一级。1.2设计依据本高切坡防护工程设计主要依据:(1)天城沙河中学运动场高切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地质勘察与初步设计技术工作要求,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察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年3月。(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4)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三期防治工作有关问题协调意见的报告(发改地区20042918号)。(5)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规划大纲(国三峡办发规字200396号)。(6)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大

5、纲(国务院三峡办发计字1994056号)。(7)长江三峡工程水库分区县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报告。(8)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国务院令第299号,2001年3月1日)。(9)重庆市移民局设计委托书。1.3工程概况天城沙河中学运动场高切坡地处万州主城区北部天城移民区,长江左岸苎溪河以北,位于沙河中学运动场外侧、建国路内侧,行政区划属周家坝办事处。高切坡防护区原为地形西高东低的丘陵斜坡,因修建建国路、沙河中学运动场平场、及周边大量建筑物的开挖平场,形成了以高切坡为界的台阶状地貌形态。切坡以上为沙河中学校园区,地形平坦。切坡坡脚处为建国路,之外为天城周家坝心连心广场,地形平坦开阔。WZ0128高

6、切坡底线起止点坐标为:X=413194,Y=499335和X=413434,Y=499345。切坡总长242米,坡面面积6937m2(勘察大纲面积为6900m2)。高切坡坡脚标高291.44-308.55m,坡顶标高325.19-325.23m,相对高差13-34m,高度变化为南边高,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坡体在面上平直分布,总体坡向101。高切坡在平面上呈近直线形,按坡体物质结构的不同将该切坡划分为三段。其中第一段切坡坡长约151m,总体坡向97-105,切坡坡高约23-34m,坡角30-76,剖面形态呈折线型,上部和下部坡角较大,中部较缓;第二段切坡坡长约40m,总体坡向97,切坡坡高13-1

7、4m,已经采用条石挡墙治理,本报告将对该段不在论述;第三段切坡坡长约51m,总体坡向101,切坡坡高约13-16m,坡角74-83。1.4主要工程量根据场地边坡的工程地质特征,结合场地边坡的平面布置要求,边坡采用的治理方案为:锚杆喷混凝土支护。主要工程量分别见表1。表1 主要工程量表名称孔径锚孔总数锚杆长度(m)钢筋型号锚杆90mm5512291125名称尺寸混凝土(m3)梁长(m)钢筋型号格构横粱300*40090.470475392818 及 8200格构竖粱300*40094.113678428818 及 8200名称尺寸混凝土(m3)梁长(m)钢筋型号压顶梁1300*30018.348

8、152.9618 及 8200压顶梁2300*40018.24152818 及 8200地梁1300*40018.18151.5818 及 8200地梁2400*40018.36153818 及 8200名称尺寸混凝土(m3)长(m)钢筋型号肋300*4004.6839818 及 8200名称板厚混凝土(m3) 长(m)钢筋型号板120mm179.52149606名称(m3)石方开挖42.831.5投资概算结果按2004年12月份物价水平计算,周家坝周集路2号统建房高切坡治理工程静态总投资为 万元。2工程地质条件2.1地质概况地区总体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多处于构造剥蚀低山丘陵中的河谷斜坡地

9、带,高程一般在350m以下,平均地形坡角1020。受岩性和构造控制,地形呈台阶状,泥岩段呈缓坡、平台,砂岩段呈陡坎、陡崖。高切坡防护区出露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第三段(J2S3)和第四系(Q)土层。前者主要分布在高切坡坡面及附近。后者分布在高切坡顶面、坡脚处和斜坡地带。切坡顶部和中部残坡积层根据探槽揭示厚0.52.8m。切坡坡脚下为崩积物和人工填土。根据工程地质测绘,高切坡为基岩切坡,由薄层状砂质泥岩和厚-巨层状砂岩组成。第一段切坡上部为厚-巨厚层砂岩,灰白色,中风化,属较软岩,节理裂隙发育;下部为砂质泥岩,紫红色,岩质软,属软质岩,强风化,呈碎石状,局部夹有砂岩层,层厚较小。第三段切坡上部为砂

10、质泥岩,紫红色,岩质软,强风化,呈碎石状;下部为厚-巨厚层砂岩,灰白色,中风化,节理裂隙发育,砂岩呈强-中风化,力学强度较高。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2。表2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表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岩石类别紫红色粘土岩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灰色细粒长石砂岩灰色长石粉砂岩石英长石砂岩比重2.772.722.722.76重度天然(KN/m3)25.1524.72525干(KN/m3)24.2123.924.3924.6湿(KN/m3)25.2924.925.2125.5天然含水率(%)4.633.412.213.12饱水率(%)4.454.273.383.3孔隙率(%)12.6310.46.948

11、.8单轴抗压强度天然(MPa)19.638.659.447.3106.7湿(MPa)10.7220.659.844.186.22软化系数0.560.580.820.930.81变形指标变形模量(Gpa)5.310.58.169.311.6弹性模量(Gpa)6.411.2510.6810.614.6泊松比0.320.330.170.380.2地区处于万县向斜北东段近轴部,该段轴向为北东6070,轴部舒缓开阔。区内未发现断层,基岩裂隙发育,有4组主要裂隙:走向NNE,多倾向SE,倾角7085,裂面平直;走向335350,倾向6580,倾角7780,裂面平直并呈锯齿状延伸;走向5060,倾向1401

12、50、部分320330,倾角6580,显张性;走向85,倾向170,倾角70,裂面较平直。高切坡防护区位于向斜北西翼,岩层呈单斜状产出,岩层较平缓,产状为 3205-8,倾向与高切坡相反。据高切坡立面图测制和勘察资料,高切坡基岩中主要发育2组裂隙:74-11272-87、140-17071-87,在第三段切坡中还发育一组裂隙,产状为58-6040-45。以上各组裂隙特征见表3。表3 裂隙特征一览表组号结构面类型产状调查条数间距m/条延伸长m张开度cm结合程度充填情况力学属性结构面属性1构造裂隙74-11272-871160.4-31-50.1-1差无充填或充填少量植物根系,裂面平直。剪切硬性结

13、构面2构造裂隙140-17071-87190.2-21-70.1-1差无充填,裂面平直剪切硬性结构面3构造裂隙58-6040-45140.2-23-50.2差无充填,裂面平直剪切硬性结构面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地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度。地区地下水可分为基岩风化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两大类。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分布在泥岩、砂岩的强风化裂隙中,无统一水位,其流量受季节性变化影响。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并沿一定岩层层面或裂隙面于基岩陡坎渗出地表而转换为地表水,具有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裂隙水的持续活动是造成坡体失稳的原因

14、之一。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据区域资料:区内地下水类型属重碳酸钙型水,地下水对砼无侵蚀性。2.2地质特征及主要地质问题高切坡防护区原为地形西高东低的丘陵斜坡,因修建建国路、沙河中学运动场平场、及周边大量建筑物的开挖平场,形成了以高切坡为界的台阶状地貌形态。高切坡防护区出露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第三段(J2S3)和第四系(Q)土层。前者主要分布在高切坡坡面及附近。后者分布在高切坡顶面、坡脚处和斜坡地带。切坡顶部和中部残坡积层根据探槽揭示厚0.52.8m。切坡坡脚下为崩积物和人工填土。高切坡为基岩切坡,由薄层状砂质泥岩和厚-巨层状砂岩组成。第一段切坡上部为厚-巨厚层砂岩,灰

15、白色,中风化,属较软岩,节理裂隙发育;下部为砂质泥岩,紫红色,岩质软,属软质岩,强风化,呈碎石状,局部夹有砂岩层,层厚较小。第三段切坡上部为砂质泥岩,紫红色,岩质软,强风化,呈碎石状;下部为厚-巨厚层砂岩,灰白色,中风化,节理裂隙发育,砂岩呈强-中风化,力学强度较高。高切坡防护区位于向斜北西翼,岩层呈单斜状产出,岩层较平缓,产状为 3205-8,倾向与高切坡相反。基岩中主要发育2组裂隙:74-11272-87、140-17071-87,在第三段切坡中还发育一组裂隙,产状为58-6040-45。 高切坡坡体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组成高切坡的泥岩属相对隔水层,局部裂隙较发育部位则弱含水。地

16、下水主要分布在基岩的强风化裂隙中,无统一水位,其流量受季节性变化影响。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裂隙渗流,遇泥岩受阻流出而转换为地表水,本次勘察中发现:在TC04探槽中发现一泉点,从槽底砂质泥岩发育的裂隙中喷出,水量较小,水质清澈。据区域资料:区内地下水类型属重碳酸钙型水,地下水对砼无侵蚀性。2.3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沙河中学运动场高切坡属一级反向岩质高切坡,按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地质勘察与初步设计技术要求的原则,勘察未进行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主要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4.5边坡力学参数”及重庆市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50/5055-1998)“表C

17、.0.3边坡岩体性质指标标准值”的原则并结合相邻地区岩石试验资料确定。(1)砂岩比重2.67,重度25.0kN/m3(天然)、24.4 kN/m3(干)、25.2 kN/m3(湿),天然含水率2.21%,饱水率3.38%,孔隙率6.94%。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16.9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12.9MPa,弹性模量2.5GPa,泊松比0.25,抗拉强度标准值为0.35MPa。岩体抗剪强度标准值:C:0.86Mpa :3218。(2)砂质泥岩比重2.67,重度25.2kN/m3(天然)、24.2kN/m3(干)、25.3kN/m3(湿),天然含水率4.63%,饱水率4.45%,孔隙率12.6%。

18、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5.4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3.5MPa,弹性模量2.5GPa,泊松比0.3,抗拉强度标准值为0.20MPa。岩体抗剪强度标准值:C:0.32MPa :30。(3)结构面力学参数泥岩:剪切面天然抗剪强度标准值:C:0.065Mpa :20;剪切面饱水抗剪强度标准值:C:0.055Mpa :18。砂岩:剪切面天然抗剪强度标准值:C:0.065Mpa :22;剪切面饱水抗剪强度标准值:C:0.060Mpa :20。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高切坡为较软岩为主的类岩体岩质切坡。2.4 地质结论与建议2.4.1地质结论沙河中学运动场高切坡(WZ0128

19、)为1类坡,防护等级为一级,主要危害及影响对象为切坡顶部沙河中学运动场(总面积18000m2,造价约100万元)、教学宿舍楼2栋(建筑面积8900m2,人数240人,造价约450万元)、珠海教学楼(建筑面积5600m2,造价约400万元,师生2800人,教学设施约440万元)及切坡下建国路及其车辆行人。该高切坡失稳危害程度很严重。;纳入规划的高切坡坡面面积6937m2;高切坡发育3组裂隙,岩体结构类型为块状结构;第一段高切坡目前均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随着地下水长期作用、卸荷裂隙的不断发育和扩张,将处于欠稳定状态,需要治理。第三段高切坡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需要治理。第二段高切坡在本次勘察前已先期

20、采用浆砌条石进行了治理, 治理面积约700m2。2.4.2 地质建议(1)勘察中未进行钻探,高切坡坡体内情况仅根据切坡立面调查结合顶面探槽进行推测,防护工程宜采用动态设计法,施工工程中应将开挖过程及锚杆钻孔作为对高切坡再勘察的过程来进行,施工单位要及时编录施工地质情况,对原地勘结论进行复核、校对,作为工程动态设计的依据。开展高切坡变形监测工作。(2)本次勘察未进行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现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4.5边坡力学参数”并结合相邻地区岩石试验资料提出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值:1)泥岩:天然重度25.2kN/m3;饱和抗压强度强度为6.59MPa,;岩体抗剪强

21、度标准值:C:0.32MPa :30。2)砂岩:天然重度25.0kN/m3;饱和抗压强度强度为23.95MPa,;岩体抗剪强度标准值:C:0.86MPa :30.3。3)主要结构面泥岩:剪切面天然抗剪强度标准值: C:0.065Mpa :20;剪切面饱水抗剪强度标准值:C:0.055Mpa :18。砂岩:剪切面天然抗剪强度标准值: C:0.065Mpa :22;剪切面饱水抗剪强度标准值: C:0.060Mpa :20。4)锚杆设计参数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取d=50,砂岩岩体破裂角取45+j/2=61,泥岩岩体破裂角取45+j/2=60。M30砂浆与岩石间的粘结强度特征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22、(GB50330-2002)表7.2.3-1规定泥岩取0.250MPa,砂岩取0.450MPa。锚杆嵌入稳定基岩的深度应计算确定。(3)防治工程方案建议:(1)对第一段高切坡下部泥岩采用挡墙和混凝土格构喷锚措施进行治理,挡墙布置在最底部,上部采用喷锚;同时在切坡顶部设计截排水沟;(2)对第一段高切坡上部砂岩采用格构锚固进行治理; (3)对第三段高切坡采用框架梁锚固进行治理;(4)对规模较小的不稳定体采取清除措施;(5)在切坡顶部和中部设计截排水沟,将雨季地表水排出坡体外。3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3.1高切坡等级和设计标准该高切坡类型为I1类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基

23、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3.2边坡破坏模式分析高切坡属岩质坡,结构为块结构,构成切坡的主体是砂岩和砂质泥岩,岩层产状较平缓。第一段切坡上部砂岩体中发育有一组外向型结构面,倾角75-85,与坡角近一直,向外整体滑塌的可能性小,但与另一组裂隙将岩体切割成多层块状体,易发生局部掉块现象。切坡下部砂质泥岩中发育的一组外向型结构面,倾角60-75,小于坡角,有向外局部滑塌的可能性。从该段切坡物质结构看,因砂泥岩的差异性风化,随着下部泥岩不断风化剥蚀和地下水长期作用,易加快上部岩体已有裂隙的发育,并进一步形成新的卸荷裂隙,易发生局部掉块现象。第三段切坡砂岩体中发育有一组结构面,

24、倾角40-45,小于坡角,有向外整体滑塌的可能性。另外岩体中两组裂隙将岩体切割成多层块状体,易发生局部掉块现象,在下部岩体破坏后,易进一步加剧上部泥岩体已有裂隙的发育,并形成新的卸荷裂隙,易使上部岩体发生局部滑塌现象。计算采用平面滑动法,防护工程设计安全系数取1.35。3.3稳定计算根据其破坏模式采用赤平极射投影分析法和折线滑动法进行稳定性分析和评价。赤平极射投影分析法第一段切坡上部砂岩体易发生局部掉块现象,以倾倒式或坠落式破坏为主。切坡下部砂质泥岩以局部滑塌破坏为主。第三段切坡岩体中两组裂隙将岩体切割成多层块状体,有沿陡倾裂隙向外滑塌的可能性,另外易发生局部掉块现象。表4 高切坡稳定性分析一

25、览表切坡段结构面及坡面产状切坡及岩体结构面特征结构面组合交线与切坡关系稳定性评价及边坡破坏模式第一段- 裂隙1 产状8385- 裂隙2 产状15283- 高切坡产状9776- 岩层产状3205切坡为岩质坡,坡高23-34m,主要发育2组裂隙,裂缝宽0.1-1cm,裂面光滑平直,无充填或充填少量植物根系,结构面结合差。切坡属呈横向坡;裂隙1与坡向呈顺向,倾角大于坡角;裂隙2与坡向斜交;裂隙1和裂隙2组合交线交点在坡肩外,交线倾向与坡向夹角小于45度。切坡为基本稳定结构,会出现局部坠落式和倾倒式破坏。裂隙1为主控裂隙。第三段- 裂隙1 产状8385- 裂隙2 产状15283- 裂隙3 产状5845

26、- 高切坡产状10178- 岩层产状3205切坡为岩质坡,坡高13-16m,主要发育3组裂隙,裂缝宽0.1-1cm,裂面光滑平直,无充填,结构面结合差。切坡属呈横向坡;裂隙1与坡向呈顺向,倾角大于坡角;裂隙2、裂隙3与坡向斜交,交角大于45度;裂隙2和裂隙3组合交线与坡面顺向(交线倾向与坡向夹角小于45度),倾角小于坡角。切坡为不稳定结构,可能发生滑塌破坏或局部掉块,裂隙3为主控裂隙。图1 极射赤平投影图从表4可知第一段该段切坡结构为基本稳定结构,裂隙1为主控裂隙,切坡主要以局坠落式和倾倒式破坏为主,会出现局部掉块现象。根据测绘和调查看,裂隙1、2发育密度较大,裂隙宽度较大,将砂岩体切割成多层

27、块状体,且底部为质软的砂质泥岩,均不利于切坡的稳定性。经综合判定该段切坡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从表4可知,该段切坡结构为不稳定结构,裂隙3为主控裂隙,可能发生滑塌破坏和局部掉块。根据测绘和调查看,裂隙3发育,倾角小于坡角,裂面较光滑,延伸较长,不利于切坡的稳定性,裂面之上的岩体易沿该结构面发生变形。经综合判定该段切坡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平面滑动法(1)计算公式选取根据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工程地质勘察与初步设计技术工作要求(长江委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3),切坡稳定系数选取计算公式如下:K=【(Wcos-U)tan+ cl】/ (Wsin)式中:K稳定性系数;W垂直荷载(kN/m);U

28、作用于剪切面上的孔隙水压力kN/m);底面倾角();l底面长度(m);c、剪切面抗剪强度(有效应力指标)。(2)计算工况选取计算工况一般为以下两种工况:工况:自重状态(包括裂隙水压力);工况:自重状态+暴雨(降雨的重现期按20年选取);(3)计算参数选取泥岩:天然重度25.2kN/m3、饱和重度25.3kN/m3。剪切面天然抗剪强度标准值:C:0.065Mpa :20。剪切面饱水抗剪强度标准值:C:0.055Mpa :18。结构面倾角:45。(4)计算结果及评价选取具代表性的10-10剖面进行计算,计算剖面见图2。图2 10-10剖面计算图表5 稳定性结果工况岩体重量滑动面长度L(m)裂隙面角

29、度()裂隙深度(m)裂隙面抗剪强度稳定系数C(kpa)()自然1558.267222.584565201.696 暴雨1564.450822.58457.2550181.225 经过计算,该切坡在天然状态下稳定性系数为1.696,处于稳定状态,在饱水状态下稳定性系数为1.225,处于基本稳定状态。3.4边坡稳定性评价从高切坡现状来看,第一段高切坡下部泥岩常发生局部滑塌破坏现象,目前已有约99m段进行了部分治理,但局部以失去作用。在切坡顶部的教学楼出现拉裂缝。第三段高切坡顶部地面开裂,裂宽最大0.5cm,顶部围墙被严重拉裂,裂宽达1cm多;从赤平投影分析,坡体存在不利结构面组合,属欠稳定性切坡,

30、为不稳定结构,以滑塌式破坏为主;从稳定性计算结果看,该切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在饱水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综合分析,该切坡在饱水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需要治理。4治理工程设计4.1规程规范4.1.1主要规程规范(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4)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件。(5)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国家发改委计价字200210号文件)。(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 50/50292004。(7)三峡库区高

31、切坡防护工程地质勘察与初步设计技术工作要求,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察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年3月。4.1.2参考规程规范(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3)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4.2治理方案1-1、2-2,3-3剖面在不利工况下稳定系数约为1.15,但未达到二级边坡安全系数大于1.30的要求,根据场地边坡的工程地质特征,结合场地边坡的平面布置要求,结合稳定性分析结果,边坡拟采用如下两种治理方案:方案1:第一段采用上部格构式锚杆挡墙+下部锚喷支护

32、;第三段采用锚喷支护。锚喷支护:锚杆按横向2.5m间距,竖向按2.5m 间距布置,锚杆孔径90mm。锚杆为125(HRB335级),锚固长度4米,锚杆总长度L=68m。面板喷射混凝土厚100mm,配筋为HPB235级,直径为6mm,间距200mm(单层双向)。对于坡度小于50段,锚杆为125(HRB335级),锚固长度为3米。格构式锚杆挡墙进行支护,设计锚杆锚固长度为4m,锚杆孔径为90mm,主筋125,锚杆与水平线夹角20。肋柱截面为300400,主筋320,箍筋一般为8200。由于挡墙顶为中学,下为市政公路,排、截水沟可于市政工程一并考虑。方案2: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锚杆按横向2.5m间距,

33、竖向按2.5m 间距布置,锚杆孔径90mm。锚杆为125(HRB335级),锚固长度4米,锚杆总长度L=48m。面板喷射混凝土厚120mm,配筋为HPB235级,直径为8mm,间距200mm(单层双向)。本高切坡从技术角度考虑方案1与方案2都是可行的,方案在第一段上部采用格构支护,对环境影响较小,且造价低。经过设计比选,从经济价值、施工条件、土地利用以及人居环境等多方面考虑,方案1较为合理。采用格构支护+锚喷支护满足设计要求。4.3单项工程设计4.3.1喷锚支护计算(理正岩土4.01)-计算项目: 简单平面滑动稳定分析 (10-10剖面,不考虑坡顶张裂隙)- 计算简图 - 计算条件 - 基本参

34、数 计算方法: 极限平衡法计算目标: 计算安全系数边坡高度: 15.540(m)结构面倾角: 60.0()结构面粘聚力: 0.0(kPa)结构面内摩擦角: 50.0() 坡线参数 坡线段数 3序号 水平投影(m) 竖向投影(m) 倾角() 1 2.380 8.300 74.0 2 2.719 3.240 50.0 3 3.730 4.000 47.0 岩层参数 层数 1序号 控制点Y坐标 容重 锚杆土摩阻力 (m) (kN/m3) (kPa) 1 0.000 25.3 250.0 锚杆(索)参数 锚杆(索)道数 6序号 水平间距 竖向间距 入射角 锚固体直径 自由段长度 锚固段长度 配筋 (m

35、) (m) () (mm) (m) (m) 1 2.500 1.500 20.0 110 0.100 4.000 1D25 2 2.500 2.500 20.0 110 2.000 4.000 1D25 3 2.500 2.500 20.0 110 2.000 4.000 1D25 4 2.500 2.500 20.0 110 2.000 4.000 1D25 5 2.500 2.500 20.0 110 1.000 4.000 1D25 6 2.000 2.000 20.0 200 1.000 4.000 1D25- 计算结果 -岩体重量: 502.6(kN)水平外荷载: 0.0(kN)竖向

36、外荷载: 0.0(kN)侧面裂隙水压力: 0.0(kN)底面裂隙水压力: 0.0(kN)锚杆(索)1抗力: 117.1(kN)锚杆(索)2抗力: 117.1(kN)锚杆(索)3抗力: 117.1(kN)锚杆(索)4抗力: 117.1(kN)锚杆(索)5抗力: 117.1(kN)锚杆(索)6抗力: 117.1(kN)结构面上正压力: 539.5(kN)总下滑力: 384.4(kN)总抗滑力: 642.9(kN)安全系数: 1.6724.3.2主要技术要求(1)锚杆为125。符号代表HRB335级钢筋,强度设计值fy=300N/mm2。锚杆孔径为90mm,与水平线夹角20。(2)锚固段长度:受力段

37、锚入稳定的中等风化岩石内不少于4000mm。(3)锚杆的轴向拉力设计值:101kN。(4)锚杆采用M30水泥砂浆固结,灌注砂浆压力参考值:0.20.4MPa。(5)材料性能要求: A)水泥应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不应低于42.5MPa。 B)砂的含泥量按重量计不得大于3%。宜采用中细砂,当采用特细砂时,其细度模数不宜小于0.7。 C)浆体配制的灰砂比宜为0.81.5,水灰比为0.380.5。 D)浆体材料28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用于全粘结型锚杆时不应低于25MPa。 E)砂中含泥量按重量计不得大于3%,云母、有机物,硫化物及硫酸等有害物质含量按重量计不得大于1%。拌合水宜为饮用水。(6)钢

38、筋接长:应采用闪光对接焊,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96的规定。钢筋必需具备出厂合格证明,使用前,应对钢筋进行随机抽样,做力学性能试验,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使用。(7)基础梁采用C25混凝土,箍筋8200,保护层厚度40mm。4.3.3喷锚防护施工技术要求(1)清理、修整坡面清除作业面的浮石、强风化岩石和墙脚的岩渣、堆积物,整平后的坡面无大的石块和冲沟存在,使坡面平顺,便于钢筋网、竖肋施工。斜坡上搭设的施工平台必须牢固,以此确保施工安全。(2)锚杆锚杆施工前应进行锚杆抗拔试验,钻孔过程中应注意进行地质资料编录,并及时将有关资料和信息反馈给设计单位,以便根据施工揭露的信息确定是否需要调整

39、锚杆长度、锚杆的设计范围以及补充新的施工技术要求等。锚杆立面横向间距为2.5m,纵向间距2.5m。在坡体岩性较差、节理裂隙较发育处,若坡体不稳定层厚度较大时,应适当加长锚杆和注浆数量(锚固长度)。(3)钻锚杆孔 1)锚杆钻孔倾角误差不应超过1度; 2)钻孔深度超过锚杆设计长度0.2米,钻进达到设计深度后,不得立即停钻,必须在停止进尺的情况下,稳钻12分钟; 3)钻孔不宜用水钻进,应匀速钻进,严格控制钻孔速度,以防钻孔弯曲和变形,造成下锚困难。(4)锚杆防腐处理:1)土层及强风化岩层中的锚杆防腐:可采用润滑油三度沥青玻纤布缠裹二层的方法,经过防腐处理后的自由段外端应伸入肋柱(面板)内50mm以上

40、。) 锚杆锚固段防腐:锚筋除锈后,应使锚筋位于锚孔中部,并确保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5mm。(5)锚杆孔灌浆 1)灌浆前应用高压风清孔; 2)锚杆为全长粘结锚杆,杆体使用前应进行校直、除锈、防腐、除油处理; 3)注浆用水泥为普通硅酸盐水泥; 4)骨料宜采用中细砂,粒径不应大于2.5mm,砂中含泥量按照重量计不得大于3%,使用前应过筛; 5)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和硬化的有害物质,以饮用水为宜; 6)砂浆应拌和均匀,一次拌和的砂浆应在初凝前用完; 7)浆体材料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30; 8)砂浆压力参考值为0.20.4MPa,同时应确保浆体密度; 9)注浆管宜与锚杆同时放入孔内,注浆管端头到孔底距离50100mm,随砂浆的注入缓慢匀速拔出。(6)挂网喷小石子混凝土。a.钢筋网钢筋使用前应除污锈,钢筋网采用HPB235级8钢筋,间距200mm200mm,以伸缩缝为单元,结合竖梁钢筋和锚杆弯头在坡面上进行现场编制,节点处应进行焊接或绑扎,钢筋网与坡面间距为60mm,并应随坡面平顺弯曲,必要时需用垫块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