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57264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义礼智信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仁义礼智信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仁义礼智信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仁义礼智信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义礼智信释.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仁义礼智信释三门峡市东风小学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博雅”释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博雅”是我校培养学生美好的心性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核心目标,12个字既可连贯顺句,又可单字独立成义。师生按照“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学习修炼,做到行为习惯、待人接物上“温良恭俭让”,进而到达“博”而“雅”,最终追求至人生的至高境界。具体诠释如下: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 是中国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兼备了个人心性品德与人伦关系规范的双重特点。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常者,恒也,也就是恒常不

2、变的意思。“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体现多方面的伦理道德价值,也是对各种美好品德的高度概括,但它有一个核心,就是“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 即与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义者,宜也”,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天地生万物而不偏私,爱万物而一视同仁,所以“义”的精神,表现在人乃为无偏无私,做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公公平平,有恩必报,所谓“循理而行”。 “礼”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精神。“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旨在“德以叙位,礼以定伦”,“和为贵”,主要是要求人们在各种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中要有恭敬、谦让的精神和行为,以提高个人道德素质,

3、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顺畅。 “智”也作知,即理智、智慧。智者不惑,就是要明辨是非,过有智慧的生活。智的五个步骤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智的丰富道德内涵包括:知道遵道、利人利国、自知知人、慎言慎行、见微达变、好学知过、量力而行、居安思危等。 “信”被儒家看做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强调无论上下左右关系,其诚信之德都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好善,博济于民。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思想,而且把信提到“民无信不立”,以至去兵、去食、宁死必信的高度。 “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是儒家待人接物的一种道德标准。“温”,“敦柔润

4、泽谓之温”,即“温和”的性格。“良”,“行不犯物谓之良”,即“良善”的心地。“恭”,“ 和从不逆谓之恭”,即“恭敬”的态度。“俭”,“去奢从约谓之俭”,即“俭朴”的美德。“让”,“先人后已谓之让”,即“礼让”的原则。温良恭俭让不仅是儒家的主张,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所赞赏的传统美德。古之儒者,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进退有度,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己身,孔子称他们是谦谦君子。 “博雅” 谓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博雅,即博学而高雅,既包涵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神,又是历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人生归宿;既是为学又是为人的标准。“博”指学识广博,见闻丰富;“雅”指举止娴雅,不同

5、流俗。“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意旨有教养者既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底蕴,又要十分注重道德修养熏陶。追求博雅,就是要成为知识广博、身心健康、人格完善、情趣高雅、志向远大、品德优良的高素质的人,一个有思想且文雅的高品位的人。 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经典美文诵读晋级活动,我们还将这12个字设计制作在配合小学生经典美文诵读晋级读本使用的“晋级之星”书签背面,“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博雅”12个字依序分别对应诵读晋级的六个大级共12个小的级别。学生每完成一级,即由班主任签名颁发给一个书签,如,学生完成了“一级上”,即由班主任颁发一个印有相应标识“仁”字的书签,如再继续完成了“一级下”,仍由班主任颁发一个印有对应标识“义”字的书签。以此类推,直到完成全部诵读晋级任务,届时学生可获得所有印有相应标识的12个书签。12个字含义隽永深刻,渗透着浓郁的书香气息,既可做激励学生诵读晋级之用,也可用来做普通的书签,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时时温习,处处谨记,规范自身言行,提高自身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