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一生物下期知识清单.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54185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高一生物下期知识清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教高一生物下期知识清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教高一生物下期知识清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人教高一生物下期知识清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人教高一生物下期知识清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高一生物下期知识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高一生物下期知识清单.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高一生物下期知识清单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1.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包括:细胞生长和细胞分裂。不同动植物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异.主要取决于细胞数量的多少。 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细胞体积越大.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 细胞体积越大.细胞核与细胞质的比值就越小.导致细胞核的“负担”过重。 3.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4.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联系的过程。 5.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6.有丝分裂: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

2、完成时为止 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510。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注: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 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数加倍.子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注:染色单体消失。 末期: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核膜和核仁重新出现.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注:细胞

3、板是真实存在的结构。 简记:前期中期 后期末期 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其不同点有: 不 前期:纺锤体的同 形成方式不同 形成方式不同 点 末期:子细胞的植物细胞 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由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把亲代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 有丝分裂的意义: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量的变化: 动物细胞 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由细胞膜向内凹陷把亲代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时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2N2N2N4N2N 的数量 DNA的2N-4N4N4N4N2N 数量 染色单0-4

4、N第24N4N00页 共17页 体数量 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着丝点间的关系: 7.无丝分裂: 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注:无丝分裂有DNA的复制。 8.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原理:高倍镜染色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目的要求:制作装片、观察识别比较细胞、绘图。 材料用具:洋葱、显微镜、盐酸等。 方法步骤: 洋葱根尖的培养 装片的制作: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 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先低倍后高倍 绘图 注意事项: 解离的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 漂洗的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染色时所用的染液: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 制片时.用镊

5、子尖把根尖弄碎以及用拇指轻轻按压载玻片的目的:使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 第3页 共17页 分生区的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观察到的细胞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因为分裂间期时间比较长。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1.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特点: 稳定性 持久性 不可逆性 细胞分化的结果: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 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细胞分化的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和细胞的数量不变。 2.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的

6、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细胞全能性实例:植物组织培养 离体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质。 再分化胚状体完整植株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因:植物细胞中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物细胞的全能性大小关系:受精卵 生殖细胞 体细胞。 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个体衰老=细胞衰老。 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个体衰老细胞衰老.细胞衰老是个体衰老的基础。 2.细胞衰老的特征: 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 酶活性降低。 第4页 共17页 色素积累。 呼吸减慢.细胞核

7、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原因:自由基学说、端粒学说。 4.细胞的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 5.细胞凋亡的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干扰。 6.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1.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够无限增殖 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易分散和转移 3.细胞癌变的原因: 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 物理致癌因子 外因:致

8、癌因子 化学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4.癌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切除 化学治疗 放射治疗。 生物必修知识总结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关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第5页 共17页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杂种一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4、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7、测交:用隐性性

9、状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的一种杂交方式。 8、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9、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P:高豌豆矮豌豆 P: AAaa F1: 高豌豆 F1: Aa U U F2:高豌豆 矮豌豆 F2:AA Aa aa 3 1 1 2 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性状,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为显性遗传

10、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第二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关概念 1、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4、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

11、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结合。 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P: 黄圆绿皱 P: AABBaabb 第6页 共17页 F1: 黄圆 F1: AaBb U U F2: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F2:AB Abb aaB aabb 9 3 3 1 9 3 3 1 在F2 代中: 4 种表现型: 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9种基因型: 完全纯合子 AABB aabb AAbb aaBB 共4种1/16 半纯合半杂合AABb aaBb AaBB Aabb 共4种2/16 完全杂合子 AaBb 共1种4/16 C XX年,丹麦生物

12、学家约翰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叫做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数量比例是:111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结合形式有9种: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性状表现有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9331。 四、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

13、选用实验材料: 、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用于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易分析。 、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 、花大,便于人工传粉。 2、采取了正确的实验方法: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运用了科学的分析方法:数学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设计了科学的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基本概念 1、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指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

14、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受精作用: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3、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4、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第7页 共17页 5、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1、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 2、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1个精原细胞 1个卵原细胞 间期:染色体复制 间期: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 1个初级卵

15、母细胞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中期: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 后期: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2个次级精母细胞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 前期: 前期: 中期: 中期: 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 后期: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 末期: 4个精细胞 1个卵细胞 2个极体 变形 1个极体 4个精子 3、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 比 较 项 目 不 同 点 相同点 部 位 分裂形式 是否变形 精巢 细胞质均等分裂 有变形过程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卵巢 1个卵细胞3个极体 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16、无变形过程 子细胞数量、名称 4个精子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着丝点分裂,最后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减少一半。 减分裂母细胞) 减分裂母细胞) 间期 2n 前期 2n 中期 2n 后期 2n 前期 n 中期 2n 后期 n 末期 n 三、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 染色体数量 第8页 共17页 四、受精作用 1、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

17、相融合,使彼此染色体会合在一起,只有形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意义: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多样性及精卵结合的随机性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有性生殖过程可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重要作用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对生物遗传和变异是十分重要的。 五、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 1、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 母细胞类型 细胞分裂次数 不 同 点 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位置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的时期 同源染色体行为 有无非同源染色体的随机组合 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 子细胞类型数量 相 同 点

18、 意 义 1次 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 无联会、四分体,无同源染色体分离,无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无 不变 2个体细胞 有丝分裂 体细胞 2次 第一次分裂:排在赤道板两侧;第二次分裂:排在赤道板上。 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有联会、四分体,有同源染色体分离,有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有 减半 4个精子或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 减数分裂 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 染色体都复制1次;出现纺锤体 使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图象和曲线的比较 染色体 DNA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第9页 共17页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图象的比

19、 有同源v 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v 四分体 染色体 v 同源染色体向两极移动v 无上述现象 无同源 染色体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3、细胞分裂相的鉴别: 判断细胞图的三看原则:一看染色体数目、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三看同源染色体是否有行为 、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卵细胞的形成 均等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 、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减数第二分裂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联会、四分体现象:减数第一分裂前期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分裂后期 姐

20、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一侧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一侧无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假说 1、假说核心:基因由染色体携带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3、原因证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第一次

21、减数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发现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第10页 共17页 2、果蝇的一个体细胞中有多对染色体,其中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雄果蝇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异型的,用XY表示,雌果蝇一对性染色体是同型的,用XX表示。 WWwWW3、果蝇眼色杂交实验:红眼的雄果蝇基因型是XY,红眼的雌果蝇基因型是XX或XX,www白眼的雄果蝇基因型是XY,白眼的雌果蝇基因型是XX。 WWw P: 红眼 白眼 P: XX XY WwW F1: 红眼 F1:

22、 XX XY F1雌雄交配 WWWwWwF2:红眼 白眼 F2: XX XX XY XY 三、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 ,具有一定的 独立性 ,在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等位基因 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 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 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三节 伴性遗传 一、相关概念 1、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

23、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2、家族系谱图:表示一个家系的图中,通常以正方形代表男性,圆形代表女性,深色表示患者,以罗马数字(如I、等)代表世代,以阿拉伯数字(如1、2等)表示个体。 二、X染色体隐性遗传 1、人类红绿色盲 aA 、致病基因X 正常基因:X aaaAAAAa、患者:男性XY 女性XX 正常:男性XY 女性 XX XX 2、伴X隐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往往有隔代遗传现象 、具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三、X染色体显性遗传 1、抗维生素D佝偻病 Aa 、致病基因X 正常基因:X AAAAaaaa、患者:男性XY 女性XX XX 正常:男性X

24、Y 女性XX 2、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人群中发病人数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具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第11页 共17页 三、Y染色体遗传 1、人类毛耳现象 2、Y染色体遗传的遗传特点: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仅在男性个体中遗传 四、遗传病类型的鉴别 1、先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 、父母有病,子女无病显性遗传 2、再判断致病基因的位置: 、已知隐性遗传 父正女病常、隐性遗传 母病儿正常、隐性遗传 、已知显性遗传 父病女正常、显性遗传 母正儿病常、显性遗传 3、不能确定的判断: 、代代之间具有连续性可能为显性遗传 、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各

25、占1/2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 、患者有明显性别差异 i、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 ii、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 iii、男性全患病,女性全不患病可能为伴Y遗传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作为遗传物质所具备的特点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够精确的自我复制; 2、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可遗传的变异。 二、确定遗传物质的历程 1、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从物种特征看:真核生物的细胞中都有一定形态和数量的染色体; 、从生殖过程看:生

26、物体通过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三个过程使染色体在生物的传宗接代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从染色体组成看:主要是DNA和蛋白质组成,DNA在染色体里含量稳定; 、从DNA的分布看: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里,少数分布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叶绿体中。 2、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研究思路: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i、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A、XX年 格里菲思实验 第12页 共17页 a、材料: S型细菌、R型细菌 。 S型细菌 R型细菌 菌落 表面光滑 表面粗糙 菌体 有荚膜 无荚膜 毒性 有 无 b、过程: R

27、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S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杀死后的 S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无毒性的 R 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c、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B、XX年 艾弗里实验 a、过程: S型活细菌DNA+ R型细菌R和S S型活细菌多糖或脂类+ R型细菌R S型活细菌DNA+DNA酶+ R型细菌R b、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 ii、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XX年赫尔希和蔡斯 A、材料:噬菌体 B、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C、过程:吸附 注入 合成 组装 释放 D、结论: D

28、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3、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三、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极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 一、相关概念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二、DNA的结构 1、化学组成 、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连接方式:通过磷酸二酯键聚合而成 2空间结构 、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29、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一定要和T配对(氢键有2个),G一定和C配对(氢键3个)。 三、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导的数学公式 1、AT;GC; 2、/ 1; 第13页 共17页 3、12,12; 4、 DNA碱基总数的1/2。 5、如果1/1a,那么2/2 a ; 6、如果1/1b,那么2/2 1/b ; 第三节 DNA的复制 一、相关概念 1、DNA复制:是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DNA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DNA的一条链,像这种复制就叫半保留复制。 二、DNA的复制 1、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2、时间: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

30、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是随着染色体的复制来完成的。 3、过程: 、解旋:DNA首先利用线粒体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形成子代DNA:每一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模板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 4、特点: 、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 5、条件: 模板:DNA母链,原料:游离的脱氧核酸,能量:ATP,有关的酶:解旋酶、聚合酶等。 6、准确复制的原因: 、DN

31、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的模板。 、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 7、功能:传递遗传信息 8、实质和意义: 实质:以两条单链为模板,合成两个与原来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意义: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第四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相关概念 1、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 2、遗传信息:D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二、染色体、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1、一条染色体上有1或2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

32、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结构功能单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第14页 共17页 呈现线形排列。 3、遗传信息是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并不是DNA分子上所有脱氧核苷酸排列序列。 4、每一个基因中可以含成百上千个核苷酸,但每个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三、DNA分子的特点 1、稳定性:DNA分子双螺旋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n2、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 3、特异性:每一个特定的DNA分子都有着特定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即储存特定的遗传信息。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相关概念 1、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33、的过程。 2、翻译: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3、密码子: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4、反密码子:每个tRNA的3个碱基可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这3个碱基叫反密码子。 二、转录 1、场所:细胞核 2、条件:模板、原料、酶和能量 3、转录过程: 、DNA双链解开。 、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与模板DNA的一条链碱基互补配对,以氢键结合。 、新结合的核糖核苷酸连接在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mRNA 4、信息的传递方向:

34、DNA5、产物:信使RNA 三、翻译 1、场所:细胞质 2、条件:模板、原料、酶和能量 3、翻译过程: 、mRNA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携带甲硫氨酸的tRNA通过与碱基AUG互补配对,进入第一个结合位点。 、携带另一个氨基酸的tRNA以同样的方式,进入第二个位点。 第15页 共17页 转录、甲硫氨酸与该氨基酸形成氢键,转移到占据第二个位点的tRNA上。 、核糖体读取下一个密码子,原占据第一个位点的tRNA离开核糖体,占据第二个位点的tRNA进入第一个位点一个新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进入第二个位点继续肽链合成,直到核糖体读取到mRNA的终止密码。 蛋白质。 4、信息传递方向:mRNA5、产物:

35、一条多肽链 C 一种密码子对应一种反密码子(tRNA上),一种氨基酸可以被一种或多种密码子所决定, 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密码子种类有64种 数量关系:DNA上的碱基2倍mRNA上的碱基6倍的氨基酸 翻译第二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相关概念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既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遗传信息可以从RNA到RNA也可以从RNA流向DNA。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物质代谢,进而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三、基因型与表现

36、型的关系:表现型 基因型 环境 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地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一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相关概念 1、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二、基因突变 1、时期:细胞分裂的间期的DNA复制时 2、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3、特点: 、普遍性 、随机性 、低频性 、有害性 、不定向性 4、原因:

37、第16页 共17页 、内因:DNA复制过程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外因:某些环境因素。 5、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三、基因重组 1、时期: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或四分体时期 2、类型: 、基因的自由组合 、基因的交叉互换 3、意义: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染色体变异 一、相关概念 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 2、二倍体:

38、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3、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4、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二、染色体变异 1、染色体结构改变: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 、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 、染色体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 2、染色体数目变异 、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三、二倍体、多倍体 1、二倍体 2、多倍体 、成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

39、色体完成复制,但不分开 、特点: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含有机物多。 、应用: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 原理:染色体变异 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C 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作用的时期在有丝分裂前期 三、单倍体 1、成因:由配子发育而成 第17页 共17页 2、特点: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缩短育种年限,获得的后代能稳定遗传 3、应用:单倍体育种(在生产上常用于培育纯种) 原理:染色体变异 方法: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 四、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 比较类型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基因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

40、,出现了新性状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组成成倍增加或减少,或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或认识他内部结构发生改变 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形成多倍体;或减数分裂时偶尔发生染色体不配对不分离、分离延迟等原因引起 外界条件的剧变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利用单倍体育种缩短育种年限;利用多倍体育种可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利用非整倍性染色体变异进行基因固定位研究,实施染色体工程,选育出新品种 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从本质 因型,使性状重新组上看 合 发生时期及原因 条件 减I的后期由于四分体相邻的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或减I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不同个体间杂交 有性生殖形成配子 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由于碱基互补配对出现差错而引起 外界条件的剧变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意义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是生物变异的重要原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因之一,通过杂交育材料。通过诱变育种培种培育新的优良品种 育新的优良品种 第三节 人类遗传病 一、相关概念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2、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疾病。 3、多基因遗传病: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人类遗传病。 5、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