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境.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56712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意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什么是意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什么是意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什么是意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意境.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什么是意境关于诗歌的意境 , 是唐以来众多诗论家关注的重要问题, 王昌龄是最早明晰提出 “境界说” 的唐代诗论家。王昌龄 诗格 云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 二曰情境, 三曰意境 。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 神之于心 , 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 , 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 , 故得形似。情境二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弛思, 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5。” 所谓诗的 “境界” 或 “意境” , 是中国诗歌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所谓 “物境” 即诗歌形象与现实生活具体物体形似;“情境” 即诗人的感情境界, 可不凭借形象描写或具体

2、意象的展示;“意境” 中 “意” 即理念或哲理, 即蕴含哲理意味的境 。“三境” 即诗歌所创造的三种境界, 也可以理解为诗歌的三种表达方式 :一曰写景状物;二曰抒发感情 ;三曰揭示哲理 。从王昌龄的表达来看 , 物境、 情境、 意境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 三境统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意境”。王昌龄强调意与境的融合 , 也就是心与物 、 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皎然在其诗式中也提出了“意境“,可以说 , 皎然是在王昌龄 “境界说” 的基础上, 事实上是将王昌龄的 “物境” 、 “情境” 、 “意境” 统一为一个整体, 把 “意境说” 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皎然论述了 “意” 与境的关系, 他认为诗人的

3、主观思想感情须由外境的触发而产生, 同时这思想感情又要借助于对境的描绘来表达, 即 “诗情缘境发” 、 “假象见意” 、 “缘境不尽曰情” 。他指出 “取境” 至为关键 :“有时意静神王 (旺), 佳句纵横 , 若不可遏, 宛如神助” 、 “取境之时 , 须至难至险, 始见奇句”皎然揭示了意境的真谛 :“但见情性, 不者见文字, 盖诗道之极也 7。” 这实则已成为衡量诗歌作品有无意境和高下优劣的标准和圭臬。清初王夫之特别关注诗歌的“意境“, 他从气为世界本原的哲学观出发, 认为情、 景之间有必然的感应关系。景作为外物必须能够触发主体的情感, 情作为阴阳之几是动态的 , 必然指向外物 , “情与

4、景合, 情以景生, 初不相离 , 唯意是适”, 二者的结合便能成为诗歌中的“意境“。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 , 景中情 9。” 即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中一是“妙合无垠” , 结合得天衣无缝 , 无法区别, 此第一境也;其二是 “景中情” , 在写景中蕴涵情 ;其三是 “情中景” , 在抒情过程中表现景物 。而且 , 王夫之强调了意境的创作主体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当下性即主体置身于当下的情境当中, 景是眼前的当下的景, 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自发性是说意境创作过程 “一触即觉, 不假思量计较” , “落笔之先, 意匠之始, 有不可知者

5、存焉” , 这一过程是自发地完成的, 当下的情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境 。 综上所述,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 , 是情与景 、意与境的统一。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 。 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体现了诗的意境的美 。诗中无一字直接言情 , 但无一字不在言情。作者的欢快 、振奋 、急切盼望与家人重聚之情都溶化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一 、二两句借早上绚丽的江景抒发了诗人在出发前的欢快心情 ,三、四句借舟行的疾速表现诗人急切思归的情感,猿声使人感到凄惋 ,所谓“巴东

6、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但此时由于诗人欢快急切的心情,连猿声也被涂上欢快的色彩。而在意境的形成中,境是基础,这里的境不仅指直接唤起情感的某种具体景色 ,如朝发白帝城中的“彩云” 、“猿声” 、“轻舟” 、“万重山” , 更指与这些景物相联系的整个的生活 ,如李白从流放到遇赦等。由于诗人的生活才赋予这些具体景物的审美意义 。 杜甫的登高, 一是前两联四句 , 一气贯穿, 全诗以风急起笔 ,因风急而“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二是后两联四句抑扬顿挫, 首联写近景, 颔联则写远景。“无边”一句为仰视,“不尽”为俯视 ,这样一近一远 ,一上一下 ,层次分明 ,起伏顿挫,可见诗人构思的独到巧妙之处。缘情远景、情景交融,这种方法给予读者无限遐想加深了对诗作的理解。本是登高所见实为有感而发, 前联四句展现出的是一幅空阔萧索的深秋江山图,满目秋色、满耳秋声 , 是诗人对人生遭际的无限感慨;后联四句是诗人离家万里 、常年漂零孤寂之感的体会 。诗人对意境的描写使读者油然而生一种极大的怜悯 ,思想上产生共鸣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