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及忍让.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02634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尺巷的故事及忍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尺巷的故事及忍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六尺巷的故事及忍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尺巷的故事及忍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尺巷的故事及忍让.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六尺巷的故事及忍让争一争,行不通 让一让,六尺巷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居家过日子,免不了要与左邻右舍打交道,有时还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引起矛盾。如果双方各执一端,争强斗气,就容易激化矛盾;如果一方气量大一点,眼光远一点,就可以化解矛盾,使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在西西河不也一样吗? 这里给大家说一说“六尺巷”的典故。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的西后街,今属安徽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住宅,全长100多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巷子由来有着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据桐城县志略和姚永朴先生的旧闻随笔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

2、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遂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张英阅罢,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沾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得诗,深感愧疚,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举亦被传为美谈。 明清两代有关六尺巷的传说较多,但仅桐城张英六尺巷的故事最有据可考,有地可寻

3、。桐城六尺巷至解放时仍为张英子孙住宅,且张英一生为人宽厚,晚年归隐龙眠山时,与乡民友好相处,或遇挑柴人,都以礼相让,让墙的事属张英,实为可信。 清朝有一位安徽籍的宰相,名叫张英。一天,他收到一封家书,说家里因盖房子与邻居为地皮闹起了纠纷,让张英出面说句话。张英读过家书之后,沉思了片刻,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写道:“千里家书只为墙,让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后,深受启发和教育,于是主动将院墙向后移了三尺。邻居见状后,也随之将院墙向后移了三尺。这样一来,两家院墙之间便空出了一个六尺宽的空道,人称“六尺巷”。 张英身为当朝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莫说三尺土地,即使

4、是让邻居搬家,恐怕也不费吹灰之力。但张英不仗势欺人,不以权压人,主动说服家人先行退让,其宽大的胸怀,为后人所称道,传为美谈。 俗话说: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忍让,自古被视为美德,也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据古籍记载,唐朝张公活到一百多岁,长寿的经验就是一个“忍”字。他的族人曾把张公一生忍让的事迹记录下来,写了一部张公百忍全书。此书在明末清初广为流传,影响颇大。 有关资料表明:在现代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里,其中一条就是忍,讲究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谅人之短,帮人之短,帮人之过,故而活得潇洒、长寿。 因此,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学会谦和忍让。忍让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是精神结构与心理素质完美结合

5、的高尚风度。忍让,也属于人生哲学的范畴,是为人生者之必修课程。忍下无小,以忍进德,是忍之真谛之所在。古人的伟大与深刻,仅凭造就一“忍”字即可见一斑。心头上扎着一把刀,刀刃鲜血淋淋,其境遇与滋味,还用言说? 讲究忍,推崇忍让,是华夏民族数千载文明史的一大特色,亦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切实需要。忍半秒风平浪尽,退一步海阔天空!忍确实很难,但其益处愈显,更何况“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小忿而就大谋”,古来有道不尽的佳话。司马迁忍辱以成史记,孔子困蔡而作春秋,文王囚羌里而演周易,孙膑含垢而著兵书,俱各得不朽传世。张良圯桥进履,韩信当街钻胯,姜子牙朝歌卖面,司马懿帅帐妆帼,均终以或出将入相,或克成大业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忍让又是一种痛苦,是一种考验,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变,是人格和品行的高尚境界。同时,忍让更是一种理智,是感悟人生后的一种智慧,经历挫折后的一种持重。有志者欲成就自己的事业,必须锻炼、修炼、磨练自己的忍耐力,否则将一事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