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地域课程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265670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秦地域课程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秦地域课程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秦地域课程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秦地域课程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秦地域课程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秦地域课程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秦地域课程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分校(工作站) *广播电视大学*分校 专 业 14秋*专 学 号 * 学生姓名 * *年* 月*日陕西民俗与经济、饮食的发展关系【摘要】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陕西,千百年来,在这块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具秦地特色的风土民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进入了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民俗作为社会的传承文化,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更新而不断演进,陕西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也不可避免的面临转变,以便更加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 【关键字】 三秦民俗 经济

2、饮食 发展陕西民俗与经济、饮食的发展关系前言: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古代被称为中原腹地,分数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有关中北山和秦岭分隔为三大自然区域,横跨三个气候带,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陕西民俗文化的发展 (一)陕西民俗文化的变迁:陕西民俗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但由于时代的变迁,民俗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古老的仪式正在被逐渐摒弃,民间工艺面临失传,而很多民俗用品也已经被改造,民俗文化都失去了往日那样应对现实的能力,举几个例子:比如面花,面花

3、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是一种以馈赠、献祭和观赏为目的,用面做成各种美丽的花,面花不单是一种食品,主要是它被人类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它是人们春节亲戚朋友走动互赠的礼品,面花的形状不同,所具备的艺术性也不同。 (二)陕西民俗文化的新民俗变化:社会在发展,人们生活不断更新,使民俗文化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色彩来。最明显的要数婚丧嫁娶、居住、交通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婚丧的仪式,衍生出更多不同种类和形式的商品与服务,这样不但扩大了文化产业的范围和规模,也可以带动地区的经济。而商场成为商业主要载体,因为民俗的多样化,将会涌出更多的民俗企业,逐步实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产业发展之路。 (三)陕西民俗文化与旅游

4、业发展的关系:伴随着陕西旅游业整体发展的快速增长,陕西的民俗旅游发展迅速,节庆民俗活动、乡村旅游等民俗游将成为陕西旅游的一个新亮点。据悉:西安博物院因举办文化庙会,接待游客4.8万人次;免费的大唐西市庙会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从整体上看,民俗文化旅游火爆,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刺激了旅游消费。 总体来看,转型期陕西民俗文化改变了过去封闭式的发展,而是积极融入到时代中来,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形成一种特色的形式,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陕西的民俗文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保护与发展的持续深入,陕西民俗文化将会向世人展示独特的地域文化。二、陕西饮食文化地域变迁过程(一)陕西饮食变迁:民以食为天,“开门七件事:柴、

5、米、油、盐、酱、醋、茶。”这充分说明饮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饮食民俗,正是这种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习俗,五花八门,各具特点。(二)陕西饮食区域的划分:陕西由三个不同的地域组成,分为陕南山地、关中平原、陕北高原,故陕西又俗称“三秦”。“三秦”在历史上有它另外的含义,但到了当代,“三秦”已被人们普遍视作“陕西”的代名词。陕西人自称“三秦儿女”。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三秦”则更能形象精当地说明陕西多地域文化特征。在风

6、俗文化圈中,它兼及游牧风俗文化圈、黄河流域风俗文化圈、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而这种地域文化特征,也给陕西饮食民俗带来了不同的色彩: 1、陕南山地:即秦岭巴山之间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亦称秦巴山地,属稻作文化过渡地带,具有鲜明的长江文化特点。一是爱吃米,二是爱吃酸,三是爱吃肉。越是山区“爱吃酸”更争。巴山人有“三天不吃酸,腿杆打闪闪”的俗语。一年四季酸菜不离。吃大肉是山区人的另一种偏爱。群众有“三天不动荤,说话没精神”,“三天不喝油汤,心里燥得发慌”的口头阐。初一、十五常常“打牙祭”,山里人腊肉、薰肉常年皆备。吃肉时肉块要切得厚而大,大的肉片要担在碗边上,这种“过桥肉”每块足有二两重。五十年

7、代末我在凤县山里过年时,吃过大肉块块荷包鸡蛋。这些对外地人来说是望而生畏的。但对当地人来说,这样吃才过瘾,才能表达待客的诚意。 2、关中平原: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当代所说的关中,即关中平原。它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包括了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五个地市,属于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主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也有人称其为“泾渭文化”。古有“天府之国”的称誉。是陕西饮食民俗文化代表性地区,群众最喜欢麦面、小米,口味偏爱酸辣,旧时农家几乎家家会做醋。对关中人来说“一天不吃面,就象没吃饭”。

8、女孩从小就学擀面。陕西不只有“面条象裤带”那种又长又宽的面,也有“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挑在筷上面不断,唏溜唏溜一大碗”的精细面。说实在这种面条不调味也是香的。关中面食不下几十种。小米米饭(稠粥)则是关中人冬天的美食,后来大多改为稠玉米糁了。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往往面菜合一,肉、蛋为辅。关中由于历史上也是回民的聚居区,清真饮食在民间影响甚大。 3、陕北高原: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南北相距500余公里。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和甘肃、宁夏接壤,北与内蒙毗邻,南和关中连接,地域广阔,包括榆林、延安两个地区,属草原文化过渡地带,秦汉时期为陕北的鼎盛时期,史记货殖列传云:其地“西有关中之利,北

9、有戎狄之畜,畜牧为天下饶。”汉虞诩议复三郡疏中说:“上郡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直到隋唐仍是一个发达地区。而宋以后,由于植被的破坏,气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干旱少雨,环境日益恶劣,渐渐变为贫瘠苦硗之地。旧时北部地区生活贫困,广大群众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日常饮食以小米、糜谷、豆类为主,代表的副食是红枣、白菜、南瓜、山药蛋。榆林城民谣曰:“穿的飘,走的快,肚肚装的酸酸菜”。就是一个形象化的写照。届时干部要放假,家家户户腌白菜。猪肉、羊肉常是待客食品。三、陕西饮食的历史和现状(一)陕西饮食的演变历史:陕西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名城,古都长安就是现在的省会所在地西安。

10、周秦汉唐等十几个王朝曾在此建都,历时达一千余年。盛唐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空前发展,也带来了膳食饮馔的发展。陕菜在三秦饮食民俗的基础上,经不断地改进经营,在烹饪风格上形成了多种风味的三秦菜肴。历史上的陕西菜主要由宫廷官府菜、寺院菜、市肆菜、清真菜、民间家常菜组成。从地域上讲又有关中菜、陕南菜、陕北菜之别。关中菜是陕西菜的代表,在取料上以猪、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酥烂的特点,而取料单一滋味纯正,又是陕菜的独特风格。所以四川烹饪学专家熊四智先生送给我们一个字“真”。大概取其“实在”的意思。关中菜又以三原、大荔(古同州)为代表,充分体现了陕西的风貌。西安的“葫芦鸡”、“口蘑氽双脆”、“温

11、拌腰丝”。或绵烂香软,或脆嫩新鲜,或味醇异常,或味鲜嫩爽,而在取料单一上则有一致性。(二)陕西饮食的现状:陕北菜则以滚、烂著称。所谓“滚”,即热可炙口。取料多以肉为主,而以羊、猪合烹为多。在方法上采取蒸、烩兼制,肉菜合烹。如“烩肉三鲜”(猪、羊、鸡)、“手抓羊肉”、“粉汤肉绘菜”都体现了煎火实惠,展现了半农半牧的乡俗文化特色。陕南以汉中为代表,菜味多辛辣,具有辣鲜的特点。菜中多佐以胡椒。如“白血海参”、“炒鸭丝”等。其风味又略异于四川。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陕菜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吸收了各地先进技术,并有所改进和提高。如在“红烧鱼”中加白糖,以增鲜去腥,是吸收淮扬菜的烹调方法。汉中

12、地区创制的“白玉金鱼汤”,用鲜鲤鱼、鸡肉、鸡蛋、水发香菇等为作料,鱼丸色白如玉,衬以两色“金鱼”,色泽鲜艳,汤鲜味美。不但讲究色香味,同时在工艺造型方面也有所创新。近年来在西安应市的“花鸟折扇”等拼盘,驰名中外的“八景宴”则是艺术造型上新的尝试,受到中外顾客的欢迎。作为历史名城的古都,除陕西原有的传统菜肴外,外省菜大量拥进省城,加上西餐的介入。于是北京的烤鸭、涮羊肉、广东的蛇菜、日本、南韩料理、西洋等各种菜肴也逐渐汇入了陕西菜谱的行列,三秦菜正在向着更加丰富多样的菜系前进。四、陕西民俗与陕西饮食的发展进程首先对代表性的陕西名菜、陕菜名厨、陕菜烹饪专家、陕菜名店加强保护措施,保证优秀传承不断线,

13、优秀名店不关门,优秀名菜不骗人。要有组织地深入田野调查,熟悉各地民俗风情,全面占有地方菜源品类的全部资料。我的印象是过去我们餐饮部门对地方菜资源开发不够,原料主要使用的市场菜。老百姓倒底吃些什么菜,知道有多少可吃的田野菜,山珍菜,我们并未引起重视。随着“农家乐”的兴起。灰条、狼尾巴、佛爷菜都上了餐桌。出版社虽有巧食野菜治百病的小册子,和陕西民间田野菜的藏量比怕也是大海一粟吧。陕西是神农故里,应该发扬炎帝神农尝百菜的精神,弄清陕西菜品种类,为进一步开发陕菜提供充分资源。现在有些饭菜名称越来越怪,却无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远比不上民间的“鳖跳墙”、“苜蓿菜轱辘子”一类惹人注目。现在市场形势很好,各地

14、菜、各国菜都进入陕西。从宏观讲它们都可算是陕西菜,比如我们可以说陕西粤菜、陕西川菜、陕西苏菜但他们毕竟不是陕西的地方菜。我的意见是代表性的陕菜馆,不要乱了套路。在引进外菜入席的过程中最好能有点变化。使它逐步地自然溶入陕菜之中。既吸收了外菜的品种又丰富了陕菜的餐桌。决不能生吞活剥、机械照搬。五、结语透视三秦大地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它与其他地区的民俗饮食传统一样,饮食文化不是孤立的,其特点的形成、发展、演变,和三秦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和人们的经济生活状况,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众多因素的发展变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三秦饮食、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

15、色明显,在三秦民众的生活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刻地影响了三秦文化的方方面面。三秦民众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和遗迹。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三秦优秀的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三秦饮食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利用民俗风格大力推动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参考文献】1吴国栋.陕西烹饪大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2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秦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一,先秦、秦汉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王季生,刘志远.三秦文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8相关推荐文档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地域文化论文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关中文化品牌现代饮食文化饮食文化论文中国饮食文化-第四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8/8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