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5287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9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人教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人教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人教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人教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案.docx(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案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学习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学习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法与学法:

2、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口述台词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1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

3、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活动1: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提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 省县乡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然后是县,再者是

4、乡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省一级行政区 县二级行政区 乡三级行政区 总结: 2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举例: 活动2: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

5、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3 2.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

6、的分布最接近。 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填空 北方地区与南方

7、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 一致。 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2.判断 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 西藏自治区 北京 上海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4.填图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

8、兰山脉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区域的划分 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节内容 教学后记 5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知识和能力: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教法与学法:比较法、归纳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重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学习难点: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

9、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挂图 结构分析: 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 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

10、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课时 教学步骤: 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 6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条件

11、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

12、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时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填活动1表格。 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出现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5.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对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对比

13、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区别,然后继续分析区域内部植被的区别,又突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6.总结归纳,继续完成活动2的讨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所以,活动1的表格中可以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7 2.阅读比较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

14、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八年级上册有关我国农业部分的知识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较体现出来。 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农耕制度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其他不同 北方地区 旱地为主 小麦、大豆等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南方地区 水田为主 水稻、油菜等 一年二至三熟 水运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 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农耕制度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其他不同 主要形成原因 地形、气候 气候 气候 地形 气候 4

15、.通过区域比较研究归纳区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别通过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对于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完成活动1之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练习设计: 1、秦岭以北属于我国的 。 2、南北方地区划分的主要因素是 。 3、秦岭以南生长的水果以 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 。秦岭以北的耕地类型主要是 ,植被类型主要是 。 8 课堂小结: 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比

16、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板书设计: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地形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农耕制度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生活习惯 气候类型及特点 降水量 河流流量 植被类型 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节内容 教学后记: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比较法、归纳法、自主合

17、作探究 学习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学习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手段: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 9 第一课时 西北地区 教学步骤: 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18、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 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

19、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10 完成P14的活动题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地形 2气候 3自然特征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青藏地区 知识和能力:能制作青藏地区简易地形模型,并说

20、出该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过程和方法:能通过模型制作及计算分析出该地区地高天寒的自然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根据自然特征,结合地图和模型说出该地区河湖、人口、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布特征。 学习重点:高寒环境中形成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 学习难点: 分析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和牧业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发现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中国地形图、青藏地区地形图 教学步骤: 展示两幅景观图长江中下游景观及青藏高原景观。 展示“中国地形图”,在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青藏高原贴A、B两个纸片。 这两幅景观图哪个是A地景观?哪个是B地景观? B地是在什么地区? 第四节 青藏地区 为什

21、么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之大? 请你们读“中国地形图”估计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 学生讨论、回答。 11 请各组同学按照每厘米代表100米的垂直比例尺在两个托盘里用821腻子粉分别堆放两个土堆代表这两个地形区。 学生动手感知两地高度差。 你们感觉青藏地区地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请大家计算两地的气温差。 学生计算并回答。 可见,青藏地区气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在“中国地形图”上把C 、D 两个纸片分别贴在经度相同的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齐。展示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齐两地典型景观之图片。 这两幅景观图哪个是 C地景观?哪个是 D地景观?

22、为什么经度相同的两地景观会如此不同? 青藏大部分地区的降水状况会如何? 刚才我们了解了青藏高原的位置:地处亚热带,深居内陆,那么青藏地区的范围如何呢? 请你们把刚才堆的青藏地区的模型再加工一下,即根据地形图在模型上制作出耸立在青藏地区周围的主要山脉,并把写有山脉名称的小旗插在对应的山脉上。 学生动手操作。 青藏地区主要山脉。 请读第78页图11.47,识别青藏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请把写上省级行政区名称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上。 地区 面积占全国总面积(%)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西北地区 30 4 北方地区 20 40 南方地区 25 55 青藏地区 25 1 该表格说明青藏地区人口分

23、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这是我国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同胞有哪些生活习惯与高寒的环境相适应? 请你们读手中青藏地区地形图,据图分析这占全国1的人口会选择居住在哪里?为什么? 请各组同学讨论之后在模型上你们选择的地方插上小旗。 青藏地区的人口城镇都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黄河支流湟水谷地。 请你们在模型上开挖出雅鲁藏布江、黄河及湟水的河道。 12 地广人稀 请你们读书第78页图11.47,看看青藏地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河、湖,请你们在模型上开挖出来。 重要河、湖 青藏地区的河湖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青藏地区能成为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为什么多咸水湖? 冰雪河湖 青藏高原能否发展种植业

24、?有哪些有利条件?哪些不利条件? 水稻、小麦、青稞、豌豆等作物习性比较表。 青藏高原适于种植哪些作物? 观察青藏地区地形图,你们觉得这些作物应该种植在哪些地方?请你们把画有小麦、青稞、豌豆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 河谷农业 这些作物有两个特点:即喜温凉和优质高产。在青藏地区培育出的黄瓜能有小孩胳膊粗。 为什么青藏地区作物单产高? 农作物单产高 白 天 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夜 晚 气 温 低 全 年 气 温 低 贴在左侧示意图的对应位置上。 青藏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适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 青藏地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9页图

25、11.48和图11.49牦牛和藏绵羊的图片。这些畜种有哪些特点与高寒环境相适应? 请学生读第79页“读一读”,牦牛。 高寒牧业 13 光合作用强 制造营养物质多 呼吸作用弱 消耗营养物质少 生育期长 积累营养物质多 青藏地区农作物的分布也具有垂直分布规律,请你们把下列右侧的三纸签指板书小结本区奇特的自然景观,并简述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牧业的影响。 14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该区太阳能、地热能、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过程和方法: 1.能分析出该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发展方向。 2.能根据地图在自制模型上标出该区主要公路、铁路、城市和柴达木盆地。 3.能根

26、据所学知识说出开发青藏、建设青藏、维护统一的原因和重要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了解青藏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使学生更加热爱青藏,知道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习重点: 理解开发青藏,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分析该地区发展经济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办法。 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中国地形图、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青藏高原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什么? 对于人类来说青藏高原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我们是否应该放弃开发这块土地?如果不放弃,我们应该怎样开发这块土地呢? 青藏地区有哪些资源可供人们开发利用? 资源宝库 青藏高原有哪些无污染的洁净能源?

27、为什么青藏地区气温低、太阳能却非常丰富,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上海与拉萨的纬度、海拔、日照时数比较表格。 为什么青藏地区地热资源丰富? 请读课本第80页图11.50,找到目前我国最大的蒸气田羊八井,并且把写有“羊八井”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处。 羊八井已建成地热发电站。地热是一种洁净能源、新能源。在勘探羊八井地热田的时候,曾有一口钻井打下去,竟能喷出热气柱高达800多米,热15 水柱高达50多米。 柴达木盆地为什么叫作“聚宝盆”? 读第78页图 11. 47,找到柴达木盆地和盆地里的察尔汗盐湖。制作两个小旗,然后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处。 柴达木蒙语“盐泽”的意思。察尔汗湖的盐是多成分的,有钾

28、、镁、硼、硝等,我国在这里建设了最大的钾肥厂。察尔汗盐湖内光是食用盐就可供世界人口吃XX年。这里的铁路、公路都建在盐盖上,修补公路时用盐水浇灌路面即可。在这里炒菜用不着买盐,住房用盐块砌墙,吹来的风都带有咸味。所以,这里被称为“盐的世界”。 为什么青藏地区水能丰富? 为什么说这里是科研、旅游的宝地? 由于青藏地区有这么丰富的资源,所以,我们不能放弃开发这块宝地。我们开发利用青藏地区时应从哪里入手呢? 一个瓶子里的东西能不能拿出来取决于瓶子的哪个部位呢? 那么,青藏地区发展的瓶颈首先是什么问题呢?为什么? 交通运输 介绍青藏过去的交通运输状况。 首先,我们要修四条公路,请你们观察中国地形图,各组

29、讨论,你认为这四条公路的起迄点分别应该在哪里?大致路线应如何?请在地形图上用铅笔勾绘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绘制。 请你们看书第81页图11.53,在图上描出川藏、青藏、新藏和滇藏四条公路,并对比验证修改你们的设计。请同学们把这四条公路刻在你们自己做的模型上。 另外,我们还修建了拉萨通往尼泊尔的公路。 高原上第一条铁路是从西宁到格尔木的青藏铁路北段。请你们对照第81页图11.53,把这条铁路线刻在模型上。 为什么高原上第一条铁路选择修建在这里? 16 介绍青藏航空事业的发展。介绍解放军和筑路工人为青藏交通建设付出的代价。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后,根据本区的资源情况,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巨大变化 极少

30、数人认为西藏应该从祖国分离出去,形成独立的国家。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展示北京、上海、兰州、拉萨四地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请学生识别其所属地区并扼要说明判断的主要依据。 青藏地区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许多独有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又是相互关联的。 课堂作业本节内容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青藏高原的资源: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矿产资源 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 17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

31、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学习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法与学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

32、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 18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

33、: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 板书: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

34、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 19 北京市面积1.68万km,现有人口1382万人。 板书: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指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

35、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 板书:2.北京的气候 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降水量609 mm。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 板书:3.北京的河流 讲述:北京市的河流属海河水系。永定

36、河、温榆河和潮白河是全市三条大河,分别自西北和东北向东南流入天津,汇入海河,最终流入渤海。 注:以上各部分内容的讲述顺序可在学生回答了相应问题之后,内容的详略程度视学生接受程度和时间而定。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以后,我们来看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的交通。 板书:三、北京的对外交通 讲述:北京市的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有京沪、京九、京哈京广、京包包兰等密集的铁路网;北京市还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有多条国际航线通向世界各地;北京的公路密度也是全国最大的,有多条高速公路连接;北京虽地处内陆,但东距大海只有150千米。 20 2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分析概况出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

37、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转: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的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

38、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 提问:作为一国之都,北京最重要的职能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讲述:四、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2、6.4,看看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

39、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 反馈练习 北京位于 平原北部边缘。该平原是我国第 大平原,其他两大平原是 21 和 。 北京属典型的 气候,其特点表现为 、 。 北京的地势表现为 高, 低。 、 、 三面环山,东南方向是 平原。 北京的地理坐标是 , 。 板书设计 第八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导

40、入新知 教师提问:北京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北京城市发展的表现为两个方面:城市空间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周围密布着卫星城和新区,这是大都市的典型特征。北京不仅有着四通八达的铁路线,并且还有由环路和放射路组成的快速路系统,它使北京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内部各区的联系和沟通更加方便、快捷。 二、师生互动 22 教师提问:那么北京在城市发过过程中面临着与北京古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 学生小组讨论、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 解决的措施有四个方面: “传统”与“现代”并存;在城市和发展中,注意保持旧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风貌,重要的古建筑工地、园林和特色街区得

41、到了保护和修缮。同时还兴建了地下铁道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华世纪坛以及一些高级旅游饭店和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 城市规划和布局;举建许多新区和一批卫星城,修建快速路系统。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划和建设重点功能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 保护和发展并重; 北京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课堂小结学生了解的北京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保护古建筑文物等,北京在城市的规划和布局中合理发展,注重保护和发展并重,解决北京环境问题。 板书设计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表现: 城市发展与北京古建筑之间的矛盾: 解决措施: 教学后记 23

42、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过程和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海陆位置优越,城市为主体,人多地狭以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国家或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

43、,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习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 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 学习难点: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 教法与学法:比较法、指导自学法、讲述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之珠。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讲述: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镶嵌着两颗璀璨的明珠,这曾引起欧洲列强的觊觎,被迫流浪,现在她们回来了,在祖国宽阔的怀抱中,她们更加光彩熠熠。这两颗明珠就是 学生齐答:香港和澳门。 关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名大家耳熟能详,但对香港和澳门的详细了解,可能为数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44、板书: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讲授新课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位置等大概情况。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及图6.13,P29活动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24 1.完成下表的填写: 香港 澳门 义。 3.说说香港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土地面积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绿地? 学生读书读图、填表、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1或请个别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所填表格内容,教师展示表格内容,依次讲述或指图讲述: 回归祖国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回归祖国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2.比较香港、澳门与北京、上海、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深刻理解“人多地狭”的含香港 香港岛、九龙珠江口东半岛、新界三21997.7.1 侧邻广东1098 km 部分及其附省深圳市 近小岛 666.5万人 98%华人 6070人/km2 珠江口西澳门半岛、凼43.8万人 2澳门 1999.12.20 侧邻广东25.4 km 仔岛、路环岛 95%华人 省珠海市 17244人/km2 讲述:香港和澳门分别于XX年x月x日和XX年x月x日回归祖国,回归以后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之处在于祖国内地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