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经典素材之君子是怎样炼成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经典素材之君子是怎样炼成的.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作文经典素材之君子是怎样炼成的君子是怎样炼成的读十则 一、论语影响深远的原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十则。论语这本书的书名,我们是非常熟悉的。但今天的我们,对其内容却多倍感陌生了。 而在古代的中国,论语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书,读书人没有不熟读的。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两点:第一,自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官方认定的学说,研习儒家经典著作是每个读书人必须经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封建社会后期,“四书”的地位上升,论语逐步成为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如果一本书成为考试的“指定教材”,那它流传的广泛性和深入性都必然毋庸置疑。 第二,论语本身的价值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人原本仅仅是众多动物中的一种,为什么能够脱离动物的属性而
2、飞跃为人?原因就在于人创造了文明。文明不仅仅是指人拥有智力,会制造工具,而且指人拥有区别于禽兽的伦理道德。论语恰恰就是中国人公认的提升道德修养的经典。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生都在为“修、齐、治、平”这四个字努力。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自身品德的修养修身永远是最基础的。孔子本人就是伟大的道德楷模,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万世师表。孔子还“耻独为君子”,要把自己的道德修养辐射到身边的人,甚至无限远方。所以,孔子开设私学,设帐授徒,教诲弟子,让他人也实现道德上的提升,成为道德君子。 二、君子是怎样炼成的 论语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简言之就两个字君子。而这一问题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 什么样的人是君子
3、。讲的是君子应该有怎样的修养、德行。 第二, 第二,如何成为君子。讲的是成为一名谦谦君子方式、途径。 由此,我给本课起了“君子是怎样炼成的”这个的题目。本课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忧道不忧贫;胸怀像大海;君子有三戒;胸中有天下。 忧道不忧贫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君子”原本只是一个身份概念,指贵族。与君子相对应的是“小人”,指贱民。但到了孔子这里,他把把君子的定义改变了。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只是身份概念,而应该是道德概念。只要道德修养高,就可以成为君子。从此之后,中国人心中的君子便主要指道德君子了,与其是否是有贵族身份脱离了关系。
4、“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讲的是君子不必刻意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吃穿住行过得去就行,能生存下来就行。那么,君子追求什么呢?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人应该有志于追求真理,不能也不必把一个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的人视为同道。孔子最看重的两位学生就是这样的“士”。 第一个是孔家班的“班长”兼“体育委员”、大师兄子路: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论语子罕 衣:动词,穿衣。 缊袍:破烂的棉袍子。 狐貉:华丽的皮袍子。 第二个是孔家班的学习委员、小师弟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
5、语雍也 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竹筐饭,一瓢凉水,住在穷巷之中,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窘迫,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儒家为什么如此强调穿衣、吃饭、住房这些物质需求不必在意呢?因为他们认为道德修养更重要。孟子告子上中说: 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在孟子看来,心中应该充满仁义之道,充满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如果仁义充塞,英名广传,又何须锦衣绣服呢?仁义、英名不就是最好的衣服吗?这正如苏轼所说:“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君子谋道不谋禄,忧道不忧贫。 另外,在孔子看来,道德修养不但重要,而且有乐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6、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水:与汤相对。汤是热水,水是凉水。 肱:胳膊。 乐在其中,什么乐趣呢? 精神世界饱满带来的自足。 食物的意义的在于充饥,所以吃不必燕窝鱼翅。喝水的目的在于解渴,所以引不必龙井毛尖。睡觉枕着胳膊就可以了,何必要求高堂华屋呢! 有人会问,孔子是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呢?当然,孔子也是人,高车驷马谁不愿,吃香喝辣谁不愿意,他本人也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话。孔子也不是没有机会富贵,齐景公要封给他一块地,他推掉了,说无功受禄会寝食难安,换言之,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将富贵比作浮云,这个比喻绝妙。天上的浮云聚散无定,虚而不实。孔子把通过不
7、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视作浮云,说明他已经看透了富贵的本质。 以上是对“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一点拓展,回过头来看课文。 敏于事而慎于言。 工作勤奋,出言谨慎。孔子讨厌夸夸其谈的人,认为做事就应该积极主动,行必有果。话不要多,要言必有信。别整天一个磨叽嘴子。孔子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个父亲的深深赞同。他给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取名李敏,一个取名李讷。 有人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父亲对女儿的爱会超越过世界上所有与他有关的女人。而取名正是这种爱的直接体现。李敏与李讷的父亲是毛泽东。毛泽东一生读书无数,但却偏偏选中论语来为女儿起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论语的影响力。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还要好学,
8、好学的途径就是靠近大道,接近有修养的人,不断改进和修正自己。 胸怀像大海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胸开阔,坦坦荡荡。小人心胸狭窄,忧忧戚戚。程颐解释说:“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循理,遵循世间的大道,指君子能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役于物,受外物牵制,指小人只能做外物的奴隶。 人处于世间,无非是做事和待人两面。在遭遇困境、误解时,君子和小人的做法不同。在遭遇困境之时,君子不愁眉苦脸。因为他知道已经尽力,无愧于心,一片赤诚可对天地,所以君子会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小人则不同,他们没有人生高远的目标,没有精神的寄托,心中的唯一牵挂
9、就是名和利。一旦遭遇困难,他们就患得患失,愁眉苦脸。 遭到别人的误解时,君子胸襟开阔。因为他们知道错误不在自己,只是别人还没有弄清楚事情的原委,所以君子不记恨、不打击报复。“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小人则不同,遭到误解便一肚皮牢骚,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他。甚至暗中记恨,打击报复。 君子有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三戒”,指人生的不同阶段应当慎戒的事。 第一, 少年戒色。 人虽然是道德动物,但是仍不能脱离动物属性。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努力克服自己的动物属性。年轻人精力旺盛,自制力不强。如
10、果不加以克制,纵情沉溺,便带来不良的后果。轻者让人萎靡不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酿成疾病;重则不能自拔,失去奋斗的动力,难以实现远大理想。 第二, 壮年戒斗。 壮年人年富力强,身体、能力、事业都处于人生的巅峰状态,多会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自我膨胀。所以,壮年人会经常和人发生摩擦、争执,甚至争斗。孔子认为,应该警惕。 苏轼留侯论中说: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卒:通“猝”,突然。 什么叫勇?勇不是遇事沾火就着便赤膊上阵,勇是要勇于“不敢”。勇于“不
11、敢”,就要忍得住,把得牢。忍的最好的例证就是韩信受胯下之辱一事。 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中情:内心。 袴:同跨。 俛:同“俯”。 蒲伏:同“匍匐”。 韩信怕不怕这些市井无赖?不怕。但对方人多势众,如果韩信此时为逞一时之快拔剑而起,多会鱼死网破。在韩信看来,死在这些人手中,是对自己生命的最大浪费,登台拜将才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与远大理想相比,胯下之辱实在算不了什么。事实证明,正是韩信“戒之在斗”,才成长为一代名将,名垂青史。
12、 第三, 老年戒得。 老年时,人的精力和体力均全线下滑,甚至疾病缠身,开拓进取已无可能。所以,他们会牢牢抓住既得利益不肯撒手,要给自己留个“后手”。老年贪得,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每个时代、各个行业都不乏其人。事实上,真正能做到老不贪得的并不多见。 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欧阳修与梅圣俞书 欧阳修的这番话,是为数不多的奖掖后进、拔擢新人的坦荡之言。与孔子老年戒得意思相近的,还有老子的主张: 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第二章 老子认为,功成应该身退。只有不居功,才能永葆生命和名声。范蠡帮助勾践灭吴后飘然泛舟五湖,通过经商来度过余生,可谓潇洒
13、至极。与范蠡同朝为官文种,未能及时隐退,最终身死家破。 总之,孔子在告诉老年人,要懂得“舍得”之道,有“舍”才能有“得”。 胸中有天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这段话写孔门论志。 先看子路的发言。 子路豪放慷慨,认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就是有好东西和朋友一起分享。东西就是用来消费的,用坏了就用坏了,无所谓。子路坦荡且重友情,正如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所唱:“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 接下来是颜回的回答。 颜回是孔子门徒中最好学也最博
14、学的一位。他谦虚而恭敬地说,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颜回的回答虽然谦虚且恭敬,却遮掩不住他的理想抱负。他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而是有着建功立业的理想的。因为只有先有了功劳,才有不夸耀功劳的基础。 颜回说完后,子路又说话了。他问,老师,您的志向是什么呢? 孔子说,我希望老人得到安顿,朋友得到信任,年青人得到关怀。 通过师生三人的问答,可以明显看出,子路和颜回关心的是个体价值的实现,而孔子的视野和胸怀却宽广得多。孔子以悲悯的情怀关照了整个社会,他的仁慈和博爱还可以从论语中得到印证: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
15、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 孔子说,提升个人修养,恭敬地对待外物。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说,提升个人修养,使他人安乐。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说,提升个人修养,使所有老百姓都安乐。这样的目标,大概尧舜还没有完全达到吧! 君子不同阶段的境界虽然不同,但都和“责任”二字联系在一起。 第一境界:修己以敬。 修养好自己,用一颗恭敬的心来面对世界。人有了恭敬心,气质就会发生变化。把自己修养成文明人,这是对自己负责。 第二境界:修己安人。 “人”指什么?指和我们有一定关系的人,而下文的“百姓”则指天下百姓。 人总要安顿好自己的父母,给他们一个幸
16、福的晚年。人总得安顿好自己的爱人,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生活。人总得安顿好自己的子女,给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人要对亲戚、朋友有所交代,有所关照,有所帮助。人生在世,就是要安顿他人,这是对别人负责。 第三境界:修己以安百姓。 前两种人生境界已经很崇高而难于达到了,但这还只是子路、颜回的境界。孔子的境界,是胸中怀有天下,他要安顿所有的人。 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天下大治。天下大治的指标就是百姓满意,生民安乐。可见,全天下的人,都在孔子仁慈的注视之中,都在他广阔的胸怀之内。鲁迅说:“无限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为多数人的幸福而奋斗终生,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君子的道德起点是修养自我,其次是关爱他人,终极目的则要大济苍生。这个过程即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