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语文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语文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初 四 教 案 纸 课 题 课 型 复习目标 重、难点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序号 复习课 主备人 授课人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感受作品所蕴含的志趣美。 3、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1、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的方法。 导 学 流 程 第21课 与朱元思书 一、基础知识: 1.出处:选自艺文类聚,作者是吴均,今存其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粱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骨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对当时文坛有很大的冲击。本文是一片山水名作,
2、作者的题意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2、课文翻译: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高峰,
3、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山谷,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见到阳光。 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返:“反”通“返”,返回。 3.古今异义: 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戾:古:至,到达;今:表罪过,乖张。 经纶:筹画,治理;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4.一词多义: 绝:独一无二;停,断。 上:向上;上面,。 直:一直;笔直,。 百:数词,十的十倍;数词,极言其多。 5.词语活用: 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
4、着。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风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奔马。 6.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翻译: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译: 湍急的江流箭还要快。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
5、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二、 阅读探究 1 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 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 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 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再写“急湍”,突出凶猛。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 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整体形象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生长状态奇。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 自然声音奇。
6、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 6 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7 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
7、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三、 拓展延伸 1 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两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第22课 五柳先生传 一、基础: 1.出处: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 本文视为作者的自传,以第三人称
8、,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的生活、性格特点,描述出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在写法上多用否定句,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同时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2.重点词语: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 其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不求甚解: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在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3.古今异义: 造:古:往、到;
9、今:常用于“创造”“制造”等义。 赞:古: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义。 4.一词多义: 以:把;凭借。 之:代词,他;助词,译为“的”。 言:说话,说;言语,话。 其:代词,他;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 2、 如:的样子,;像。 5.词语活用: 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旧,形容词作名词,亲戚朋友。 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6.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因以为号焉。作为号了。) 倒装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已经
10、醉了便回家,没有留恋之情。“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留;表现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二、内容探究 1、人物欣赏: 五柳先生的形象: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从三方面描写其形象的:一是:性格 二是:志趣三是:生活 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的追名逐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可令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 本文与,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同是嗜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
11、 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是与民同乐。 3、 名句及成语: 不求甚解:现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本文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 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意思:不为贫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5、 重点句子翻译: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到别人家里去喝酒,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
12、快乐。 6、理解背诵:五柳先生传中 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文中描写“五柳先生”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诗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第23课 马说 1.出处:选自韩愈文选,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字退之,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概念提出始于韩愈,古文运动的实质是散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
13、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译: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译: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译:真的没有马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译: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喂养它。 3.一词多义: 之:助词,译为的;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它,代千里马;不译,补充音节。 食:吃;通“饲”,喂;顿。 策:名词,鞭子;动词,鞭打。 以:用;按照。 能:能够;能力。 其:它的,代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实, 4.词语活用: 祗辱
14、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5.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马之千里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二、阅读探究 1本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2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
15、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段看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 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语句是: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直接表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 5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6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
16、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 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11本文托物寓意,表明了怎样的见解?统治者应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12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以伯乐和
17、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说明封建统治者只有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才能发挥他们的才干。 13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表明了食马者的无知,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字可见作者的郁愤之情。 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
18、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三、延伸拓展 15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16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
19、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起其用,促进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 1.出处: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明初散文家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代表作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环小传;宋濂的写景散文数量亦不少,且风格近似欧阳修,文笔清新,写景状物生动,不事雕琢,代表作有桃花涧修禊诗序环翠亭记等。他亲自经历了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故他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往往在生动的描述中包含着寓意深刻的哲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 2.通假字: 言和而色夷:“夷”通“怡”,和善,愉快。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译:到了校舍,四肢坚硬不能动弹。
20、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译: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的衣服。 3.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表行走。 汤:古:热水;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假:古:借;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趋:古:奔,快走;今:表趋向。 4.一词多义: 以:用;连词,因为;相当于“而”;把;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书:书籍;信。 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跟从。 其:他;他的。 至:周到;到。 若:好像;如。 患:动词,担忧,忧虑;名词,忧患。 故:连词,所以;副词,特意,故意。 道:名词,学说;动词,说。 质:动词,询问;名词,本资,资质。 5.词语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
21、词,挂在腰间。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余立侍左右:立,名词作状语,站着。 录毕,走送之:走,动词作状语,跑着赶快。 6.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前辈道德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到他训斥、呵责,表情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
22、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请教。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译: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同交游,。 寓逆旅。 译:我寄居在旅店里。 倒装句: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二、阅读探究 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 幼时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成人后求师的艰难:a.叩问之难。b.旅途之难。c.生活之苦。 2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 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 3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
23、什么? 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4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 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 5作者写赠序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7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例。 欧阳修画荻习字。 王冕僧寺夜读。 杨时程门立雪。 匡衡凿壁借光。 车胤囊萤夜读。 8你所知道的什么文章阐述了与本文相似的道理? 为学。本文和为学都说明了学业有成不在于良好的客观条件而在于主观努力的道理。 9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 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 10马生本是一个用心学习的人,作者为什么还要勉励他刻苦学习? 宋濂深知当时的太学使人养尊处优,所以勉励马生。 三、拓展延伸 11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怎样学习? 从树立远大理想,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发愤读书,为国为民作贡献等角度作答。 12请写出古代勉学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作业布置 教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