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51602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方法:知识抢答式导入,情境创设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巧解图画理解诗意等。 教学准备:敬亭山文字资料、白纸。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2、 1.导入语: 我们先进行一个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背几首。 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的读音。然后看注释理解词句;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再讲出诗歌的背景,导出“孤独”的诗歌基调。 2.学生自由读古诗,然后再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的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释题意。 独坐:单独的坐。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海拔317米。 连起来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3、 抓景物。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分部解读,感悟诗情。 第一, 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 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 议。说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和“孤云”。 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 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里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了,怪不得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 品。坐着这种孤独的内心境界是通过什么表达的?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4、的内蕴。 5. 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 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 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 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不是矛盾吗? 2. 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满足的表面原因是景美。 山上有一峰庵、拥翠亭、云齐阁、翠云庵等亭台楼阁,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双塔、怀英亭、龙首亭等。 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3. 感悟

5、。 既然诗人与敬亭山成为了朋友,那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诗人在敬亭山上会与这个“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的确,大家想的都很对!诗人确实找到了朋友,但老师却认为诗人还是很孤独,你们认为呢?难道不是吗!你们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现实生活中呢,找不到朋友,难道他不孤独吗?! 4. 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看 相看 鸟尽云闲坐敬亭山 23望洞庭课堂设计 肥田中

6、心校:谢素华 教材阅读 望洞庭这首诗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所作,该诗从月夜遥望的角度,把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该诗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丽。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阅读诗歌,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诗歌描写的情境,品味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诗歌教学方法,着重抓三个方面 抓字眼 抓想象 抓吟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感受

7、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赞美自然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朗读,结合注释,收集资料,结合画面来感知诗词大意,通过质疑,小组计论,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难点: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突破方法:联系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体会。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朗读、看图、看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重点训练学生有感情吟诵,并在读中体会、理解。 学法:自读,小组交流,边读边想,背诵。 教学准备 1、预习这首古诗,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及诗作。 2、收集并积累有关描写祖国大好河

8、山的自然诗1-2首。 3、课文插页的挂图。 4、洞庭湖的录象资料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 3、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像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西子湖,领略了西湖晴天雨天各有所妙的美景,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有谁知道洞庭湖呢?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教师: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 4、引出课题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被洞庭湖的迷人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许多洞庭的美诗佳句。 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位来自唐朝的大诗人

9、刘禹锡途经此地陶醉于其中,诗兴大发,写下了这篇千古传颂的佳作。 板书: 望洞庭 二、读出情感,感悟意境 1、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 磨 螺 2、指导朗读,指名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是谁与谁?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

10、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之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挂图,说说感觉。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里,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观看录像,联系诗句,品味诗人的情感。 5、积累内比,迁移运用。 、朗读,背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比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

11、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之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再次观看洞庭湖美景录像 说一说你所见到的用一句话写下来。 三、作业设计 抄写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附:板书设计 望 洞 庭 湖光秋月 两相和 潭面无风 镜未磨 宁静和谐 洞庭 山 白银盘 青螺 忆江南 忆江南 一、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的教学。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这首词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而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

12、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二、设计思路: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1示范读,激趣。 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在开头以一首古诗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

13、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种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2品味读,悟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本节课中,我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3想象读,入境。 诗重感情

14、,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听着配衬得体的歌声、音乐,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培养学生在文字中再生画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注释并结合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诗文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

15、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突破方法: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边读边体会,在脑海中想象诗文画面。 2、难点:理解忆江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在理解诗词的内容上,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达到体会诗人情感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 五、教学过程: 、诗歌导入,创设情景。 1、古代文人在面对美景的时候往往都会吟诗一首,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在座的同学能否效仿古人也来吟诵几首我们学过的或背过的赞美春景的古诗呢? 2、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北方的春天来的比较晚,请看白居易写于洛阳的一首魏王堤七绝:“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

16、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这首诗说明这时北方由于天还很冷,“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春意,在微风中无力的摇摆,让人感觉春天还没有来到。而此时的江南却已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忆江南,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唐代诗词大家白居易走进他的千古名作,去看看他是怎样用这种我们从未接触过的形式来向我们展示江南迷人的春色的。 、朗读词,介绍背景。 1.了解“江南”: 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这首词中主要指的是杭州、苏州一带。你瞧,江南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看看它

17、和我们平常学的诗有那哪些不同呢?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词有各种词牌,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如:西江月、渔歌子、水调歌头、长相思、忆江南等。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词,要读准字音。 2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读,检查效果。教师指正读音。 4齐读,读出词的节奏。并试着划分节奏。 5听范读,感受韵律美。 6指名读。 、重点指导,感受江南美景。 过渡: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这首词中有一个写景的句子,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1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18、? 2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 3闭上眼睛,跟随老师到这个开满鲜花的江边走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红的更红,绿的更绿。的确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请同学们再边想象画面边读,这样才能读出情,读出味。师引读:日出花胜火,男生读 春来碧水悠悠,女生读 5你看,诗人对景色的描写多么深入,多么优美啊,这是他的想象吗?那句话可以体现出来?指导朗读“风景旧曾谙”,并体会情感。 反复朗读,体会江南的“好”。 过渡: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所说,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此

19、,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1、诗人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美江南,说明江南的美景让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我们给它换个词,可以换成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指导朗读,重点理解“好”字。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深入“忆”,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渡:江南如此之好,我们能不忆江南? 1、这是一个什么句式?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2、这句话说明诗人不能不忆。请你读出不能不忆! 3、诗人在哪儿忆江南?可知道洛阳在哪儿吗?请看地图,感受南北距离之远,体会作者极度的思念之情,带着思念之情再读。 4、作者简介:白居易曾在年轻时就喜欢行旅江南,苏杭是江南

20、名城,风景秀丽,人物风流。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后来,他在杭州苏州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深厚。有一天,白居易生了病,又要回到洛阳,那里的人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曾在诗中描述苏州人们为白居易送别的场面:“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那他忆的还有什么? 5、引读: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拓展延伸: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所以白居易觉得仅用一首词根本不足以表达自己心中对江南的

21、那份爱,所以他一口气写了三首词来表达自己对江南美景的眷恋,让我们包含着心中的激情,一起去拜读忆江南的其他两首。 小结并听音乐感受古诗词之美。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词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老师带来了忆江南的歌曲,同学们请用心去听。 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大家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个“气质如兰”。 六、布置作业: 1、收集并积累写景抒情的古诗词。 2、请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展开想象,写成200字左右的描写性短文。 教学反思 一、

22、注重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朗读要求语速要慢,而且语调要有高低的变化,课堂上我注重朗读指导,加强示范,并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带上动作读、配乐读,让学生读出诗中的情,读出诗中的美,读出感情了,对诗意的感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诗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美的诗句,是因为他曾经身处在那样的意境之中,只有为学生创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诗意。所以在教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不但能说出诗中所写景物,而且有的孩子能说出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足以见得学生真的去想了,真的走进了诗的意境。 三、大胆尝试了随文识字。 识字教学仍是教学重点,我尝试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儿歌识记、家族识字、给生字组词,用词语说句子等多种方法,夯实了识字教学,特别是用词语造句,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答能力,而且感悟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