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8609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九章 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一、填空题: 1、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当然,外部教育影响是品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自我教育是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2、品德发展是四个因素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3、皮亚杰认为,儿童在 6 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而儿童在 610 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其道德判断都

2、基于 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 4、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 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 观察学习。 5、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其中,道德观念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里留下的表象;道德概念是指社会道德本质特征的反映;道德信念是个体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6、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7、道德意志就是人在 道德行动 中自觉 克服困难 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体现在 道德行为中。 8、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认识具有模

3、糊性 ;情绪具有对立性 ;意志具有脆弱性 ;行为具有逆反性 。 二、 选择题: 1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体验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A 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 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A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 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 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 4、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C )。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认知建构

4、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认知识结构理论 5、根据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 D )。 A.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C.意识到的动机和没有意识到的动机 D.广泛性动机和狭隘性动机 6、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 C )。 A.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发展 B.从主观责任到客观责任发展 C.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D.从自律向他律发展 7、心理学上把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称作为( B )。 A.气质 B.性格 C.个性 D.个性心理特征 三、 判断题: 1、道德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 2

5、、品德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儿童自我要求与其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3、当前学校德育的重点是儿童行为的操练和情感的培养,即加强养成教育。 4、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研究所采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5、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品德发展依赖于其思维的发展, 品德发展阶段是连续可逆的。 6、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道德判断的成熟。 7、道德信念是指个体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至道德行为不需要外力的推动。 四、 名词解释: 1、道德道德是由舆论力量和良心驱使来支持的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经

6、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德育西方称“moral education”, 指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外在道德要求的内化过程。 五、 简答题: 1、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品德,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1、道德:道德是由舆论力量和良心驱使来支持的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区别 社会道德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 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品德 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道德 外在、整体、客观性 内在、个体、主观性 社会现象;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请简要阐述柯

7、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答: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是纯外在 惩罚服从取向 /相对功利取向 习俗水平 :服从各种规范准则 “好孩子”取向 /遵循权威取向 后习俗水平 :服从内部的道德命令 社会契约取向 /普遍原则取向 3、请简要谈谈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不接受教育,造成“意义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答:造成德育“意义障碍”的原因: 1)知识经验有局限 2)要求需求不符合 3)手段强制伤自尊 4)问题处理不公正 5)朝令夕改无所从 6)言行不一惹人厌 3、请简要阐述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确立怎样的德育新理念。 答: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2)在教学中引导儿童爱生活,学做人 3)强调童年生

8、活价值,尊重儿童权利 4)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交往 5)强调德育的基础性和实效性 6)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互动参与 六、论述题: 许都二中的学生张伟是个十足的品德不良学生,他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和学生行为准则,迟到、早退、旷课、抽烟、酗酒、说谎骗人、到处游荡、损坏公物,有一次因为有意用弹弓打碎新来女教师的宿舍玻璃受到处分;学习极不主动,成绩差,经常厌学、逃学,老师找他谈话也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课堂上还有意捣乱,影响教师上课,唯一喜欢的课程就是体育,特别是篮球打得好,十分佩服武术专业毕业的年轻体育老师王老师;张伟脾气暴躁,经常与校外的不良少年来往,惹是生非、打架斗殴,自称“天不怕、地不怕、不怕流血和挂花”,讲究“哥儿义气”。 请分析学校中此类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案例阐述我们应该如何去教育这样的学生? 答: 一、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 认识具有模糊性 情绪具有对立性 意志具有脆弱性 行为具有逆反性 二、教育对策: 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展现教师的真心实意 善于发现积极因素,点燃孩子内心深处的火苗 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学生转化 点燃自尊心的火把,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动习惯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